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话事人 第171节

  用扫帚指着人,你礼貌吗?

  还有,现在伱的对手是李三才,不要硬拖别人下水。

  但这个反问让李三才有点气急败坏,因为今天剧本出自他的策划,但主要场景却被林泰来如此恶意解构!

  文人的事情,那怎能是学和尚?

  当即李三才就厉声喝斥道:“你一个武生员,也敢在文庙妄言学问,岂不可笑?”

  林泰来问道:“这位大人敢在文庙妄言他人,又是何人也?”

  李三才答道:“本官礼部李三才也。”

  林泰来质问道:“武生员又如何?圣人云有教无类,武生员就不能向学了?

  文武之道,本该一张一弛,但我最近武功太盛,不合阴阳平衡之道。

  但又被国子监的赵学士所感化,所以甘愿为孔庙扫地生,静心体察圣人之意。”

  李三才作为南京礼部郎中,对国子监事务是有一定话语权的。

  当即就直接强硬的说:“本官令你立刻滚出去,这里不是你该来的地方!”

  经验之谈,能动手就不要哔哔。

  林泰来立刻不满的说:“李大人你这就是不讲道理了。”

  李三才轻蔑的说:“你也配让本官讲道理?”

  林大官人撸起了袖子,又掏出了铁指虎套上,然后答话说:“在下就是不想走,李大人又能如何?”

  这则是林大官人的经验之谈,混文坛不能缺少武力后盾。

  李三才:“.”

  他在现场暗中准备了十来个人手,以防出现意外,但那都是对付普通人的。

  面对林泰来,十来个人又有什么用?

  如果调兵进国子监来抓人,他李三才也没那么个本事,他就是个五品闲散郎中而已。

  见李三才暂时哑口无言,林泰来又叹口气道:

  “国子监不是礼部,李大人你也不是礼部尚书,有什么资格直接发号施令?

  你如果有什么提议,应该去找掌院事的赵学士来实行。

  没想到李大人你身为礼部郎中,却连最基本的礼数都不懂,实在叫我情何以堪,真不知道朝廷是怎么选人用人的。”

  李三才:“???”

  还没反应过来,怎么就被扣上了大帽子?

  林泰来再次叹了口气,又道:“虽然李大人你心里看不起赵学士,但他好歹是老前辈,你李大人表现过于无礼了。

  我是赵学士点过头的扫地生,你说赶就赶,有没有把年过六十的老前辈放在眼里?”

  李三才:“.”

  官场上对前后辈关系还是比较讲究的,比如出现了一个空缺位置后,有两个背景差不多的候选人都合格,那么肯定就是辈分比较高的官员获得升迁。

  所以在名义上,官场上要讲前后辈关系。

  顾宪成大失所望的看了眼李三才,干脏活就是这样干的?这让李三才仿佛有点恼羞成怒了。

  冷眼旁观的邹元标连忙站出来说:“李君只是为了阻止你在这里献出乖露丑而已。”

  林泰来又又把扫帚指向了顾宪成,“如果我算是出乖露丑,那你们这又是什么?我看与我也差不多。”

  邹元标冷笑几声,等的就是你林泰来这句话!

  论耍嘴皮子和扣帽子,别人可能不如你,但要说起学术,你你林泰来又算老几?

  然后他接话说:“顾君悟出了春秋大旨所在,而你又有什么,敢与顾君相提并论?”

  顾宪成本想拦着邹元标,但想了想后,也就作罢了。

  他和邹元标一样,不信林泰来能在学术上能敌得过自己,这就是大学者的自信。

  如果林泰来一个十八岁武生都能超越自己,那自己读书三十年都是假的?

  至于上回在无锡那次,是自己一时猝不及防被偷袭,而且林泰来还拿着老师张幼于的心得。

  后来经过打听,在五经中,那张幼于专精的是易经,不可能再有什么春秋经心得了。

  如果今天能刁难住林泰来,也算是破解了“辩经辩不过”的流言蜚语!

  顾宪成想着自己的心事,同时就听到林泰来毫不犹豫的答道:“在下自然也解出了春秋经的大旨!”

  然后林泰来又又又用扫帚指向顾宪成,“顾先生有句话说得对,圣人著春秋,其中大旨确实在首篇,算是开宗明义。

  但是却不料顾先生一直看到第四句,才解出了春秋经的大旨,学术不过如此啊。”

  春秋经的第四句就是“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赗。”

  刚才顾宪成围绕第一个“天”字做文章,解出了春秋大旨,堪称精妙,不然也不会引发在场士子的关注。

  李三才又问:“批评别人都行,自己身体力行却最难,怎么就不过如此?难道你还能有更精妙的解法?”

  林泰来“哈哈”大笑道:“若想明白春秋大义,根本不用等到第四句,春秋经的第一句就行!”

  读过春秋的人立刻就回忆起来,《春秋》的第一句话是“春王正月”。要说这句话的意思,那就是一个表明时间段的文字,能包含什么大旨?

  林泰来拄着扫帚,学着顾宪成的说话方式,开口道:“春王正月这句里要看的,就是一个王字!

  王正月,强调的就是时历由周文王来制定,这就是圣人所说的礼。

  圣人又云,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及圣人著《春秋》,开篇第一句话却用了一个王字,然后加在了时间之前。

  这意思岂不就是,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即为有道,自诸侯出即为无道乎?这便是圣人的深意。

  所以看到第一句里的王字就能明白,《春秋》正名定分之书也,所以告天下万世之为人臣子者也。

  正所谓,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林泰来说到这里时,月台上下鸦雀无声,所有人都目瞪口呆。

  “春王正月”这四个字没什么特别含义,就是纯粹的时间标记。

  但他们却都没想到,就这也能被林泰来解读到花儿都出来,现在的扫地生已经如此强大?

  春秋首篇首句,这个噱头比顾泾阳的更足!更令人印象深刻!

  顾宪成受到的冲击尤其大,林泰来这个人也太邪门了!

  如果说易经跟张幼于学的,那春秋又是跟谁学的?

  这次林泰来手里可没有拿着别人的心得体会,事先也不会知道自己准备了什么课题。

  难道上次辩经,自己输掉并不是偶然?

  正当顾宪成胡思乱想的时候,突然听到林泰来又叫嚣道:

  “第一句就能参透的大义,你却到了第四句才看出来,说一句不过如此,没有问题吧?

  而就算是第四句,你也理解的不透彻!”

  顾宪成看向邹元标,希望他能帮自己应付过。

  李三才虽然不聪明,但好歹帮他吸引了不少火力,你邹元标不要把火力往他身上推啊。

  但邹元标痛苦的捂住了脸,造孽啊,自己都做了什么?

  本心好意是想让顾君扳回一局,却没想到适得其反,反而让林泰来装成了。

  回家后倒霉催的水管爆了,晚上又困又累打着瞌睡码字,写不出预期效果也没办法了,让我先好好睡一觉,明天恢复精神再说。

第204章 何用读春秋

  在围观的读书人眼里,目前很明显是扫地生占了上风。

  因为泾阳先生和扫地生的思路都差不多,都是抠出一个字眼,然后用圣人的思想进行编造.啊不阐释。

  泾阳先生抠出来的是全春秋经第一个“天”字,林扫地生抠出的是全春秋经第一个“王”字。

  在同一个模式下,扫地生只看到首句就参透大义,而泾阳先生第四句才参透大义,当然很明显是前者段位更“高”了。

  林大官人站在大成殿门口,单手提着扫帚,高手寂寞,四顾茫然的开口道:

  “说了这许多,诸君还是回去多读书吧,不要在这里徘徊了。

  若解经连我一个扫地生都不如,还能指望从圣人香火这里求来什么?”

  然后又对顾宪成说:“以后请不要再说什么你写的序文蕴含大道,还有什么序文道理压过诗词一筹之类的屁话了!”

  说罢,林泰来果断转身,就要离开月台,回到殿里。

  经义不是诗词,林泰来心里是没有底的。

  他虽然知道一些新奇的片段观点,突然拿出来一两点很能唬人,但他的经义学识并不是完整体系,而是碎片化的知识。

  与本时代浸淫数十年的那些学者相比,在深度和系统性上还差了不少。

  这就导致了持久力不行,如果进行反复辩驳和拉扯,根基浅积累少的缺点就会暴露无遗。

  回合数越多,这个缺点就越会被放大。

  所以对林泰来而言,装完了就赶紧跑是最佳策略,这叫见好就收。

  “慢着!辩经尚未结束,你想要逃走吗!”有人突然对林泰来叫道。

  这次开口的不是李三才,也不是邹元标,而是顾宪成本人了。

  林泰来实在是个很奇特的人,与林泰来对阵的话,如果缺乏经验总会上来就吃亏,比如刚才的李三才和邹元标。

  所以为了团伙的脸面,顾宪成不得不亲自出面了,至少他是一定经验的。

  本来林泰来可以装作没听见,溜回殿里。但顾宪成喊出了“逃走”两字,他就不得不停住脚步。

  林大官人对外树立的人设形象一直都是勇猛无畏,绝不可能被人看出“逃走”,那样会崩人设的。

  如果一个人的人设太成功了,就会导致这个人反过来会被人设绑架,这是所有世间名利客共同的悲哀。

  林泰来又问道:“顾先生还有什么指教?如果因为不服而喋喋不休,那就算了!

  在下在这里是为了以扫除敬拜圣人,又不是来与你们这些所谓的清流直臣做口舌之争的。”

  顾宪成见林泰来这个态度,心里就更明确了想法,林泰来可能真就是色厉内荏!

  算上今天,与林泰来直接打了两次交道,两次都有辩经,让顾宪成隐隐产生了一种直觉。

  林泰来的行为很像是一个搞偷袭的刺客,一击得手,绝不纠缠,立即远走高飞。

  辩经的时候,都是抛出一个新奇或者很有噱头的解读,将人打得晕晕乎乎的,然后立刻就走人。

  上次林泰来是这样,这次又是这样,让斗争嗅觉很灵敏的顾宪成起了疑心。

  他刚才就怀疑和猜测,这种仿佛“刺客”的行为是一种没有底气的表现。

  就好比在历史上,派出刺客的一方往往大概率是弱势方,指望通过刺客来平衡强弱。

首节 上一节 171/50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