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真的不务正业 第514节

  有的时候,好与坏、对与错,肚子比脑子清楚,吃不上饭的信徒会逐渐变成出家人,这比一刀一箭,一板一眼的征伐要阴险的多,也要好用的多。

  “父亲啊,你这,你这…”王谦呆滞的说道:“父亲理当断子绝孙啊!太毒了!太毒了!”

  王谦极为庆幸自己还活着,而且还有俩儿子,按照阴德的说法,王崇古这种绝户计,合盖绝后!

  王崇古呆滞了下,看着王谦不敢置信的说道:“你爹这一辈子见多识广,还没见过如此这般针对自己骂人的话。”

  “读书人嘛,读书人的阴险能叫阴险吗?叫画策。”

  相比较辽国信佛的佛头乐,北宋的重文轻武,不遑多让。

  土蛮汗并不弱,隆庆元年甚至能攻破喜峰口劫掠京畿。

  在原来的历史上,土蛮汗和李成梁一共交手了五次,第一次是万历三年,土蛮汗率众十万,号称五十万,劫掠锦州,第二次是万历六年,土蛮汗、速把亥等人进攻辽阳,速把亥被李成梁射杀,第三次是万历七年进攻广宁,第四次是万历八年进攻铁岭,第五次是万历九年,大掠辽东,被李成梁击退。

  这五次交锋,李成梁全都大获全胜,甚至追击数十里,万历九年,土蛮汗更是来势汹汹,号称五十万大军,要先去辽东再伐京师,消息传到京师,安定门逃亡之人不计其数,日有践死者。

  但那一次,土蛮汗仍然没能在李成梁的手上讨到任何的便宜,别说京师了,连辽阳城的城墙都没看到。

  土蛮汗不弱,但不够强。

  万历九年二月十七日,萧崇业作为使臣,带着礼部诸官,赶往了塞外,土蛮汗已经在宣府外兴和所集结,等待着大明使臣的到来,陪同萧崇业的还有宣大总督吴百朋,萧崇业要带走土蛮汗,吴百朋要接管整个土蛮汗的地盘。

  土蛮汗投降的消息,在草原根本不是秘密,去年皇帝借的棉服,土蛮汗在失去了开平卫后,压根没有任何还款的能力了,除了把自己还给皇帝,哪还有什么办法。

  投降的消息早就传遍了草原,不愿意臣服和投降的子民,自然会去投奔俺答汗,这类人并不多,但无不是死硬分子。

  萧崇业接到了土蛮汗,开始返京,在回京的路上,使团被偷袭了三次,毫无疑问这是死硬分子们发动的,土蛮汗被下毒两次,差点就死在了草原上,永远无法入大明了。

  草原上有的是人,为了所谓的大元荣光,要将土蛮汗这个宗主大汗永远留在草原,进一步激化大明和北虏的矛盾,让大明和北虏永远深陷战争的漩涡之中不可自拔。

  萧崇业早有准备,杀人放火偷袭下毒,这些都被萧崇业防范了,土蛮汗顺利的抵达了宣府,到了这里,就已经非常安全了,次日,土蛮汗过居庸关入大明,三日后,土蛮汗抵达了德胜门外。

  董狐狸曾经问过土蛮汗一个问题,那就是:作为黄金家族的后裔,作为宗主大汗,投降大明难道不觉得羞愧吗?实在是穷途末路,拿起祖传的弯刀,引刀一快,也算是交待。

  土蛮汗觉得董狐狸说的有道理,当年成吉思汗向长生天祈祷的金刀,就在土蛮汗的手里,但他思前想后,还是没有引刀一快,他不肯死,自然是惜命,但大明和北虏,同样需要这样一个契机。

  作为宗主大汗,土蛮汗的命不仅仅是自己的,还有所有草原人的,俺答封贡,大明放开了边方贸易之后,俺答汗所率领的右翼,生活快速的稳定,甚至修了板升和归化两座城池。

  土蛮汗也看到了和解的希望,他此番入京自然是走投无路,或许,可以给草原人多一个选择的机会。

  都打了两百多年了,你来我往,谁都没能奈何谁,非要把大明皇帝的目光,从广阔的海洋回到陆地上,看向生活本就困苦的北虏?

  董狐狸听闻土蛮汗如此说法之后,只是不屑一顾的说:懦夫总是会给自己的胆怯,找到合适的理由。

  董狐狸弃土蛮汗而去,前往了板升,投靠了俺答汗,到了土蛮汗这个年纪,对与错,是与非,早就没有了标准,这人间事,无外乎选择二字。

  土蛮汗是大明皇帝册封的怀义王,是虏王,他入京自然有自己的一条流程,本来土蛮汗该走朝阳门入京,那才是王爵要走的路,礼部因此爆发了一轮讨论,皇帝最终朱批,走兵道德胜门。

  万士和主张走德胜门,因为虏王本身并不是宗亲,不是大明的亲王郡王,这些虏王的跟脚,是大明军事羁縻的一部分,类似于大明册封的指挥同知、指挥使,既然是军事羁縻,自然要走兵道。

  如果土蛮汗能走朝阳门,则代表着修文德以柔远人的胜利,走德胜门则代表着夷狄狼面兽心,畏威而不怀德的胜利,万士和竭尽全力的说服了大明皇帝他的主张,并且压制了礼部内部的修德派,最终取得了这个结果。

  类似的斗争还有很多,一部分激进派,则认为此时土蛮汗在路上理应出点意外,意外去世,而后大明更好的统治新开辟之地,即坝上草原,这部分激进派则以谭纶为代表,这种激进得到了相当一部分人的认同。

  土蛮汗在隆庆元年入寇,导致谭纶连续七日未曾好生休息,差点就直接当场离世,而土蛮入寇更是导致京畿震荡无比,他在塞外找他不容易,但是他走进了关内,那他的命就由不得他了。

  激进派的主张得到了相当多的认同,而保守派则以王崇古为代表,主张和解,也得到了相当一部分人的认同,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一方面主张报仇,自然是天公地义,另一方面则认为轻启兵衅,大明的战略重心,就不可抑制的向内地转移,皇帝需要把更多的目光注视向草原。

  航海时代来临,技术流通渠道和贸易路线从陆地转移到了海上,大明正在从传统陆权大国向海陆并重转移,大明也在从小农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型,将更多的目光看向北虏,有些捡了芝麻丢西瓜,不分轻重。

  在彼此争执不下的时候,王崇古拿出了佛头乐的办法。

  这个办法如何去评价,王谦已经给出了他的观点,拿出这个办法来的人,真的合该断子绝孙,但佛头乐的办法,让人眼前一亮,征伐需要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杀了土蛮汗一时爽快,却是无穷无尽的后患。

  但王崇古的办法,连激进派的激进头子谭纶都直呼,王崇古不愧是大明的读书人!

  若不是王崇古拿出了佛头乐办法,激进派怕是要跟保守派拍桌子,但有了佛头乐办法,就连激进派也觉得保守派过于阴险了,这个办法,也获得了一部分激进派的认同,最终土蛮汗顺利的走到了德胜门外。

  而负责接待土蛮汗的大明官员,是鸿胪寺卿陈学会。

  在经过了繁琐的礼仪之后,土蛮汗心惊胆战的走进了德胜门内,向着皇宫走去,陛下将会在文华殿接见,而不是在皇极殿,土蛮汗这次入朝,并没有得到皇帝的尊重,连皇极殿大朝会都未曾举办。

  忠顺夫人三娘子第一次进京,皇帝召见的时候,就在皇极殿!虽然那时候大殿只有一个地基。

  显然,败犬是不会被人尊重的,土蛮汗不是在他最强盛时候,有数万骑兵十数万的协从,如果那时候土蛮汗就打定了主意跟大明和解,大明没有进攻大宁、全宁、应昌、开平,朱翊钧当然会开皇极殿召见。

  但土蛮汗败了,败了就是败了,就要有个俘虏的觉悟。

  “臣怀义王包图拜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土蛮汗没有自称孛儿只斤图们,而是自称包图,包是陛下的赐姓。

  “朕听闻,传国玉玺在怀义王手中,可确有此事?”朱翊钧好奇的问道。

  土蛮汗的重孙子林丹汗不相信大臣,把各个万户手中的军权全都收拢到了自己的手里,这不意外,但林丹汗将好不容易收来的兵权交给了自己五个妻妾们,到了努尔哈赤、黄台吉打过去的时候,林丹汗完全没有办法,只能西进逃跑。

  林丹汗的妻妾们争先恐后的带着部众投降了黄台吉,其中三福晋苏泰与其子额哲投降黄台吉,献上了传国玉玺。

  等到鞑清坐稳了江山,林丹汗很快就绝嗣了。

  朱翊钧比较好奇,真的有这块传国玉玺吗?

  “回陛下的话,臣没有传国玉玺,元末时宰相脱脱十分喜欢收集各种印绶,把所有的印绶磨平了换成自己的名号,臣实在是不知道陛下要哪个,如果有需要的话,臣可以亲手刻一个。”土蛮汗硬着头皮回答道,他是不敢欺君的,只能实话实说。

  “臣这里倒是有把金刀,世代相传,是元太祖所留。”土蛮汗跪在地上俯首帖耳的说道。

  “金刀啊!”朱翊钧沉默了下,哪怕是把普通的铁刀,朱翊钧都笑纳了,实在是这个金刀之谶,大明也是非常重视的,也不知道成吉思汗怎么想的,打这么一把金刀。

  朱翊钧想了想说道:“呈上来看看。”

  的确是个老物件,朱翊钧一看上面的包浆就很清楚。

  这金刀只有一个巴掌大小,更像是个匕首,他没有抽出来,思索再三,他对着冯保说道:“遣英国公持此刀前往长陵祭成祖文皇帝,而后将此刀封存吧。”

  朱翊钧最终没有选择把这个文物毁掉,这代表着北虏宗主大汗的臣服,这把刀在朱翊钧的手里,北元算是正式宣告灭亡了。

  “朕给怀义王准备了王府,潜心修学,认真礼佛。”朱翊钧看着土蛮汗,平静的说道。

  “礼佛?”土蛮汗身体情不自禁的颤抖了一下,他在入京前,上了一道奏疏,陈述了北虏现在遇到的诸多困境,草原皮锅、晋人的高利贷、大同游妓、以及佛寺之事,但看起来,陛下并不打算解决这些问题,至少短期内不打算解决,甚至要变本加厉,也让他信佛。

  朱翊钧眉头一皱问道:“不肯礼佛?”

  朱翊钧不信佛,这怀义王府就是朱翊钧打造的一个牌坊,他信佛,那北虏也都会觉得信佛也没什么不对的地方,方便佛头乐政策的展开。

  “臣不信佛。”土蛮汗还是想要坚持一下。

  朱翊钧摆了摆手说道:“不信佛就算了,本来每年还有额外的五千两礼佛银,不要便算了。”

  怀义王府每年只有五千银的度支,因为他是战败的俘虏,连续吃了败仗,不得不入京来,所以怀义王府的度支并不充足。

  “如果是这样的话,未尝不可以礼佛。”土蛮汗思索了片刻,一咬牙答应了下来。

  “嗯,怀义王有恭顺之心。”朱翊钧颇为满意的说道。

第433章 战争只是暂停,从未结束

  朱翊钧对朱翊镠说过,激进派真的不用过多的防备,因为激进派会自己把自己玩死,尤其是极为纯粹的激进派。

  谭纶大抵是疯了,才会在文华殿上,甚至是京堂,公开鼓噪要杀死土蛮汗,如果因此导致了北虏空前的团结一致,大明再次复套的进程被打断,在开拓的路上,有更多的牺牲,那谭纶等激进派就是罪人。

  谭纶还是这么做了,他还是想复套,这么一点一点的切香肠的感觉,实在是让谭纶急不可耐,也让他非常的憋屈,大明不振武不能复套,大明振武还不能复套,那大明不是白振武了吗?作为兵部尚书,谭纶想要杀死土蛮汗。

  激进派在激进的过程中,的确容易把自己玩死,朱翊钧更愿意称之为殉道。

  为了自己心目中的大道之行,愿意奉献自己的一切。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当然,当保守派的王崇古拿出了佛头乐办法后,说服了激进派。

  激进派的确想要复套,但激进派更想要长治久安,河套拿回来了,要能守得住,这种软钉子的减丁手段,实在是让激进派也觉得这种绝户计,似乎比直接杀死土蛮汗来的更加可怕。

  朱翊钧告诉朱翊镠,激进派从来不是最危险的,危险全都来自于中立派,看似中立,不过是首鼠两端。

  土蛮汗答应了礼佛,成为信徒,就因为每年的五千两礼佛钱,怀义王府也是要生活的,当陛下愿意付款的时候,包图愿意做一点事儿,来换取白银,土蛮汗离开了草原,草原的一切都已经跟他没有关系了。

  “陛下,臣想要说的是,自此以后,从开平卫到辽东,都已经是陛下的领土了,北虏自此以后也不是北虏,而是陛下的边民了,边民苦楚,臣恭请陛下善待臣民。”土蛮汗在离开文华殿时,最后为那些草原人求了个情,这是他能为草原做的最后一件事了。

  土蛮汗离开了,求情是他最后的波纹。

  朱翊钧看着手中的一份塘报,来自于墩台远侯夜不收,他们将土蛮汗帐下的五个万户,三个大营的人丁进行了统计,土蛮汗控制的人口总计达到了80万人,这是一股庞大的势力,在这份极为详实的情报之下,宣大总督吴百朋可以对这八个地方进行编民齐户,这是实土郡县的第一步。

  大明对实土郡县有极为充分的经验,从明初开始一直到万历末年,大明一直在进行这些事儿,土蛮汗和西南土司没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北虏的宗主大汗,在草原上仍然维持着一定的统治力,组织架构是比较完善的,大汗之外有济农(副可汗),而在可汗和济农之下,则是五大辅臣议政,五個万户每年都要到龙庭大帐进行议事,而且万户被宗主大汗直接任命。

  明太祖高皇帝消灭了大元朝廷,元朝的国号就是大元,在元顺帝逃亡元上都(应昌)后,大元宣告正式灭亡,元顺帝在元上都驾崩,元昭宗逃往了和林(今外蒙杭爱山下),将内外蒙合流,建立了北元朝廷,元昭宗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和朱元璋打的你来我往,形成了对峙局面。

  元昭宗死后,草原彻底群龙无首,蓝玉在洪武二十一年,在捕鱼儿海,彻底消灭了北元朝廷,将北元朝廷的帝号打掉,自此之后,北元朝廷灭亡,不再称帝,仅称大汗,成为了北元汗廷。

  大元朝廷到北元朝廷,北元朝廷到北元汗廷,是元朝天命流失的过程,也是大明彻底代替元朝成为正朔的过程。

  景泰三年,瓦剌人也先杀宗主大汗脱脱不花,北元汉廷短暂灭亡,从汗廷成为了元裔,而后在小王子的南征北战之下,元裔再次建立北元汗廷。

  今日,土蛮汗入京朝贡,北元汗廷正式宣告灭亡,成为了大明建藩的藩王府之一,怀义王府。

  土蛮汗之所以如此选择,是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儿子都不太争气,甚至还不如他,等他一死,他儿子布延就只能拿着大元玉玺、金刀和黄金血脉说事了,到那时候,连万户们都不愿意到大帐议事了,还不如早日解脱。

  “原来草原信佛这件事,还不是俺答汗本人在引狼入室?”朱翊钧看着手中的塘报,眉头紧皱的询问着万士和,八十万人的草原居然有一百八十个佛寺,出家人超过了三万人,八十万里有三万人出家,这是何等恐怖的比例。

  当年号称人间佛国的南梁,也只有四百八十寺在江南烟雨之中,而土蛮汗就有一百八十个寺庙。

  “其实早在元顺帝时,密宗就已经大行其道了。”万士和并没有细说元顺帝的荒唐,即便是草原一直说,元顺帝的庙号该是元惠宗,但元顺帝死后,朱元璋特加赐其号曰‘顺帝’,后来大家都叫元顺帝了。

  万士和是个传统的士大夫,他有些事真的是难以启齿。

  元顺帝从一开始就怠政,非常懒散的同时,特别宠信宣政院使哈麻,而这个哈麻将密宗推荐给了元顺帝,元顺帝大喜过望,因为密宗修的是大喜乐双修法。

  哈麻及其妹夫秃鲁帖木儿、巴郎(皇弟)等等人,倚高丽姬妾为耳目,专门刺探贵族家的命妇,或民间良家妇女,带到宫中,供顺帝修炼“大喜乐”时享用。

  君臣宣淫,而群僧出入禁中,无所禁止,丑声秽行,著闻于外,虽市井之人亦恶闻。

  不仅仅是市井之人厌恶,彼时还是太子的元昭宗,也曾多次上奏,让元顺帝停止那些荒唐的事儿,十倚纳、大喜乐、金字经、十六燕儿天魔舞等等之事,实在是太过于荒唐,天子亿兆瞻仰,天下以为则而行之,但是元顺帝充耳不闻,元顺帝的皇后奇皇后劝说,也被元顺帝怒斥。

  皇帝荒唐不荒唐其实无所谓,如果能治好国家,你享受享受,无可厚非,但元顺帝在国势风雨飘摇之下,仍然荒淫无度到太子都看不下去的地步,属实不该。

  所以,元朝灭亡了。

  万士和看了眼张居正继续说道:“其实现在北虏已经不怎么重视这个草原共主的宗主大汗了,因为外喀尔喀诸部,已经事实脱离北元汗庭的控制,漠西瓦剌是北元汗庭最危险的敌人,草原人现在更加热衷于去拉萨朝朝拜大喇嘛,以获得一个汗号。”

  “俺答汗引喇嘛教入草原,固然是为了统治,也是不得不如此。”

  万士和对草原‘礼法’的变化是极为敏锐的,草原的长生天信仰正在逐渐变得薄弱,而喇嘛教已然拥有了广泛的信徒,这种变化,促使了俺答汗迎佛之事。

  密宗在草原的流行,也不能全都怪到俺答汗的引狼入室,这是个漫长的渐变过程。

  王崇古简单汇报了下三娘子的春季羊毛诸事,在土蛮汗入京朝贡的时候,三娘子也在京师,他归还了皇帝的部分欠款,赎回了一部分的船舶票证。

  大明对土蛮汗的五个万户、三个大营的王化工作,正式开始了。

  万历九年三月初四,京城的街道上,丝雨纷纷,春天的雨总是有些细密,滋润着大地万物,春天的雨更像是雾,笼罩了大街小巷,京师朦朦胧胧,小草刚刚钻出了地面吐露了新芽,远看已经有了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嫩芽稀疏零星。

  一年最美的景色大约就是春雨,杨柳依依,烟雨蒙蒙。

  朱翊钧很喜欢春雨,因为有几场春雨,大明的农户们就能少浇几遍水,麦子会在土里发芽生长,那是大明百姓们的生计,也是他们的希望,每当有春雨时,朱翊钧的心情都会变得很好。

  “陛下,皇叔在殿外求见。”冯保笑容满面的说道。

  朱载堉皇家格物院院长,在这个春雨洒满京堂的时候,来到了通和宫的御书房,大明皇帝日常起居的通和宫和皇家格物院紧邻,更加确切的说是门对门的关系,朱载堉到御书房,只需要半刻钟就能抵达。

  “快快有请。”朱翊钧负手在窗边观雨,听闻了皇叔求见,立刻说道。

  朱载堉每次来,都会给朱翊钧带来一些惊喜,虽然朱载堉一向说话不好听,可是朱载堉事儿做的一直很漂亮。

首节 上一节 514/101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