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现代留过学 第853节

  就连瓦子勾栏里的闲汉,也在讨论,范子谅说的对不对?

  于是熙河路调动保甲户的事情,就这样悄无声息的被掩盖在针对蕃官到底能不能换汉官,甚至文资身上去了。

  这就让吕公著,长叹了一口气:“官家,到底是从哪里学到的这些手腕?”

  “但愿……”

  “熙河那边不要有战事。”

  兵戈再起的话,大宋财政压力就太大了。

  作为老臣,吕公著对大宋的财政问题,是有清醒认识的。

  以目前的财政情况来说,能够维持当前的状况,已经是阿弥陀佛了。

  今年淮南一场大旱,就已经让户部的兜里面干干净净。

  淮南大旱,影响的可不是当地州郡这么简单。

  汴京城,也受到了严重影响。

  因为大运河水位下降,漕船难行,导致五月到七月,入京的漕粮只有往年的一半。

  而大宋自立国以来,就一直在补贴汴京粮价。

  一斗稻米,在苏州、扬州,售价一百钱到一百二十钱。

  汴京城,还是售价一百钱到一百二十钱之间。

  正是低廉的粮价,让汴京城的百万军民衣食无忧。

  那么问题来了,是谁在替汴京军民负重前行?

  答案是整个天下!

  户部每年都会拿着天下赋税,补贴汴京粮价。

  此外,为了让漕粮入京顺利,漕司的十几万军民,日以继夜,不辞辛苦的奔走在大运河上。

  而今年大旱,不止使得大运河沿岸的州郡歉收。

  也让大运河水位下降,漕船入京的数量大减。

  为了稳定粮价,户部和开封府,不惜代价,从河南府、大名府还有京东路调粮入京。

  而户部这样不惜代价的调粮入京,代价自然是巨大的。

  光是在雇人上,就至少花费了数十万贯。

  这也是吕公著,会默默支持大理寺、祠部、开封府对汴京寺庙做的那些事情的原因。

  国家太穷了!

  这个家太难当了!

  可是……

  吕公著深深吸了一口气,呢喃着道:“万一,熙河真的发生了战事……怎么办呢?”

  从封桩库拿钱?

  太皇太后倒是好说,皇太后就不好说话了!

  吕公著早看出来了,那位当今官家的嫡母,对封桩库的每一个铜板,都看的很死。

  今年淮南大旱,都堂想从封桩库拿钱出来,嘴巴都说干了,好说歹说,才让这位慈圣娘娘点头,取出了一百万贯。

  就这,还是官家说了话的缘故。

  不然,她是会死死攥着封桩库,一个铜板也不肯往外掏的。

  别问,问就是——熙宁三十二库、元丰二十库,皆先帝所遗官家之产也。官家亲政之前,吾不敢使其空一库。不然,将来无颜见先帝于永裕陵!

  所以,一旦有事,向太后肯答应从封桩库里拿个几百万贯出来应急就已经了不起了。

  就这,估计还得劝上好一段时间。

  所以啊……

  “得想办法筹钱才行!”吕公著说着。

  他是反战,也不愿意开战。

  但是,一旦开战,前方军需、赏赐的筹集,就是他这个右相的职责所在。

  就像他当年出任枢密使尽管他极力反对先帝的五路伐夏战略。

  但反对归反对,大军出发后,他控制的枢密院,没有短过前线一个铜板,也没有少送过一副甲胄到陕西。

  可谓殚精竭虑,费劲心思。

  而且,前线传来战败的消息,他也没有说什么。

  依然是默默的做事,帮着收尾。

  直到一切都已经做完他才写请郡奏疏。

  这就是吕公著。

  嘉佑四友,无论外界怎么评价他们。

  但私德和公德上,他们都是无可挑剔的。

  如今,考验再次来临。

  吕公著自然也不会,因为自己的好恶,而影响到军国。

  何况,他受先帝托孤,又蒙当今信重不疑。

  于是,吕公著站起身来,慢悠悠的踱着步子,来到了他的学生李常的令厅前。

  自从李常拜任执政后,吕公著就没有来过他的令厅。

  甚至再没有去过他家。

  这是他第一次来到李常的令厅前。

  “公择可方便说话?”吕公著看向在令厅中,正在伏案办公的李常。

  李常抬起头,看到自己的老师,立刻站起身来,整理了一下衣冠,然后拱手执礼:“恩相来了?”

  “快快请进。”说着就走上前来,再拜以弟子礼敬之。

  “公择可有空?”吕公著问着。

  李常立刻道:“自是有空,未知恩相有何指教?”

  说着,他就搀扶着吕公著,走进他的令厅。

  “老夫此来,是想和公择谈一谈,前些时日公择与老夫说过的那个事情。”

  李常听着,惊喜的抬起头来:“恩相有想法了?”

  “且先谈一谈。”吕公著说道。

  李常顿时无比激动。

  他自拜任执政后,其实一开始,他是想躺平的,混混日子。

  但是很快他就发现,在这个都堂,想躺平?不可能!

  因为乌鸦们,在旁边拿着放大镜观察都堂的每一个宰执。

  谁做事?谁没有做事?

  乌鸦们,盯得仔细的很。也经常弹劾宰执怠政。

  不止如此,汴京新报和汴京义报,也非常过分!

  他们常常刊登所谓的‘朝报’。

  定期给都堂宰执排名——谁在做事,谁在摸鱼,他们清清楚楚。

  这就是逼着都堂的宰执卷了。

  不卷的话,就可能背上骂名,甚至可能被人冠以三旨相公、诺诺执政这样的骂名。

  而士大夫们,名声要是臭掉了,那就什么都完了。

  所以,李常也不敢躺平了。

  只能跟着卷!

  卷着卷着,他就发现,想要卷赢其他人,就必须拿出点手段和本事来。

  于是,李常就开始发挥起自己的优势。

  他的优势是什么呢?

  他在地方上为官时间长,对地方的经济情况了解啊!

  从皇佑年间入仕开始,除了守孝之后,他长期在地方州郡为官。

  几乎做过了大宋地方每一个级别的官员。

  当过州郡的判官、推官,也做过知州、提刑官、常平官。

  在这个过程里,他不是没有入京为官过。

  但一头撞到的是王安石变法,然后就因为反对变法,而再次出知。

  所以,李常做过官的地方,是如今都堂上的宰执里最多的——他的足迹,几乎遍布了大半个大宋天下。

  京东路、荆湖北路、江南西路、淮南路、两浙路……

  穷的富的,他都去过,远的近的也都呆过。

  于是,李常就打算干一件事情。

  那就是,将大宋地方州郡的常平仓里,那些长期存在里面吃灰的绢布以及陈米给弄出来。

  他估计,天下州郡常平仓里,现在起码躺着价值五千万贯的绢布、粮食、铜钱。

  这些东西,纯粹就是存着。

  但除了钱外,绢布会腐朽,粮食会腐烂、发霉、被虫子吃。

  若是可以想个办法,将这些资源利用起来。

  五千万贯的资产,重新进入市场流动。

  不仅仅可以平抑物价,也能大力促进生产。

  尤其是常平仓的钱,若进入流通,可以大大缓解天下钱荒。

  为此李常想了个办法——抄王安石作业。

  去掉市易法里面,那些追求盈利的绩效考核。

  允许地方官,合理利用这些资源,甚至允许地方承受一定的亏损。

  李常思路一打开,就越想越对。

  于是,在请教了章衡等人后,他将自己的想法写成了一封奏疏。

首节 上一节 853/103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