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春秋做贵族 第391节

两个月后,得胜的大军班师回到“中京”郊外。

在智瑶的意志下,班师部队的一些代表在郊外举行了盛大的演武仪式,随后才进行解散。

搞这一出不是智瑶心血来潮,在灭国之功的大胜之下,激励全国的军心士气,再震慑宵小罢了。

智瑶做的第二件事情是祭拜宗庙,向列祖列宗进行汇报。

自智瑶这一代人化家为国,先后吞并了卫国、齐国、中山国、秦国、郑国、鲁国、燕国这些大国,其余的仇由、杞国、邾国、滕国之类根本不值一提。

现如今,加上楚国与诸夏体系的诸侯国,健存的也就只剩下楚国、巴国和赵氏代国。

天下格局变动极大,原国从疆域到人口、资源、军力等等,毫无疑问就是当世独强。

只不过,迅速扩张之下的隐患也是极多,只是暂时隐藏或被掩盖起来,还是需要时间以及办法来消除那些隐患。

因为局势的变动,原国也增加了新的敌人,东北的林胡,北部的楼烦、林胡、赵氏代国,西部的义渠、残存的秦人与戎狄。

那些新增加的敌人与原国以往的敌人很不相同,大多没有城池等着原军前往攻克,打起来就是在广袤平原或是山林里的不断追逐。

“弥子情况如何?”智瑶特地将智开喊了过来。

智开脸上的表情并不好,低声很简约地说道:“抑郁寡欢。”

这样也不令人意外,先是小产,随后母国被丈夫的国家灭掉,父亲自杀殉国,兄长被带去宗庙战时,她的心情能好才是怪事。

智瑶没有多余的心理波动,问道:“你留都城,抑或准备前往巴国?”

本来智开就是要去巴国,后来才临时出现变化。

征服巴蜀对原国很有战略意义,并且以时机来说非常难得。

巴国和蜀国是死对头,他们停止交战还是在一同出使原国之后。

也是在那一次出使,巴国请求智瑶派兵进驻巴地,为此愿意开掘通道更方便的提供原军入驻。

这是完全就是历史重演,入驻的军队从秦军变成原军,时间方面也提前了一百五十多年。

智开本该在巴国自行开辟通道之前就进去,提前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最好再去蜀国那边走一走看一看。

因为计划的变更,智开前往巴地已经拖了一年多,再继续拖下去的话,巴国都要将通道开辟好了。

只是,弥子的状况不好,智瑶却让智开自己选是去巴国还是留下,显得有些没有人情味了。

然而,什么身份又是承担哪种责任,其实就该有所付出,哪来那么多的十全十美呢。

这个叫: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儿臣愿往巴国。”智开几乎没有犹豫,答了这么一句。

智瑶盯着智开看了几个呼吸的时间,才点了点头。

爱江山,还是爱美人?

爱江山会显得薄情寡义。

爱美人则会成为昏君。

两者兼顾?不是没有君主能够办到,只不过能够做到的君主太少,只能说是百中无一。

智瑶知道接下来应该让芬嬴时常去东宫走动,或是经常召唤弥子到长乐宫聊天了。

其实,嫁给王室的女人应该早有心理准备,不要期盼着有什么轰轰烈烈的爱情,丈夫能够时常陪伴身边之类。

如果身为君主却有那么多空闲,绝对不是什么国泰民安,九成九是被架空成为傀儡了。

毕竟,哪有平白无故得来的国泰民安,一切都是建立在行政通达以及有效执行之下。想做到这些,更别奢望臣工的节操,没有君主一手持刀一手拿鞭盯着,众臣尸位素餐都算有道德,贪赃枉法简直不要太稀松平常。

一旦某个王朝强调自己众正盈朝?其实就是距离亡国不远了。

原国只是没有立刻入侵楚国,并不是其它区域没有在进行战事。

司马穰苴继续统率军团在作战,他们控制了淮南地之后,直接登陆了大河以南的吴国旧地。

关于吴地的战报,每来一封智瑶就会立刻看一封。

事实就如他们之前的预料,吴国人不止痛恨越国,没有因为原国为吴王夫差报仇而有好感,无奈被统治也是时时刻刻想着要反抗,三天两头这里作乱,那里袭击官府人员等等,任何怀柔都没有起到作用,顽劣到司马穰苴不得不举起屠刀。

“历史上楚国在灭掉越国之后,到底是怎么让吴越遗民接受楚国的统治?”智瑶对这一段历史只能说记忆空白。

那么,楚国是怎么统治的吴越之地?他们大肆裂土分君,各个封君再带上武力前往各地,一个字就是:杀!

没错,楚国就是用杀戮手段统治吴越之地,但凡发现谁有反意就是杀,不听话也杀,杀到最后没有人反抗,再抹去吴国和越国的历史,几代人之后当地生民也就把自己当作楚国人了。

楚国的杀戮手段不是没有后遗症,大量越国人依靠地利优势出逃,相当多逃去闽越,再经由闽越去了更西南的各地;还有越国人飘扬出海,其中的一部分意外去到了倭列岛。

在春秋晚期,竟然有诸夏的人去倭列岛?这个是事实,绝非杜撰。

倭列岛后来的统治者并非本土民族,相反本土民族在漫长的时间里不是被灭就是被融合。这些征服者大多来自两汉时期的东北区域和朝鲜半岛,南洋那边的移民也比从诸夏大地去的人多,最后融合出一个新的民族。

而朝鲜半岛在五胡乱华时期去了很多中原移民,他们先是成为高句丽的一部分,后来被当地人所融合。

智瑶尽管觉得光靠杀人过于野蛮,还是决定不干涉司马穰苴的决策了。

近期,智瑶最爱做的事情是站在宫城的最高处观看“中京”一天天的成型。

如果“中京”正式落成,以计划最多能够容纳五十万的人口。

当然了,在当前的年代,一座城池没有可能拥有五十万人口这么多,并且着实也是养不活。

智瑶打算在“中京”完工之后,从全国各地迁徙人口过来,并且会规定有爵位的人,没有得到外派的话,他们必须居住在“中京”城内。

其余迁徙的人口,会每年或隔开三年、五年对全国各地割一次,例如家产多少就必须搬迁到“中京”定居之类。

这个计划在目前智瑶还没有向任何人透露,对待贵族也不会是采取强制性措施,会使用较为柔和的利诱手段。

至于“割草”的那一部分,手段上可就会严苛一些,不允许在搬迁名单上的人有拒绝的可能,软的不行就来硬的。

这一套当然是智瑶向西汉学习。

汉初的刘邦和吕雉当权时期就是凭借这一手段保证了地方的安稳,只是后来汉文帝没有再做,轮到汉景帝和汉武帝当政时期就被地方豪强整得老难受了。

汉景帝为了平定七国之乱,不得不向民间借贷,结果还借不到,不得不以皇帝之尊邀请有名望的人给自己背书,才算是从民间借到了足够的军费。

话说,不是讲汉文帝给汉武帝留下了金山银山吗?怎么到了汉景帝就需要借贷军费???

但是!汉景帝为了凑足军费,真的向民间借贷了啊!

然后,汉景帝在位只有十六年,期间还发生七国之乱,到底是怎么给汉武帝留下巨额财富的?

这样一来,说汉武帝把汉文帝和汉景帝留下的金山银山全败光,那些金山银山是凭空出现的呀。

历史的真相是,为汉武帝搞钱的人叫桑弘羊,汉武一朝的军费来自盐铁官营,压根不是来自汉文帝和汉景帝给留下的钱库。

有些演义会被当成真的历史,有些人一再胡说八道,不明真相的人还真信了,有心去查……简直会毁三观。

智瑶从来没有缺钱的苦恼。

智氏经营纺织的时间长达两百余年,一度垄断了中原的布匹大宗交易,从智罃那一代开始直至到智申这一代,还真的给智英留下了数额庞大到夸张的财富。

感谢春秋时代一家之主拥有一切的规则,智瑶继任家主之位后自动继承所有的一切,一来不用苦恼钱财的问题,反正智氏的纺织不停就是在印钞,还是最硬的硬通货币之一。

智瑶唯一有过困难的是在粮食方便,但是他早早在“邯郸”以北大肆开垦,直至前后两个水利工程完成,哪怕每年大肆用兵,依旧没有粮食短缺的困扰。

更不用说后来原国多交粮食能够累积获得爵位的政策颁布,民间或许没有多少储备量,属于国家的各个粮库却是粮仓不够用了。

这是智瑶学的小猪大帝的手段,出发点一样是想让军功爵泛滥。

毕竟,军功爵就是双刃剑,战事多发时期的正面效果很大,一旦国家需要进入休养生息阶段就会遭受反噬。

智瑶还算有良心,学也是学汉武帝刘彻,没有学隋文帝杨坚。

再次恢复汉家江山的隋文帝杨坚怎么做的呢?他创建了一种叫“义仓”的制度,告诉百姓平时多交一些粮食,到了灾年的时候再去官府领取那些平时多交的粮食。

隋朝年间的百姓,他们后来有领到粮食吗?那些粮仓后来成为各地起事部队的军粮,其中李渊和王世充获得的粮食最多,以至于两路起事部队从来都没有缺粮的困扰。

智瑶的钱财和粮食消耗不完?这个就是他完成“一天下”的底气啊!

第540章 太吓人了!

智开前往巴国走的是商於之地的路线,一开始先从“中京”往西,进入郑地再抵达“王畿”区域,正在曾经周王室的管辖地游历。

周王室曾经的辖区落到了原国的手中,只不过灭掉周王室的并非原国,名义上灭掉周王室的是楚国。

曾经楚国干出“问鼎轻重”的事情,一度想要取代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奈何当时晋国强势崛起,历经“百年战争”未分胜负,取代周天子的事业当然没有干成。

最后,周王室还是亡在了楚军的攻伐之下,不过却是原国有意放纵,乃至于可以说是原国推波助澜。

楚国得了灭亡周王室的名声,实际的好处一点没有捞着,多少也让一些楚国人得以藉慰了。

原国拒绝获得灭亡周王室的名声,主要是智瑶不想背上逆主之臣的骂名,实际到底是个什么情况,该懂的都懂。

然而事情就是那样,尽管各诸侯都知道周王室的灭亡跟原国脱不开关系,事实就是楚军攻克“洛邑”并对周王室公卿进行杀戮,他们顶多就是骂原国见死不救,真无法将将灭掉周王室的名头扣在原国脑袋上。

周王室的衰弱完全是自己作的,后面一蹶不振也跟信誉值方面有关,以至于从诸侯到国人都不愿意再给周天子卖命,能吊着一口气苟延残喘那么久,纯粹是晋国带领诸侯扛住了楚国的挑战,后来也是晋国在威慑各诸侯。

原版历史上,晋国被赵氏、魏氏和韩氏瓜分之后,众多的小国在极短的时间内被周边强大的邻居吞并,周王室能够继续苟延残喘也跟赵国、魏国和韩国仍旧名义上奉周天子为主有关,到没有诸侯能够与秦国争锋,周王室立刻被扫进历史垃圾堆了。

这样一看,一部春秋史半部晋国书,着实是太理所应当。

原国往吞并周王室疆域往低调了办,为的就是淡化某些影响。从这一点来看,智瑶其实已经活成了春秋战国时代该有的模样。

说白了就是智瑶变得极其爱惜名声,很怕身后名不好听。

“‘成周’更名为‘洛阳’,正得其名。”智开站在城墙之上,远望西边洛水。

作为周天子曾经的直辖地,该区域的开发程度其实非常高。

毕竟,姬周一开始将开发度最好的地皮留给了自己,边边角角才分封出去,好些诸侯虽然得到分封,可是土地需要历经血战才能拿到手。

拥有最好地皮的周王室越混越差,不止是没有可以扩张的方向,其实跟王子需要再被分封,王子生了公子再分封,一代代分封的体系有关。

子子孙孙无穷尽,周王室有多少家产才够分的?别说他们还历经了几次内乱。

有些周天子想扩张的时候打不过“三戎”联合,其他诸侯国则是一再扩张之下实力增强,还能名存实亡都算周王室祖上有德了。

在“洛阳”走了一圈的智开发现一点,以当地的环境与地理位置,好像比“中京”更适合作为一个强大国家的都城?

这点毫无疑问,要不然周王室东迁之后,怎么会选择在该地落脚。

这里有着一大片平原,尤其是将陆浑戎、伊洛之戎和蛮氏灭掉之后,南面的平原更为广阔,并且能放牧也能农耕。

一大片平原又有西北和西南的连绵群山,北部则是大河作为天险,只有东部是一马平川的开阔地,想要建设首都的防御圈并不难布置。

“父亲说过,除了‘中京’之外还会设立其它陪都,或许我应该建议将‘洛阳’列入备选?”智开想到。

现在有函谷关,却不是战国时代秦国用来扛住诸侯的那一座函谷关。当前的函谷关是周王室修建,老子就是从那里西出。

没有河西的函谷关,自然也就没有咸阳城,再则不同时期的不同情况会有不同的需求。

智瑶的计划中就没有在河西修建关隘的设想,倒是打算在秦地平原修建一座陪都。

一个统一的国家,疆域腹地耗费庞大人力物力去修建关隘做什么?除非是各地有出现割据的苗头,或是原本就有关隘,要不然没有统治者会那么干。

在“洛阳”休整了三天之后,智开离开踏上前往蛮氏的路途。

季节已经进入到夏季,他们先是沿着洛水北岸走,后面在一个浅滩来到洛水南岸,再穿过一片草原来到伊水北岸,随后一路向西南前进。

沿途的风光很原始,偶尔能够遇到游牧的队伍,看不到固定的定居点。

原国当然还有游牧的群体,以曾经的狄人、戎人居多,时间越是往后,混血儿的数量越变越多。

智开一路看着当地情况,深深明白了自己的父亲为什么一直叹息人口数量太少。

首节 上一节 391/41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