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上最多的人,从先前对话中,虽仍有些不明所以,但,至少听明白了,应该是自家世子辩赢了,加上,先前老人所述,对学习知识更渴望了。
不过,他们还在意一点,很在意的一点,虽一开始传话的人说过,但,仍有的不敢相信的,转而朝李长夜确认问道。
“世子殿下,不知入书院学习,需要多少钱?”
对此。
李长夜回道。
“我每日会在这广场上开讲,不收分文,听者皆可入,记者皆可录,至于书院中其他教习,是否收取学费,收多少,由其自行而定……”
广场上的人,很多只关注到前半部分。
“世子殿下,您亲自开讲?!”
“是的。”
“世子殿下,每日都讲?!”
“没有意外的话。”
“世子殿下,真的不收钱吗?”
“我不收。”
“……”
闻此。
群情鼓荡,民众心潮,激昂之声,如浪涛翻涌,难以遏制,有人面露狂喜,有人振臂高呼,更多人眼里泛出泪光,还有火光。
不过,热烈之中,很快,有人忽然醒悟,意识到一点。
“我们现在连字都不识啊!”
这话如冷水浇下,人群一时静住,激荡的情绪戛然而止,许多人对视,随后,又一齐望向李长夜。
对此,李长夜一笑。
“那便从教大家识字开始。”
不止是从识字开始,而且是从现在开始。
李长夜让人准备好的纸和笔,白纸和炭笔,一一开始分发给在场的众人。
人们先是愣住,旋即手中各自多了一光洁的纸张,雪白平整,薄而柔韧,一黑亮如墨的炭笔,里边很多人,还不知这些意味着什么。
“这是什么……”
“比竹简,不,比帛卷都轻得多……”
“摸起来很顺滑……”
有人小心翼翼用手抚过纸面,像触及水波般细腻,有人忍不住嗅了嗅,带着淡淡的清香,新奇之声不断,如若孩童初见新玩意。
可。
士人群体却齐齐失色,他们眼睛直直盯着那雪白之纸,神色震惊而惶惶不安,他们早猜到这是可取代竹简之物,可是,没想到的一点是。
李长夜如此大规模发放,这只能说明一点,纸,非他们想象的天价之物,而是便宜,且是足以普及的便宜。
有些人心头骤然一紧,整个人如坠冰窖,一个念头同时涌上,若此纸普及天下,学界格局将彻底改写。
竹简沉重,易腐,难以携带,书写刻画繁琐,纸却轻盈,广阔,可成卷,可成册,更重要的是,书的真正载体,是知识,而以纸制书,可承载更多,且便于流传。
学问不再是士人把持之物,而将渐渐落入寻常百姓之手。
那年纪有些大的士人颤着手,试着将炭笔在纸上轻轻划过,顿时,一道漆黑的痕迹,稳稳留在纸面,他愣住了,接着,不由闭上双眸,喃喃。
“完了,完了……”
而也有年轻士人,满是亢奋的。
“好东西呀。”
“没错。”
“我决定了,我也要随龙阳殿下学习!”
“你不识字?”
“简化字,我确实不识呀。”
“……”
“您老怎么也在?!”
“我也在学。”
“啊?”
“你们学的是形,我学的是意。”
第322章 女娲后人
李长夜立书院,开坛授课的消息,很快如风般传开。
最初只震动姜国都城范围,很快,便随商旅驿骑,传遍了姜国境内,又因官道的修筑,交通便利,愈发多的人,思索后,踏上求学的道路。
他们想着,冬日算是一年中比较闲的时候,赶在开春前学点东西。
姜国之外,其他国家同样收到了风声,因术法的原因,并不比姜国境内慢多少,甚至更快,消息也更详细,都是那些已进入了书院的探子。
齐国,稷下学宫,以祭酒为首的高层先闻其事,展开一番议论,老祭酒又作为代表进齐国王宫和齐王进行了一番详谈,具体所议所论之事无人得知。
只知老祭酒离开王宫后,便有了和某位不止一次请辞祭酒之位的老朋友一样的念头。
这时,消息才传到稷下学子士人群体中,一时间,皆愕然变色,紧接着,就有人站出,高呼。
“不知天高地厚!”
当今天下,只有稷下学宫堪称天下书院,是诸子汇流,百家争锋之地,积累之学,非一朝一夕,何止百年,何止千万卷典籍。
稷下曾有的书,姜王宫确实有,稷下曾没有的书,姜王宫确实也有。
可,自姜齐分家后,稷下推陈出新的书,不知新增了几何。
“龙阳他一人,纵有奇才,岂能敌过无数先贤之沉积?!”
“没错,他这明显是贬低百家,还什么百工,不过窃取墨家之技!!”
“……”
说着中,将话题往李长夜来稷下求学遭拒时引,是忿恨不满嫉妒的表现。
但是。
说是这样说,表面上是这样说,却也一定要这么说。
实则,他们中未必没有人明白,李长夜绝非浪得虚名之辈,天下行走三年,走遍九州大地,他的气,他的剑,不知多少人见识过了。
加之,姜国近来之变,已经不可否认的一点的是。
他手中握有奇技,能使百工生变,胸中自怀识见,能令百家之理焕发新光。
不见,稷下过去那段时间里,已有不少人离开投奔姜国而去。
学宫是有新学,如今书院未尝没有,比如,新字,新书,指向都是新学。
所以,那些高声怒斥者,实则是心底惧意最深之人,他们本是皇亲贵胄,既得利益群体,世代安坐于学宫之中,享尊荣而不思进取之人。
若书院兴起,他们与众不同的地位,岂非要动摇?
且李长夜还有姜国世子的身份,龙氏的身份,如今不仅是齐国王室忌惮的身份,其他国同样忌惮,远甚当今的周国姬氏。
当然。
学宫中,亦有另一群体,他们虽不同那群早早离开稷下,到姜国或其他国去追求实现心中抱负的人,但冷静思考分析后,亦开始反省。
曾经的稷下,百家争鸣,思潮激荡,诸子并陈,何等风华,而今,明眼可见逐渐化作荣华之所,贵胄之宅,坐享既得,少有新辩,争鸣之气,早被奢靡与安逸掩去。
大抵,这也是当今儒家某位代表人物,多次辞去祭酒之位的原因。
“或许,那里,有真正的学问。”
有人心中这样嘀咕,却不敢说出口,因若说出,以姜齐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后就别想在齐国待了,只能跑到其他国家同那群离开学宫的生猛学长们竞争。
说不敢说,但这种心绪,无法压抑,望着远方,想象那曾有一面之缘的白首少年,想着流言中他当日与祭酒诸子们的谈论,他们心底,莫名生出一丝盼望。
盼望那新风,能吹散陈腐,盼望那火光,能再燃百家,是的,他们只是盼,而不是自身也化成风,化成火,现在是这样的。
……
齐国之外,楚燕赵韩魏几大国,也于不同时日,得闻姜国书院之事,亦生出诸多不同或相似的反应。
六大国朝堂,虽声色各异,却在一事上暗自有了些共识。
姜国未来恐成大患,而姜国如今之基,在于李长夜,而怎么对待,准确说,如何解决他,就成了各国暗地中最大的问题。
楚燕赵韩魏几国原本还想等和姜国有很大渊源的齐国动手。
而齐国,确实也非常想,可是杨国万军的遭遇还历历在目,加之,稷下学宫又有些别样的心思,当然,齐王也知道其他几大国的心思。
若自己胜了姜国龙氏还好,但要是败了,想来虎视眈眈中其他国家就对自己下口了。
六大国之外,秦国。
秦王先前远赴昆仑,欲循周穆王旧迹,求天命垂顾,可,大祭既毕,山川肃然,无一丝神灵应和,他立于峰巅,风雪扑面,心底怅然。
他不知,当时天上,九天玄女已知晓,可李长夜横插了一手,随即,玄女打了他一巴掌,再之后,不知怀着何种心思,再无动静。
无果之后,秦王转而又入昆仑八派请人,可却得到不干涉人间之事回复,秦王便言说龙阳非人,八派中有名为琼华,亦是信奉九天玄女的仙派,反问龙阳非人乃龙?
秦王久久不作答,终怀着不甘之心返国,回国之后,心愈发不宁,目光转向西南。
巴蜀之地,山川险绝,有悬空之山,诸派林立,秦王又遣使,欲求其助,然诸派亦自纷乱,因议统一之势,各怀心机,消息回至咸阳,秦王确认了一件事。
无论昆仑,还是蜀山,皆对李长夜没有信心,同时,也验证了在秦效力的方士所言,李长夜的个人境界实力应为当今天下第一,怀疑他早可飞升成仙,却强驻人间。
此时。
正值新岁,秦王宫中张灯,鼓乐喧阗,秦王眉间始终郁结不散,忽于此时,又得一报,姜国世子龙阳立书院,广开门户,授百家之学,传百工之技。
此言入耳,秦王独坐大殿,长久不语,他眸光深远,望向九州山川社稷图,默默看着小小的姜国,与秦国隔山川千万里的姜国,可说,一者在极西,一者在极东,
许久。
秦王长叹一声,旋即,命手下纵横之士,速行合纵之策,加快六国联合,同时,又下诏,令更多人前往姜国,书院,求学。
……
周国。
昔年王畿,天下共尊,如今,权柄尽失,虽尚存国号,周天子犹居旧制,可却是徒存虚名,大国更是早不将其放在眼里。
姜国立书院之举,亦已传入洛邑,朝堂之上,文武僚臣皆惊,或忧或叹。
而最令周天子心神难平的是,非书院之事,而是另一个消息,李长夜拒绝了与其女的婚事,周天子闻之,心情如夜雨淋漓,愁绪满怀。
他身为天子,本该是万邦所求结亲之上宾,今却遭人婉拒,不由感慨世事变迁,他于宫中徘徊许久,独立殿阶,目望残阳,暮色沉沉,鸦群掠空,不由叹道。
“我周室,竟至于此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