这覆盎学府也就是太学的学生就至关重要了,他们都是两者皆有涉猎的人才,之前在汉中的实验结果就证明了此策的可行性。
“看看吧,这是新政的章程,从此以后诸公要用儒法治国,朕会在半年后开始考核,不过关者皆免除官位。”
刘彻的语气非常坚决不容置疑。
一些未学过儒法的大臣有点不太情愿,但却又没有办法,陛下的态度明显很坚决,再加上丞相徐恭的支持,朝堂上再无人可以阻止。
接着他又提拔汉中郡丞公孙弘为常山太守,张汤为城阳郡丞,其余出自太学的官员也大多被提拔,并且给予赏赐。
一时间,太学成为无数学生文人趋之若鹜的地方,因为陛下进行新政就必定要用里面的人!也就是说在那里更容易得到陛下的赏识。
太学在朝廷扶持下,规模翻了几倍不止,光元二年时已经有学员上千,上一批学生也已经投入使用,大多从事县级的基层官吏,极大的缓解了汉朝官员不足的问题。同时,刘彻重封在边疆征战,战功赫赫的周亚夫为太尉,兼领征北大将军,开府、持节,都督边疆郡县诸军事,暂时不回朝,抵御匈奴南侵。
因为太学学员数量的增加,负责教学的博士已经开始不够用了,毕竟他们大多都还是朝中大臣,有自己的公务在身,所以当务之急还是寻求那些真正的大儒大贤,由他们教导更加妥当。
所以身为太学祭酒的徐胄便亲自前往未央宫觐见,想要再多争取点资源。
“徐太常可有事?”刘彻加紧处理着政务,自从太皇太后驾崩,他正式亲政后就变得十分繁忙了,徐恭每次都会把奏折送过来。
他也总算是意识到皇帝没有那么好当的,自己的父亲、祖父当真是厉害。
“陛下,臣想奏的是太学之事。”徐胄作揖。
“这还要问朕?之前朕不是说了缺什么就去支吗。”
“不,因为陛下的支持,物资上很是充足,唯一欠缺的便是博士数量,现在是起步阶段,兼修儒法的大贤还是太少。”
“所以臣请求朝廷发布招贤令,将儒法大家全都征召到太学,如此相信定能更好的为朝廷培养人才。”
徐胄淡然道,那些儒法的大贤肯定会出山的,文人都是重名而轻利,金钱很难打动他们,但对这种“桃李满天下”的博士肯定很乐意担任。
特别是儒家,覆盎学府不就是孔子追求的有教无类吗,而且现在的儒生还没有腐朽,他们都是以匡扶天下为己任的。
因此只要朝廷肯招收,就必定会有人响应。
“招贤令?理所当然的。”刘彻思索片刻,还是打算这么做,因为太学确实是有空缺,而新政则需要大量人才。
此后,朝廷开始在各郡县张贴皇榜,招揽天下英才,来太学担任博士大夫。
像是申公、赵公等当年徐仲的挚友皆是率先响应,有这些大家牵头其余的隐士当然也是遵从朝廷号召,要么顺势入朝为官,要么前往太学任职。
响应者达上百人,太学的问题彻底解决。
到元光五年时,天下基层官吏已有半数出自太学,新政彻底推行了下去,但是随着规模的扩大难免会出现派别。
现在太学出身的学员大多都私自以徐恭为首,抱团取暖,对于其他人有着些许排斥。
但是在徐恭发怒罢免了几人后得到了好转,但也是一时的,朝廷非常青睐这些经过“忠君”思想熏陶的学生,对其加以重用,某种意义上摆脱了功臣世家和豪强对于人才的垄断。
当然,前提是太学还没有被渗透。
刘彻本人也对这种“报团”现象持放任态度,毕竟君王只在乎忠不忠诚,有没有才能,其他的倒是不怎么在意。
而且刘彻对他们也有应对措施,那就是从“学府派”中再分出以公孙弘、主父偃等为首的儒党,以张汤、赵禹等为首的法党。
两者在朝廷相互制衡,达到平衡状态。
第52章 初见卫青
元朔元年六月,这一天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著名的灌夫骂座!
自从窦太后死后,刘彻对于窦氏愈发疏远甚至开始依靠法党的力量进行清算,现在他因为有了太学的官员支持,再也不需要顾忌影响了。
对于朝政的控制力非常吓人,功臣和老臣们总算是明白了学阀的可怕,因为徐氏在文坛的影响力,培养招收了大量读书人。
之前文帝景帝甚至是战国时期都开办过这种学府,但最终都没有成规模,其原因便是过于排斥寒门子弟,错过了人才,还有也是被贵族渗透,君主不怎么信任的缘故。
现在朝廷的太学主要是徐氏经营,所选拔的大多都是没有门第的豪强及寒门子弟,功臣之后也可进入学习,但比重就不高了。
刘彻对徐氏有着绝对信任,因此会任用所产出的人才,同时徐氏对皇家也绝对忠诚,因此没有任何小心思,只是经营着学府。
张汤兼修儒学,所以并没有演变为酷吏,但他还有其他为皇帝做事的手段
大汉定制的律法其实并不算太严苛,这也是儒家的影响,官员严格以法规劝,同时又注重德行教育,适当对某些特殊情况网开一面,在这种“大棒加甜枣”的操作下,百姓十分感动,所以主动遵法。
如今大汉的国策便是即以法为准,又注重百姓的德行教育,从双重方面治理国家。
不过,法家还有一种独特的皇帝排除异己的方法。
那就是先引导舆论把此人的名声搞臭,让天下人愤怒对其口诛笔伐,最后再用严苛律法令其犯罪并处死。
这套操作下来能将影响降到最低,可能自危的就只有大臣了。
田蚡前期被刘彻捧杀十分蛮横,但在被徐恭敲打后也就老实了,为了自保选择辞去丞相之职,全权负责太学的事物。
刘彻也是同意了,太学真的太重要了,是如今大汉最主要的人才产出地。
现在剩下的就只有魏其侯窦婴,而刘彻处理他的办法就是“灌夫骂座”,但有一处不同,那就是主人公换成了御史大夫张汤。
半月前,张汤迎娶梁王之女,一时间朝野无不祝贺,窦婴和灌夫也因为失势接受太后王娡点拨,想要前去祝贺。
灌夫给其敬酒,早有谋划的张汤故意不理睬,最终惹怒了这位脾气暴躁的将军,遂对其破口大骂。
张汤趁机发难,以其犯法为借口,用御史大夫的权力将灌夫全家抓入监狱,不久王娡出面将其处死。
身为“从犯”的窦婴就是格外忐忑了。
“窦婴,那灌夫如此出言不逊,相信也少不了你的指示吧。”张汤冷漠的看着下方的窦婴,身为法家出身他几乎不讲丝毫情面。
窦婴感觉十分屈辱,他深知无法活下去,于是并没有说话。
张汤见此摇了摇头,取出了一道圣旨,让人带给了他。
“看看吧,陛下已经下令,赐毒酒一杯,你应该知道是什么意思。”
“你早该想到这一天的。”
窦婴摇了摇头,从旁边拿起早已经准备好的毒酒,一饮而尽。
魏其侯窦婴就这么身死了。
………
长安发生了一件大喜事,皇宫开始忙碌起来,准备宴会庆祝,今天可以说是刘彻最开心的时间之一了。
因为今天,他的第一个儿子刘据出生了!而其生母便是平阳公主家的一个舞女,此人受到青睐被纳入后宫,仅仅几年就生下了儿子。
徐恭龙行虎步的走进未央宫,他的胡须已经有些泛白,年纪已经步入中年,再也不是昔日那个英姿勃发的将军了。
“臣参见陛下。”刘彻见徐恭进来,赶紧就招呼道:“老师快来,看看据儿,这可是朕的第一个儿子!”
“不知这孩子可有承接我大汉天命的资格?”
说着他便笑了起来,心情十分不错。
徐恭慢慢走了过来,期间他看到旁边一个侍卫英武不凡,不似凡人,心中逐渐好奇了起来,于是问道。
“陛下,此人是谁?”
刘彻回头望了一眼,随口道:“他啊,他是卫子夫的弟弟,现在担任侍中的卫青。”
“此人不错,弓马娴熟,也挺机灵的,朕就把他带在了身边听政,日后或许也好提拔。”
“卫青吗……”徐恭也是武将出身所以看人很准,他第一眼就知道这个不普通,颇有昔日自己的风采。
“陛下,臣以为这卫青的才能很高,只做一侍中感觉有些屈才了。”
听到徐恭这么夸赞卫青,刘彻也是更加重视了几分,他能感觉到此人才能不凡,但不是谁都有刘邦登坛拜将那个胆子的,所有才一直带在身边观察
“朕也感觉此人有才,所以带在身边,毕竟他还年轻需要观望观望。”
旁边的卫青也不禁燥热了起来,这可是大汉的徐丞相,神一般的人物!阵斩胡铎,力挽狂澜,单刀入吴威震天下,又创办太学被文人士子所歌颂。
被誉为大汉继徐太师之后的第二臣!
被此等人物夸奖,他当然是受宠若惊,不知所措。
徐恭也考虑到了这个问题,思索一会儿说道:“臣以为可以拔擢他为太中大夫,再行考验,若是合格则可以以外戚的身份领兵。”
“周太尉那边也是需要人的。”
刘彻点头:“就按照老师的意思。”
他又看向卫青:“这是徐丞相为你求来的富贵,要好好记住。”
卫青直接跪了下去:“青谢徐相举荐,定不负陛下期望!”
“起来吧,你只要好生为陛下,为大汉效力就够了。”徐恭扶起了他。
“子夫见过徐相。”
一道温婉动听的声音传来,他转头,之间一道靓丽的身影映入眼帘,精致的五官,完美的鹅蛋脸让人忍不住驻足。
不过徐恭倒是见过世面的人,毫无波澜:“嗯。”
“陛下可是要立皇后?”徐恭也明白了对方的意思。
废黜陈皇后不就是这个目的吗,其实也正常,卫子夫很幸运,是第一个怀孕的妃嫔。
刘彻笑了出来:“还是老师懂朕,朝堂上那些家伙就知道争权。”
徐恭深以为然,虽然太学的好处很明显,但弊端也是显现了出来,排他性太强了,朝廷还要重用,恐怕用不了多久,主要官吏就大多是覆盎学府出身。
第53章 周亚夫归朝,下定决心
元朔元年八月,刘彻正式封夫人卫子夫为皇后,卫氏子弟也大多被提拔,显然是要扶持其成为真正的外戚。
刘彻感念徐恭的功德,要赏赐给他九件贵重的皇家礼器,以显示朝廷对徐氏的重视,也就是未来著名的九锡。
徐恭对于这些事当然受宠若惊,他知道自己不能太过嚣张,于是以父亲徐贞未曾享有为由拒绝了。
而除此以外还有一件大事,那便是太尉周亚夫回朝,对这位大功臣刘彻选择亲自迎接。
建元年间,周亚夫因为得罪太皇太后被贬为上党太守、镇北将军,领兵八万驻守边疆。
窦太后死后刘彻亲政重封太尉、征北大将军,再一直到现在回朝,他立下了非常可怕的战功,打退匈奴三十余次,杀的异族数年不敢再大规模犯边。
已经拥有徐昭长安之战前的威望了,现在武将领域能压他一头的只有丞相徐恭。
天子的仪仗大张旗鼓的摆在长安北城外,各种宫廷礼乐此起彼伏,众臣包括徐恭在内都站在天子身后,迎接这位大汉太尉的到来。
很快,一阵阵沉闷的脚步声传来,几千人全副武装的卫兵赶到面前。
周亚夫爬下马,小跑着来到刘彻身旁,作揖道:“臣周亚夫参见陛下,劳烦陛下亲自等候,臣受宠若惊。”
这次他是真学聪明了,不会再向先帝朝一样,有点功劳就自傲谁都不放在眼里,连比他厉害无数倍的徐恭都非常谦虚呢,自己又有什么资格傲慢?
刘彻同样对其非常尊敬:“太尉驻边数年,扼制了匈奴人袭扰,于国于民都是有大恩大德的,朕不甚感激,出城迎接也自然理所应当。”
徐恭也走了过来:“周太尉此行可有军情上报?”
以周亚夫的性格现在回朝必然是边疆战事刚刚结束,有要紧军情要报,否则他没有朝廷召唤是不会轻动的。
果然,周亚夫点头:“徐相当真料事如神呐,属下要启奏的正是匈奴南侵之事。”
“那就先到宫中慢慢议。”刘彻也知道边疆的问题,自从马邑之谋失败后,匈奴人就彻底撕毁了和平政策更加频繁的袭扰。
徐恭对这个马邑之谋其实也不看好,就算成功了也没用,新继位的匈奴单于也会与大汉反目成仇。
游牧民族袭扰中原对他们来说就是不可避免的,因为草原气候恶劣,牲畜到了冬天都会冻死,为了活下去劫掠中原是必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