羁旅侨士,重帑在外,上间谋计,下与民事者,可亡也。
朱翊钧试着对这一条做了注释,外来的侨居游士啊,他们把大量钱财存放在国外却得到了重用,上能参与国家机要,下能干预民众事务的,国朝可能就会灭亡了。
这就是王国光所担心的事儿,也在亡征篇四十七件事之中,这里面的每一件事,都值得警惕。
朱翊钧希望张居正能正式抛弃儒学士的身份,将先人的智慧捡起来,继续照耀大明前行之路。
张居正没有做出回应,反而沉默了下来,这已经不是陛下第一次这样要求,但之前他都没有答应下来,或者说没有正式注解诸子百家的巨著,张居正就是自己看,看完了给陛下讲筵,从未亲自批注过。
朱熹当年批注了四书五经成为了朱子圣人,张居正若是能把诸子百家的巨著注释完成,那也是张子张圣了。
朱翊钧就是在树张居正这块牌坊!
“陛下,臣不能开府建衙做这件事,臣是首辅,这是授人以柄。”张居正可以给皇帝讲法家、墨家、道家等等学术著作,但是他不能带着人注释诸子百家的经典。
因为他是首辅,一旦开府,哪怕是修书,也会被视为造反。
宰相之所以是宰相,是因为宰相可以开府建衙,自选僚属,处理军国大事,哪怕只是修书,也会被朝臣们视为张居正打算谋权篡位了,哪怕张居正曾经摄政,但他从来没有开府,违背朱元璋废宰相的祖宗成法。
现在他修的大明会典,也是利用的翰林院和国子监,用的是大明现有的衙门。
注释诸子百家,沿用被儒学士完全占领的翰林院和国子监根本不可行,需要另外开府建衙,这就是矛盾的地方。
“其实可以变通一下。”朱翊钧面色复杂的说道。
张居正看着陛下哭笑不得,他摇头说道:“陛下,这个真的不能变通,任何形式的开府建衙,都应该被视为谋逆的存在。”
“陛下,太祖废除中书省,可不是单纯因为胡惟庸案,而是因为胡元时候,那些个宰相们相继祸乱朝纲,才痛定思痛放弃了废除了中书省,罢黜宰相永不再设。”
“首辅只是首辅,首辅不是宰相。”
朱翊钧立刻说道:“那全楚会馆、全晋会馆呢?那不也是已经等同于开府建衙了吗?”
张宏扑了个空,中书舍人早就入厕去了,陛下和张先生的讨论逐渐大胆了起来,记录到赌国运的讨论就是,后面的闲谈就没必要记录了,皇帝也要有点隐私的。
朱翊钧和张居正的讨论非常大胆,这些,都是大明不能触碰的话题,陛下和先生不是坊间喝着大碗凉茶,对国事评头论足的老汉,陛下这番讨论,目的是为了改变现状,这就是最要命的事儿。
大明皇帝表达了自己的疑惑,这全楚会馆、全晋会馆,和开府建衙有什么区别吗?座师和那些开府建衙门的宰相又有什么不同呢?
注释了百家巨著,将这些注入到科举之中,完成对儒学垄断权力的反攻,就是朱翊钧在刨贱儒的祖坟。
“开府建衙是要自选僚属任事,大明座师,更多的是一种强迫性质的人身依附,并不能任事,想获得官身,都得走科举,吏部,正统十三年起,罢大臣保举之法,就是避免愈演愈烈的兴文匽武之下,再出现横行无忌的宰相。”
“陛下,林辅成,林辅成能获得官身,是陛下特别恩典。”张居正举了一个很现实的例子,座师制的会馆,并不能任事,给官身,考不中举人进士,官身仍然是一道天堑。
“真正能称得上是开府建衙的就只有胡宗宪了,胡宗宪当初的幕僚徐渭、茅坤等等,都是因为是胡宗宪平倭的幕僚,获得了官身,这也是他后来被徐阶追击的原因之一,当然徐阶追击胡宗宪,主要还是为了对严党的反攻倒算。”张居正解释了下为何胡宗宪的谋反罪名可以成立的原因。
当时,朝中对胡宗宪是否涉及谋反,除了假传圣旨这件事外,就是他开府建衙,这种讨论还没有结果的时候,徐阶动手了,让胡宗宪瘐死在了牢狱之中,做成了既定事实。
当然,现在徐阶也被皇帝亲手摘了首级。
“先生所言有理。”朱翊钧认可了张居正的说法,张居正虽然是首辅兼吏部尚书,但每一次的人事任免,都是经过了极为激烈的争夺,梁梦龙这种核心弟子,也要去绥远获得征伐俺答的功劳,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
而到现在,梁梦龙这个吏部尚书坐的都不是特别安稳,平日里也是以张居正佐贰官的形象出现。
全晋会馆、全楚会馆不等同于宰相府衙,这其中的界限,还是在自选幕僚任事。
“所以翻译百家著作这件事,只能朕亲自来做了吗?”朱翊钧两手一摊说道:“朕哪有那个功夫?”
朱翊钧真的很忙了,大明历代皇帝里,他的勤勉程度就排在了太祖高皇帝之下,但他真的没时间去做这件事。
在勤政这件事上,除了朱元璋,朱翊钧可以底气十足的说一句:还有谁!
“陛下,万士和万阁老,做这件事最合适。”张居正推荐了一个人选,万士和。
万士和无论怎么看,都是最合适的人选,他是帝党,而且是脱离了皇帝圣眷,就会被朝臣生吞活剥的谗言媚上的谄臣;他读书很多,而且对各种史料信手捏来;他的权力不大,换王崇古开府建衙,那张居正只会拼到玉石俱焚的去阻拦;
这就是万士和合适的原因,因为万士和不掌权,所以没有风险,万士和手里既没有财权,也没有军权,也没有人事任免。
“确实,那就宣万阁老来见吧。”朱翊钧仔细想了想,万士和是真的合适。
人在文渊阁兢兢业业当差的万士和,见到了冯保的时候,听说了事情的原委之后,指着自己不敢置信的说道:“我?”
这泼天的功劳,还能这么从天而降的吗?!
“对,万太宰,先生举荐的。”冯保十分确信的说道。
万士和来到了通和宫御书房的时候,还是有些晕乎乎的,直到陛下亲自询问,并且任命他为《诸子汇编》的总裁时,万士和还是有点懵,他愣愣的说道:“这天大的功劳,是怎么落到臣的头上的?”
万士和面对如此功劳,失去了所有的涵养功夫,变得直接了当了起来。
这在儒学士眼里是大逆不道,倒反天罡的行为,但是在万士和眼里这就是功劳,陛下要求百花齐放,百家齐鸣,但现实还是大明儒学士们一家独大,只有农学、工学的小火苗在闪烁的燃烧着,《诸子汇编》就是给这个火苗添砖加瓦。
《诸子汇编》一旦修成,万士和是传统保守派眼里的天大罪人,是革故鼎新维新派的天大功臣。
“万阁老自己想想,就知道了。”朱翊钧笑着说道,只有万士和合适,这也算是朱翊钧在文官之事上的无人可用,能用的人都在重要岗位上。
“这件事简单啊,找些儒生,一起注释,臣负责斧正就是。”万士和已经开始想着怎么执行了。
张居正略显不解的提醒道:“开府建衙,万阁老要站在风口浪尖上了。”
“不用给官身,大明三条腿的蛤蟆不好找,两条腿的读书人那还不是满大街都是?”万士和不明白,张居正为何一再把这件事上升到开府建衙这种高度去,在万士和看来,找些笔正就能把事情办完了。
“精益求精,差之毫厘,谬离千里。”张居正看着万士和郑重其事的说道:“万阁老仔细想想。”
事情比万士和想的要困难的多,这是对贱儒反攻的号角,要让人搏命,冲锋陷阵,就要给人官身,给足好处,而且还要和皇家理工学院一样,独立于现在的官僚体系之外,防止阻力太大,导致出师未捷身先死。
简单的注释,当然轻松,但要阻止贱儒对《诸子汇编》的渗透和篡改,就很难了。
万士和意识到了这件事的难度。
“不急,慢慢来,万阁老先按着自己的思路做,先把《诸子汇编》注释出来,这是开辟战场,只要战场开辟出来了,朕有的是时间跟他们慢慢玩。”朱翊钧示意万士和不必太着急,先易后难,朱翊钧有时间,他还很年轻。
“臣领旨。”万士和终于是领了这份差事。
大明新政,万历维新,如钱塘大潮一样,浩浩荡荡,每个人都处于这股洪流之下,而有的人因为能力,比如张居正、王崇古,而有些人则是因为幸运,比如万士和,站在了潮头之上,他们站在了潮头之上,风光无限,则危险无限。
在张居正和万士和商量着诸子汇编离开之后,朱翊钧打开了奏疏。
户部王国光对磨坊案进行了进一步的审查,生产、收储、加工、销售,这四个方面,加工最容易形成垄断,王国光在奏疏里也提到了林辅成之前在逍遥逸闻里提到的一件小事,农户家里的谷风车被废置,两相结合就可以得到了一个答案,这是一种肉食者之间的普遍默契。
通过对生产资料、工具的垄断,进而实现在生产关系中处于绝对优势地位。
“朕已经让南衙缇帅进行了抄家,既然已经立威了,下面就到了解决问题的时候。”朱翊钧手里拿着户部的奏疏,他笑着说道:“大司徒少司徒也没什么好办法啊,只能诉诸于官厂团造。”
官厂团造生产足够的机械,让机械的价格低到百姓能够负担的情况下,这种依靠生产工具建立的垄断,才有可能被打破。
户部也没什么好办法,唯一的办法就是生产。
比较有趣的是,在绝对自由派的理论中,世间不存在物美价廉的东西,因为调节供需关系的是利润,当一件商品,利润低到了一定地步后,就没人会去做,这样供应减少,利润上升,才会维持生产规模,没有人为干涉,只有充足的利润才能保证生产。
那双看不见的大手,也没什么神秘色彩,就是利润二字,《六韬引谚》中讲: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已经是先秦时候的谚语了,并不新鲜,只不过表述略有不同而已。
但大明有一项现实存在的生意,就在打这帮蠢货的嘴脸,那就是六文一斤的煤,哪怕是加了两成黄土的蜂窝煤,依旧以一种廉价的价格,充分满足了大明京堂两百多万百姓的起居生活。
北宋时候,开封府里一斤煤两百文。
薄利多销,也是一种经营手段,而王崇古践行了这个模型的可行性。
奏疏批不完的奏疏,朱翊钧除了休沐之外,就是面对着山一样的奏疏,每一本都要看,即便是中书舍人标记了不重要的问候、内阁贴了空白浮票、司礼监勾稽认为没有看的价值,但皇帝还是勤勉的翻完了每一本奏疏。
“很好很好,现在的奏疏,基本能够遵循四步走去写了,看起来就容易多了。”朱翊钧终于将过年堆积的奏疏全部批阅完了,用力的伸了个懒腰,肯定了群臣们的改变,相比较万历元年,那种长篇累牍,洋洋洒洒数千字,一点正事没有的奏疏,现在的奏疏变得精炼了许多,主要是说事。
万历年间的八股文,是现象、问题、原因、处置办法,这四步走的八股文,是最基本的实事求是,最基本的践履之实,这样的奏疏看起来就没有当初那么累了,不用在屎里掏金,对于朱翊钧而言,是一个再好不过的改善了。
怠政是不可能怠政的,那就要在奏疏的规范上,下功夫下力气。
朱翊钧允许朝臣们讲理,解释自己为何要这么做,但是篇幅不要超过千字。
“陛下,德王殿下请陛下忙完了去一趟皇家格物院。”冯保低声说道,陛下喜欢看热闹,也喜欢奇技淫巧,或者说机械。
那个液压机械臂,陛下爱不释手的玩了好多天,皇长子朱常治央求之下,最后才到了皇长子的手里,因为皇家格物院又送到宫里十几个机械臂。
“走去瞧瞧。”朱翊钧一听立刻就来劲儿了,立刻前往了皇家格物院。
小黄门跑得飞快,提前通禀了德王殿下,陛下亲至,而后皇家格物院内外就立刻动了起来,皇叔朱载堉从书房来到了楼下迎接时,雷厉风行的陛下,已经抵达了格物院的藏经楼。
“参见陛下,陛下圣躬安否?”朱载堉赶忙俯首见礼。
“皇叔多礼,朕安,平身。”朱翊钧笑着说道:“皇叔又捣鼓出了什么新奇玩意儿吗?”
“臣没有捣鼓出什么新奇玩意儿,就那些事儿,液压轧印机制造、蒸汽机改良、蒸汽轮机的研发,陛下都是知道的,臣有愧,并没有什么值得拿到陛下面前邀功的进步。”朱载堉一脸汗颜赶忙请罪。
朱翊钧仍旧一脸笑盈盈的说道:“技术进步从来没有一蹴而就的,朕知道,那皇叔叫朕来,所为何事?是缺银子了吗?冯大伴,叫内帑太监崔敏来。”
就一个蒸汽机,皇家格物院内外所有五经博士吃一辈子闲饭,都值得。
“陛下,臣并不是缺钱了,臣给陛下看样东西。”朱载堉赶忙阻止了陛下,皇家格物院真的不缺钱。
“不缺钱啊。”朱翊钧略显失望,大明内外,都不怎么缺钱,搞得坐在银山的朱翊钧,没法显摆自己的财富。
“陛下请随臣来。”朱载堉带着陛下来到了一个工坊里,这个工坊朱翊钧来过很多次,是实验室,各种稀奇古怪的实验,都是在这里进行。
“陛下,我们一直在寻求一种体现热量的标准,后来我们将水升高一度所需要使用的焦炭,规定为1,就是陛下面前这口锅,为了尽量减少误差,我们用的锅比较奇形怪状。”朱载堉站在了一个炼丹炉一样的锅炉面前。
朱载堉详细的介绍了这个锅炉,内胆、外壁中间有真空的隔热层,防止热量流失。
“我们发现让水升高一度为1单位的焦炭,让铁升高一度只需要0.1,让铜升高一度为0.09,让泥土升高一度为0.13,而让水银上升一度的只需要0.03,陛下这看起来有些复杂。”朱载堉恨不得自己长着一万张嘴,有点难以理解。
“啊,就是和比重一样,这不就是比热吗?水为标准,铁、铜、泥土、水银更有不同,其中水银最低,能容纳的热量只有水的0.03,这很难理解吗?”朱翊钧十分平静的说道。
朱载堉在以水为标准,在规定比热容,单位质量物质的热容量。
“陛下真的是太适合做个五经博士了!”朱载堉双手一拍,兴奋无比的说道,跟陛下讲话,就是这么轻松!
“那么研究这个比热容,要具体解释什么问题呢?”朱翊钧好奇的问道。
第591章 来自天运的考验
“这个可以解释很多的问题。”朱载堉说道:“比如,倭国和大明辽东处于同一维度,为何更加暖和的原因。”
大明皇家格物院的核心理念是行之者一,信实而已,而立身之本是郭守敬郭神仙的‘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进行实际的、长期的观测和绘测为实践主题去修订历法,最终由对历法的研究,拓展到对万物无穷之理的研究。
自从大明从郭守敬的旧案里翻出了关于纬度的讨论,也就是天北极出地角度的观测之后,一个长久的困惑,一直困扰着大明朝的五经博士们,这些五经博士里除了朱载堉、邢云路、焦竑、张嗣文、黄子复、李开芳之外,还有王泮、王多栉、赵可怀、王佐、吴中明、郭子章、冯应京等等五经博士。
这个问题就是明明是同一纬度,大明的绥远、辽东地方,就会更加寒冷,冬日里的风雪会更大,无霜期更短,结霜日来的更早,这让五经博士们极为困惑。
最开始的时候,五经博士们认为是位于漠北上空的冷空气团、和海洋中广泛存在的暖流共同作用下导致的结果。
“在长崎,是可以种椰子树的,但是在相同纬度的南京、松江府等地,椰子树决计无法种植。”朱载堉极为感慨的说道:“只有漠北冷气和大洋暖流,这两种原因,还不足以完美的解释,倭国比辽东更暖和的原因。”
“对水的加热的研究,我们发现了另外一个因素,那就是巨大水体。”
“陛下以为,地球的热量来源是什么?”
“太阳啊,日出开始升温,日落开始降温,很显然,大明的热量主要来自于太阳。”朱翊钧立刻说道。
“大臣们没有丝毫的恭顺之心,就不能把国事完全处置好,让陛下把更多的精力,放到格物之道上吗!”朱载堉听完由衷的说道,怒骂了群臣不给力,让陛下把精力浪费在了国事之上,没有更多的精力参与到对人类认知边界探索这件事上。
对认知边界,无穷之理的探索,是一個互相印证、循环渐进的方式,而不是囊锥露颖的方式,在认知边界上破开一个大洞,一路向前,而是这里突破一点,那里突破一点,然后不断的将认知边界扩大。
而对于陛下这种什么都懂一点的人才,格物院是极为渴望的。
“那不是怠政了吗?”朱翊钧笑着说道:“皇叔继续说。”
朱载堉拨动着手中略微有些倾斜的地球仪,由衷的说道:“我们之前说到了比热,水为1的话,那泥土的比热是0.2,也就是说水能够容纳和释放的热量是泥土的五倍。”
“而倭国拥有巨大的水体,广阔的沧溟宗太平洋,这就造成了倭国现在更加温暖的现实,水体在炎热的时候,蒸发吸收更多的热量,在寒冷的时候,释放更多的热量,整体温差会更小。”
“再加上洋流之下,来自赤道的暖流不断流过,就更加让倭国的气候变得温暖了。”
“所以,没有巨大水体的辽东、绥远更冷,而有巨大水体的倭国更加暖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