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6章 种子
时间如流水。
书院的钟声一日三响,晨课如旧,暮鼓依然。
李长夜日常生活不变。
而在书院之外,田野间已是另一番光景。
李长夜推行的新种,自播下之日起,便与旧稻迥然有别,很是显目。
苗色更青,茎秆更壮,叶片舒展如翡翠,虫鸟不侵,风雷难折,稍有病害也能自行抵御,生长也要比旧种更快,更好。
不久前的春风还带着凉意,如今夏意已浓。
农户们又发现新稻抽穗比旧种更早,而,最令众人震撼,难以相信,疑似梦中的是,新稻不仅颗粒饱满,还有产量之高,比旧种翻了一番不止。
消息在乡间,在市井传开时,人们起初不信,不是不信李长夜的新种没有旧种好,而是不信那像是添油加醋的传闻,毕竟,翻了一倍,甚至一倍还多这种话,太过离谱。
只是,当有好奇的人亲眼去看到那一畦畦,一片片田野,甚至有幸亲手掂量那沉甸甸的稻穗时,全都傻眼了。
而作为亲手耕种的农户,更是早已老泪纵横。
他们世代一辈子与土地相守,经历过旱年饥岁,也见过丰收,可这样易种,抗害,丰产的新稻,却是头一回见到。
于是,那些耕种新稻的所有田地,变得份外热闹起来。
白日里,农夫们背着锄头巡田,夜里,还有人守在地头不肯离去,不再是因为忧虑稻苗脆弱,而是怕出其他什么岔子,怕有贼心之徒趁夜伸手。
是的,有贼。
新稻的消息,也已如风般传出,不仅是姜国都城区域,别国,别的势力很快都知道了,甚至已经有方士盗窃成功,将其献到各大人物的桌上。
这些方士很难防,除非将书院和各大作坊暗中全部力量调离,但姜王没有这样做,因为,李长夜明确表示过,新种和纸以及铁或各种新出工具不同,他一定要将其推广到全天下,人人想种,都有种种。
人们现在还不知道这点,只知道盯上这些田地的人越来越多,都是想发一笔横财的,为此,乡里百姓开始没日没夜自发巡守,在田埂下埋桩,插竹竿挂铃铛,或在田旁挖大沟深沟。
直到后来李长夜知道这点,明确对外说出,试验新种没问题,会逐步推广至全国,全天下,情况才好一点,当然只是好一点,因为推广新种有先后顺序。
而且稻种随着不断耕种会面临退化问题,能得到最早的良种自然最好。
就这样。
在无数的戒备和殷切中,姜国都城近郊的田野上,那一片片新稻,已先旧稻早早提前成熟了,远还不到往年收割的日子,田头已金光灿灿,黄澄澄一望无际。
都城中,无数城民,学子,商贾,官吏,亦包括都城起来地方的各种人,纷纷涌向城郊。
“我来帮忙收割!”
“我也来。”
“我我!”
“……”
“你们都不要乱动……别怪老夫一锄头……一锤子……一镰刀……”
“看看!看看总可以了吧。”
“可以,手脚放干净点!”
“干净,当然干净,我来前还沐浴更衣过了……”
“……”
“这新稻收成,比旧稻翻倍都不止了吧……”
“等收割完称重就知了,不过,按书院中一些新农家弟子的说法,应该没问题。”
“新农家?”
“是的,好像不久前有稷下学宫的人来辩论,为了区分,也像是不想和某些人物为伍,自称新农家……另外各家也都有这种情况……”
“……”
“我更好奇这新米的味道怎么样……”
“这话可不兴说,要被那群老农听到,少不了一顿毒打……能吃饱就好。”
“我知道……我这只是单纯的好奇……别说你们不好奇……别偷偷咽口水……我看见了!”
“我倒是听闻味道极好,便是糙米,除了口感外,远胜精米,而新稻精米不敢想呀。”
“你听谁说的?!”
“龙阳殿下除了将新种分发给报名的农户外,好像还有别的试验田……既然是试验,自然也包括试吃……有不少书院的学子都尝过了。”
“啊?!”
“……”
“说到试验田,传说龙阳殿下将新种培育出的那地,就在书院中,真想去看一看……”
“我更好奇龙阳殿下是怎么将新种培育出的……”
“我听说是殿下他行走天下三年的时候找到的良种……”
“我听说是殿下他耗费极大的法力才成功培育出来……”
“或许两者都有吧。”
“……”
“等等,话说,除了稻种外,不是还有麦种吗,殿下什么时候再找人试验呀?!”
“晚了,一开始申请稻种新种的时候,麦种同样被人申请完了。”
“啊……那怎么没看到有麦田。”
“在姜国北方呀,那更适合种小麦。”
“可那不是和齐国接壤吗,被盗去了怎么办?!”
“龙阳殿下不在意,之前不是说最后会推广至全天下吗?”
“可是不是说有不少人反对吗?”
“就在不久前,殿下说了一句话,大家都是农户出身……能理解吧?”
“……”
这一次的新稻收割,堪称史无前例的大丰收,其意义,不说后来发生的那件天大的事,现在就已经有人想要称呼李长夜为圣了,圣人,农圣。
然而,这只是一个开始,有人料到了,可仍却不敢想的开始。
等到所有稻谷尽数堆叠成山,过程中使用到各种像脱粒机,鼓风机新型农具暂且不提,李长夜来到谷场之中,手中结起一道耀眼的清辉。
在外人眼里,一般人眼里,甚至包括一般方士的眼里,他是在用术法筛检稻谷,一堆堆挑拣,并将适合的留种下来,只有极少的人,像是夕瑶和雒儿。
她们眼里,李长夜手上的清辉,不断从他身体中涌出,再分成万千的细线,一点点注入那些品质最好的谷种中,而被清辉浸润的稻种,散发出细微的光泽,如同晨露凝结于皮表。
没人知道李长夜花了多少代价,从这一次大丰收中,又挑选出那一座座小山一般的新种,并且,再宣布了一个轰动无数人的消息。
【今年再种第二季。】
二季稻,在当今时代,九州南方还没有真正开发的时代,还是一个传说,记载于山海经中的传说,
所以。
农人们听到李长夜要再种一季时,先是愣住,后是交头接耳,有的老农掐着指头算天时地利,而有的人,已在心中将李长夜奉若神明的人,则已迫不及待收拾农具,恨不得立刻下田插秧。
“老家伙,算什么算,难道你有龙阳殿下懂吗……还是说你不相信殿下说的……还有,别怪我没提醒你们,去晚了,稻种可就没了!”
这次,新稻的种子,虽经过筛选,比起第一批试种的,多了十数倍不止,可以进行真正的大范围种植了,不再仅限姜国都城区域,只见,众多驮运种子的骡马,驶向各乡各镇。
于是,整个姜国的田野,村落,市井巷陌,都像春雷乍响,沸腾起来,有人还做起一小曲。
【车辚辚,马萧萧,稻香随风传千里……新种下地,旧梦翻篇,神话落地,天地为证……】
……
与此同时,齐楚燕赵韩魏诸国。
自新稻还没成熟前,与众不同的消息传开后,各国各大人物便派出能人异士,盗取新种。
现在,平日里足以一呼百诺的大人物,公卿将相,世家老祖,兵家名将,百家诸子,等等。
他们看着那一穗穗色泽澄黄,颗粒饱满,如同累累果实的稻谷,心情皆是复杂到难以言表的,里边值得重点一提的有。
稷下学宫。
前段日子学宫曾有大批各家学士奔赴姜国书院,与李长夜及门下辩论,具体结果没人知道,毕竟文无第一,而有意思的是。
曾说出【书院虽新,不过一时之盛耳】的学宫自那后,就变得沉默起来。
原因有很多,去书院的人有很多,回来的时候却少了,里边还有个别重量级的人物,比如墨家钜子。
而回来的人中,也有年轻人因那次辩论而开始反省,此刻听到李长夜要将新种推行天下,将拯饥馑于无形的消息。
他们中的一些人沉默过后,亦做出了选择,背起行囊,辞别旧友,再次踏上姜国书院之路。
老祭酒没有阻拦。
他在后院,看着金灿灿如同黄金,价值却又要远胜黄金的稻谷,还有翠绿挺拔,根茎有力,叶脉清晰的新麦苗,以及手中一把谷种。
老祭酒缓缓将稻谷送到鼻端,除却淡淡清香外,他同样感到一若有若无的清气,正是李长夜所留。
他一生研习黄老之学,讲无为,讲顺势,亦算集各家之长的他,还讲化民成俗,等等,但,这一刻,握着稻谷,闻着稻香,他忽然觉得自己这一生的学问,在那曾因自己不够坚决,而与稷下失之交臂的少年手中,化为稻穗,真正落到了大地,黎民苍生之上。
许久。
老祭酒深深一叹,这一声叹息中,有遗憾,有恍悟,也有某种莫名的解脱,叹息之后,他满是皱纹的老脸上,浮起一道从未有过的笑,是真正的欢喜,不带丝毫自欺或虚妄的。
他起身,将稻种收入匣中,轻轻抚摩匣盖,神色郑重,随后,他也离开了稷下学院,最后一次来到齐王宫,是辞行。
……
秦国,秦王宫,殿宇深处,青铜烛台上的火焰静静摇曳,映照出王座上一张冷峻的面孔。
秦王端坐,眼前的案几上摆着几盆新稻,稻穗饱满,金黄透亮。
随侍的所有大臣谋士,或捻须沉思,或低眉不语。
安静无比的大殿中气氛本凝重得有些可怕,可,很快被那股逐渐弥漫满殿的稻香冲淡了。
有人闻此,不由咽了咽口水,很清晰,所以,这人很快被无数同僚盯上,秦王同样将目光投了过去,此人,再次咽了咽口水,开口。
“王上,姜国新稻,亩产倍增,二季应可成,新麦应亦将盛产早熟……龙阳将欲将此推行天下,是一件天大益事……但,对如今我国来说害却要大于利。”
众所周知,让秦国强大起来的商君变法中,最著名的便是【人头】,【人头爵】,无数身为黔首的秦人亦将自己【人头】拴在腰间,只为那一亩之田,一爵之赏。
如今若真能使百姓皆饱食安居,那些曾为爵位田亩,为爵位而拼命厮杀的农户,还会不会像从前那样为秦而死?这事没人敢明说,便是秦王也不行。
最后,殿中的人,展开一番隐晦的议论,最后得出一些结论,新稻新麦的推广无人能阻,但,时间是个问题,简而言之,秦若有争天下,要尽快了,当然,其他有此之心的国也是。
毕竟,新稻新麦的种植都无人能阻,新稻新麦的消息便更难阻了,想来要不了多久,天下皆知,如今天下万民最多的是什么,农民,所造成的影响,不用想,会远远大于李长夜曾经的三年天下行走。
还有,姜国本身,作坊,书院,新钱,等等,无不说明着其高速发展,如同飞一般的,就算没有李长夜在,现在也不在过往那个任人欺凌的小国,弱国。
……
周国,周天子现在很惆怅,他没想到自己拿出神器九鼎与姜国联亲还是凉了,现在,他就看着几口大鼎,过往一直收而藏之,从不轻易示人的九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