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兵突击:从钢七连开始 第214节

  太多王牌部队,太多战功卓著的功勋部队了,关键是他们的综合素质都是一等一,这可真是挑花了眼。

  没办法,即便都是尖子,也必须优中选优、好中选好!

  所以他们专门请来了三军仪仗队的标兵来做考官,先是在身高体态等“硬指标”上进行淘汰,然后是心理素质和平时的疾病老伤等情况进行综合评定。

  最后是现场实际操作,由他们这些“火眼金睛”进行“豆腐里挑骨头”。

  在A大队的考核现场,陈江看到了令人震撼的一幕:特种兵们在完成一系列高难度战术动作后,依然能够保持整齐的队列,正步踢得铿锵有力。

  “这就是我们要的部队!”某首长在现场就做出了决定,“既有过硬军事素质,又能展现军人风采。这支特种部队我看行!”

  最终从全军各支部队确定了一批参阅队员前往首都训练场进行为期数个月的魔鬼训练。

  这里面训练最为严苛的就是步兵方队,到了阅兵训练场,才发现这里实行完全封闭式管理,虽然陈江的军衔很高,但也不例外,这让他的压力倍增。

  跟其它人一起重温昔日的队列训练,这个感觉实在是一言难尽。

  好在领队的另一名军官居然是他的老熟人——袁朗,两人也算是整个阅兵整容里领队军衔最高的人了。

  陈江不仅要处理筹备组繁重的公务,协调各方,解决装备集结、运输、保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而且在此之外,还要换上作训服,出现在徒步方队的训练场上,和他的队员们一起,接受教官的“折磨”。

  训练场的教官主要来自三军仪仗队,个个都是“兵王”中的“兵王”,对队列动作的要求达到了毫米级。

  摆臂的高度、步幅的间距、踢腿的速度、砸地的力度,甚至一个眼神的角度,都有精确到苛刻的标准。

  “1号,您的臂线高了一厘米!”

  “1号,注意节奏,75厘米步幅,112步/分钟,不能乱!”

  “停!整个排面,注意标齐!从头看,一条线!从侧面看,一条枪!”

  陈江虽然军事素质过硬,但毕竟离开一线部队多年,日常处理的是宏观管理和科研协调,这种需要肌肉记忆和极度专注的队列训练,对他而言是个巨大的挑战。

  而且这里的要求极高,和这些年轻战士一起苦训,就必须放下身段,虚心向他们请教。

  陈江和袁朗给教官下了命令,在这里一律不称呼职务,全部都叫号码,这样便于管理和指挥。

  事实证明,这样果然要高效很多。

  陈江和袁朗对于自己的训练要求极高,两人经常要求加练“开小灶”,刚开始那些教官还有些缩手缩脚,但后来看两位首长是真想学真求上进,所以他们也豁出去真教真训,

  腿和手臂到不了标准高度,那就用尺子量,用绳子拉,用背包带固定,生生把肌肉记忆“掰”出来;

  步速节奏不稳,就跟着节拍器,一步一停,一停就是半小时,直到双腿麻木,直到那“哒、哒”的节拍仿佛直接敲击在心脏上,形成本能;

  为了练出那“踢腿生风,落地砸坑”的气势,他们绑着沙袋练踢腿,在水泥地上反复练习砸地动作,脚踝肿了又消,消了又肿,作战靴都不知道磨坏了几双。

  和他一同训练的特种兵队员们,有些是老A的,有些则是从其它部队抽调过来,

  起初对这位“首长”领队还有些拘谨,但看到陈江放下身段,和他们一样在烈日下挥汗如雨,一样因为动作不标准被教官毫不留情地批评,一样咬着牙坚持每一个动作,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训练间隙,大家的关系也融洽起来,陈江偶尔也会和他们聊聊我国的新装备大致情况,让这些精于单兵技能的战士们对国之重器有了更直观的了解。

  时间在汗水、艰辛和一次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悄然流逝。

  夏去秋来,经过数轮残酷的淘汰和筛选,徒步方队的队形最终固定下来。

  能作为正选队员的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只能暂时成为替补队员的人也不能气馁,继续拼命操练,万一要是有机会能替补上去呢?

  陈江和袁朗带领的方队,以其冲天的杀气、钢铁般的意志和毫米不差的动作,成为了整个训练场上的标杆。

  与此同时,装备方队的集结和训练也在同步进行。

  随着国庆日的临近,来自天南海北的各型装备陆续抵达京郊的专用训练场。

  99A主战坦克、新型步兵战车、各式火炮、庞大的导弹发射车.组成了一片钢铁森林。

  装备方队的训练同样不易,要求所有车辆在行进中保持等速、等距,车与车之间的间隔误差都要控制到极限,这对驾驶员是极大的考验。

  陈江穿梭于徒步方队和装备方队之间,亲眼见证着受阅部队一天天的蜕变。

  徒步方队的步伐从整齐到千人如一,踏地如雷;

  装备方队的钢铁洪流从略有瑕疵到分毫不差,滚滚向前,气势磅礴。

  当各个方队的训练成效得到了阅兵总指挥的初步认可后,各方队终于开始进行了合练,

  不过合练远比单一方阵行进起来复杂的多,各种想不到的问题接二连三的出现,不过好在队伍里很多都是参加过阅兵的老兵,凭借着大家众志成城与后勤保障部门的全力支持,最终都迎刃而解了。

  合练的规模越来越大,从单个方队到多个方队协同,再到全部徒步方队与装备方队的衔接,最后是包含空中梯队的全要素合练。

  当钢铁洪流与铿锵步伐在训练场上交织,当战机的轰鸣与官兵的口号声汇成一片,那种排山倒海、不可阻挡的气势,让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都热血沸腾。

  都在翘首期盼着那个神圣而又光荣的日子。

第269章 第0268 谁赞成,谁反对?(大结局)

  国庆节的这一天,所有人都早早的起来了,有些人甚至激动的一夜都没有睡。

  凌晨两点的营区,已然灯火通明。

  陈江仔细整理着笔挺的军礼服,手指抚过衣服上的校官肩章,心情难以平复。

  镜中的他,经过数月风沙与烈日的洗礼,皮肤黝黑,眼神却锐利如鹰,身姿挺拔如松。

  他仔细扣好每一颗纽扣,抚平衣角的每一丝褶皱。

  走廊里已经响起了急促而有序的脚步声。

  队员们同样在精心准备,相互检查着装。

  皮鞋被擦得锃亮如镜,九五式自动步枪的每一个部件都保养得一尘不染。

  无需过多言语,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在空气中弥漫。

  早餐是精心准备过的,大家都不敢喝太多的牛奶或者水,所有人都明白,接下来长达数小时的站立和行进,是对体能和意志的极限考验。

  一旦上去了,就不可能再上厕所的,这些事情在平时的训练中就已经经过了千锤百炼。

  很快,全部受阅人员都登上了车辆,向着长安街东侧的集结地点进发。

  车厢内异常安静,只能听到发动机的轰鸣和引导员的口哨声。

  每个人既兴奋又紧张,默默回忆着动作要领,调整好自己的情绪。

  到达指定地点后,庞大的受阅队伍开始悄无声息地赶到预先划分好的区域进行列队。

  人数虽多,但大家都能自觉遵守纪律,井然有序。

  口令喊起,确定人员准确无误后,陈江和袁朗两人都是一动不动的站立着,对他们来说这段时间相对来说还算是比较轻松。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每一秒都显得格外漫长。

  这才是非常考验人的意志力时候!

  慢慢的,街道两旁开始隐约传来了群众集结的喧闹声,更增添了几分大战前的紧张与期待。

  上午九时整,庆典正式开始。

  通过远处高音喇叭的转播,他们能清晰地听到广场上庄严的国歌声,以及山呼海啸般的欢呼声浪。

  陈江悄悄握紧了拳头,手心里全是汗。

  他很清楚,这些都是部队里最精锐的装备与部队,如今整齐的排列在那里,就等着接受人民的检阅,展现出世界一流军队的军容军貌。

  强军之路,漫长而艰巨,但却需要一步一个脚印的迈过去。

  今天的阅兵,正是其中一环!

  “全体都有!准备——!”现场指挥员的口令通过耳麦传来,低沉而有力。

  陈江精神一振,用只有方队能听到的声音下达指令:“整理军容!检查装备!”

  身后传来一片轻微而利落的整理声。伴随着雄壮的军乐声,大阅兵正式开始了。

  当所有人发自内心的从喉咙里把一声声口号喊出来时,全场的气氛被推向了顶峰,每个人都激动的热泪盈眶。

  注目礼行毕,阅兵车兜了一圈再开回来的时候,车速明显提了上去,所有人都明白,激动人心的时刻就要开始了。

  听了指挥员的命令后,所有受阅官兵开始转向,走上长安街的中间,装备方队的人员也开始有序登车,各式装备车辆的发动机轰鸣声响彻一片。

  在三军仪仗队的引领下,各方队开始陆续向前迈进,当陈江他们这支特种部队的徒步方队行进到天安门城楼前,

  陈江和袁朗几乎同时,以最标准、最有力的动作向右敬礼,

  “向右——看!”

  “一——二!”

  身后的352名士兵,口号声骤然跟上,紧接着就是正步踢腿声齐刷刷地响起。

  眼角的余光里,他能看到身旁的袁朗,看到街边两侧一张张喜悦而刚毅的面孔,大家众志成城,无可阻挡。

  徒步方队过后,更加震撼人心的装备方队开始隆隆驶来。

  当99A主战坦克那庞大的钢铁身躯,带着碾碎一切的威势缓缓驶过时,大地都在微微颤抖。

  紧随其后的新型步兵战车、自行火炮、信息作战车辆、无人机方队以及那最后压轴出场的、如同移动山岳般的洲际弹道导弹发射车。

  听着这支保卫国家安宁的钢铁洪流发出的巨响,陈江心潮澎湃,一股难以言喻的自豪感冲散了所有的疲惫。

  这就是他为之奋斗、为之付出的祖国倚天的长剑和坚固的盾牌!

  “呜——”

  空中传来巨大的引擎轰鸣声。

  只见领头的空警2000预警机率领着庞大的机群,以严整的队形掠过天空。

  歼10、歼11战机如利剑出鞘,“飞豹”战机威猛彪悍,轰6机组沉稳厚重,最后,教练机拉出彩色的烟带,如同绚丽的彩虹,横贯长空。

  地上铁流滚滚,空中战鹰呼啸。

  这一刻,国威军威,彰显无遗!

  通过检阅区后,方队恢复了齐步走。

  直到转过街角,离开了公众的视线,陈江才感到一直紧绷的神经稍稍放松了一些,几个小时的准备与受阅,让他的衬衣早已被汗水浸透,此刻的双腿如同灌了铅一般沉重,但精神却处于一种极度亢奋的状态。

  身后的小伙子们有人轻声欢呼起来。

  “注意军容!”陈江抑制住自己激动的心情,轻声下令道。

  因为周围还有国外的记者,他们都会用手里的“长枪短炮”把中国军人的一言一行传遍世界。

  演习结束,受阅官兵没有懈怠,他们排着整齐的队伍,一路小跑赶回来时的车辆,要乘车赶紧离开,因为要尽快把长安街清出来,留给市民通行,这也是指挥部的纪律要求。

  当大家再次回到阅兵训练场地的时候,就明白,阅兵结束了,他们这些人全部要各奔他乡,于是在营地里纷纷合影留念,许多八尺男儿还忍不住的哭了起来。

  “陈江,这次回去后,你大概率会职务调整了,要做好扛起更重责任的思想准备啊。”袁朗来跟陈江告别。

  “袁队,你也是,如果有机会,不如和铁队一样换个岗位,还是可以继续支持特种作战事业,发挥更大的作用。”陈江也是建议道。他很清楚袁朗对A大队的感情,但真不希望他就这么被耽搁了,A大队里毕竟有自己的瓶颈。

  “我会考虑的,保重!”袁朗和陈江的手紧紧握在一起。

  方队里的其它人也纷纷走上前来和他们合影,大家留下了终身难忘的瞬间。

  回总装后不久,关于陈江的晋升令果然下来了,这是多少军人梦寐以求的荣誉!

  几十年后的一个冬天。

  在首都,也就是联大的新总部会议室里,各国代表都局促不安的等待着。

首节 上一节 214/21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