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府不仅要求国内诸藩大名臣服于将军大人,而且也要求各藩大名的家臣、武士亦要顺从其主家大名。嗯,大名家臣对主家大名的挑战,就恰如藩国大名对幕府将军的挑战,是绝对不容许的。”
“宗氏篡改国书一事,是由其家臣柳川揭发检举,是严重背离将军大人所倡导的主从体制,更是一种“以下克上”的违逆行为,是犯了整个日本国的大忌。故而,下臣以为,将军大人为了维护体统,强化主家的权威,一定会将此事淡化处理,并对检举人柳川予以一定程度上的处罚。”
“嗯,有道理。”齐永泽点点头,认可了他的分析。
从不同渠道获得的信息表明,德川幕府的统治策略是始终如一地强化幕府中央的权力,同时,作为大名统制的方针,亦要坚持遵循强化大名权力的方向。
那么,这样一来,德川幕府就要坚决肃清战国时代所遗留的“下克上”之恶劣风气,对大名的“御家骚动”就必须一贯采取严惩家臣的做法。
那个宗氏家臣为了脱离对马藩,获得幕府直属旗本的地位,居然“大逆不道”地将自己的家主违法之事给检举出来,自是遭到上至幕府将军,下至普通武士的唾弃。
这种事情在国内诸藩大名的眼里,是万万不被认可的。
一旦宗氏因此遭到贬斥,或者被施以严厉的惩罚,会让其他藩国大名人人自危,从而引发整个幕藩体制的信任危机。
在这个时期,任何一个藩国大名的屁股底下或多或少都有几件不干净或者违规的事情。
这要是纵容家臣大胆检举,那国内诸藩恐怕就没法过日子了。
所以,为了维护整个幕藩体制的权威,德川氏就算对宗氏篡改国书一事感到不满,甚至是愤怒,但也只能捏着鼻子将此事尽可能地淡化处理,并对宗氏的“违逆行为”轻轻揭过。
说实话,北瀛岛拓殖队还是极为重视与对马藩之间的贸易往来,正是因为它和松前藩的存在,才让新华人成功地避开了日本幕府极为严格的贸易限制措施,将转口走私贸易做得风生水起,每年获利超过三十万两白银,为北瀛岛的移民转运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当闻知对马藩因国书篡改之事陷入巨大的麻烦中时,北瀛岛拓殖队便生出了几分忧虑,并对这个合作伙伴报以深切地“关注”。
要是宗氏被处理,对马岛易主,拓殖队可就立时抓瞎了,每年至少损失十数万两白银的贸易收入,更是丢了这么一处最为关键的海上补给点。
是的,随着数年的经营,北瀛岛拓殖队已经开辟了一条较为成熟的移民和物资转运航线,对马岛便是其中一座极为重要的中途补给点。
要不是囿于实力有限,以及从中可获取丰厚的走私贸易利润,北瀛岛拓殖队甚至在某个时候还动了将其夺下的念头。
小川诚平见齐永泽陷入了思索当中,不再向他发问,也适时保持了沉默,看着空旷的原野,怔怔出神。
三年多前,他跟另外一名幕府使者前往对马岛调查宗氏篡改国书一事,也不知道自己哪根筋搭错了,竟提出往朝鲜走一遭,偷偷探查一番朝鲜人是否获悉国书篡改的事情,以此作为将军大人判决的重要参考。
在船只刚刚驶离对马岛未久,他们便撞上了几艘途径该海域的新华移民船。
初时,看到这么几艘疑似西洋夷船,出于对“南蛮人”的厌憎,他当即不顾众人的反对,下令船上仅有的两门火炮朝对方开火,以警告对方迅速离开此地,勿要“侵入”日本领地。
结果,他们的鲁莽行径遭到了对方坚决而有力的反击。
新华人那艘巨舰立即朝他们扑了过来,然后经过一番激烈地追逐,将他们所乘坐的两艘关船悉数俘获,所有人便成为了他们的俘虏。
那些对马藩宗氏的人仅被关押了不到半年,便连人带船都被释放了回去,随即他们双方就开始愉快地做起了走私生意。
而他跟另外几名幕府方面的使者和随从却遭到无情地扣押,每日像奴隶一般做着各种活计,伐木、耕地、建房、修路……,苦不堪言。
身为一名骄傲的武士,何曾经历过如此折磨和羞辱!
在做苦力的日子里,他曾试图自杀过,从而结束这种没完没了的繁重劳役。
但很不幸,呃,或者,应该很庆幸,他的自杀行为被监视的新华人发现并阻止,然后被狠狠地抽了一顿鞭子,随即便被丢进了柴草屋里,反省自躬。
在新华人眼里,就算是一条狗,在未被压榨出最后一丝价值前,也不能随意地结束自己的生命。
两年前,他的转机终于来了。
新华人采买了一批日本女子,为了方便跟她们进行沟通交流,粗通汉话的他被新华人从伐木场提了出来,用来教导这些日本女子学习一些简单的汉话,以便能快速地融入当地生活环境。
据说,这些买来的日本女子都要被当做“奖品”,发放给那些屯殖工作中表现出色的大明移民,从而使他们更加死心塌地地效忠新华人。
到去年,随着采买而来的日本女子被陆续婚配,他的工作也随之结束,不过新华人并未将他重新打发到伐木场,去干那些又苦又累的活计,反而被安排至一个被叫做归化处的部门,跟周边的阿依努人打交道,“劝导”和“说服”更多的原住民部落投附和归顺新华人治下。
后来,可能是自己出身于江户幕府,对幕府的体系和各项事务比较熟悉,新华人便经常将他唤去,当做政治顾问一般,不断询问有关幕府的事情,甚至在虾夷地拓殖和走私贸易的问题上,也会不时地咨询他的意见。
德川氏会否将目光投向虾夷地。
德川氏是否会对愈发扩大的走私贸易予以关注。
德川氏对日本领地遭到侵占或袭击,会持什么态度。
德川氏对白银的大量流出,会不会采取更为激进的贸易限制措施。
……
对于新华人的“咨询”,小川诚平从最初的抗拒和隐瞒,到含糊以对,最后慢慢地变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甚至有时候还非常尽心地替新华人通盘考虑某项事务的方方面面,务必做到严实无缝,不出任何纰漏。
既来之,则安之。
以他这般情形,新华人肯定不会放他离去,返回江户只能是一个遥遥无期的梦。
如此,不妨本着随遇而安的心态,老老实实地改从新华人吧。
——
第300章 北瀛岛的农业调整
其实,在北瀛岛内,寒冷的冬季反而是最利于出行的时节。
当积雪覆盖了沼泽与沟壑,冻硬的雪面便成了天然的驰道。
三五条健硕的雪橇狗呼出的白气在空气中凝结成霜,它们拖拽着桦木制成的爬犁在雪原上划出优美的弧线。
这种由当地阿依努人改良过的运输工具,配上新华人设计出的挽具系法,便能在雪地上迅疾如飞地奔驰,每小时速度可达15-20公里,一日便可行驶40-60公里(考虑到犬只体力、雪况和道路),远远比夏季河道中行船的速度快多了。
当然,前提就是你能耐受得了凛冽的寒风和酷冷的温度。
齐永泽选择此时出行,气温倒没有冬时那般特别寒冷,在将自己的身上裹了厚厚几层皮裘后,乘坐爬犁还是勉强抵御得住寒风。
至正午时分,一行人抵达临邑堡(今丰顷町)后,暂歇片刻,吃了一顿热乎乎的汤锅后,继续出发。
至傍晚六时许,便顺利进抵了夏津堡(今大津港町)。
按照拓殖队管理层之间的分工,卫仲龙主要负责新川地区(今石狩川平原)的开拓,以及对外东北沿海地区进行探索,并择机在该处建立若干据点,将新华的势力朝乌苏里江流域延伸。
而他则负责对临海、沃川(今十胜川平原)、瀛北(即北海道北部)等地区的深度拓殖和地区势力(原住民)整合,并主持对库页岛、长岭半岛(今勘察加半岛)、雾岛群岛(今千岛群岛)等“新领地”地探索和开发,将新华的势力扩张至鄂霍次克海。
经过五年多的发展,北瀛岛拓殖队辖下所控制的人口数量已超过三万五千余人(其中汉人移民两万四千余),几与新洲本土人口相若。
虽然,这么点人口,放在大明境内,甚至不及一个沿海普通县份所拥的人口规模。
但是,这三万多人在地广人稀的北瀛岛、库页岛、勘察加,甚至外东北地区,绝对是一个极为强大的势力存在。
沙俄殖民头子哈巴罗夫仅凭七十多人的探险队,便从雅库茨克一路杀到了黑龙江流域,并在雅克萨修筑了一座殖民据点,广控周边数百里范围内的土著部落。
因而,在两年前,北瀛岛拓殖队于库页岛南端和赤焰岛(今国后岛)分别设立了一处据点,用于收集当地皮毛资源后,随着手中的人口逐渐“富余”起来,拥有强烈占有欲的两位拓殖队负责人便开始进行疯狂地跑马圈地活动。
继库页岛南端的抚顺堡(今科尔萨科夫市)外,北瀛岛拓殖队又在该岛的西侧沿海地区设立了北宁堡(今涅韦尔斯克市)和靖安堡(今霍尔姆斯克港)两处据点,在东侧沿海设立柳河堡(今波罗奈斯克市)一处木寨。
在赤焰岛设立了东安堡(今国后岛南库里尔斯克)。
在雾隐岛(今择捉岛)设立了安平堡(今库里尔斯克镇)。
上述几个据点,人数并不多,除了抚顺堡有六十多人外,其余堡寨皆只有二三十人,以收集当地皮毛为主,兼顾招揽附近土著,尽可能地将其统统纳入新华治下。
当然,此举也有宣示主权的意味,刻碑立界,将所占之地尽皆印上“自古以来”的记号。
拓殖队也不是提供不了更多的移民,而是担心粮食物资的供应会存在严重不足。
尽管,北瀛岛拓殖队已开发建设五年之久,但仍未真正意义上实现粮食自给,每年都需要从外部输入大量稻米和谷物,以供日益增多的移民人口。
说来也是唏嘘不已,北瀛岛的沃川平原和新川平原,河流纵横,土地肥沃,看上去都是农业条件极为优越的风水宝地。
若是加以深度开发,说不定能养数百万人口,在后世,上述两地便是北海道最为主要的粮食产区。
但实际上,困扰北瀛岛农业生产最大的问题是全年的积温不足,以至于农作物生长速度减缓,进而使其无法成熟。
像水稻,需要大于10度以上的年积温在2000-3000度,方能正常生长,若积温不足,则会延迟抽穗,灌浆期遇到低温更是会大范围减产。
像玉米,年积温要求在1800-2600度,若积温少200度,则籽粒含水率会升高30%,品质和产量也会急剧下降。
大明北方所爆发的大规模饥荒问题,除了人祸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天灾。
在小冰河的影响下,整个北方地区爆发各种极端灾害天气的同时,年积温也足足减少了200-300度,导致小麦种植北界南移数百公里,继而引发了大范围的粮食减产,并最终导致大面积的饥荒。
尽管,北瀛岛受海洋环境影响,气温较同维度地区的吉林、黑龙江稍高一点,但年积温仍未超过2000度,大概在1600-1800度左右,这就导致当地的农业生产面临极为严峻的挑战。
在拓殖初期的两三年时间,北瀛岛的粮食产量是非常低的,即使以产量巨大著称的土豆和玉米,收获情况也很糟糕。
对农业生产不甚熟悉的拓殖队管理层还以为,开垦的土地皆为林地沼泽,肥力不足,所以才会导致农业收成较低。
然而,在对土壤较为肥沃的沃川地区进行大规模开发后,发现粮食产量依旧不甚理想,顿时就觉得此种情况极为反常。
待从大明、朝鲜搜罗了一批经营丰富的老农后(为了减少移民过程中的损耗,此前挑选移民的标准皆以青壮年为主),拓殖队管理层方才醒悟过来。
土豆、玉米等高产作物,并不是每一个地方都适合种植!
后世,北海道作为日本的大粮仓,水稻、小麦、土豆和玉米等农作物可都是经过数十年的培育和改良,被转化为早产和耐寒品种(生长期缩短,耐低温更低),故而才能实现大范围的丰产、增长现象。
后来,跟松前藩接触时间多了后,拓殖队管理层又获悉,人家松前氏早在数十年前就曾在福山城周边尝试种植水稻,而且还使用的是本州带来的“早生”品种。
但受限于年均气温仅6-7度(比本州低3-4度),使得稻穗空壳率高达70%,亩产不足一石。
而且,不时遭遇严寒侵袭,导致辛苦建立的试验田全军覆没。
至于小麦,松前藩也曾于1624年从津轻藩引入冬小麦,在连续三年绝收后便就此彻底放弃。
到了现在,松前藩只能老老实实地种植较为耐寒的大麦作物,不再作他想。
搞清楚农作物发展的原理后,卫、齐二人遂遵从老农的建议,不再一味依赖外来高产作物所起的作用,并对因地制宜的农业生产方式予以高度重视。
根据北瀛岛所处的气候环境,在逐步改良和培育各种耐寒、早生农作物的同时,还积极引入大麦、黑麦以及荞麦等耐寒作物,对于当地土著所栽种的根茎类(芋头、菊芋)、谷物类(稗、粟)、豆类(小豆)以及芜菁等原生作物也不可轻忽,适当地进行扩展和推广。
另外,松前藩所栽种的大麻也可以借鉴,利用它的纤维制作渔网和绳索。
据说,他们还将大麻纤维作为贡品,每年送往江户,敬献给将军大人,每年约200束(1束接近于10公斤)。
同时,在大量使用火山灰肥田过程中,也可以向那些土著原住民学习,将此前随意丢弃的鲱鱼内脏埋入农田,以此进一步增加土壤肥力(提升土壤含磷量)
也就是说,北瀛岛的农业发展在走过了几年的弯路后,从两年前开始进行全面调整和转变,曾被寄予厚望的土豆、玉米、小麦等作物除了保留一定规模的试验田外,其余的农田里全面改种各种耐寒作物,以适应当地积温较低的气候环境。
在粮食尚不足以满足自身需求的情况下,拓殖队虽有强烈的扩张欲望,但也只能采取目前这种小规模的屯殖方式,于新拓之地沿海或者河流入海口附近设立贸易栈,修一座简易的土木寨子,派驻少量人员,通过铁器、盐巴、布帛,来换取当地土著手中的皮毛、砂金等商品,然后汇集于北瀛岛,转手倒卖至大明。
待逐步收拢商栈附近的土著后,便可顺势在该地建立正式的移民定居点,将周边地盘纳入新华统治秩序下。
是夜,齐永泽在油灯下给卫仲龙写信:“.故殖民之道,不在急攻,而在缓进。今以皮毛养军民,以贸易换粮秣,待寒稻育成之日,即是我等席卷北境之时“
殖民,终究是一个艰难而又漫长的过程。
——
第301章 向东
1635年4月23日,凛冽的寒风裹挟着北瀛海(今鄂霍次克海)的湿冷,掠过赤焰岛(今国后岛)嶙峋的火山岩海岸。
远处的神火山顶(今国后岛爷爷岳)仍覆盖着皑皑积雪,山脚下却已渗出几缕硫磺味的蒸汽——这座活火山正从冬眠中苏醒。
天色刚蒙蒙亮,十余名汉子便裹紧了鹿皮袄子,拉着几架爬犁,踩着冻硬的苔原,向数里外的土著部落行去。
领头的丁老二腰间别着一把铁斧和几柄锋利的短刀,这是他们最硬的通货。
岛上的那些阿依努人宁可不要粮食,也要求取一把能劈开兽骨的铁制锋利锐器。
“@◇@……#¥!……”
刚抵达部落营地,一个满脸刺青的阿依努酋长便迎了出来,热情地抓着丁老二的手,拽着他朝营地深处走去。
来到一座型制较大的半掩式茅草屋前,伸手指了指堆在旁边草棚下的皮毛:海獭皮油光水滑,紫貂皮轻软如云,还有几张罕见的白熊皮。
那名酋长还献宝似的地将一张兽皮包裹递了过来,笑吟吟地示意他打开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