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一战当财阀:开局拯救法兰西 第127节

  提贾尼一脸匪夷所思:“拜托,你不认识她?”

  夏尔没回答,往两边看了看朝食物区走去。在这宴会厅里,他唯一感兴趣的或许就是那只鲜红的大龙虾。

  “她叫哈丽!”提贾尼从后方跟了上来:“跳脱衣舞的,在巴黎名躁一时,许多人都希望能与她搭上关系!”

  夏尔扯下一根龙虾腿,不无讽刺的说:“你或许也是其中之一吧?”

  “不,上校!”提贾尼摇着头:“但你绝对猜不到她能搭上谁?”

  “谁?”夏尔漫不经心的问,嘴里嚼着虾肉。

  提贾尼凑了上来,小声说:“海军部长。”

  夏尔一愣,疑惑的望向提贾尼。

  夏尔在司令部时曾经看过一些关于海军部长的资料,知道他已经六十多岁了,还有这方面的兴致?

  提贾尼抿着嘴轻轻点头,又凑上来神秘兮兮的补了一句:“她是海军部长的情人!”

  夏尔嚼龙虾的动作逐渐慢了下来。

  说起海军部长他就记起好像有这么一个女人,她游走于军官之间把自己装扮成一个害怕战争的小姑娘与军官们攀谈。

  然后,喝得醉醺醺的军官就保护欲爆棚,争先恐后的上前告诉这个女人:

  “不用担心,我们在那有五个师的兵力!”

  “是的,还有两个炮兵团,他们会消灭所有靠近的敌人。”

  “他们会取得胜利的,不久就会有一次进攻行动!”

  ……

  海军部长透露给她的情报更不在少数,据统计因她而死的法兰西军队至少有三个师四五万人。

  最后英国陆军总司令基钦纳都因为情报泄露而被德国潜艇截杀。

  想到这,夏尔忍不住瞄了哈丽一眼,此时的她正风情万种与军官们调情,完全不在乎周围的眼神。

  这就是此时法兰西的情报系统。

  

  第三共和国提倡各部门互相掣肘且不能专权,导致许多军事机密处于没有防范的状态。

  比如加利埃尼的城防司令部,那应该算是法兰西陆军第二层级的指挥部,但内部依旧有许多资本家的眼线。

  如果资本家能轻易获得司令部的情报,那么间谍也就能从资本家那获取情报,于是“军事机密”就不再是“军事机密”。

  这也是加利埃尼总是与夏尔在休息室里商量事情的原因。

  提贾尼察觉到夏尔脸色不对,疑惑的问了声:“有什么不对?”

  “不,没什么。”夏尔回答,再次将注意力集中在龙虾上。

  ……

  夏尔回到司令部时已经是晚上十点多了,他看到加利埃尼休息室里还亮着灯。

  这不太寻常,他这时应该已经睡了。

  上楼时隐隐听到加利埃尼和谁交谈着,还没等他走近,听到脚步声的加利埃尼叫了起来:“一定是他来了!”

  话音未落,灯光中快步走出一个熟悉的人影,他一看到夏尔就兴奋的一把抱住夏尔:“好久不见,我的朋友!”

  夏尔定睛一看,原来是阿尔贝特一世。

  “陛下!”夏尔问:“您怎么来了?”

  阿尔贝特一世热情的拍了拍夏尔肩膀:“我有些事情来巴黎处理,顺道来看看你,一切还好吗?”

  “是的,陛下!”夏尔回答。

  “我问了一句废话!”阿尔贝特一世笑了起来:“你的事我几乎每天都能在报纸上看到,那已经不是秘密了。”

  跟出来的加利埃尼插了一句:“上校,我们有些事需要谈谈!”

  夏尔心下“噫”了一声,这似乎不太对劲。

第222章 夏尔的影响力

  休息室内,灯光在办公桌上投下了三道淡淡的影子。

  加利埃尼旧伤似乎复发了,皱起眉头下意识的抵着腹部揉了揉,但很快又放开恢复了原有表情。

  夏尔注意到了这一点,转身给加利埃尼冲了一杯咖啡递上。

  “谢谢,上校!”加利埃尼接过咖啡时有些意外,随后轻轻点了下头,眼里竟有了一丝欣慰和笑意。

  “是这样的!”阿尔贝特一世带着一丝期待望着夏尔:“奥斯曼帝国(土耳其)加入同盟国的事,你听说了吧?”

  “是的,当然!”夏尔点了点头。

  这事发生在上个月,那时马恩河战役刚结束不久。

  起因是英国把奥斯曼帝国订购的两艘无畏舰扣留参战,而且还不退钱。

  这一点被德国利用并挑拨离间,最终闹得不可收拾导致奥斯曼帝国加入同盟国。

  加利埃尼“哼”了一声:“英国人的傲慢!”

  这的确是英国没把奥斯曼帝国当一回事,他们没有给予对方外交上最基本的尊重。

  阿尔贝特一世没有过多的评论,他身为小国国王也不太适合评论英国。

  阿尔贝特一世在桌面上摊开了地图,指着地图说道:“在此之后,许多人认为我们如果无法从正面突破,是否需要从敌人侧翼甚至侧后登陆开辟新战场。”

  夏尔望了加利埃尼一眼,不久前加利埃尼问过夏尔类似的问题:能否用“夏尔A1”正面突破敌军防线。

  夏尔的回答是否定的,于是加利埃尼才转为支持英国的侧后登陆。

  加利埃尼没说话,只是拿着咖啡浅尝辄止,算是默认了。

  “侧后登陆有几个方案。”阿尔贝特一世没有注意两人的表情,继续说:“有人觉得我们应该从北面波罗的海一带登陆,有人认为应该从南面地中海一带登陆,彼此僵持不下争论至今。”

  夏尔有些不明白:“可是这跟我们似乎没关系,我们是陆军,这是海军的事?”

  加利埃尼嘴角上扬:“或许跟我没关系,你就不一定了。”

  阿尔贝特一世点了点头,望着夏尔说:“许多人想听听你的意见。”

  “我的意见?”夏尔不解,为什么要听一个上校的意思?

  加利埃尼似乎看穿了夏尔的想法,他带着怪异的眼神看了夏尔一眼,语气轻松:“你似乎还不知道自己的影响力,上校?”

  见夏尔一脸懵,加利埃尼笑着微微摇头:

  “你以为,在你发明了那么多装备又打了那么多胜仗,别人还会把你当作普通人看待吗?”

  “法兰西或许是这样,因为他是由资本家控制着,而资本家又控制着议会。”

  “但除了法兰西外的任何一个国家,包括英国和俄国在内,所有战略家在制订作战计划做决策时,都希望能得到你的肯定!”

  阿尔贝特一世点了点头肯定了加利埃尼的说法:“他们嘴上虽没说,但心里会把你的意见当作标准答案,上校!”

  说这话时,阿尔贝特一世眼里闪着自豪,似乎很荣幸与夏尔成为朋友。

  夏尔有些无语,因为这些影响力似乎对自己没什么用,只能给自己带来麻烦,比如现在阿尔贝特一世就找上门要一个“意见”了。

  望着阿尔贝特一世眼中的期盼,夏尔明白这不是要“意见”这么简单。

  作为比利时国王的阿尔贝特一世,他当然希望协约国能从北面登陆,因为一旦登陆成功就意味着离比利时复国不远了。

  从南面登陆却并非如此。

  因此,阿尔贝特一世是希望争取到夏尔的支持。

  而夏尔的态度,就像他们刚才说的,由于夏尔总是对的总能获胜,因此很有可能会让僵持不下的南北两派倒向另一边。

  阿尔贝特一世注定要失望,史上这一仗是在南面的达达尼尔海峡开打的,虽然最后失败了,双方各损失了25万人什么也没得到。

  这时,夏尔脑海忽然闪过舞会碰到的那个女人,海战、登陆、海军部长,情人……

  这意味着协约国所有的作战计划都会赤祼祼的摆在德军面前没有一点秘密。

  想到这,夏尔就煞有介事的指着北面说道:“我认为我们应该从北面登陆。”

  

  “是的,我也这么想的!”阿尔贝特原本紧张的神情瞬间一松,眼里闪着兴奋,指着地图说:“一旦我军在北面成功登陆,马上就可以从后方进攻驻守在比利时的德军,由此切断德军的运输补给线。”

  夏尔艰难的点了下头:“这能决定这场战争的胜负,德军将不得不放弃整条西线。”

  嘴上是这么说,心里却想着:陛下,比利时修了列日要塞,虽然它已被炸毁了一部份,但投降时还留下几个坚固的堡垒,德国人守在那,我们的登陆部队拿什么进攻?

  心里想着面上却没表现出来,继续支持阿尔贝特一世。

  加利埃尼却皱起了眉头:“但这同时也意味着我们将遭到德军主力的夹攻,来自各个方向的,甚至还有德军舰队!”

  “我认为不需要担心德军舰队。”夏尔回答:“英国一直以来都在实施双倍计划,德国人造一艘军舰他们就造两艘,现在正是英国舰队派上用场的时候!”

  “我也是这么想。”阿尔贝特一世连连点头:“英国完全有能力在封锁德军舰队的同时分出一部份舰只增援登陆部队。”

  夏尔补充道:“这么做还有一个好处,两只舰队都在大西洋,必要时登陆舰队与封锁舰队可以互相增援。如果从南面登陆……”

  “非常好的想法。”阿尔贝特一世激动得不能自已:“如果从南面登陆,登陆舰队就要进入地中海,两支舰队不可能互相增援。”

  夏尔最后做出了总结:“我们必须考虑这一点,如果在我们登陆作战时,德军舰队趁着这时候突围,就很可能打得英国舰队措手不及。除非英国有信心用势均力敌的军舰把德国舰队封锁住,否则,我们只能从北面登陆。”

  这番分析说得加利埃尼无言以对,因为的确存在这样的风险。

  (上图为英国“爱尔兰”号,原名“瑞萨迪赫”号,奥斯曼帝国被英国扣留的战列舰之一)

  (上图为英国“阿金库尔”号战列舰,原名“奥斯曼苏丹一世”号,奥斯曼帝国被英国扣留的战列舰之一)

第223章 是时候发展轰炸机了

  阿尔贝特一世欢天喜地的离开了。

  他把夏尔的“意见”当作复国的希望,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带着夏尔的意见去说服别人,这是阿尔贝特一世擅长的。

  夏尔心生一丝愧疚,阿尔贝特一世把夏尔当朋友,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夏尔身上,而夏尔却利用了他。

  等阿尔贝特一世离开后,加利埃尼若有深意的问了声:“你真的认为我们更适合在北面登陆?”

  加利埃尼了解夏尔,他能看懂夏尔刚才的表情,夏尔在军事上和装备上或许有天赋,但撒谎这方面却没有。

  夏尔不答反问:“将军,您是哪一派?”

  加利埃尼轻轻摇头:“他们一直在致力于尽快结束战争,但我却认为事情或许不像他们想的那么乐观。你之前说过,战争不会这么早结束,而战局似乎正在朝这个方向发展。”

  夏尔轻轻点了点头,这想法才是正确的。

  加利埃尼有些意外:“你的意思是,从哪个方向登陆都不对?”

  “我不得不从选一个。”夏尔回答:“因为如果我不选,他们就会继续争论,最终还是能得到一个他们认为正确的答案做他们该做的事。”

  加利埃尼点了点头,不选,相当于给两边同样的支持,平衡的天平依旧会在中间。

  “所以伱选择了北面?”加利埃尼说。

首节 上一节 127/38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