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嗣文的询问,直接让王谦彻底破防。
“我让你说,我让你污蔑我!你知道我这几天是怎么过的吗!知道吗!你们不是贪了三万四千银吗?今天都砸给你!”
“给我砸!”
王谦大手一挥,爪牙和狐朋狗友们,都在银箱子里拿银子,扔向了李杜才,场面立刻热闹了起来。
一两一个的银币,真的砸不死人,但架不住银币多啊,三万四千银,直接就把李杜才给淹了,死是死不了,但也是生疼。
“陛下,收到了消息,王次辅正坐着驰道的马车,从西山煤局快速回京来了!”一个小黄门急匆匆的跑上了楼,告诉陛下新的情况。
“啊?王次辅也知道了?好好好,再探再报,哈哈哈!”朱翊钧乐呵呵的说道,过完年上工所有的怨气都散了,新年的这一场热闹里,还有王崇古训子的戏码,是朱翊钧万万没料到的。
很快,王崇古的车驾就出现在了广宁门外,这会儿那三万四千银还没砸完,王崇古就从车上跳了下来。
“逆子,你胡闹什么!”王崇古愤怒无比的说道:“疯了吗!”
“爹,他羞辱我!”王谦这次没有跑,倔强的站在原地,指着李杜才十分委屈的说道。
王崇古看着银币散了一地的样子,叹了口气说道:“算了,你砸吧。”
这几天,王谦确实很委屈,王崇古也就这么一个儿子了,王谦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和王崇古的宠溺、纵容有很大的关系。
王崇古是个老谋深算的老狐狸,他立刻看出了儿子荒唐的举动背后,反而能画出条线来,日后这么少的银子,就没必要攀咬他们家了。
他们家真的很有钱,犯不上。
“还是老狐狸更精明啊!”朱翊钧略微有些可惜,没看到王崇古拿着七星环首刀训子的场面,王崇古可比王谦想的多,这番纵容的本意,就是为了自证清白。没别的,就是不差钱。
很快顺天府丞王希元就带着衙役到现场维持秩序,将人群隔开。
王谦倒是大撒币把银子撒了出去,满地都是,收拾还得顺天府的衙役们收拾。
“现场有一个算一个,平分了吧。”王崇古大手一挥,踹了一脚王谦,把王谦推上了车驾,带着人离开了。
王希元看着一地的狼藉,叹了口气,让衙役隔开,现场一共上千人,王希元按人头把银币分了下去,现场乱糟糟的一片。
“算了,朕就不去领了。”朱翊钧走的时候,对冯保说道:“李佑恭可是现场的人,他也要领一份。”
王崇古要是不说平分,这三万四千两,都要归了李佑恭,但王崇古说了有一个算一个平分,那就只能平分了,朱翊钧在远处观望,自然不能拿,但李佑恭可以拿。
“臣遵旨。”冯保笑着说道。
由北镇抚司衙门接手案犯,在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北镇抚司衙门在大年初二就开始调查,经过了仔细的调查后,一共抓了三个王谦、四个王崇义,都是打着王崇古家人的名义,四处招摇撞骗的掮客。
事情到这里,就已经非常清楚了,李杜才行贿,并没有送到王谦的手里。
李杜才被送进了解刳院里,解刳院完全没有外人想的那么可怕,里面总是被打扫的干干净净,而且也不是什么实验都要用到耗材,解刳院里养着很多的小白鼠、猴子,很多时候都是在动物身上做了完整实验之后,再在人的身上实验。
标本是无比珍贵的耗材,活着的标本对于解刳院而言更有价值,解刳院也是能省着用就省着用,当然对于被关进了解刳院的人而言,那还不如一刀砍了痛快,因为在解刳院里,永远不知道死亡何时到来,等死的这段时间,最是难熬,自杀是不能的自杀的,因为自杀,会被做成标本。
朱翊钧专门下章到了河南,告诉了凌云翼李杜才被送进了解刳院的事儿。
凌云翼在河南杀了238人这件震惊大明国朝的案子,落下了帷幕,而另外一个大案,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就是江南磨坊案,十七望姓之家。
南衙缇帅骆秉良主抓此案,已经开始对十七望姓之家,展开了抄家行动。
在调查过程中,骆秉良发现了一件十分可怕的事儿,这十七望姓之家,他们哄抬粮价,可能不是主要罪责,哄抬粮价得靠边站,而是通倭。
骆秉良在抄家的时候,发现这些望姓之家的白银,都是倭银,这引起了骆秉良的疑惑。
在缇骑办案的手段里,有一种专门稽查银路的手段,通过判断银子的流动、来龙去脉去查案,骆秉良是此中高手,带着几个提刑千户,骆秉良开始抓着这个方向穷追猛打,终于发现了其通倭的铁证。
“缇骑们会查到他们通倭,先生早有预料吗?”朱翊钧看着骆秉良的奏闻,再看着坐在御书房里喝茶的张居正,疑惑的问道。
张居正在磨坊案一出来的时候,就主张杀,王崇古等人的意见也极为一致,都是杀。
“必然会查到的,陛下,当年东南倭乱,十分的复杂。”张居正点头,他一开始就主张杀、主张抄家,是知道一定一定会查到通倭这两个字身上,江南多少案子了,绕来绕去,最后都会绕到通倭这两个字上。
“所以,禁海是断掌之痛。”张居正再次重申了自己对开海的支持态度,他想做的事情太多了,仅仅靠他自己,完全不可能做得成,陛下从番薯开始,鼎力开海以来,大明在开海之中,受益良多。
他只是首辅,哪怕是曾经摄政,也是首辅,而不是皇帝,大明这艘船向什么方向行驶,大明这段历史,终究是要陛下本人来对历史负责。
任何荣辱兴衰,都集中在了陛下的身上,日后谈论起来,也是万历皇帝的决策和影响,这是大明皇权高度集中的必然,权力有多大,责任就有多大。
“大明和倭国签署的十七条已经开始执行了。”张居正到通和宫来,不是说江南磨坊案,江南磨坊案,既然能捅到皇帝面前,地方的斗争基本已经结束了,其实主要是让皇帝来当裁判。
这个案子是由户部奏闻的。
而张居正要说的是《禁止海贼条约》,也就是民间俗称的十七条,这十七条,林林总总方方面面,都需要大明督促安土幕府执行。
“现在看来,织田信长是真的别无选择了,一方面是毛利家带着倭国的诸大名的步步紧逼,一方面是内鬼们觊觎着他的命,他只能依靠大明,因为大明是天朝上国,信誉极好。”张居正略微有些懊恼的说道:“看来,当初织田市入明的时候,咱们还是要价要的低了。”
“织田信长显然非常清楚,大明驻堺城的长崎行都司,是不会保护他的,所以他自己组织了一支亲卫,这支亲卫全都由大明亡命之徒和朝鲜的花郎组成。”
张居正说起了倭国的局面。
大明在大阪湾的长崎行都司名义上保护,但不会付诸于行动,都要靠织田信长自己,织田信长对倭人已经完全不信任了,只好诉诸于外力,名义上借了大明的名头,实现了由天下人到安土幕府的转型,而在实际上,织田信长的亲卫,由大明、朝鲜亡命之徒负责保护。
“这批来自大明和朝鲜的亡命之徒,一共有三千人,组建之初,就给毛利家狠狠的上了一课,这三千人奇袭了本愿寺,将本愿寺的僧兵全部杀干净后,扬长而去。”张居正说起了这股奇兵的具体作用。
这些亲卫,不仅仅是保护,还负责征战。
朱翊钧打开了堪舆图,看完了塘报,这次的奇袭,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因为没有办法长久占领,只能杀人泄愤大火将本愿寺烧的一干二净,本愿寺不是本能寺,本愿寺在摄津国石山,这里是一向宗的本山所在,本山就是大本营的意思。
一向宗与其说是佛寺,不如说是战国大名,他们和织田信长的恩怨情仇很长很长,就是号称地上佛国的一向宗,将织田信长定性为了尾张大魔王。
现在织田信长将其彻底捣毁,也是狠狠的一巴掌扇在了毛利辉元的脸上。
“也就是说,大明明明什么实际行动都没有,但织田信长依旧借着十七条的余威,做了很多事儿,摆脱了眼下之前的困局,对内,他不用过分担心安危,对外,扳回一城,算是进入了对峙局面。”朱翊钧看着倭国的堪舆图,面色凝重的说道。
“这个织田信长,是个人物啊,还是蛮厉害的。”
在这个剧烈的动荡之下,人心启疑的时候,织田信长以投献大明为基本凝聚力,完成了一场大胜,稳住了局面。
“不,现在是织田信长最危险的时候。”张居正摇头说道:“陛下,矛盾说讲矛盾的激化,织田信长看似摆脱了危机,但其实现在是矛盾激化到兵戎相见的前兆了,黎明前最后的黑暗时刻。”
“内部,之前织田信长十分信任的那些家臣们,现在被排除在了权力中心之外,而对外,毛利辉元吃了这么一个大耳光肯定心怀不满,一定会和织田信长手下的家臣联系。”
“最危险的时刻已经来临,在最近一定会有一次极为激烈的冲突,你死我亡的矛盾激化,他这次很难躲得过去了。”
“哦?先生为什么觉得织田信长这次躲不过去了呢?”朱翊钧有些好奇的问道。
“陛下,日防夜防家贼难防,家贼难防其根本就是一句话,不怕念起只怕觉迟,织田信长在三子死后才意识到了出了家贼,已经为时已晚了。”张居正说完往旁边看了一眼,朱翊钧顺着这个目光,看到了目光所及之处站着一个人,冯保。
冯保当即就直接破防了!说事就说事,拿他举例干什么!他眼睛瞪大,欲言又止,最终没有说出话来。
王景龙刺王杀驾案里,冯保被狠狠的收拾了一顿,能让王景龙跑到乾清宫去,就是冯保失职,冯保当时真的有点飘了,甚至还因为李太后的信任,摇唇鼓舌,放大李太后的焦虑,搬弄是非,这就是家贼。
张居正对皇帝说,家贼这种事,不怕念起,人的念头有很多,动心起念都很正常,但就怕察觉晚了,那才是真的晚了,察觉晚了,这些个家贼,就是普遍存在,而不是个别。
当初冯保在乾清宫磕头,差点把自己磕死,这么大的教训,反而让冯保现在的路走的很稳当。
“织田信长必死无疑?”朱翊钧试探性的问道。
张居正点头说道:“臣是这么认为的。”
朱翊钧点头说道:“先生,来做个赌局如何?朕赌织田信长必死。”
“臣赌…不是,陛下,臣说织田信长必死,陛下占了,臣难道赌他能活下来?”张居正一句话没说完,直接被说懵了,这皇帝的赌局,把别人的路走了,让自己无路可走?
“哈哈。”朱翊钧摇头说道:“玩笑话,先生以为大明该做些什么呢?”
“什么都不用做。”张居正十分肯定的说道:“无论倭国斗来斗去谁当家,这十七条,都得认,不认就打到他们认。”
“先生所言有理,先生霸气!”朱翊钧这才了然,大明的确什么都不用做。
其实织田信长也做好了准备,把自己最对不起的妹妹送到了大明之后,准备放手一搏了。
“我们从倭国身上也要看到教训,任何时候,赌国运这种事,都要极力的去避免,因为十赌九输还有一个投了河,赌国运必输无疑,和赌坊里的赌徒一样,赌徒到最后都会输的一无所有。”张居正说倭国,自然是说局势,也是说教训。
赌国运,一次两次输了还好,输了长教训,赢了只会不断的加码,最后把全部身家输的一干二净。
第590章 《诸子百家汇编注释》
赌国运这件事,王谦就在赌,他赌大明绥远驰道会保障,就是赌大明国运长虹,只要大明强盛,那么他所持有的绥远驰道的票证就会飞涨,如果大明的国运萎靡不振,各种乱七八糟的事情不断发生,那他手里的绥远驰道的票证,就是废纸一堆,一文不值。
当年秦始皇修了那么多的驰道,到今天还剩下几什么?大明的驰道还是从秦驰道的木轨上借鉴而来,甚至驰道的站点、换马等等也都是仿照的秦制,但大秦帝国,在秦始皇死后分崩离析,驰道也做了土,成为了历史长河里一道不起眼的剪影。
王谦在赌,赌大明皇帝长寿、赌大明的势要豪右野心家们奈何不了陛下、赌大明新晋的武勋集团不会以武犯禁、赌陛下不会轻举妄动不会干出类似明英宗亲征这样的丑闻来、赌陛下始终勤勉、赌陛下能克服克终之难。
这都是王谦在赌的东西,王谦自己编写了一套投资指南,《王谦发家的四个秘密》但那套投资指南、有价票证分析,其实归根到底还是在投资人性。
人的活动,不投资人性投资什么?
而倭国现在也开始了赌国运,这不稀奇,织田信长背靠大明,赌倭国的国运,织田信长死后,继任者的羽柴(丰臣)秀吉,悍然发动侵略朝鲜战争,也是在赌国运,赌大明不会为了朝鲜真的出兵,而且一连赌了两次,都被大明给打了回去。
直到丰臣秀吉死,被德川家康占据了征夷大将军之位,成立了江户幕府。
德川家康成了倭国战国时代的最后赢家。
毛利辉元,或者说毛利家一直是争夺关白、天下人、大将军之位的有力人选,因为毛利辉元和织田信长打的有来有回,和丰臣秀吉打的有来有回,和德川家康也打的有来有回,德川家康也是打败了毛利辉元后,才成立了江户幕府。
毛利辉元每次都差那么一口气,就把对手彻底打死,成为大将军了。
“对于小国而言,看起来赌国运就是唯一的选择。”张居正摇头说道:“但朝鲜背靠大明,不也好好的吗?其实对于小国而言,也有生存之道。”
“《韩非子》在亡征篇,也就是亡国征兆一篇中说:国小而不处卑,力少而不畏强,无礼而侮大邻,贪愎而拙交者,可亡也。”
“韩非子,不得不读。”
小国有小国的生存之道,忠心耿耿的作为藩属国存在、在夹缝之中左右摇摆将骑墙发挥到极致谋求利益,或者赌国运,直接把所有的身家性命推上赌桌,赢家通吃输家通盘。
忠心耿耿做个藩属国,甚至可以实现世袭罔替,朝鲜就是世袭罔替的李氏朝鲜;
在夹缝中骑墙,需要极其精妙的政治天分和艺术,才能在不彻底得罪对方的情况吃下好处,这需要考验智慧,骑墙意味着谁都不得罪,同样也意味着谁都得罪。
而赌国运也是一种生存方式,反正局面已经如此糟糕了,再糟糕能糟糕到哪里去呢?这在历史长河里也有例子,那就是夜郎自大,夜郎国对着大汉赌国运,然后整个夜郎国也成为了史书里的一个称呼。
“大国绝不可赌国运,轻则断脊,重则亡国,一如北宋,北宋末年君主好大喜功,臣子自大傲慢而不能规劝,与虎谋皮和金国共谋辽国,重金买了燕云十六州,却不能守,最终天下尽丧胡虏之首,铁蹄踏处,哀鸿遍野。”张居正在讲大国赌国运的危害,他以北宋末年靖康之耻,劝谏陛下。
大明是天朝上国,现在虽然在一些地方仍然落后,但完全有资格这样自称,越是如此,就越不能操之过急,最终给敌人以可乘之机。
大明在一些地方仍然是有落后的。
比如,大明当下就不能自称日不落帝国,因为大明广阔的疆土,太阳仍然会从大明的领土里落下;比如大明在海外开拓这方面,仍然十分的保守,元绪群岛这块巨大的试验田,仍然没有开花结果;比如在算学上,大明当下的探索,也就比之泰西领先了一個身位,每年泰西舶来算学书籍,对大明仍有借鉴意义。
万历十一年,大明才在毛呢制造上获得了规模上的领先,而大明毛呢官厂的技术,甚至部分落后于梅斯塔协会,横向规模足够了,但是纵向规模,时间还是太少了。
需要奋斗的地方还有很多。
“谨受教,先生所言,朕受益良多。”朱翊钧颇为郑重的道谢,无论是原来的历史线还是现在,张居正作为帝师,都是极为合格的,甚至是可以说是优秀的。
“先生既然熟读韩非子,那为何不注释这韩非子一书?比如先生提到的《亡征篇》中,有一句:商贾外积,小民内困,可亡也。在这一句中,有些人把内困二字,注释为崇尚私斗,其本意应该是百姓困顿不堪,生活难以为继,其注释多为揣测,谬离千里。”朱翊钧说起了《韩非子》的注释问题。
中原的儒学成为显学,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已经一千七百年了,《韩非子》这样的法家巨著,别说注释了,没失传,还是因为中原历代都有藏书的习惯,但注释已经面目全非了。
朱翊钧的意思很明确,要张居正注释法家,或者说百家著作。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国祚才能绵长。
《韩非子·亡征》四十七条,字字珠玑,每一句都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但就是让这样的明珠在历史长河里蒙尘了千年之久。
“陛下,臣是儒学士。”张居正也有些为难的说道。
“考成法是儒学士能做出来的吗?循吏也是儒学的主张吗?先生,朕可是先生的弟子,先生所言所行,可不是儒生,先生做的事儿,很多都是儒生坚决反对之事,先生,朕今年已经二十二岁了,不是小孩子了,先生以为一句儒学士,就能骗小孩了吗?”朱翊钧示意自己已经长大了,不好糊弄了哟!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对于亡国的态度,儒家是避而不谈的,毕竟在儒家大同世界里是一个秩序分明,井然有序,各安其分各司其职的世界,如此有序的世界,怎么可能亡国呢?那国朝亡了也就亡了,皇帝轮流做,世家永流传。
仍然以亡征篇为例,王国光就说到了大明朝的势要豪右似乎在向外转移财富,进而躲避国朝不自由的律法,获得真正的、绝对的自由,王国光所担忧的事,在亡征篇里,也有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