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话事人 第172节

  所以现在这个时间,可能是经义刺客林某人最虚弱的时候。

  看到成功喊住了林泰来,顾宪成答话说:“自古以来,未闻辩经可以单方面说完后,立刻自称获胜的。

  伱说完了后,不等别人再说,就欲匆匆离去,又是什么道理?”

  林泰来无可奈何,如果只是一两个回合,还能靠着投机取巧的诡辩小胜一阵。

  但若打成了持久战,那可就要拼纯粹的功底了。

  就算他上辈子因为专业原因涉猎过经义,但如何能跟皓首穷经的古人学者相比?

  再说那会儿流行研究王阳明学说装逼,关于王学他倒是看过几本专著,其他的经书也不时髦啊。

  但话说到了这个份上,顾宪成这个有名望的学者都亲自降低身段与自己撕逼了,不敢接更丢人。

  于是林泰来就只能硬着头皮答道:“本以为点出主旨就结束了,不知泾阳先生还有什么见教要补充?”

  顾宪成立即进入了大学者状态,张口就责难说:

  “你的解读固然精妙,但也不见全局,只参透了春秋经大旨的一半而已。”

  林泰来反驳道:“余以为,解《春秋》要先读《论语》,读其中《礼乐征伐》一章,便可知《春秋》之大义。

  只看首句的王字,便可知天下受命于王,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如何就不是春秋大义的全局?”

  顾宪成吃了一惊,贯通《论语》和《春秋》,用《论语》解《春秋》,这个思路很可以。

  但他逐渐进入了状态,此时能不假思索的回应说:

  “所谓无道,无论礼乐征伐自诸侯岀,还是自大夫出、自陪臣出,都是以道义责其下也。

  探本寻源,却都是从上之无道始,故而圣人有讽其上之意也。

  你看春秋只看到了天下受命于王,就以为哦得道,但却没有看到王受命于天!

  所以从天字就能明白,《春秋》为端本澄源之书也,所以告天下万世之为人君父者也。”

  林泰来说:“圣人笔削《春秋》之时,诸侯乱政,天子失御,君臣关系紊乱,天下为无道。

  故圣人以《春秋》匡正世人,震慑乱臣贼子,希冀拨乱反正,复三代先王之治,才是圣人根本之意也。

  开篇首句就是一个王字,还不能说明问题?”

  顾宪成说:“你说的都对,完全没错,但是不完整。

  我方才也强调过,你只体悟到了一半。

  在首篇的你所关注的王字后面,很快又在无礼之事中出现了天字。

  这正可以说明,天下是有道还是无道,除了臣下作乱,还有天子能否率承天命这个因素!

  首先要有二者相加之意识,才能去参悟完整的春秋大义!”

  经过思想火花的碰撞,顾宪成顿时感到思路如泉涌,一发不可收拾。

  感受到了学术顿悟的快乐,他的情绪也越来越高昂。

  情不自禁的转身朝着月台下方读书人们,高声道:

  “臣子篡弑僭政,为无道之象,算不得根本!

  因此论《春秋》,必须同时要寻及君王之本。

  圣人的春秋大义,除了对臣下行为匡正,还有对天子的道义规讽!

  由臣子而天子,由天子而天命,这才是春秋意旨之全局!”

  李三才也兴奋的叫道:“顾君高见!必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齐备,方能成就一部《春秋》!

  天下之大源在于王,而王之大源在于天!

  首篇两字相加即可明义,真乃春秋大旨也!今日耳闻如此妙解,真不虚此行!”

  人群响起了一些欢呼声,显然是被顾宪林的解经倾倒了。

  还有人跟着李三才喊起来:“天下之大源在于王,而王之大源在于天!”

  顾宪成十分享受这种欢呼声,还有那一个个崇拜的眼神。

  感觉又回来了,这才是讲学的该有的样子!这趟国子监来对了!

  正当顾宪成打算闭上眼,用心去感受增加的声望时,忽然视野里出现了一支可恶的扫帚,对着他晃了晃。

  扫帚的主人林泰来似笑非笑的说:“顾先生突然兴奋什么?辩经尚未结束,你就突然转身,莫非你也想逃跑吗?”

  刚才顾宪成强加过来的话,他基本上照搬着还给了顾宪成。

  顾宪成指着月台下的读书人,答话说:“辩经到底有没有结束,听听公论就知道了。

  看看别人的反应,你还有什么质疑?”

  林泰来反问道:“你说的这个春秋大义,我看到王字,只能算参悟了一半?”

  顾宪成便答道:“当然如此,有何疑惑?”

  主要是林泰来的解读太好了,想黑都黑不掉,只能退而求其次,只说是“一半”。

  林泰来驳斥说:“若以为由臣及君,再由君及天命为春秋大义,那么我看到了王字只能算一半。

  可是你开始也只看到了天字,同样只是一半,为何你又觉得自己赢了?”

  如果说心里话,顾宪成根本不想承认林泰来那一半,

  但还是那句话,他没有足够实力公开黑掉林泰来的见解,连武力驱逐都做不到!

  顾宪成指着台下的士子们,仿佛求证明一样说:

  “但全局之见解,却是我先想到的,也得到了诸君的认可。”

  林泰来又问道:“所以你认为王和天加起来,才是完整的体现春秋全局?”

  顾宪成得意的答道:“正是如此,也是我率先悟到的。”

  林泰来皱着眉头苦思,不知又想到了什么。

  李三才唯恐再出幺蛾子,主动上前替顾宪成分担压力。

  “正所谓闻道有先后,早了就是早了!不然礼数中为何要以早晚分前后辈?”

  林泰来叹口气,重新开口道:“可在下在功名方面,目前只是一个武生员而已。

  顾先生在辩经上面与一名武生员分高低、争早晚,又有什么意义?”

  顾宪成:“.”

  恍恍惚惚,不知为何就感到,自己刚才挖空心思、绞尽脑汁的解经,似乎都是白费了。

  他真是吃饱撑着,才会和一名武生公开辩经!

  月台上的清流人物,集体陷入了沉默,思考起几个哲学问题:我是谁,我在哪里,我在干什么?

  趁着没有人抢话,林泰来提着扫帚,一个大踏步,直接蹿到了顾宪成的身边,与他并列而立。

  然后林泰来举着扫帚,对着月台下挥了挥,似乎很激动的说:

  “今日在下与顾君辩论春秋,不想我看到王,他看到天,各得一半心得。

  但组合起来便无可辩驳,就是由臣及君的全局大义!

  真是想不到,在下居然可以与名闻遐迩的学者泾阳先生并列,共同概括出了春秋大义的新解!

  每每想到顾先生以后讲《春秋》时,就会提到在下解读出来的一半大义,在下这心里就与有荣焉!”

  众人:“.”

  你林泰来有多么自大,才会将自己与学术名家顾宪成并列?

  可是从刚才的案例看,林泰来确实概括出了一半,而另一半就是顾宪成的。

  至少在这个问题上,说是并列似乎也过得去。

  这时候当事人顾宪成回过神来后,立刻就醒悟到什么!

  林泰来出现在这里的真实目的,也许根本就不是赢了或者打倒自己!

  林泰来的目的可能只有一个,那就是碰瓷!更具体的说,就是拼命找自己碰瓷!

  输赢可能不重要,林泰来今天也许就没有胜负心,他只是一直挑逗自己,然后想方设法的碰瓷!

  忽然林泰来对众人发完了感想后,又抱着扫帚,对顾宪成行了个礼说:

  “今日与顾先生辩经,齐齐由一半而窥全局大模样,可谓是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心中不胜甘畅,在此要谢过顾先生!”

  历史上的顾宪成可是只靠着讲学,就能名满天下的人物。

  而且顾宪成最精通的就是《春秋》和《易》这两本,所以讲《春秋》不可避免的。

  以后顾宪成再讲《春秋》,自己的名声没准就传播扩散一番,这波不亏。

  此刻竟然还有不明真相的天真士子在月台下叫道:“共解春秋,此乃佳话也!”

  林大官人笑容可掬的伸手延请道:“顾先生今日到此,想必是来给圣人献香的,请进!”

  但顾宪成却没有迈步的意思,脸色阴晴不定的站了一会儿。

  突然又转向台阶,拾步而下,头也不回的朝着大门方向离去。

  林泰来喊了几声后,也没有留住人,又看向左右,对李三才等人道:

  “你看这,辩经就辩经,他也没输,怎么还急眼了?”

  李三才等人齐齐冷哼一声,克制住了动手的欲望,同样头也不回的离去了。

  林泰来摇头叹气,挥舞着扫帚,慢慢着在月台上打扫了起来。

  口中还哼哼着唐人的诗:“日觉儒风薄,谁将霸道羞。乱臣无所惧,何用读春秋。”

  其他读书人此时再看向扫地的林泰来,仿佛感到此人身上充满了神秘的光辉。

  这段本该一气呵成写完的,结果拖到今天了。好歹是完成了,求月票啊!!

第205章 救风尘

  虽然清流势力那些人都走了,但扫地生林泰来却没有退场,仍然在殿门前月台上不紧不慢的打扫着,被一些读书人围观和议论了一会儿。

  林泰来这个堵着殿门打扫的行动,让新来献香的读书人都非常不方便,少不得要问问先到的人怎么回事。

  所以就起到了一传十、十传百的效果,刚才的扫地生和大学者辩经的传奇段子逐渐扩散。

  后来者听到先到者的讲述后,立刻也能看到殿门扫地生身上的光辉了。

  就殿门里外这点地方,林泰来一直兢兢业业的打扫到了下午,对前来献香的士子们造成了巨大妨碍。

  直到临近傍晚,林姓扫地生才收了扫帚,回了国子监给安排的号房休息。

  号房就是单间宿舍,国子监有上千间号房正在使用,给扫地生分一间小意思。

  到了晚上时候,林泰来就陪着左谕德侍读兼国子监司业赵志皋吃饭。

  “听说你今日与顾泾阳辩经了?”赵志皋问道。

  林泰来叹道:“甚为可惜,竭尽全力也没有辨赢,侥幸平手,甚至还稍落下风。”

首节 上一节 172/50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