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父诸葛亮,我打造了千年大汉 第214节

  “昔日管仲以齐纨鲁缟让鲁国臣服,又以衡山之谋让衡山国臣服,皆是在疲弱敌国的国力。”

  “伯松不用疲国之计,却反其道而行之,这岂不是在给陛下树立一个更强大的敌人。”

  “我以为,这不符合军争兵法!”

  作为定计者,诸葛乔自然知道将曲辕犁卖给孙权,会让江东变得富庶。

  然而。

  诸葛乔却有不同的看法:“法侍中,这江东士民,是否是大汉的臣民?”

  法正不假思索:“自然是大汉的臣民。”

  诸葛乔面色微凛:“既然都是大汉的臣民,那他们就不是敌国之民。”

  “不是敌国,又为何要用疲国之计?”

  “齐纨鲁缟和衡山之谋,虽然削弱了他国的国力,可受害的却是百姓!”

  “陛下立志于兴复汉室,就不能只专注于解决曹丕和孙权,更要致力于解救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大汉百姓。”

  “江东虽然是孙权在执掌,可孙权在名义上也是大汉的吴王。”

  “若江东因为曲辕犁而变得富庶,那也是大汉百姓之福。”

  “我等军争,又岂能只图一己之私利,而不顾万千百姓的死活?”

  “若如此,陛下跟曹操,又有什么区别?”

  “再者!”

  “织绫机今后必然也要在益州推行,蜀锦的产量也会大量增加。”

  “若江东粮食产量太少,这西川的蜀锦岂不是得降价售卖。”

  “蜀锦若不能保值,陛下发行的直百钱就会贬值,一旦直百钱货币体系崩溃,对益州和荆州而言,将是一场灾难!”

  “可限制蜀锦的产量,不仅陛下得不到大量的粮食,也会严重的损害益州豪族的利益。”

  “盟友,必然是要以利益为保障的。”

  “若不让盟友尝到甜头、不让盟友获得暴利,这盟友关系脆如薄纸。”

  “法侍中看到了孙权在表面上的变强,可曾看到陛下会变得更强?”

  “管仲的疲国之计,是一种相对的概念,它并非强调要让敌国变得比以前更弱。”

  “不论江东变得有多富庶,荆州和益州都会以数倍的增长速度,变得比江东更富庶。”

  “这便是商业的规律:强者恒强,弱者恒弱;富者愈富,贫者愈贫!”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强国和弱国的区别就是强国掌握了科技,而弱国只掌握了最低端的生产资料。

  经济效益的不对等,让农业国家很难超越科技国家。

  对诸葛乔而言,江东开垦再多的良田,种出再多的粮食,也不过是大汉的江东粮仓罢了。

  只要大汉的科技走在最前列,发展速度比江东快,孙权就永远赶不上刘备!

  诸葛乔亦不担心孙权效仿管仲对付鲁国和衡山国的计策来反制刘备。

  刘备的大汉,不是鲁国和衡山国这种小国能比的。

  刘备换粮亲征的目的,本质也是不想用益州和荆州的储备粮。

  只要储备粮不动,孙权就奈何不得刘备。

  孙权若真的效仿,那跟东施效颦没什么区别。

  诸葛乔的“强弱富贫”观念,让诸葛亮和法正陷入了沉思。

  两人都是当世的智者,往往只需要听到核心就能举一反三的推演。

  刘备则是提出了新的问题:“若孙权同意给付二十万石粮米,又如何在短时间内运到南郑?”

  走汉水是运不到南郑的。

  要将江东的粮食大量运到南郑,得先走水陆入西川。

  诸葛乔笑道:“此事容易。如今的长沙,有不少益州的豪族商人。”

  “可将孙权给的二十万石粮食交付给益州的豪族商人。”

  “陛下则直接让益州豪族商人将他们囤积在益州的陈粮交付给陛下。”

  “如此,陛下省了运输粮米的时间和耗费,益州的豪族商人也清了在益州的粮食库存、且也为陛下北伐立了功绩。”

  “陛下亦可下诏,彰其义举。”

  “这是双赢之策!”

  刘备恍然,惊讶问道:“伯松昔日让益州和江东的豪族商人,在长沙自由贸易,莫非也是预料到了今日?”

  诸葛乔摇头:“当时并未想这么深远。只是想尽可能的让益州的豪族商人去江东购买粮米,增加益州的储备粮。”

  “当时我也没想到,会在凉州遇到马钧这样的奇才!”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这或许就是天命在汉。”

  刘备哈哈大笑:“有备无患。若非伯松昔日在荆州的努力,也不会有今日的机遇!”

  “丞相,孝直,你们可还有异议?”

  诸葛亮和法正对视一眼。

  诸葛乔将粮食都解决了,还如何能有异议?

  诸葛亮道:“陛下要去长沙,可让伯松同往。”

  主意是诸葛乔提出来的,诸葛亮自然不能让诸葛乔闲着。

  诸葛乔笑道:“丞相不说,我也会去长沙的。正好,我也好久没见岳丈了。”

  “就趁着这个机会,去襄阳城探探亲吧。”

  刘备道:“伯松的长子已经出生,等返回的时候,也顺道去成都看看吧。”

  “让你去年年底都不能回成都省亲,朕也颇有愧疚。”

第199章 帝王会:孙权囤粮我屯枪,江东就是

  我粮仓(求追)

  诸葛乔的长子诸葛攀在去年九月就已经出生。

  如今也半岁了。

  自去年北伐出征开始,诸葛乔就未返回过成都,自然也未有机会去看望长子。

  对此。

  诸葛乔也是颇有愧疚。

  奈何投身国事就注定无法兼顾小家,纵然心中有万般牵挂,诸葛乔也只能将其深藏心底。

  刘备并未公开要亲征的消息,只是让诸葛亮和法正在南郑暗中准备。

  诸葛乔又向刘备请了圣旨,以凉州治中王连为假凉州刺史,在诸葛乔不在的期间兼行刺史事。

  这样的安排,也是诸葛乔考虑过的。

  刘备要亲征,诸葛乔肯定得跟着刘备去长安的。

  凉州需要有新的刺史来治理。

  王连品行忠义,固节不移。

  昔日刘备起兵葭萌关,王连紧闭城门拒不投降,刘备看重王连守义的节行,故而不强攻。

  除守义固节外,王连最大的优点就是有识人之明,善于挖掘人才。

  如吕乂、杜祺、刘干等,都是王连一手挖掘的,如今这三人在陇右任职太守,亦是政绩卓著。

  诸葛乔在陇右治理汉羌的政策,王连也是全程参与。

  有品行、有忠义、有才能、又有识人之明,除了武事欠缺了些,王连作为一州刺史,是完全可以胜任的!

  这次让王连出任假凉州刺史,也相当于是在给王连一个考核期。

  毕竟王连以前也没当过刺史,这说是一回事,做是一回事。

  能不能做好,是需要实践来考核的。

  诸葛乔又留下黄忠和姜维以及无当飞军五部协助王连掌诸郡军事,避免王连因为武事不足而无法震慑凉州不服。

  树立恩威是需要时间的,诸葛乔有心提拔王连,自然要助王连立恩威。

  对诸葛乔的器重和信任,王连亦是十分的感动。

  若无诸葛乔向刘备请圣旨,王连想假凉州刺史是几乎不可能的,更别说今后接替诸葛乔出任新的凉州刺史了。

  部署了凉州人事后,诸葛乔带上亲卫骑兵返回了南郑。

  刘备早已经在汉水准备了前往荆州的大船,而在这期间,成都的孙贵人也抵达了南郑。

  孙贵人如今也三十多岁了,年龄的增长和世事的磨砺,也逐渐磨平了孙贵人的棱角。

  刁蛮任性减少了大半,多了几分贤淑和稳重。

  刘备虽然跟孙贵人没有太深的感情,但彼此也多了几分相敬如宾。

  同船的除了刘备和孙贵人的亲卫陈到和白毦兵外,赵云也在。

  由于赵云在诸葛亮平取陇右的时候立了不少的功劳,刘备又加封其为中护军。

  中护军是个极其重要的军职,“护军之官,总统诸将,主武官选”。

  不仅要统领禁军,还要负责选拔武官和监督诸将。

  故而出任中护军的,不仅要绝对忠诚,还得大公无私。

  刘备麾下,绝对忠诚的不少,但再配上大公无私这个条件,中护军非赵云莫属。

  “伯松,你来得太迟了。”刘备立在船头,语气轻松。

  自诸葛亮和法正都同意刘备亲征后,刘备这念头变得极为通达。

  刘备也不急躁。

  取关中和取陇右是两个不同的难度,不亚于昔日取汉中。

  这需要刘备进行充分的战前准备。

  诸葛乔登上大船,笑道:“路上耽误了些时辰,让陛下久等了。”

  刘备大笑,邀诸葛乔入船舱。

  自南郑到襄阳的水路,除部分河流段要经过曹魏的南乡郡外,几乎都在汉兵的掌控。

  在得知刘备要来襄阳,关羽遂亲引五艘大船溯江而上,直接出现在南乡郡。

首节 上一节 214/40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