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断大明 第1294节

朱栩的目光是看着毕自严说的,毕自严几乎是下意识的站出来。

朱栩问的这些,做为内阁‘首辅’的毕自严,都是有不少心得的,出列后,抬着手,稍作斟酌,便道:“回皇上,臣认为,这件事之所以发生,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党争余毒未清,一个对‘新政’抵制,这些人大部分是以前党争的余孽,还要推及至嘉靖年间。这些人仰慕过去的荣华富贵,权柄在手,肮脏龌蹉的交易方式,他们不习惯‘新政’,抗拒朝政清明,纲纪俨然。在臣看来,由此反复实属必然,不当意外。经此一役,臣觉得这些人已经没有再出乱子的能力,一来‘新政’逐渐完善,认可的人越来越多,已是大势所趋,二来,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力加强,一点风波不足以动摇社稷,地方便可轻松应对,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毕自严说的有条有理,很是严谨,讲道理,摆事实,几乎无可辩驳。

不少人都暗自点头,毕阁老说的都在点上,掐中要害。

朱栩看向孙承宗,道“孙阁老,你有什么想法?”

孙承宗看着朱栩,出列,神色沉吟,道:“皇上,臣认为,此事是必然,或早或晚,都会发生。今次去除余毒,我大明朝堂至少会有十数年以至几十年太平。”

朱栩的眼神转向孙承宗后面的靖王,道“靖王,孙阁老说,‘十数年以至几十年太平’,为什么不能一劳永逸,永久的太平安生?”

靖王的身份特殊,一直是小透明的角色,军国大事极力避讳,眼见朱栩问起,有些措手不及,出列后,快速想了想,道:“回皇上,臣认为,是人心。人心贪婪,如蚂蚁溃堤,纲纪最终都会被啃噬千疮百孔,复又再现混乱之象。纵观史书,小门小户之家,三代而败,大到历朝历代,三代而不堪,久而不能自持,败家亡国,不外如是。”

朱栩双眼一睁,对靖王能说出这样一番话来,还是颇感意外,给了他一个赞许微笑,看向毕自严身后的汪乔年,道:“汪阁老,你认为靖王说的‘三代’,是何缘故?”

汪乔年的履历并不厚实,是从皇家政院突然升上来,位居辅臣,是根基最浅薄的人。

但他也是进士出身,读的书够多,出列,怡然自如的道:“回皇上,自古创业难,守业更难,后辈不知祖先创业艰辛,贪逸恶劳,奢侈无度,以至于败掉祖宗基业,茫然而不自知,悔之晚矣。”

“贪逸恶劳,奢侈无度,家主,皇帝之过也。恩,说的有道理,孙白谷,你说说。”朱栩拿起手边的茶杯,看了眼孙传庭。

第1074章 初心

孙传庭已经料到朱栩会问他,从队伍里站出来,抬手道“回皇上,臣以为,国之亡替,皇帝纵然有责,为臣者责更大,天子托政于百官,百官当尽心尽力,为天子分忧,为苍生谋福,朝代更替,天子责三,臣者责七,兴亡皆系于民心,民心失,君臣枉然。”

朱栩喝了口茶,面露思忖,道:“孙阁老说的有些道理,还不够透彻,还有哪位爱卿要补充的吗?”

朱栩话音落下,王从义出列,抬手道:“回皇上,臣认为,君子于国有益,小人祸国,不论君上还是百官,当近贤臣,远小人,兼听明,偏听暗,事事洞明,国无大祸。”

王从义话音一落,余大成出列,道:“皇上,臣有不同看法。何为君子,何为小人?王莽是小人吗?霍光是君子吗?东林不是号称君子?祸国不甚?臣以为,国之败,纲纪之失也,若是太祖纲纪一直能严守到现在,何来土木堡之败?又何来魏忠贤之乱?国之重,莫过于纲纪。”

余大成的履历不怎么好,属于矮个子里拔高,众人都不太喜欢,他话音一落,杨景辰就出列,道:“皇上,臣以为,国政之要在于人,人心齐则国兴,人心乱则国乱。是以,历朝历代之更替,莫不与朝野党争有关。”

杨景辰一说完,深恶党争的方孔炤出列,道:“臣赞同杨大人所言,国之兴盛在于朝廷,若朝廷和睦,百官无忧,尽心国事。若是党同伐异,官吏惊惧,苍生与之蒙难。臣认为,党争为国祸之最!”

方孔炤一说完,工部尚书徐大化出列,道:“臣赞同方巡抚之言,一国之兴衰,不在于君上,而在乎于臣道,臣道有失,国之失,臣道若全,天下当兴。吾皇登基以来,奋力除党争,安抚百官,方才有今日。所以臣认为,为臣者,当恪守为臣之道,不二心,不逾矩,不懦弱,卑亢有度,国之幸也!”

徐大化虽然做了多年的工部尚书,但因为一些关系,一直很低调,百官也清楚,对他都是不冷不热。

他说完,后面就没人站出来了。

朱栩坐在最上面,听了一阵子,道:“嗯,你们说的朕都听到了,大部分都是认为国之兴亡更替,归于人心,归于品行,说的很有道理,还有其他想法吗?”

朱栩话音落下,大殿里依旧安静,很多人心思转动。

该说的其实都说的差不多了,再说下去,无非翻来覆去,有什么意思?

傅昌宗与周应秋两人站在毕自严一排,一前一后,听着朱栩的话,傅昌宗稍做沉默,出列道:“皇上,臣认为,人性本恶,需有律法以及纲纪,禁令等作为约束,方不至于失控。”

傅昌宗说完,周应秋出列,道:“臣也如此认为,君子小人古来无定论,若是律法长存,人人须守,不得逾矩分毫,又何惧君子小人?”

众人听着,不由得转头看向这二人。

整个大明谁不知道这二人是朱栩的绝对心腹,他们在这种场合说出的话,往往都代表着朱栩的真实意思。

众人转过头,又看了眼朱栩,各有思索。

人性本恶,人性本善,这个是不能去辩的,因为没办法去证实,扯来扯去也还是一样,谁也说服不了谁。

问题是,上面那位也是这个想法?

一时间,大殿二十多位大臣都沉默了,现在朝野,有谁能不顾及朱栩的态度行事?

朱栩环顾一圈,从龙椅上站起来,面露思忖的缓缓向台阶下走来。

王一舟带刀,跟在朱栩身后。

一群大人们神色微紧,不约而同的看着朱栩。

朱栩走下白玉台阶,站在毕自严,孙承宗前面,面上还是在思索着,语气缓慢的说道“你们说的都有道理,但朕认为还不是根本,或者不够具体,透彻。”

毕自严,孙承宗等人目光看着朱栩,眼里里皆是深深的忧虑。

他们本就在担心朱栩这一次在准备进行某些‘大动作’,现在,是要来了。

朱栩一身龙袍,威严,庄重,脸上还是思忖之色,道:“人心本恶,严守律法,持身守正,这都对,没错。可为什么这样要求?历朝历代的开国三代,都可以称之为盛世,可随后益败,不可挽回。是人心恶?纲纪损?小人当朝……那么,亡国之君都是昏君吗?亡国之臣都是佞臣吗?不尽然。可为何还会亡国?我们读的圣训越来越多,道理越来越多,祖制祖法越来越多,朝代更替的时间却为何越来越短?”

“朕自小就不喜欢看四书五经,神祖,父皇在世的时候朕还太小,皇兄在世时,三翻四次要朕多读书,皇嫂还给朕请了老师,一定要朕好好读书,甚至亲自看着朕。朕那时才七八岁,可就是读不下去,千方百计的偷懒。但是,朕喜欢看史书,各种传记,从古至今的史书,传记,哪怕是野史,不敢说都看过,但也看了大半,很有些想法,心得。今天,与诸位爱卿分享一下,从不同角度来探讨一番,相互有益。”

这些大臣都微微倾身,做侧耳聆听状,心里却越发不安。

朱栩背着手,缓步向前走,目光在这些人脸上扫过,语气依旧和缓,道:“太祖立国,师法于周,结合历朝兴弊,创我大明祖制。国之初立,妖孽纵横,太祖穷三十年之功,大明初定。成祖迁都北平,御守北虏,将我大明的祖制进一步完善。及宣宗立,祖制基本完善,之后历经一百多年,一直到皇兄,祖制基本未变。”

“然,国政之失已不可挽,党争酷烈,百官惊惧,内忧外患,前所未有!朕看在眼里,忧心忡忡,后朕受命登极,便迫不及待的推动革新。”

“初,朕也惶然,朕在革太祖之制,错在朕?错在太祖?朕曾彷徨很久不得解。后来,朕纵观史书,俯看兴替,终于明白了一点。”

“非朕错,亦非太祖错。错在于一个‘守’字。太祖创业艰辛,世所共知,都曾言‘守业更比创业难’,何故?因循守旧,抱守残缺,毫无列祖列宗为国为民,开疆拓土,创万事太平之初心!”

“朕恍然大悟,归之为‘初心’。朕找到了太祖为国为民之初心,诸位大人,你们可有开国那些功勋的‘初心’?他们一心为国,抛弃名利,清正廉明,造就了洪武盛世,永乐盛世!”

这些大人们听着朱栩的话,一个个都眉头紧皱,陷入苦思。

他们不得不承认,朱栩说的是对的,历代王朝的衰落,都可以说是失去了这个‘初心’,并不是皇帝一个人,还有他们这些臣子,他们集体失去了。

没有了这个‘初心’,他们故步自封,毫无开拓之心,只能躲在长城内,享受他们渴望的,不愿破坏分毫的,所谓的‘太平’。

“诸位臣工,今天,朕希望你们也能找回这个初心!”朱栩走到最后,猛的一回身,沉声说道。

朱栩站在这些大臣的身后,声音滚荡,在整个大殿里回响,如雷骤出,却散之不去!

第1075章 战略部

朱栩的话音在大殿内回荡,令一群大臣吓了一跳。

首节 上一节 1294/179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