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武圣 第419节

  这么短的时间,郑均便已经成功征讨了秦王、赵王和晋王三位皇叔,打下了大大的疆域。

  这让景隆皇帝感觉有一种淡淡的失落和埋怨。

  他埋怨,埋怨自己的皇叔为什么如此不经打,只给了自己一年多的皇位享乐时间。

  至于埋怨郑均……

  这是他万万都不敢的事情。

  而在景隆皇帝面前,户部尚书刘虎则是笑眯眯地望着景隆皇帝,见景隆皇帝写好了一份退位诏书之后,当即上前指正错误,十分有耐心的张口道:“丞相上合天意,你这诏书不够真挚,况且于退位诏书之中,当标注丞相位‘汉王’,如此方显新朝雅政……”

  景隆皇帝闻言,不由得叹了口气,继续重写了起来。

  而在神京左右,军队正在换防,一切的不妥正在修缮。

  将士们征战数年,金钱、布匹、丹药正在一一发放,此乃额外加赏,毕竟郑均将要称帝,一切都不同的。

  而神京城的百姓们,也自然能够敏锐的察觉到左右的情况,不由还感叹万千:“自神武皇帝驾崩之后,我神京再也没有迎来一位正经天子,如今汉王将要登基,我神京子民,终于能够仰慕天家威仪了。”

  城中大小官员,俱是如此。

  无论是哪里来的降将、降臣,还是自发征召的民间小吏,都感慨万千,而圜丘坛中,礼部的大小官员也正在忙碌着各种工作。

  丞相府麾下幕僚审安负责主要礼仪工作,萧毅、元恭作为副手进行负责。

  审安,乃是神京城中随周桐打开城门的通窍境官员之一,在前朝担任礼部左侍郎一职,如今新朝开国,懂得礼法的他自然亦是被调来处理登基仪式

  而萧毅、元恭二人,前者乃是随郑均自博州起家的军官之一,经年厮杀之后,也是成就外罡三重的武者,据说与南方大梁王朝的皇族萧氏有故,乃是族人之一。

  而元恭亦是神京献降者之一,只不过区别在于他是外罡的献降者,乃是北戎前朝皇族之人,为拓跋氏,入了中原之后,从小学习礼仪,简直是比中原人更像是中原人,如今担任主客司郎中,负责藩属国朝贡事务。

  而郑均麾下礼部之人不多,便也让他来负责一番。

  “一切准备如何?”

  审安站在附近,望向萧、元二人,当即问道:“一切可都准备妥当?”

  “乐人皆已备齐,一切都安置妥当,依仗队都尽数布置完毕。”

  萧毅张口说着,同时也感慨万千:“开国诸多事宜,真是繁琐至极,我等武者不眠不休的忙活十数日,这才处理结束,真让人瞠目结舌。”

  说罢,还不等审安、元恭张口说些什么,便听到萧毅继续感叹:“六年前,我自长阳郡为都头,丞相征讨长阳郡,我便率众归顺,彼时只想求个富贵,让南方的家族能正眼瞧我,却未曾想如今关中归附,丞相亦是开国在即,往昔一切,真是恍若隔世。”

  一旁的元恭也点头附和:“只望丞相登基后,多发兵卒,能够一统天下,北胡、南越、西域皆定,也好叫我等为子孙后辈挣个爵位。”

  而听到了这几句话,审安也轻轻一笑,甚至对着萧毅打趣道:“待定下江南,萧郎君怕是要被丞相启用,也能扬眉吐气了。”

  而听到了审安的话语,萧毅也是心情愉悦,不自觉轻哼了起来。

  “……”

  皇宫内殿,烛火摇曳,沉香氤氲。

  郑均立于鎏金铜镜前,衮冕十二章纹的玄色龙袍垂落身侧,蔡安筠手捧十二旒冕冠,指尖轻抚玉珠流苏,低声道:“陛下今日之后,便是天下共主了。”

  蔡安筠眸光潋滟,目光灼灼,兴致高昂。

  她虽是早早便知晓自家夫君能够成大事,但未曾想竟然仅用了这么短的时间,夫君便已是登基称帝,成为这天下的共主。

  李昭婉执起玉带,纤指绕过郑均腰间,将金镶墨玉的带钩扣紧,脸色有些勉强,不知是喜是悲,最后只是微微叹息道:“昔年今州之时,我从未曾想过。这身衮冕会由我替你系上……”

  作为韩王嫡女,李氏血脉。

  郑均称帝的消息,自然是让她有些五味杂陈、有喜有悲。

  而郑均挑眉,也未曾回答答,杨潇已托着云龙纹赤舄跪地,为他套上靴履,同时暗自看向李昭婉,不希望自己这位闺中密友做出什么不妥的事情。

  卢清仪自屏风后转出,臂间搭着山河社稷纹的蔽膝,指尖掠过郑均肩头并不存在的尘埃,温声道:“陛下天威所至,以汉代周,合乎天理。”

  说罢,她便同样为郑均操持着服饰。

  而郑均本人,则是沉思这段称帝旅途。

  说实话,有些急了。

  自己崛起的时间太短,手中几乎全是降人、降将,没有自己人。

  如今统御广袤土地,根本就没有称心如意的臣子,中枢六部、各郡县的郡守县令,皆是要从降臣之中选择,从世家大族内挑选。

  按照正常王朝的惯性来说,这一点是很不好的。

  不过对于郑均而言倒是无所谓,称帝便称帝,没什么可说。

  自己已是元丹武圣,最次也还有四百多年可活,这广袤的时间里,可以慢慢来培育自己的臣子,将这些降人降将所替换掉。

  而后宫之中,自己的四位妃嫔,自然是以蔡安筠为皇后,执掌后宫。

  其余三位,皆为贵妃。

  毕竟也都出身不俗,来日或许还要有什么见面余地,自然要留些面子。

  在郑均的思绪之中,一切都准备结束。

  吉时已到。

  “该登基了。”

  皇城之外,撵驾早已妥当,宫人、宦官等候左右,见郑均从殿中出来,尽数俯首。

  郑均登上御撵,大队人马浩浩荡荡自皇城出发,朝南郊圜丘而去。

  ……

  九月始,寅时。

  一切置办妥当,郑均的亲信部队沧刀军、骁果军将士已然驻扎在附近,总数已过十万,杀气腾腾、气势斐然。

  直隶各郡以及神京百姓,纷纷赶来围观,十分好奇。

  毕竟这等开国之事,几百年才能遇见一遭,自然会让百姓们感到好奇与欣喜。

  而在祭坛之上,礼部的官员已经准备好了祭品,准备祭祀天地。

  永昌皇帝、景隆皇帝登基之时,都有这样的操作,只不过他们祭祀的是周家的历代先祖,大周开国皇帝神武皇帝。

  而对于如今的新帝而言,所祭拜的只有天地以及郑氏先祖。

  至于祭祀开国皇帝?

  郑均本人,便是新的开国皇帝!

  伴随着时间的流逝,不多时,当天地间的第一抹阳光倾洒而来,皇城方向,迎来御撵的声音,所有的官员、士卒都不由得挺直了身影,肃立于左右。

  阳光愈发显眼,而就在此时,御撵停下,头戴十二冕旒、身着黑色龙衮的郑均已然下车,熠熠生辉、气度恢弘。

  所有人都被郑均的气势吸引了过来,成千上万双眼睛看向了郑均。

  有激动、有敬畏、有欣喜、也有怨恨。

  无论是什么眼神,都被郑均一一感应。

  而魏权见此,眼眶也不禁湿润了起来。

  他拼命厮杀,在战场上纵横睥睨,就是为了今日。

  能看到郑均登基为天子,是魏权这辈子最大的心愿。

  只不过没想到,这个心愿竟然达成的如此顺利,同时魏权也微微有些失望。

  失望的是丞相并没有以‘魏’为国号,光复大魏,而是选择了王号中的‘汉’作为开国国号。

  毕竟在魏权心中,郑均与他一样,都是前前朝魏朝的皇室遗留,因为种种缘故,要改姓避祸。

  毕竟若非如此,郑均又怎么会使用大魏皇族才能懂得的神通‘流影浮生’呢?

  “……”

  而祭坛前,郑均缓缓登台。

  伴随着郑均登台,金色的阳光也破晓而出,普照了过来,朝着郑均聚拢。

  一切的一切,宛若神迹。

  审安站在一旁,跪拜于地上,捧着一方青铜鼎,内有祭祀专用的酒水,对着郑均恭敬道:“请陛下持嗣而拜。”

  “拜谁?”

  郑均笑问道。

  审安闻言,不由一怔,接着便道:“敬拜天地。”

  “可。”

  郑均微微颔首,接过这青铜鼎后,象征性的朝着高台之上的上苍方向拱了拱手,便将这酒水倾洒在了地面上。

  看到这一幕,审安不由为之一怔。

  按照惯例,应该是拜伏于地,恭顺低头,彰显天子啊。

  这……

  虽然审安觉得这完全不合礼法,但此情此景,他自是不敢当面顶撞郑均,只是唯唯诺诺,张口道:“陛下祭祀天地,当兴!”

  “万岁,万岁!”

  而祭坛之下的群臣纷纷下拜,山呼‘万岁’。

  “平身。”

  郑均转过身来,望向群臣,当即张口。

  听到了郑均的话语,群臣起身。

  而一旁的审安也是欲言又止。

  这环节,也没到新君发言啊。

  这是群臣祭拜天地,按理说,应该也是由自己这位礼官出声……

  不过还是老样子,郑均在,审安也不敢吭声。

  待群臣起身之后,审安只能继续道:“请陛下随臣来……”

  他生怕又有哪项不符合礼仪了。

  不过好在,郑均接下来倒是没有胡乱下来,而是配合着礼官,继续举办礼仪。

  先前破坏了一些手段,只是郑均在昭示天下,自己这位新君与从前不同,是不愿遵从礼法的一位皇帝,神权与君权之间,君权最大!

  一切礼仪结束,郑均于高台之上,面南向群臣,缓缓展开面前的诏,张口朗诵。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朕闻天命靡常,惟德是辅;神器有归,非人力可争。自大周失道,诸侯并起,烽烟蔽日,黎庶涂炭。朕本布衣,起于微末,然承天眷命,顺民伐罪,六载征伐,廓清寰宇。今晋王、赵王伏诛,关中归附,天下大势,已定于一。”

  “景隆皇帝明德谦逊,深体时艰,愿效尧舜之典,禅位于朕。朕再三辞让,而群臣万民叩请,天命所归,不敢固拒!”

  “今祗受大统,即皇帝位,定国号曰“汉’,大赦天下,改元‘武德’。”

  读完最后一个字,郑均的心情也是慢慢开始激荡了开来。

  自皂吏起身,一步一步从黑山县杀来,平章郡、康乐郡、岚州城、关中、镐都……每一步都有自己的脚印。

  有大道武书在,天命所归。

首节 上一节 419/53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