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北美1625 第236节

  吕振中点点头,目光扫过港口附近的几座新建厂房:“不错,造船厂一开,连带木材加工、五金制造、帆索加工以及木桶生产这些产业也跟着兴旺起来。我听说,县里最近还新开了家纺织厂?”

  “是的,专员!”周文焕兴奋地答道,“机器是从始兴城那边定制的,不论是纺纱,还是织布,效率十数倍于手工。至于原料,则是从墨西哥那边运来的羊毛和棉花,虽然初期产量还不大,但总归是个好的开端。”

  “再加上目前县里已有的粮食加工厂、鱼产品加工厂、造纸厂、制陶厂、制盐厂、酿酒厂等诸多产业,宣汉现在可不单单是个农业拓殖点了,俨然是个小工业城了!”

  这时,造船厂总办赵明德插话道:“专员,咱们这造船分厂虽说是目前只能造一些小吨位的船,但建造的内河平底船能沿新华湾拓殖区境内的各条河流深入内陆,部分小型风帆船又能沿海岸贸易,日后无论是运输移民还是货物,都方便得多。”

  吕振中满意地点了点头:“好!有了船,咱们的拓殖就能更快地沿着河流向内陆推进。对了,听说你们船厂从启明岛本部引来了不少熟练工匠?他们的居所和家人可安排妥当?”

  “妥当。”赵明德答道,“启明岛那边造船订单已经饱和,不少匠人愿意来宣汉谋发展。咱们给的工钱不低,还包食宿,他们自然乐意。”

  “至于居所和家人的安排,宣汉县给予了我们许多便利,都已妥善处置。我在这里代表船厂数百名匠人,谢过新华湾拓殖区政府的照应,更是感谢诸位地方父母的关切。”

  正说着,远处传来一阵欢呼声。

  众人转头望去,却是工人们正合力将一艘新造好的平底船推入水中。

  船身平稳地浮在水面上,引来围观百姓的阵阵喝彩。

  吕振中见状,朗声笑道:“好!今日造船厂落成,不仅是新华湾拓殖区的一大盛事,更是宣汉县迈向繁荣的关键一步。从今往后,咱们的船不仅能载人运货,更能载着新华的希望和荣光,驶向更远的地方!”

  台下掌声雷动,工匠们、商人们、拓殖者们,所有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对未来的期待。

  “木材加工厂供应船材,机械工坊打造船钉和铁锚,棉纺厂和亚麻厂可为船帆提供帆布,可以形成一定的生产链,从而带动整个地方经济。”在回城的马车上,吕振中甚是欣慰地说道:“除此之外,船厂的建立,以及后续的规模扩大,必然会招募大量的工匠和学徒,则会连带吸引商贩、农人的迁入。”

  “如今,宣汉县城人口突破一千人,工矿企业虽然还不多,但业已初具规模,成为拓殖区最为核心的工商业中心。所以,你们宣汉要充当起新华湾发展的动力引擎,带动整个地区的发展和进步。”

  “是,专员。”周文焕点头应道,但眼中却闪现出一丝疑惑。

  引擎,是什么物什?

  “想要搞活地方经济,那么必须秉持商贸为先、工业引领的理念。打个比方,就像开一家大酒楼。光有大厨炒菜(农业)可不够,还得有跑堂招呼客人(商贸),有后厨打造锅碗瓢盆(工业)。”

  “老百姓要吃饭穿衣,工坊需要工具,这些需求就是咱们要抓住的商机。就好比有人想吃红烧肉,咱们不仅要养猪(保障原料),还得开肉铺、饭馆,把红烧肉做得香,让人愿意花钱来吃。”

  “等咱们的工坊越来越多,造出的东西又多又好,市场自然就热闹起来。但这背后,离不开稳定的社会秩序和生产秩序,地方官府要当好守夜人,保障工坊安心生产,商人放心交易。”

  “有了良好的环境,工场扩建、基建完善、产业升级就会像滚雪球一样,吸引更多人来投资、消费,地方也就富起来了。”

  “我们不能像大明、日本、朝鲜那样,在整个社会,认为所有人的出路都是从地里刨食,土地是唯一的生产力。就像一块固定大小的饼,你多吃一口,我就少吃一口,这是零和博弈。这是极为错误的想法,更是一种市场观念的扭曲。”

  “不要以为我新华在短短十余年时间,占据了新洲大陆西海岸大片领土,在更为广袤的内陆地区,还有无以计数的‘无主之地’在等着我们征服,就觉得土地是无穷无尽的,可以永远容纳新增移民和自发增长人口。”

  “你要知道,土地的价值虽然大,但它总是有定数的,其产出也会有一个上限,让人在很长的时间里都无法突破。但是,随着工业的发展、产业的逐步升级、技术的不断迭代,发展速度则会呈指数级的增长,财富的扩张也会随着急剧膨胀。”

  “工业和商贸就像会变大的面团,能做出更多、更好吃的糕点。土地种粮食,就算收成好,今年收十石,明年顶多收十二石;可工业就不同,一台纺织机顶十个女工,赚的钱能翻好几倍,这就是差距。”

  “嗯,我们可以用算学的方法来形容财富的增长情况,土地带来的增长只是简单的加法,而商贸和工业的扩张,就是成倍增长的乘法,其创造财富的速度远超人们的想象。”

  “所以,我们在发展地方经济时,除了要关注土地和粮食的持续产出问题外,还要尤为重视工业和商贸的发展。”

  “凡是商贸活动越密集的地区,往往经济越发达,百姓也愈加富裕。反过来,厌恶或者限制商业的地区往往是经济一片死寂和停滞。大明的江南、欧洲的荷兰、威尼斯,都是商贸繁盛、民间殷实的地方。”

  “卑职记下了!”虽然这位专员大人说的许多词语不是很懂,但大致的意思,周文焕还是听明白了,随即连忙点头称是。

  “纵观数千年历史演变,解决社会整体供需矛盾的途径无外乎两条路。“吕振中伸出两根手指,“一条是搞土地革命,把富人手里的财富抢过来,重新分配给穷人,可这条路满是鲜血和动荡。”

  “另一条是生产力的革命,就像咱们现在做的,用新技术、新机器、新产业创造更多的财富。这样呢,富人能赚得更多,但穷人也跟着沾光,大家都能从发展中捞到好处。”

  “这,才是长治久安的繁荣之道!”

  ——

第375章 湾区(三)

  七月的华安镇(今埃德蒙兹市),晨雾尚未散尽,金色的阳光已洒满官屯田地的滚滚麦浪。

  地里的大麦长势极好,沉甸甸的穗子压弯了秸秆,在微风中沙沙作响,像是低语着丰收的喜悦。

  农事官张守业站在田垄上,眯眼望着这片绵延数百亩的麦田,心中既欣慰,又焦虑。

  欣慰的是,托老天爷的福,今年风调雨顺,再加上田间施以大量鸟粪矿,大麦比往年更饱满。

  而焦虑的是,今年播种面积两倍于去年,但人手并未相应地增加那么多,而且收割期短,若是再像往年一样全靠人力,怕是会遇到不期而来的雨水,继而耽误粮食收成。

  早在数日前,他便一再向镇长吴永年建议,动员全镇所有劳力,包括官员、书吏、办事员、工场和作坊匠人、伙计,乃至学校里的老师和学生,全部停下各自手头上的事务,下放到各个村屯的田间地头,全力抢收,争取早点将大麦收割入库,以免平白被突然而至的雨水给糟蹋了。

  然而,这位年轻的镇长却说,有“神器”助阵,可大大加快大麦的收割速度,定然会让田间的粮食在最短时间里做到颗粒归仓。

  张守业知道那所谓的“神器”,不过是新华机械厂制造出来的两台马拉收割机。

  但这玩意有些不靠谱,去年就引进了一台,在宣汉县城附近的农田中作业时,故障百出,收割不到半垄麦田,便趴窝在地头,随行而来的几名匠师搞得满头大汗,也未让其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以至于,现场观看的数百官员和百姓对这种“神器”都报以深深的失望之情。

  你说说,几千年以来,不论是粟、黍,还是稻、麦,在收获季节,无不依赖于人工收割,哪有什么取巧省力之器可用?

  最多不过是将一些收割工具进行了稍许改良,比如将镰刀的刀片加宽、手柄加长,变成钐刀,使之能在大面积的麦田挥砍收割,较此前的短镰效率提升约三成。

  再比如,将木制长柄+金属刀片+网兜(或簸箕)组合在一起,改成掠子,使得收割速度较镰刀快3-5倍。

  但这些改良工具都没有摆脱人力的局限,在麦收时节,仍要动员大量的人工,起早贪黑地于田间劳作。

  所以,在这夏收时节,还需往年那般,全镇动员,依靠众多的人力,将这大麦尽数收割,方为稳妥之策。

  “大人,你看……”一旁的屯田吏唐二牛指着远处官道上缓缓驶来的几辆马车,车上盖着油布,隐约可见某种金属器械的反光。

  “今天,当要在此试验‘神器’吗?”张守业苦笑一声。

  希望,它一会可莫要出丑,趴窝在田间了。

  马车停在田边,几名工匠模样的人跳下车,掀开油布,露出一台奇特的木铁结构机器——马拉收割机。

  这台机器将由两匹健壮的挽马牵引,主体是一个宽大的平台,前端装有锋利的往复式刀片,两侧则是分禾器,能将麦秆整齐地分开并割断。

  “这是……何物?”正在地头割麦的屯户们纷纷停下了手中的动作,直起腰来回头张望,彼此间交头接耳,眼神中满是疑惑和好奇。

  “好像说是……割麦的物什。”

  “就这玩意,能代替人来割麦?”

  “说不准。春时播种就曾拉来一台播种机,一天下来,就顶咱们十几个人!”

  “没错,还有那种会翻地的大家伙,两匹马拉着,一个上午就能翻几十亩地。瞧着地头那物什,多半也能动起来,帮着咱们割麦。”

  “啧啧,我看悬。这大麦得靠镰刀一把一把地割,哪这么容易被机器所代劳?”

  “……”

  工匠们熟练地调试好机器,将马匹套好,刀片调整至合适高度。

  马夫吆喝一声,挽马开始向前迈步。

  随着齿轮的咬合,收割机的刀片“咔嚓咔嚓”地动了起来,锋利的铁刃像梳子一样划过麦秆,成排的大麦应声倒下,整齐地铺在机器后方的木台上。

  “老天爷!”一个新来的移民瞪大眼睛,“这……这比咱们十个壮汉割得还要快!”

  “这铁疙瘩……莫不是鲁班再世?”另一个屯户也是目瞪口呆,手中紧紧地攥着镰刀,半响才憋出一句话来。

  “那……那有了这物什,咱们还要割麦吗?”

  跟在机器后面的两名工匠面对四下投来惊讶的目光,很是受用,头也抬得高高的,脸上还露出几分不屑的表情。

  哼,一群土包子!

  就这百八十亩地,我们这台机器两天就能将其割完,顶得上你们几十个人的工作量。

  这台马拉式收割机被命名为“广丰-10”收割机,历经多年研制,并反复多次改进,最终于去年六月正式定型生产。

  它由马匹牵引前进,通过车轮的转动驱动内部机械结构运作。传动系统车轮转动时,又通过齿轮传动装置将动力传递至切割装置和输送装置。

  这种机械传动方式使收割过程中的切割、输送等动作与机器前进同步进行,实现连续作业。

  整个收割机的核心装置是位于机器前端的切割装置,主要由切割刀和护刃器组成。

  切割刀通过传动系统驱动,沿护刃器做往复直线运动,形成类似剪刀的剪切动作。

  护刃器固定在机架上,用于支撑作物并引导切割刀完成切割。

  机器被马匹拖拽前进时,作物被护刃器梳理并推向切割刀,切割刀快速往复运动将作物茎秆切断,完成收割。

  这种设计相比传统镰刀的手工切割,效率大幅提升,且切口整齐,减少作物损失。

  “广丰-10”马拉式收割机在设计上,并未超出后世麦考密克收割机的水平(1831年投入使用),而且它也仅完成麦秸收割的动作,还无法做到直接脱离入仓的动作。

  随着机器的作业,切断的麦秸被拨禾轮推向输送带,送至后方木台,然后由人工将作物捆扎成束,最终统一装车运往麦场,进行最后一步的晾晒、脱粒。

  “广丰-10”马拉式收割机虽然在技术上显得非常粗陋,并且对部分复杂地形,如丘陵、杂草多的地块适应性较差,而且也未完全实现机械化,依赖马匹为动力,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还需人工辅助。

  但在这个时期,它绝对属于一种划时代的农机设备。

  相比人工镰刀收割,“广丰-10”收割机每天可收割30-40亩(视土地条件和马匹状态而定),效率足足提升了8-10倍。

  传统收割需要大量的人力,而收割机仅需2-3人操作,大幅降低农业对劳动力的依赖。

  这对于人力极为稀缺的新华而言,不啻为生产力的极大解放。

  中午歇息时,屯户们围坐在一起,一边吃着饭食,一边频频看向那台割麦“神器”。

  “这东西好是好,可咱们这些人岂不是没活干了?”一个消瘦的新移民低声嘟囔着,“上头的官人会不会借机短了我们的三餐供应?”

  “想来不会吧?”一个来了两年的移民说道:“你没发觉,周围一片田地里仅有这一台机器吗?难不成,那些成熟的大麦地块都得等着它来收割?”

  “说得是。这东西只不过能稍稍加快我们割麦的进度,哪能缺了人手?我琢磨着,这台机器应该花费不少银子吧,肯定不会买来太多,让咱们收起镰刀在旁看热闹!”

  “没错,这麦收时节,又不是只有割麦子这个活计。脱粒、晾晒、运粮,哪样不需要人手?再说了,这官屯的田只会越开越多,还怕没了活干?”

  “就是,开春时,地里来了播种机,你以为咱就没活干了?整地、施肥、挑水,哪样离得开人?”

  “嘿嘿,老王这话说得让人安心。这要是屯田里没了咱们的活计,怕是没了饭吃。我觉得,这物什再快,也是一件死物,万一坏了,或是马累趴了,最后还不是得靠我们人工来做!”

  “嗤!”一名路过的匠人听了,嗤笑道:“你们一个个懂啥?我们这机器结实着呢,就算连轴割上十天半个月,也断不会坏了。哼,至于马儿累怕了,你们也无需太操心。”

  “马儿累了,那就换马。马儿换完了,耕牛上来也行。再告诉你们一个事,启明岛本部的厂子正在不断试验蒸汽机,往后说不定连牲口都不用,机器自个就能跑!”

  说着,他啃了一口手中的馒头,脸上露出一副洋洋得意的神态。

  “蒸汽机?那是什么?”李二根好奇地问,“是那种报鸣的大公鸡吗?”

  “蠢货!蒸汽机,就是烧煤的铁牛,力气比十匹马还大!”那工匠不屑地瞪了他一眼,手中胡乱比划着,眼中闪着兴奋的光。

  众人听得半信半疑,但眼前的收割机已经足够震撼,使得他们一时间倒也不敢贸然开口反驳。

  夕阳西下,收割机仍在田里忙碌,成捆的麦垛堆在田边,效率远超人力。

  陈守业站在高处,望着这片景象,心中感慨万千。

  这他娘的,种田也能这般轻松了!

  “大人,”屯田吏唐二牛兴奋地说道:“这种机器可否多调几台过来。若是有三五台,要不了十天,便能将此数百亩大麦尽数收割完毕!”

  “你觉得我们华安镇若有这么多机器,镇长会将其白白放置,不使其全数投入麦收?”陈守业苦笑着摇摇头。

  “哦,那可惜了。”唐二牛顿时面露失望之色。

  “且等明年吧。”陈守业拍了拍身上沾的秸秆、草屑,转身朝镇子的方向走去。

  “明年?”唐二牛喃喃地说道:“明年就会有许多机器运来吗?若如此,那屯田的规模就算扩大数倍,也无虞人力短缺了。”

  “哎,你们说,以后这种地的活计会不会都由这些铁牛来做了?”旁边有屯户低声问道。

  “怕是……不会吧?这物什再厉害,也得靠人来管。不过,俺觉得,以后在这新华地界种地当是不那么辛苦了。……这么些厉害的东西,可让咱们省力了。”

首节 上一节 236/28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