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等待愿者上钩,一边便看道书去了。”
“几日下来,倒是小有所得。”
“嗯。”齐院师依旧不置可否,只是缓缓一点头,话锋忽转:“你是五气均衡的体质,无论修炼何种法力,都不会有额外的便利,当然也不会格外艰难。”
“不止五行,阳属,阴属,风雷……等等也是一般。”
“而且你的心性,也不偏于某个极端,于功法的选择之上,本应有着较广的余地。”
应阐仔细听着,不见失落,也不急于求解。
齐院师见状,又微不可见点了点头:“但我观你,应是学过吐纳法吧?”
“是。”
“你学的吐纳法,并不专于摄取某种灵气,所以你体内积蓄的灵气,可说属相杂糅。”
“而且你修此法的时日应是不浅,对于身体也有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因此,你若是想修炼某种属相单一的法力,不仅要将这点底子舍去大半,还要花上不小的苦功,慢慢磨去这种影响。”
“依我之见,得不偿失。”
应阐问道:“那院师的意思是?”
“我推荐你选《五行合气诀》,《六气感应法》,《万归藏气法》……等几门功诀。”
“此类功诀,受灵气属相之限较小,你转修起来自然也更顺利。”
而且修炼此类功诀,多有根基扎实,法力浑厚的优势。
当然,其也不是没有弊端,即是修炼起来,进境通常也快不了。
但是这对应阐而言,也算不上什么瑕疵。
因为他受体内灵气杂糅之限,即使学了那等属相单一,进境飞快的功诀,也免不了水磨功夫。
听到此处,应阐对该如何作选,已经了然于胸。
但他仍没急着决断,又接着请教道:“敢问院师,这几门功诀,又有什么分别?”
齐院师瞧着虽是清冷,实际却极耐心,便又一一开解:“《五行合气诀》不必多说,自是修炼五行法力,又可淬炼五行之精,纳于五脏,强健体魄,延年益寿……”
“《六气感应法》,其实亦是五行之属,所谓‘在地为五行,在天为六气’……修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斗法强横……”
“《万归藏气法》……”
“还有……”
齐院师罕见沉吟片刻,才道:“你入道院一月,便能读通诸经,说明悟性可佳。”
“或许也可瞧瞧《一元炼炁经》,但是此经不仅深奥,修炼起来也极艰涩,若是没有把握,便不可以贪妄……”
第15章 云笈阁
院师只讲法而不传法。
因此想要挑选功法,还要再往云笈阁去。
云笈阁,即是道院藏经、藏书之处。
当然,除此之外,各类卷宗、名册,也多藏于云笈阁中,不过那便不是寻常弟子能够借阅、翻阅的了。
应阐还未到过云笈阁,但他神往已久,也识得路。
下了松风坛后,他便马不停蹄而来,远远便见半山腰上,有座云楼耸立。
其位处山腰,却是几与山头等高,远望拔地插天,云缭雾绕,近看神工鬼斧,精美巧绝,乃是道院之中,最为雄伟的几座建筑之一。
也可见其中藏书之巨。
这还只是道院藏书,应阐听闻本宗,即玄都门中,有一藏书之所号称‘沧溟’,以无垠大海为名,不知又是何等气象。
应阐遐思片刻,便回过神,沿着笔直的山道攀往云笈阁。
此处由下而上,更显云楼崔巍,衬得出入大门的道院弟子,皆似焦侥一般。
进入其中更甚,望去只见八面书墙拔地而起,直至穹顶,每面书墙之上,都有数层木台交错悬挑,不知多少道院弟子来来去去,又借爬梯上下书墙,寻找心仪的藏书……
应阐恍然发觉,这恐怕是他入道院以来,见过同砚最多之处。
可见这一座庞然‘书海’,多么使人沉浸其中。
沿着八面书墙,有两条木梯螺旋往上,也连结着各层悬挑木台。
应阐随意选了一条,拾级而上,走过几层,渐渐对其有了概念。
木台的存在,既是供弟子落脚,也是把庞大的书墙,又分成了几个完整的面,每一面的藏书都各不同。
有经藏,功法,法术,丹道……许多大类,而大类之中,又有许多细分。
比如经藏便分有‘原书’,‘善本’,‘注解’等数个小类,分别收录,井然有序。
应阐一路向上,瞧哪一类都极眼馋,恨不能分出七八个‘我’来,在这书海之中肆意遨游一番。
可惜,他尚没有这等神通,只能按捺下来,先寻功诀。
他一面走,一面留意,终于在快到最高层时,找到功法一类。
功法一类又分‘本宗’,‘旁门’,‘杂家’等等,单这一面书架,便有三四丈高,不知藏书几何。
而且置于高处的藏书,根本就瞧不见真容。
好在下方设有一张方桌,案面摆了一本厚厚册子,内里收录了此处所有功法的名目、简述和藏书位置。
应阐翻开册子,很是找了一阵,才找到了《五行合气诀》,默默记下藏书位置,接着再觅《六气感应法》……
这时倒是简单起来了,因为应阐发觉,齐院师所说的这几门功诀,都是‘本宗’之属,而本宗的功法数量,则是远比旁门杂家要少。
想来也是,道院弟子,理论上都是将来的玄都门人,除非情况极其特殊,当然是要修行本宗功法。
至于为什么收录了这么多旁门、杂家的功诀,许是借鉴、参考所用吧。
应阐记下几门功诀的位置,便搬来爬梯,攀上书架,一一找全。
云笈阁一层摆有许多长桌,可供弟子读书。
但应阐已求知若渴,取下了功诀,再难按捺,索性席地坐了下来,背靠书架一一翻阅起来。
只是他并不能通读全本。
云笈阁中,允许随意借读、翻阅的,只有各种经书道论。
除此外,便是初学炼气之时,可以任择一门功诀妙法。
其余的,即使是经书道论的注解,也要有‘道功’才能借阅,乃至抄录。
道院对院中弟子,仅象征性地收取束脩,便传授道法、修行,还有院师讲课、解惑,这已经是广开方便之门。
若连院中珍藏的各种功诀、法术也可随意借阅,那法不轻传之言,恐怕也无从说起了。
而且‘道功’之物,亦非珍宝、钱财。
院中弟子,只需到都务院中领些杂事,完成之后便能记笔道功;又或者,能在都考院得到上考、佳考,也有道功嘉奖……
总而言之,合乎情理。
所以应阐能看的,不过是这些功诀的简述和部分内容。
当然,这也足够了。
本来齐院师便已将这些功诀的特点,讲的十分详细,自己再认真读过部分内容,怎么也该有了决断。
但是应阐一一读罢,却仍陷入苦恼之中。
“《万归藏气法》,还是《一元练炁经》?”
若是稳妥之见,《万归藏气法》无疑是他最佳之选。
此法兼容并蓄,除少数特殊灵机之外都可炼化,而且还有一个独门之妙——
修炼此法,开辟‘玄窍’,远易于其他法门。
须知炼气境界的修炼,有多半便落在‘玄窍’这二字上,易于开辟玄窍,便是易于修行。
由此观之,《万归藏气法》优势昭然。
与其相比,《五行合气诀》的延年益寿之能,《六气感应法》的厉害法术,对于应阐而言,都算不上什么长处。
但是《一元炼炁经》……
此经确如齐院师所说,晦涩非常。
应阐仔细读了一遍,也只大致推测出来两点。
一则,与《万归藏气法》相似,其受灵机所限极小,甚至可以说没有任何灵机之限。
用《一元炼炁经》的原话说,即‘总摄一元之内,具乎无物’。
二则,这门功诀修成的法力十分强横。
这与其说是优势,不如说是利弊参半。
强横的法力自然有其好处,想来也不需要过多赘言,但其弊端也极明显。
依应阐的推测,这种法力控制起来,可能尤为艰难,这意味着在行功、修炼之时,都需耗费更多苦功,甚至可能起到负面影响。
这无疑是本末倒置。
即使其修成的法力再强,若于修行有碍,对于应阐而言也是无用。
但是问题就在于此……
《一元炼炁经》的简述之中,竟是分明写着:此经大成,即就玄光。
言下之意,《一元炼炁经》修炼起来虽难,但若真能有所成效,突破玄光只是顺其自然。
甚至也可推断得出,往后大道,定也平坦得多。
而齐院师最后之言,又何尝不是在说,应阐若有把握,可以尝试《一元炼炁经》呢?
第16章 灵宝道种
应阐抱着几卷道书,踏过溪石。
这都是他今日在云笈阁的收获,除了选定的功诀以外,还有几本讲说炼气疑难、诀要的书。
单是誊抄这些道书,就花了应阐半日功夫,以至于他回到院前,天日已又偏往西山。
应阐回望湖中霞蔚,思来已经无事,便在湖畔坐下小憩。
倚于藤椅,面迎湖风,忽见一行白鹭飞掠而过……
感受着这种清净与自然,似乎许多杂念都泯去了。
应阐本来还想翻翻道书,此时惬意起来,索性都放到了脑后,偷起半日闲来。
“咚——”
“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