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真的不务正业 第772节

  “陛下英明。”戚继光止住了这个话题,唱了句赞歌,大明军费一年1200万银,很贵,可以省一点,但陛下不肯省,大将军自然不会自找麻烦。

  万历十二年十月开始,户部开始天下大计,年终审查开始了,每年户部到了这个时间,都是最为忙碌的时候。

  三娘子带了五匹好马还有一车车的羊毛,再次抵达了京师,在永定毛呢厂进行了交割后,拿到了承兑汇票,去采购草原过冬所需之物。

  草原已经很冷了,商队会在下雪前赶回去,而三娘子会留在京师过年。

  三娘子留在京师不会影响到回归化城商货的分配,因为草原上谣传三娘子和皇帝的不得不说的小故事,三娘子在京城,反而能让分配按着既定的规则完全分配到位。

  背靠大树好乘凉。

  三娘子回到了会同馆驿,一般的番夷使者住四夷馆,而三娘子是绥远布政使,她住会同馆驿。

  “当大明的狗,真的是一种荣幸啊,不像有的野狗跑来跑去的。”三娘子对来访的王崇古有些随意的说道。

  王崇古找三娘子,是为了羊毛的账目。

  “胡说八道什么!什么大明的狗,都是大明人!哪来的人犬之分,三娘子你休得胡说,大明和绥远之间是一体的,这一点谁都不能破坏,草原人也不能破坏!”王崇古义正言辞的纠正了三娘子话里的错误。

  三娘子看着窗外悠悠的说道:“草原上有一种武器,叫炮儿石,就是用黑白牛羊毛,捻成细而匀称的毛线,精心编制成状如花蛇的钩索,中间一块编织的稍微宽大一些,叫炮窝儿,把钩索甩起来,石头就在空中呼啸,而后一松手,石头呼啸而出,砸到野狼的头上,驱赶狼群。”

  “相传是成吉思汗发明的,为了驱赶狼群使用,偶尔还会在炮窝儿编个骨哨,尖锐的呼啸声能吓走狼群。”

  “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玩炮儿石,因为草原上的野兽很多,野狼啊、熊瞎子、老虎等等。”

  “额,有大明的笔正说,草原人都很喜欢狼,因为喜欢狼性,有武德。”王崇古说起了自己看到的文章,大明的笔正素来如此,喜欢抛开事实不谈。

  “哪个草原人喜欢狼?狼最恶了,它只要进了圈,就是霍霍整个羊群,它也不吃,就咬,一下子咬死好几个,拖走一只,大明读书人也真是怪,让他们到草原上放几天羊,就说不出这种屁话了。”三娘子差点被气笑了!

  “现在草原的孩子,终于不用从小玩炮儿石了,在西域这东西叫乌噶,就是驱狼的意思。现在驱狼不用炮儿石改用火铳了。”三娘子靠在椅背上,草原现在很好,真的很好,孩子们都不玩炮儿石了。

  “我这次专门前来,是有件事询问你这个布政使的意见,很多河套人、虏人找衙门诉苦,说商贾每月给工钱的事儿,而是年付,这件事你认为应不应该管?”王崇古说起了自己来的正事,作为刑部尚书,草原的付薪,都是年给,而不是月给。

  这种现象是如何形成的?背后是什么原因?需不需要朝廷的强力干预?应该如何干预?要干预到什么地步?

  “不管。”三娘子十分肯定的说道:“就该年给,年给这事儿,是汉人商贾心善,就这样就挺好。”

  “汉人商贾心善?!”

  “三娘子,咱们讨论的是绥远长治久安,你不要为了糊弄朝廷胡说,这明明是朘剥,哪有一年到头才给工钱的。”王崇古敲了敲桌子,他不是来听好听话的,是来解决问题的,这问题越糊弄,越严重。

  “王次辅这是京师首善之地呆的太久了,才觉得这是朘剥。”三娘子十分无奈的说道:“草原的胡人,以前过得都是有今天没明天的日子,你当草原人会有什么规划不成?拿了工钱,就开始吃喝玩乐,把钱花光了,才会继续上工。”

  “你月给他工钱,他三天就给花光了,而且草原人十分喜欢赌钱,潘总督为了抓赌,连军屯卫所的军兵都派出来了,依旧是无用,月给工钱,一天输光,然后开始四处借钱,借不到就抢,抢不到就杀人放火,落草为寇。”

  草原人不是汉人,尤其是以前生活过于苦楚,都不知道能不能活着看到明天的太阳,所以草原人普遍都是得过且过,这种现状之下,三娘子觉得汉人商贾真的心善,不给工钱,给实物,一年结一次。

  “这样吗?”王崇古愣了片刻说道:“还真是商贾心善?”

  “要是有问题,我早就写成奏疏送朝廷来了,这也是王化的一部分。”三娘子十分肯定的说道。

  王化,一个脱胎换骨的过程,三娘子认为,彻底和解的道路,前所未有的正确。

  三娘子真的觉得当大明的狗真的不是什么坏事,大明有自己的高道德劣势,给大明当狗,那真的是比野狗强一万倍,大明高道德劣势具体体现在,大明一以贯之的宣传是,一个大明,皆为王臣,大明给北虏的身份是人,不是藩属国,也不是狗。

  在河套、在集宁海子、在归化城、在卧马岗,你很难从样貌上,分辨胡人和汉人的区别,因为差别真的不大。

  “好吧,那就暂且不干预了。”王崇古本来准备三种方案,三管齐下,针对下商贾在草原上年给工钱的行为,但现在看来,一个也用不上了。

  “还有件事,听说三娘子主持,让留守和林的瓦剌诸部,南下入河套归化了?”王崇古问起了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三娘子是瓦剌人,她把瓦剌诸部接到了大明,倒不是为了谋叛,如果是谋叛,就会把这些瓦剌人聚集在归化城,形成合力。

  但三娘子把南下的瓦剌人,全都打散了,和河套人混居在一起,如此只需要二十年、三十年,哪还有瓦剌人。

  三娘子点头承认,开口说道:“嗯,还留在和林不肯西进的瓦剌人,羡慕漠南人的生活,强烈要求之下,我就把他们都调到了河套去,交给了潘总督。”

  “中国有句古话,识时务者为俊杰,至少瓦剌人识时务,还有一句古话,一人得道鸡犬飞升,我是瓦剌人,穷亲戚求上门,我总要为他们做些什么。”

  “草原越来越冷了,这些瓦剌人还留在和林,大明在卧马岗的矿区,就老是会有人滋扰,而且胜州厂也需要矿工苦力。”

  大明军兵也会疑惑,我们的矿区,怎么老是刷出蛮夷滋扰?

  “你把你家的穷亲戚弄到河套来,就让他们去胜州挖煤,去碱池熬碱?”王崇古眉头紧蹙的问道。

  三娘子惊讶的看着王崇古说道:“王次辅,收一收你的善心吧!”

  “你以前那个穷凶极恶的样子呢?让晋商跑到草原放印子钱,放到人家破人亡的那个王崇古呢?对于草原人而言,能找到份矿工的活儿,已经是长生天赏饭了。”

  “造反是不可能造反的,造反了,谁来教谕百姓,造反了,谁来推广牧草、造反了,谁来组织挖煤?除非是脑袋被驴给踢了,才想着回到烧牛粪的日子,连个锅都没有。”

  “看看外喀尔喀诸部现在过得日子吧,那是人该过的日子?”

  三娘子十分嫌弃的打了个冷颤,虽然以前的草原和外喀尔喀七部现在过的日子大同小异,但现在不同了,现在漠南鞑靼人,全都是大明人了!河套连儒学堂都建了十七个!军屯卫所有十一个。

  这就是身份认同的建立。

  外喀尔喀七部就是个很好的对照组。

  干活的确苦,但你也得有活干,王崇古离开宣府大同太久了,忘了草原以前个什么样子,也不太清楚现在草原又是什么样子,所以才会觉得有谋叛的可能。

  王崇古对草原的印象还停留在俺答汗时代,那时候针锋相对,现在早就变了,大明京营踏破板升那天起,就已经天翻地覆了。

  “不得不说,陛下真的是个雄主,驰道修到河套,修到了卧马岗,就没有再分离的可能了。”三娘子真不是糊弄王崇古,大明在草原有总督有军屯卫所,大明军哪怕是没有骑兵,也能快速部署的今天,离心力已经被遏制了。

  皇帝十二年如一日的辛苦,现在已经到了收获的时候。

  三娘子描述了草原的变化,等到重开西域那一天,彻底和解的战略,就彻底稳如泰山了。

  “那个朝鲜国王被断了一年数次朝贡,还没有入京来谢罪吗?”三娘子问起了朝鲜方面的变化,上一次走的时候,皇帝正教训朝鲜,大明要灭倭的意图,连街上的小孩都十分清楚。

  “没有。”王崇古点头说道。

  “怪大明,子不教父之过,就是对他们太好了,敲打敲打就老实了。”三娘子如是说道。

  户部天下大计,将所有入京的账本审计,发现了一件怪事,那就是地方一面哭穷,一面大兴土木,哭穷可以理解,会哭的孩子有奶喝,但又大兴土木,而且还希望朝廷能够放开约束,让地方自己修建驰道,尤其是以南衙、浙江叫的最凶,看到松江府可以自己修驰道,这种声浪越来越大。

  问题是,这银子是从哪里来的?

  王国光和张学颜,一直找不到这银子的来源,这次吴善言被人给攻破了府衙,杨廷用一记老拳打掉了吴善言的三颗牙,申时行终于在浙江,找到了突破口,拿到了账本,也让朝廷解开了这个疑惑。

  “所以,银子都来自于杂职官?”朱翊钧看着来到通和宫奏闻的王国光问道。

  王国光拿出了一本账本递给了冯保说道:“以浙江金华府武义县为例,铁牛门、熟溪三桥、杜家场码头、刘家园码头这些地方都设立着抽分所,万历十一年武义县纳田赋、商税折银不过两万三千两,就这六个抽分所,就有七万余银的抽分,河运、水运、码头商铺厘金等等,加起来有十一万四千两白银。”

  “这还是武义县一县。”

  县衙的杂职官有两类,一类在朝廷名册上的,巡检司、水马驿、急递铺、道僧会司(管理宗教)、惠民药局、县学教谕等等,另外一类不再朝廷的名册上,递运所、闸官、河泊所、仓、库、批验所、铁冶所、税课司等等。

  这一类不再朝廷名册上的杂职官,原因错综复杂,比如铁冶所,就是祖宗之法,洪武十八年,太祖高皇帝废官厂与民修养生息,但朝廷要铁科,地方要铁料,这铁冶所就偷偷摸摸的设立了,或者干脆只是在名录上废除了。

  所以,地方哭穷,但真的没穷到衙门要维持不下去的地步,把这些个不在名册杂职官废除掉,那才是真的会穷死。

  “原来如此。”朱翊钧恍然大悟,感情大明从头到尾,穷的只有朝廷!

第653章 永昌门外人头滚滚

  大明官场存在着极为普遍的欺上瞒下,这是官僚们的普遍默契,朱翊钧从来不认为自己的臣工,都是忠诚于帝国,忠诚于自己,而这些杂职官构成的收入,就在这种默契之下,被隐瞒了下来。

  各级衙门有一定的隐性收入,这早在朱翊钧的意料之中,但浙江地面隐藏的如此严重,是朱翊钧决不允许的。

  浙江金华府武义县,一年的田赋、商税折银不过两万三千两,但是隐性收入高达十一万四千两白银,五倍有余的隐性收入。

  “所以,万历十二年的天下大计马上就要来了,这县、州、府衙门里堆积如山的银子,就必须要想办法消化掉,无论在什么时候,分配都是一个很困难的问题,而鼎建大工就是最合适的办法,因为面面俱到,所有人都满意。”

  “而浙江九营的存在,阻拦了江南普遍存在的鼎建大工。”朱翊钧分析了一下现象、问题、原因,这个基于矛盾说的方法论,就非常可靠。

  浙江九营的存在,让府州县的官僚们如鲠在喉,因为没办法利用大工鼎建去分配利益,去做账,朝廷大计的时候,发现了府库、县库里堆积如山的银子,该怎么办?

  万历皇帝搞出来的矿监,被广泛反对的原因已经非常清楚了,矿监竭泽而渔的同时,让地方借着矿监的名义,把杂职官的聚敛发挥到了极致,搭便车,让矿监,苛捐杂税,成为了压死大明的最后一根稻草。

  “陛下,武义县为了消耗这笔银子,甚至建了一个小的正衙钟鼓楼,但仍然无法将杂职官巧立名目聚敛而来的银子,全都消化掉。”王国光进一步阐述了这一现象,连小的正衙钟鼓楼都建了,结果聚敛来的银子还是没能消化掉,只好把主意打到九营身上了。

  花不完,根本花不完,开海之后,这笔隐性收入也在不断的增加,膨胀。

  九营一旦散了,那么就可以把浙江九营,彻底批倒批臭,将他们修的堤坝,全都推倒重修,推倒分一次,重修再分一次,质量差,来年再修,循环往复。

  “不过唯一值得庆幸的事,咱大明的官员还在找由头,而不是为了消化这笔银子,直接凭空捏造,这还好些。”朱翊钧由衷的说道。

  “凭空捏造?”王国光一愣,这什么玩法?简直是闻所未闻。

  “额,泰西就喜欢用这种法子,就是凭空捏造,一袋二两重的衬套,就能卖44两黄金,费利佩二世之所以建不出五桅过洋船,也是基于如此原因,实在是太贵了。”朱翊钧稍微解释了下,什么叫凭空捏造。

  “费利佩国王的审计是干什么的?一袋二两重的衬套四十四两黄金!”王国光被泰西的玩法震惊的无以复加,如此贪墨横行,审计呢?监察呢?

  朱翊钧想了想说道:“派出去的审计,可能会死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比如背后中十八枪,自杀而亡?”

  “啊?”王国光呆滞的问道:“身后中十八枪,自杀?这合理吗?”

  “应该不合理吧。”张学颜惊呆了。

  “不合理,但在泰西也许合理。”朱翊钧想了想说道:“这种杂职官的巧立名目设立的税赋,需要审计,需要监察,就从浙江开始吧。”

  大明地方真的穷吗?衙门是很穷的,但吴善言之流的官员可一点点都不穷。

  大明的御史在干什么?吴善言就是以副都御使的身份,巡抚浙江,他就是御史头子,这就是纠错力量失效最直观的体现。

  朝廷是允许地方衙门有一部分的隐性收入的,但浙江搞得太过分了。

  “陛下,万历十年,陛下下旨将土地抛荒纳入考成,荒废四分之一田土,考成下下,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最终没能成行。”张学颜提及了一件事儿,土地抛荒考成,这政令有点像一拍脑袋决定的,最终成了沉睡条款。

  这种事也非常常见,自上而下的政令,有的时候就会这样,皇帝没有认错,但不考成沉睡,也让地方看到了陛下不是一个一意孤行的独夫,真的做不到的时候,陛下也会酌情去改变。

  “少司徒为何突然提及此事?”朱翊钧疑惑的问道,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张学颜要骂皇帝可以委婉一点的!

  “因为松江府做到了。”张学颜面色十分古怪的说道:“松江府的抛荒问题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今年大计,松江府抛荒土地连一成都不到,超过了九成。”

  两年了,申时行把松江府土地抛荒的问题给解决了,这是万历十二年天下大计的意外之喜,申时行甚至没有当成功劳奏闻朝廷请功,而是在天下大计的时候,将账目交了上去。

  “啊?不是,他怎么做到的?”朱翊钧愣愣的问道,让《不得抛荒令》沉睡,朱翊钧心有不甘,但做不到就是做不到,就是把天下百官都杀了也做不到,但在朱翊钧都已经放弃的情况,申时行居然做到了。

  怪哉!

  “因为松江府工坊很多,工匠不事农桑本务,这就是需求。”张学颜解释了其中的问题,工坊的增多,解决了小农经济的困局。

  工坊在增多,工匠数量增加,对粮食的需求增加,松江府的壮劳力进了工坊,田地之间就没有了劳力,为了留下这些劳力,地主就不得不提供更多的劳动报酬,让佃户留在田土上,而不是走进工坊里,这样一来,小农经济的困局被打破。

  大规模自由雇佣的生产关系建立,让土地不再抛荒。

  “如此。”朱翊钧哑然,他这个看得见的大手,被看不见的大手狠狠的上了一课。

  “陛下,臣倒是不认为这是什么绝对自由解决。”王国光一看皇帝的表情就知道,陛下可能想岔了,户部不是在赞美绝对自由,绝对自由除了带来朘剥自由之外,什么都无法带来。

  王国光的理由非常充分,其实这还是皇帝这个看得见的大手解决的,开海是皇帝主导的,开海投资3712万银也是皇帝真金白银砸下去的,所以到了开花结果和收获的时候,绝对不能让绝对自由派摘取胜利果实。

  要宣布:《不得抛荒令》在松江府试行成功!

  舆论的高地,你不去占领,敌人就会占领,而且王国光说的是事实,生产关系的改变,是由朝廷主导的,无论是谁,都不能贪天之功。

  “啊,好像是这样的?”朱翊钧听完了王国光的面奏,发现事情好像真的是这样的。

  王国光十分郑重的说道:“绝对自由论有两个荒谬的假设,第一个就是自由市场,总是在富有成效的、高效的将所有的资源进行有效配置,但我们都看到了,钱总是在流向不缺钱的地方,而货物商品物质,也在流向不需要物质的人。”

  “小农经济的最大困境,就是粮食无法有效流向有需要的人,因为有需要的人,并没有生产剩余去购买需要的粮食。”

  “第二个荒谬的假设,所有增长都是好事,不管他们是什么类型的增长,比如说交易行里白银在空转,比如画舫、书寓在不断的扩大,比如乡贤缙绅、势要豪右、工坊主们宁愿豢养诉棍,也不肯给穷民苦力支付薪水,再冠以一人之奢千万人之生计的谎言。”

  这两个荒谬的假设,是绝对自由论的核心理论,是极为荒诞的。

  王国光不希望英明的陛下,被这种胡言乱语影响到对国事的判断。

  “大司徒所言有理,那就麻烦万阁老在邸报上宣布一下《不得抛荒令》的试点成功吧。”朱翊钧对王国光的观点非常认可,十二年了,这个帝国的账房先生,保障了万历维新的一切支出。

  “轧印银币的数量多少了?”朱翊钧说起了让他感到头疼的银山,他已经迫不及待的继续开海投资了。

首节 上一节 772/101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