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春秋做贵族 第349节

那样一来,等于原国是有两种征兵形式共同存在着。

智瑶当然想要打破这种格局,面临的问题却是无比现实,对外与对内不一样,对外能够以使用武力的方式,对内最好不要粗暴地采取动用武力的手段。

“如此便好。”智瑶只当韩庚就是为了来汇报西征的事项。

不出意外,今年原国最大的军事行动就在西边,只是不会漏了秦国的忠实盟友代国。

代国?就是赵氏窃国之后的代国。

现在的问题是,赵氏窃国的行动成功,地位却没有得到大多数国家的认可。

当今世上只有两个国家承认赵氏为代国之主,一个是赵氏的忠实盟友秦国,另一个是谁都想不到会承认的原国。

不明情况的人,他们会以为智瑶是碍于妻子芬嬴,才愿意承认赵氏的合法地位。

事实的真相是,智瑶要将在春秋阶段第一个玩窃国的名头按在赵氏头上。

没有多么复杂的地方,纯粹是智瑶为了避免成为“始作俑者”罢了。

在那种需要之下,智瑶一样承认妫姓陈氏取代姜姓吕氏。

论起来,妫姓陈氏的下场一定会比嬴姓赵氏好,反正智瑶真的不会刻意去针对迁徙到朝鲜半岛的妫姓陈氏,乃至于会给予妫姓陈姓一些帮助,对待嬴姓赵氏则是本着有生之年彻底扑灭的想法。

智瑶为什么要特别优待妫姓陈氏?真不是妫姓陈氏识相搬家走人。而是妫姓陈氏出于自愿或是被迫,他们都是姬周开国之后,第一个外出开疆拓土挥洒诸夏文明之光的国家。

所以了,智瑶有生之年无法扩张到朝鲜半岛的话,他都会给子孙后代留下一句话:并国可也,善待子姓、妫姓之后裔。

子姓?殷商后裔箕子建立的箕子朝鲜。他们才是第一批个头脑灵活的人,在中原玩不下去,大不了外出开疆拓土,即便是逃亡都对诸夏立有功劳。

事实上,智氏干的是化家为国,并不是单纯的取而代之。

如果是取而代之,原国的疆土只限于原来晋国的那一部分。

可是,智氏的统治范围并不止原来的晋国,一开始包括了仇由、中山国和齐国的半壁江山,并且也吃下了秦国的三分之一疆土。

再后来,原国吞并了齐国,再将卫国以及郑国灭掉。

由于智瑶不是“始作俑者”的关系,再来也没有对晋室斩尽杀绝,坏名声方面肯定会有,只是真没有到人人喊打的地步。

这是智瑶爱护名声吗?有一些,更多的是想要保证国祚能够绵长。

后世的很多王朝存在时间难以悠久,除了当权者自己作的之外,其实跟“生于不义,死于耻辱”有关。

一个王朝的诞生还是污点少一些,怎么都能使得更多人的怀念,起到一些阻止野心家的作用。

当然了,轮到国祚真要灭亡的那一刻,该亡还是会亡,只是留存更多的好名声说不得能留存一些王室后裔?

讲真话还有一个智瑶害怕的因素,有野心有抱负是每一个成功者的必备素质,尽量爱惜名声则是不想跟秦帝国一般,闹了个二世而亡的下场。

能做的智瑶都会做,有没有效果,只能说尽人事听天命。

韩庚并不知道只是提到一个代国会让智瑶思考那么多,见智瑶一副思考的模样,忍了很久才问道:“出兵王畿,需以兵力多寡?”

智瑶答道:“卿可自决。”

怎么给周王室举行最后的送葬?智瑶从一开始的意见就是别闹出什么大动静。

姬周取代殷商的过程缺了光明磊落,充斥各种阴谋不说,一个偷家的定义总归是少不了的。

成为天下共主的姬周在一开始其实也没有多少实权,要不然也不用对殷商后裔以及其他异姓诸侯玩那么多手段。

姬周真正开始拥有治理天下名份是在周公旦的努力之下,也就是立下周礼来约束天下诸侯。这个也就是历史给周公旦那么高地位的原因,真不是因为周公旦能篡位而没做那么简单。

不能说姬周生于不义,死于耻辱则是盖棺定论的事实。

说起来,智瑶也是姬姓,并不是嬴姓秦氏的成份,过分地去侮辱姬周属于没有那个必要。

韩庚听懂了智瑶的想法,内心忐忑的地方挺多,不由想道:“现在能从外部威胁原国的国家已经不多,国君到底有没有想要灭掉韩氏的想法?”

韩氏必须怕!

尤其是这一波韩氏先被征召了一个“军”又三个“师”的兵力,还要出兵参与对盘踞“洛邑”楚军的攻打,不说把韩氏的可用之兵抽光,八成左右的兵力外出作战就是一个事实。

那么,智瑶会不会乘机把内部空虚的韩氏灭了?

智瑶看出了韩庚的担忧,说道:“寡人欲往‘曲阜’一行,卿随行罢。”

且不论智瑶去“曲阜”想要干什么,邀请韩庚同行就是在释放一个不会对韩氏动手的信号。

韩庚应下之后,想要说点什么。

智瑶又开口说道:“今次若可灭秦,寡人想迎归伯鲁,重立赵氏。”

赵伯鲁在秦国那边当大夫,听说手中还有不少实权?

智瑶表达的就一个意思,只要不是有太大的利害关系,他其实非常挺念及旧情,侧面安慰韩庚也是警告,韩氏安安分分就不用有过多的担忧。

大约在一个月后,准备就绪的出巡队伍出发了。

出巡队伍并不是直接向“曲阜”而去,他们出“濮阳”从“白马津”过大河,进入到原国的中部,先去“共”、“凡”、“雍”等几个地方逛游了一圈,随后再去“新田”逗留了几天,再后面就是一路往西,没有踏及河西之地,走“王野”进入郑地。

这样的路线很有针对性,几乎就是在曾经范氏、魏氏以及当前范氏、韩氏、钟氏、张氏等一些家族的地盘溜达了一圈。

巡视期间,智瑶不止一次提到郡县制的理念,用意自然是敲打那几个家族,以前的规则已经不适合当前时代的需求,国家不会大刀阔斧,各自也要有点眼力,该配合就配合,不要弄到最后行使激烈手段的地步。

“寡人如今已称王,以礼制可封侯。”智瑶将韩庚、狐尤、程宵、智徐吾、士阳生、范高、中行錡等一些人唤来,讲了那么一句话。

他们介于听懂和不懂的心态,瞪大眼睛等着智瑶接着往下说。

智瑶笑着说道:“卫氏、吕氏为我附庸,享侯爵待遇,寡人从未亏待。卿等之中有寡人至亲,亦有寡人之友,寡人怎会亏待?”

他们完全听懂了,猜测接下来智瑶绝对还有话说。

果然,智瑶脸色开始转为严肃,说道:“有功必赏乃是国策,望诸卿勉励之。”

众人心里补充了一句:有罪必罚也是国策。

他们在心里补充的时候,眼睛却是看向了韩庚,目光里有点玩味。

原国在西征秦国,一些消息表明韩氏在保存实力啊……

第489章 没有下一次机会了

忌惮都是互相的!

智瑶忧虑韩氏的实力太强,某天暴起会给原国造成很大的伤害,不进行削弱或是干脆处理掉更是有可能对智氏取而代之,肯定是想要削弱或进行剪除。

韩氏怕的是自己的实力不够难以自保,不想将全族安危寄托在智瑶可能的仁慈上面。

在这种事情上本身就不存在甚么对错,有的只是立场上面不同而已,不是吗?

现在的问题是,不管智瑶有没有灭掉韩氏的心思,又或者韩氏会不会对原国不利,双方出于自己的立场给僵住了。

能不能解决?可以轻易解决的话,还能叫难题吗?显然是都信不过对方,看谁到底能玩得过谁罢了。

在这一件事情上,智瑶无疑是保留了极大的克制,要说出于友情可能有一点,占得比例却是不会太大,主要还是怕处理韩氏引起连锁反应。

“所以我才佩服杨坚,取代北周之前比其他柱国实力弱小,建立杨隋能稳住那些手握重兵的家族,并且使杨隋蒸蒸日上。”

“若说杨坚有什么错,大概就是只削弱那些家族,没有魄力彻底铲除,将麻烦留给了二代。”

“真正讲魄力还得说刘邦,明知道会有大代价还是毅然决然以老迈之身剪除异姓诸侯。临死前也给做大的吕氏留下了致命的命门。”

“当然,要算的话,还要加上‘向天借命五百年’的那人,小小年纪就依靠几个没了根的小伙剪除权臣,二十来岁逼反手中有重兵的异姓王,并且成功平了叛。”

在智瑶自己看来,他前后已经给了韩氏三次机会。

第一次是智瑶让韩庚作为主将征讨秦国,近八万大军可以跟秦国进行血拼,拿下秦国都城“雍”建立大功劳。

有了这个大功劳,还讲究功能抵过的时代,犯错了怎么都还有回旋余地。

第二次就是命韩庚去征讨商於之地,韩氏可以用攻夺周王室的地盘来自污。

自污之后,哪怕韩氏的实力不被削弱,他们的名声变臭,化家为国不会得到世人所接受,起码可以让智瑶更放心。

第三次便是今年的再次西征,智瑶征召了韩氏的一个“军”和三个“师”的兵力。

韩氏没有在西征军队获得重要位置本身就是一个信号,不说韩氏的部队应该更加卖力拼杀,哪怕仅仅是正常履行自己的责任,无外乎就是维持现状,

结果呢?韩氏表现出比较明显的退缩,不忠王事也就不提了,自保是为了做什么,要保存实力跟中枢对抗吗?

有道是事不过三,智瑶打从心里也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只是作为一国之君超过限度的忍让,有时候远比想象中更有用。

如果智瑶想要解决韩氏,接下来要让其他家族得知智瑶已经忍了韩氏好几次,并且也不是要逼韩氏去死,只是想要见证韩氏的忠诚,韩氏却是一再拒绝智瑶的好意,相关的事情传出去。

这样做或许会危害到智瑶的威信,却是能够把智瑶讲旧情的一面立住,动手的时候减少其他家族产生的恐慌。

“灭掉秦国之日,便是韩氏灭亡之时!”智瑶认为可以操作起来了。

当前的原国发生内乱或许会勾引诸侯来犯,只是楚国已经不行了,光凭越国和宋国还无法给原国造成致命威胁。

智瑶思来想去,还是觉得剪不断理还乱,不能将麻烦留给二代,要不然可能获得一个秦帝国或隋帝国的下场。

这样的话,一应的部署就该运作起来了!

韩庚当然察觉到了众人的异样眼光,霎时间心里一阵阵悸动,赶紧将目光移到智瑶的身上。

智瑶早就能做到不将心情表露在脸上,保持着一种寡淡的微笑,说着一些去“曲阜”之后要做的事情。

原国对鲁国的军事行动已经持续了三年,一度能够彻底灭掉鲁国选择放弃,占领了“曲阜”却是让鲁国一众大臣安然返回。

此后,原军从“曲阜”撤军,只是占领了鲁国的半壁江山。

比较诡异的是鲁国众臣回到“曲阜”了,他们却是没有安排新君即位,尤其配合原国将“曲阜”变成一座用来辩论的城池。

所以是,目前鲁国没有灭亡,可是他们也没有一国之君,处在一种三桓共治的现状。

今次,智瑶出巡的最后一站选在“曲阜”有其原因,理由是三桓联合起来派出使者谒见智瑶请求有条件投降。

要不怎么说鲁国人有意思呢?忠贞的特别忠贞,小人的特别小人,有些人还能将忠贞与小人两种角色同时玩得贼溜。

楚国、越国、宋国和郑国联合起来纠集几十万大军,连续两次都打不过原国,关于这点已经被天下人看到了。

如果几个诸侯用几十万大军都无法打得过原国,还搞得郑国最终被灭,楚国也失去了十分之二疆土,试问本就实力弱小的鲁国能抗衡原国吗?

有些国家的人,他们明知道打不过入侵者还是会拼死抵抗,乃至于战到最后的一兵一卒,获得一个求仁得仁的最终落幕。

而有的国家在清楚打不过之后,他们会思考抵抗到底划不划算,再将天下局势看得明白,认为一时的胜败不算什么,选择用投降的方式保存元气,等待转机到来的那一天。

有些时候吧?盟友要让自己去扛去血拼,是不是盟友对不起自己在先?而自己察觉到了盟友比敌人更可恨,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不说,刹那间就给顿悟了。

智瑶的出巡队伍来到“曲阜”郊外,获得了以三桓为代表的鲁国人出城三十里相迎。

不知道的人还以为原国与鲁国多么友好,鲁国侍奉原国有多么用心呢。

当然了,原国的一些人,他们要么是早早就在“曲阜”这边,不然就是脱离出巡队伍过来,一块将可能出现的隐患排除掉,再控制好现场保证不会出现意外。

三桓深怕引起什么误会,选择对原国的一切行动保持了最大的配合。

智瑶在看到孟孙彘、叔孙舒、季孙强亲自来迎时,很刻意地扫了韩庚一眼,再满脸带笑地下车主动迎上去。

这三人就是三桓当前的家主,他们亲自出城三十里恭迎就一个意思:俺们躺平了,祈求原王吃相能好看一些。

面对完全躺平的三桓,哪怕智瑶张一张嘴就能彻底消灭,作为一国之君面对外部势力这种程度的服软,怎么能够行暴虐之事呢?

所以,智瑶对三桓当代家主表现出了平易近人的一面,先后回应问候,再主动讲一些关于鲁国的风土人情。

大王都这样,原国其余有分量的人立刻知道该怎么做了,无外乎就是收敛没必要的嚣张跋扈,别一副盛气凌人的模样,尽量表现出和蔼的一面。

司马穰苴不知道是赞许还是嘲讽,说道:“鲁国必成典范。”

近期跟在司马穰苴身边学习的智开听得一愣,心想:“可不是嘛?”

首节 上一节 349/41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