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一战当财阀:开局拯救法兰西 第244节

  “‘夏尔A1’是轻坦,它包括尾部支架在内只有5米长。”

  “而敌人的战壕宽度却有2米左右,因此必须确定敌人战壕的走向。”

  “否则,别说是作战了,仅仅只是在那样的地形上行进,坦克都要冒着生命危险,根本不需要敌人动手炸毁它!”

  夏尔明白艾斯丁尼上校的意思。

  “夏尔A1”必须准确的与战壕走向呈90度垂直跨越才能通过。

  只要偏一点哪怕只是一点,坦克都有可能掉进战壕无法动弹,坦克乘员非死即伤。

  (注:雷诺坦克宽1.75米,很容易掉进2米宽的战壕)

  这在白天似乎很容易做到,但在漆黑的夜里想要规避却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尤其战壕不是一条直线,它呈不规则的“Z”字形,还有密密麻麻的交通壕。

  “我们可以用步兵协同的方式规避这一点。”夏尔回答。

  “不,将军。”艾斯丁尼摇着头:“坦克兵在轰鸣的发动机内听不见步兵的喊话……”

  “我没说是用喊话协同。”夏尔打断了艾斯丁尼的话:“我们可以用燃烧瓶。”

  “燃烧瓶?”艾斯丁尼愕然:“什么是燃烧瓶?”

第424章 只用一天

  燃烧瓶虽说很原始,它仅仅只是一个用于投掷的瓶子,但能发挥的作用却一点都不比其它装备差。

  它关键在于够简单。

  其它的武器或许要考虑设计、火药、还有科技等一系列不是普通人能做得到的东西。

  燃烧瓶就是一个玻璃瓶、一点汽油,再加上瓶口塞着的一个布条。

  夏尔只用了几分钟时间就摆弄好一个燃烧瓶,他将布条点燃往远处一抛,一声脆响后落点处顷刻间腾起一片火焰。

  “这是燃烧瓶,它会是个很好的夜战装备。”夏尔朝火焰方向扬了扬手:“步兵可以把它投进敌人战壕,坦克由此知道战壕的走向。”

  站在旁边看着这一幕的艾斯丁尼上校和提贾尼目瞪口呆。

  如此简单的组合就能发挥出类似手榴弹甚至比手榴弹还好的效果,但就只有夏尔能想到。

  过了好一会儿,提贾尼感叹:“就像我说的,这就是战争的魅力,我已经开始同情那些死在燃烧瓶下的敌人了!”

  ……

  坦克带着“隆隆”声跨越了“填满”火焰的战壕,它们依旧是追着溃逃的德军前进,这时距离德军上一道战壕崩溃不过几分钟,其间一秒都没停。

  德军堡垒中的火炮终于开火了,他们已顾不上炮弹会误伤友军,毕竟不能眼睁睁的看着堡垒防线被突破。

  但这时他们才发现,自己已错失了唯一有可能摧毁敌军坦克的机会。

  100米太近,目标坦克的前进速度已超过堡垒炮台旋转的最高角速度,这使他们的炮口总是滞后半拍。

  勉强开火的结果,不只是无法命中目标,炮口的火光还会引来敌方炮火的狂轰滥炸。

  虽然堡垒不需要担心法国人的75炮,但炮弹炸开的火光和烟雾马上遮挡住原本就少得可怜的能见度,这使他们只能在堡垒里发呆什么也做不了。

  罗尔夫已经放弃指挥了,他意识到安特卫普的失守不可避免,德军的防线在夏尔的部队面前不堪一击。

  可笑的是,不久前他与马库斯将军还以为自己能粉碎夏尔的计划挡住他的进攻。

  现在看来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心如死灰的罗尔夫放弃了逃跑,他回身静静的望向后方“隆隆”开来坦克,任凭警卫着急的大声呼喊也无动于衷。

  坦克越来越近,越来越近……

  ……

  战斗在一个多小时后结束。

  坦克几乎是以6公里的时速一竿捅到底,一次进攻就打穿了两层防御圈进入其核心的安特卫普城。

  这时才是最麻烦的,大批德军撤到城内试图依托城市建筑组织防御。

  德军有援军,兵力有可能还有很多,而且会越来越多。

  再加上德军从前线溃逃下来的部队,他们将配合困守安特卫普城的残军对夏尔的部队形成内外夹攻之势。

  然而,失去统一指挥的德军最终成不了气候。

  就在夏尔在头疼怎么才能在德军援军赶来前彻底收复安特卫普并组织起防御时,德军派出了代表要求向法军投降。

  于是,安特卫普战役在一片欢呼声结束。

  夏尔不只收复了这座坚固的“国家堡垒”,还几乎完整的接收了它的所有的设施,包括堡垒、炮台、防线,还有23门105MM口径榴弹炮。

  ……

  第二凌晨,巴黎人们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在餐桌上与家人讨论着夏尔的部队推进到哪里。

  他们认为“胜利”已没有悬念,夏尔是永远不会失败的。

  重点在于夏尔要用多久才能取得这次胜利。

  有人猜半个月,有人猜一个月,还有人认为可能需要半年。

  “毕竟是一个国家。”他们说:“协约国派出几十万军队还有强大的舰队,在达达尼尔海峡打到现在也无法寸进。而夏尔只有一个坦克旅和一个步兵团,对付的还是德国人!”

  不久,这种说法逐渐成了共识,人们认为应该理性看待夏尔的进攻,不要神化夏尔,认为他只需要一个月甚至半个月就能取得胜利。

  “这会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斗,毫无疑问会有许多士兵因此牺牲!”

  “但无论如何我们现在在前进,这比之前两军相持要好得多。”

  “是夏尔改变了这种僵持的现状,我们不能对他要求太多!”

  ……

  

  德约卡和卡米尔一夜没睡。

  卡米尔起床做早餐时眼睛生涩红肿,她昨晚辗转反侧不知道叹了多少气,新买的收音机始终在床头发出杂音,她时不时就起床拔弄一下,生怕漏了什么信息。

  德约卡坐在餐桌前忍不住劝道:“这才只是第一天,我们不能这样下去。”

  “我知道。”卡米尔面无表情的回答:“可我控制不住自己。”

  德约卡有些后悔买了那台收音机了,他的原意是想让卡米尔放心。

  “他们说这一仗可能要打很久?”卡米尔给德约卡端上了面包,却忘了拿牛奶,水果也没切。

  德约卡“嗯”了一声:“你知道的,夏尔手里掌握的部队不多,他的敌人却很强大……”

  德约卡及时收住嘴,他看到卡米尔眼里闪着忧虑。

  “他们应该让夏尔指挥更多部队。”卡米尔抱怨着。

  德约卡对这话颇感意外,卡米尔以前从没说这方面的事。

  “我想明白了一点。”卡米尔无力的坐在德约卡对面:“只有让这场战争尽快结束,夏尔才能安全,你说对吗?”

  德约卡点了点头表示认同。

  战争时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会愿意放过夏尔这样的人才,想置身事外不过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就在他们心事重重的啃着面包时,忽然外面传来一声欢呼:“夏尔胜利了,他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卡米尔和德约卡猛地抬头对望一眼,不约而同的丢下面包打开房门:

  “诺埃米,这是真的?夏尔胜利了?”

  “你听谁说的!”

  诺埃米大声回复,语气满是激动和兴奋:“是真的,德约卡先生!是军队传来的消息,一小时前发生的事,夏尔只用了一天时间就占领了安特卫普包围了二十几万德军,他太了不起了!”

第425章

  法兰西因为夏尔取得的辉煌胜利而疯狂,人们纷纷走上街头庆祝,酒吧、俱乐部、餐厅等到处都挤满了人,但依旧还有人不断的聚集,即便什么也没点只是站在门口。

  所有人都在讨论着这激动人心又匪夷所思的一天:

  “这是最棒的国庆日,夏尔在这天结束前结束了这场战役。”

  “难以置信,所有人包括军事专家在内都以为这场战役至少要打半年,而夏尔只用了一天。一天!”

  “我甚至还没做好心理准备,它就已经结束。”

  “我们以为半个月、一个月能胜利是‘神化’夏尔,事实证明夏尔比我们想像的要神奇得多!”

  ……

  为之疯狂的不只是法兰西,世界都被夏尔这有如神来之笔的一战震惊了。

  是时意大利总参谋长卡多尔纳正在前线指挥作战。

  几天前,他命令意第2、第3集团军(19个师近20万人)分三路进攻伊松佐河东岸的奥军阵地,同时意海军封锁里雅斯特的海上的交通。

  卡多尔纳的想法是,只要对敌人持续炮击、持续进攻,敌人很快就会因为后勤跟不上而崩溃。

  然而,他没想到自身的后勤一样有问题:虽说意大利的后勤没有被封锁,但持续炮击和进攻所需要的后勤物资是对面的数十倍。

  前后不过几天,一个多月的炮弹储备已被耗尽,伤亡了两万多人却没有任何进展。

  (注:第一次伊松佐河战役只持续14天,最终因为炮弹短缺仓促结束。意军指挥官连基本的弹药规划都没计算清楚)

  正当卡多尔纳坐在办公桌前对着地图发愁时,参谋急匆匆的拿着一封电报跑到卡多尔纳面前,激动的报告:“将军,夏尔解放了布鲁塞尔,比利时首都,他还占领了安特卫普,那是比利时的一个要塞,这使法军完成了对二十几万德军的包围。”

  指挥部里的其它人也听到了,他们纷纷朝这边投来吃惊的目光,接着爆发出一片欢呼,就像是他们打赢了这场仗似的。

  按常理,此时的卡多尔纳应该感到羞愧。

  夏尔以弱势兵力包围了二十几万敌人,只用一天时间,而他反过来用二十几万的优势兵力进攻弱势敌人,却被打得灰头土脸甚至陷入困境,也仅用了几天时间。

  但卡多尔纳却没有这种感觉,周围欢天喜地的参谋们也没有。

  意大利人天性乐观,他们不太会考虑对自己不利或有失脸面的因素。

  “很好。”卡多尔纳微笑着点了点头,洋洋自得的说:“这说明我们加入协约国的决定是正确的,有夏尔在,胜利对我们而言只是时间问题!”

  指挥部纷纷表示赞同。

  “将军。”在这自我麻醉中,有保持冷静的参谋提醒道:“可我们眼前的问题依旧存在,现在该怎么办?”

  卡多尔纳轻松的回答:“放心,里卡多。最差的情况不过是我们一步都没能前进,但只要法兰西取得了胜利,我们也就胜利了!所以,我们还需要担心什么?”

  此时的卡多尔纳没想到,最差的情况远不是“一步都没能前进”!

  ……

  英国伦敦,海军大臣坐在别墅的窗前一脸落寞的望着窗外泰晤士河上船来船往。

  他不久前卸任了“海军大臣”,失意的退出权力核心,只象征性的担任达达尼尔海峡委员会委员。

  这是因为达达尼尔海峡的战事不如人意。

  事实上不只是“不如人意”,而是“非常糟糕”。

  前线给出的报告是:

首节 上一节 244/38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