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一战当财阀:开局拯救法兰西 第43节

  “的确如此!”洛朗回答:“除非特殊情况!”

  然后洛朗又问了声:“他叫什么名字?”

  “皮埃尔!”夏尔平静的回答:“皮埃尔.伯纳德!”

  洛朗愣住了,那是夏尔的伯父,就是刚才那个开车的醉鬼!

  不过……

  洛朗笑了起来,他信心十足的说:“好主意,夏尔!我还可以交待部队里的人对他‘特殊关照’!”

  夏尔满意的“嗯”了一声。

  皮埃尔惹了不该惹的人,他应该知道,在所有人里面自己是最没势力也最没能力的那一个。

  他不过是个纨绔子弟,一个只知道纵情声色等着继承家产的啃老族,他之所以没收到征召令不过是因为弗兰西斯做了手脚。

  但这个手脚很容易查出来,尤其查的人还是洛朗。

  弗兰西斯甚至都不知道这事,等征召令发到皮埃尔手中时,一切都已经太迟了……

  征召令发出来前做手脚比较容易,一旦发出,强行撤回有可能引起公愤,因为这意味着百姓也可以不服兵役,到时就没人上战场打仗,这个代价没人能承受得起!

  格雷维和阿曼德这些传统贵族会出面为皮埃尔斡旋吗?

  党首兼议员帮助资本家儿子逃兵役?

  一旦被报纸报道出来,格雷维和阿曼德的政治生涯就完蛋了!

  所以,没有任何人能救得了皮埃尔。

  夏尔迫不及待的想看到皮埃尔收到征召令时是什么表情!

第71章 摩托车厂的发展

  夏尔先到摩托车厂去了一趟,虽然他知道德约卡不在那。

  此时的摩托车厂是夏尔的一大经济来源,它每个月可以为夏尔创造大约20000法郎左右的利润。

  这可是一笔不小的财富,毕竟工人一个月工资只有28法郎。

  摩托车厂一直很稳定,但这并不意味着夏尔可以来了看都不看一眼任其自生自灭,这会影响员工的士气和积极性。

  所以,哪怕夏尔再忙,哪怕再没必要,哪怕知道摩托车的挖掘潜力已不大,夏尔还是会抽空到摩托车厂走一走,避免让员工产生“厚此薄彼”的印象。

  当夏尔出现在摩托车厂时,员工们先是惊诧于夏尔的军装,接着就小声议论:

  “瞧,夏尔少爷刚回来就到这里视察,这说明他对摩托车厂的重视!”

  “当然,想想那些来自军方的订单吧,它们可以让我们放心干几年!”

  “好好干吧,这里才是最有希望的!”

  ……

  吉约姆忙不迭的迎上来,他看着夏尔的军装迟疑了下:“我该称呼您少尉吗,夏尔少爷?”

  “随您的便,吉约姆大叔!”夏尔回答:“不管您怎么称呼我,我对您的称呼是不会变的!”

  吉约姆眼里瞬间就有了感动,还有一丝欣慰,那一刻他忽然有了错觉,夏尔要真是他的侄子该有多好!

  “一切都好吗?”夏尔随口问。

  “一切都好,夏尔少爷!”吉约姆点着头,他踱着脚步带着夏尔往工厂深处走,一面走一面说:

  “这几天我计划对工厂流水线重新统筹规划。”

  “之前的规划不是很合理,导致有些零件生产速度过快有些零件速度太慢。”

  “这会让一部份工人没事干而另一部份却加班加点也跟不上进度。”

  “重新规划后这个问题就能大致解决,我们同样的机器同样的工人却有可能增加5%左右的产量!”

  夏尔对此高度赞赏:“您总是能给我惊喜,吉约姆大叔,有您在我很放心!”

  他知道不该用“很好”、“你做得很棒”之类的措词,这太官方、太机械了,也毫无创意。

  有时一点点话术上的改变就能对方有很好的感受,并让他们发挥出120%的积极性,为什么不呢?

  离开前夏尔又提了个建议:“除了提高产量外,我认为我们应该还要有些创新,吉约姆大叔!”

  “说得对!”吉约姆连连点头:“我也考虑到了,我们总不能止步不前吧,那迟早会被别人赶上的!”

  但迟疑了下,吉约姆就略带尴尬的回答:“可我,不知道该朝哪方面发展!”

  吉约姆是个实诚的人,他不会回避自己弱点,他精于零件方面的改革和创新,大方向上的发展却并非他所长。

  夏尔随随便便就给出了一个答案:“我们可以考虑战场的需求,比如边三轮是不是可以改成运输车?它可以把弹药、食物运上战场,再把伤员运回来……”

  时不时表现出一点才能是应该的,这样才不致于被员工当作除了有钱外什么都不懂的废物,那会遭到员工的鄙视!

  吉约姆瞪大了眼睛:“很好的想法,夏尔少爷,我……我知道怎么该做了!天哪,我们又要接到一大批订单了!”

  “要注意伤员的体验!”夏尔提醒道:“这意味着要改进避震,否则伤员可能死在路上!”

  “当然,夏尔少爷!”吉约姆回答:“我马上着手设计!”

  离开前他又回头补了一句:“很荣幸为您工作,夏尔少爷!我很幸运!”

  在吉约姆看来,作为一名打工人,没什么能比有尊严、有荣誉,还有丰厚的报酬更好了,他觉得很满足,他认为这是值得付出一辈子的工厂。

  离开摩托车厂后,夏尔就走进隔壁的拖拉机厂。

  拖拉机厂其实是从摩托车厂划了一块地出来甚至部份厂房和仓库还是借用摩托车厂的。

  原因是摩托车的地盘很大,现在却不太需要了。

  之前民用时,需要培养每个购买的客户要为每个客户开辟培训场地。

  这时场地大是必须的,但凡有两个客户在同一片地学驾驶,他们都有可能骑着摩托车撞在一起。

  但给军方提供摩托车就不一样了,他们要求在一块练习。

  当吉约姆要求士兵们分开练习,等熟练后整成一队时,军官就瞪着眼睛怒吼道:“我们没时间,老头!而且我们要上战场面对敌人的子弹和炮弹,这点危险能算得了什么?”

  

  事实上军方基本不需要场地,因为他们在知道怎么启动怎么挂档,知道哪里是油门哪里是刹车这些基本常识后,就骑着摩托车上路甚至开赴战场了。

  于是摩托车厂大片场地失去了作用,夏尔让人在它们之间砌起一道矮墙,把场地和几幢房子围进去,拖拉机厂就成型了。

  夏尔直奔研发部,那里是工厂的核心,夏尔正在制造专用坦克的原型车“马克I”型。

  德约卡和约瑟夫都在那,夏尔进来时他们正对着那个巨大的菱形钢铁巨兽忙上忙下的。

  “嘿,夏尔!”德约卡看到夏尔时并不惊讶。

  “我在电话里听卡米尔说了!”德约卡迎了上来打量夏尔一番,对此作出解释:“虽然我们都不太愿意让你加入军队,但是这身军装真的很适合你!”

  约瑟夫放下手中的工具走到夏尔面前致意:“很高兴见到您,夏尔少爷!”

  “一切还好吧?”夏尔将目光投向“马克I”坦克。

  相比起之前在拖拉机上焊钢板的简陋,这是一辆专用于战场作战的坦克。它一旦面世,毫无疑问的会将弗兰西斯手里的坦克全部淘汰掉。

  也难怪弗兰西斯会紧张会急着发起报复!

  “一切都好,夏尔少爷!”约瑟夫点了点头:“但我们认为,如果还有多余的载重,为什么不给它加上一门小口径火炮呢?”

  夏尔轻轻摇头。

  加上火炮这个想法很诱人,而且史上“马克I”坦克就有火炮,但夏尔不会这么做。

第72章 马克I型坦克

  史上的“马克I”坦克分“雄性”与“雌性”。

  “雄性”装备57MM主炮2门(两侧探出的炮室左右各一),再加4挺哈奇开斯轻机枪。

  “雌性”则只装备6挺维克斯机枪。

  这使“马克I”需要八名乘员操控:驾驶员、车长、再加6名机枪手或2炮手4机枪手,总重达到28.4吨。

  夏尔在研的这款“马克I”型坦克则是把所有装备一路砍到了3挺机枪:正前方一挺维克斯机枪,两侧各一挺哈奇开斯。

  因此乘员缩减为5人:驾驶员,车长,再加三名机枪手。

  约瑟夫和德约卡都觉得可惜,他们七嘴八舌的建议:

  “我们的发动机有83匹马力,它大概可以带动23吨的重量,可现在“马克I”加上乘员全重只有19吨不到,还有4吨左右的冗余,完全可以把维克斯机枪改成火炮!”

  “一门炮能对敌人造成的伤害肯定会比机枪大!”

  “当然,它毕竟是炮弹,它有可能摧毁敌人的沙袋工事而机枪没法做到这一点!”

  ……

  德约卡和约瑟夫估算得很准确。

  英国在1916年发明“马克I”时用的发动机是105匹马力。

  105匹马力带动28.4吨的坦克,按这比例83匹马力的“霍尔特75”可以带动22.45吨的坦克。

  这与他们估算的23吨相差不大,的确可以加一门小口径火炮。

  然而,夏尔依旧坚持自己的想法。

  “就用维克斯机枪!”夏尔说:“战场不是火力越大越好,它有时更需要子弹而不是炮弹!”

  不过夏尔没有完全否决他们的想法:“我们可以小批量生产带有小口径火炮的坦克,不过要把侧面机枪撤掉,也就是只带一门火炮,另外再加强正面装甲的厚度!”

  德约卡和约瑟夫面面相觑,他们不认为这是明智之举,因为坦克侧面需要机枪掩护,否则怎么防止敌人从侧翼靠近。

  但夏尔却知道,他们会这么想只是源于他们对军事不了解。

  约瑟夫是个拖拉机厂厂长,他一生都在研究拖拉机不懂战场为何物。德约卡出身于商人世家,他对军事方面的了解仅限于猎枪。

  他们想当然的以为火炮一定比机枪优秀且每辆坦克的防御都要面面俱到。

  但事实却恰恰相反。

  这时期的坦克没有双稳系统,它使用的还是最原始的刚性悬挂,行驶在崎岖的路面上甚至无法保证车身水平。

  而火炮恰恰需要一个水平且稳定的基座,再在这基础上计算弹道才能大致的将炮弹打到目标范围。

  简而言之,在初代坦克上装火炮是谁都打不中,全凭运气。

  它在战场上能发挥的作用,只是用黑洞洞的炮口吓唬敌人。

  机枪也有类似的问题,但它的子弹是覆盖一个面,机枪手还可以一边射击一边根据子弹的落点调整角度,这些都决定了它会比火炮要精准得多。

  至于坦克侧面和后面的防御,那应该留给步兵!

  夏尔之所以还要小批量生产带有火炮的坦克,是他考虑到一个情况:如果碰到敌人的碉堡,只装备机枪的坦克就很难发挥作用,但火炮却可以抵近碉堡,用火炮对准射孔把炮弹打到碉堡内部。

  “还需要多久才能完成?”夏尔问。

  “可能还需要一周!”约瑟夫回答。

  夏尔对这进度相当满意,史上“马克I”从设计到生产出试验车大概用了六个月,而约瑟夫只需要两周多。

首节 上一节 43/38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