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孩子她妈是天仙妈 第9节

  “好的,我记一下,你们还要不要买点其他书?”

  四人也不好什么都不买,正好这时送货员将一批新的,还散发着油墨味的报纸送了过来,陈浮生见是《大众电影》,于是主动掏钱买了一份。

  买来他当场就粗略的翻了翻。

  这是他穿越之后看报纸的习惯,先大概扫一扫内容,如果有感兴趣的,他才会细看,要是没有,那这一眼扫过去也就过去了。

  原本陈浮生对于这份《大众电影》也不抱什么期待,主要是卖店员一个面子,才买了这份报纸。

  却万万没想到,他居然在上面看到了一篇和自己相关的新闻。

  新闻的标题叫做《一个人和一头牛的故事,为何能够得到文联副主席夏言先生的高度赞扬?》

  一个人和一头牛的故事,这说的不就是自己的斗牛吗?

  陈浮生向外走的脚步都忽然停了下来,瞳孔收缩,看向了内容。

  “昨日在我的同事刘福道同志的分享下,看了《芳草》(原名:江城文艺)杂志上一篇名为《斗牛》的小说,个人比较有些触动,于是提笔为其写了一篇简短的评语——”

  “这是一个人和一头牛的故事。”

  “牛二为了一句承诺,就和一头八路军的奶牛孤守了十年,这看似荒诞,却也透着一股悲怆……九儿是牛二爱人的化身,但他的爱人和村民都死在了十年前日军惨无人道的屠杀之中,结尾八路军为奶牛登记名字,牛二喊出的那声‘九儿’,将人和牛这十年相依为命的荒诞升为了超越生死,超越物种的深沉挽歌,叩问着战争废墟中灵魂的归处与救赎的可能。其情感浓度与象征意义,令人久久回响!”

  “以上点评仅一家之言,与读者共勉。”

  “另外,我听说小说的作者浮生是一个只有二十来岁的年轻作者,这令我既惊讶又高兴,惊讶于这样一篇成熟的作品,竟然只是一个青年创作出来的,高兴于我们国家的文坛后继有人,人才辈出。”

  “最后,作为一个读者,我向各位同志朋友们推荐大家都可以去读一读浮生同志的这篇《斗牛》,同时作为一个前辈,我也希望浮生同志能够再接再厉,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陈浮生刚看完这篇文章,耳边就传来了小姨子的声音。

  “姐夫,姐夫……”

  “啊?怎么了?”

  “姐夫你看什么呢?都看入迷了。”

  陈浮生将手里的报纸递了出去,并解释了下:

  “一位文艺界的前辈,在《大众电影》上点评了一下我的小说。”

  “真的?谁啊?”

  三颗脑袋都同时好奇的凑了过来。

  “嘶,竟然是夏言先生,虽然我不是文人,但我也知道夏言先生是文艺界的泰斗人物。”

  “哇姐夫,这下你真的要成为大作家了。”

  “老弟,牛啊!”

  书店店员听得一头雾水。

  不过在四人走后,也拿起一份《大众电影》看了一下。

  半响,放下报纸道:“原来刚才那几个人没说谎,《斗牛》还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小说。”

  “看来确实可以建议领导订一点那什么草杂志来卖。”

第12章 后世有钱也买不到的酒

  这个年代我国的商店主要以供销社为主,但是不少大城市也规划了大型国营商场,比如京城的百货大楼,魔都的市百一店,哈尔滨的哈一百商场。

  这会儿,陈浮生四人就来到了哈一百商场。

  陈浮生站在一家卖酒的柜台前,被其中的几坛‘神秘’的泡酒吸引了目光。

  “同志要买酒吗?”

  面对销售员的发问,陈浮生指了指她身后一坛泡酒问道:“那个是什么酒?”

  “你是说这个吗?这是冬虫夏草泡的药酒。”

  “旁边那个呢?”

  “这是蛇酒。”

  “不,我问的是你左手边那坛。”

  “同志,这是虎骨参茸酒。”

  销售员见陈浮生对于这款‘镇店之宝’流露出浓烈好奇的目光,于是进一步介绍道:

  “这款酒是由它名字组成的三种珍贵药材为主要原料,辅以枸杞、当归、熟地黄等其他滋补药材和白酒泡制出来的上好药酒,具有强筋壮骨,温补肝肾,补气养血等妙用,同志需要买一点回去尝尝吗?”

  买一点?

  看不起谁呢。

  陈浮生光是在听销售员报出这坛酒的名字时,他脑海里想的就是将整坛酒给买走了。

  毕竟他可是清楚得很,再过几年,还是十几年,这款酒里的三种主料,都会成为国家的保护动植物,届时就算有钱都买不到了。

  “多少钱一斤?”他问。

  “一块八一两。”

  “这么便宜……”陈浮生差点以为自己听错了,但他很快反应过来,立马纠正道:“要一块八一两,这么贵吗?”

  “同志,这款药酒的材料就很珍贵啊,如果你想买便宜的,我们这里也有五分钱一两的散酒。”

  陈浮生自然对那什么五分钱的散酒丝毫不感兴趣。

  而且说实话,虽然他第一时间被销售员报出来的价格给镇了一下,但是等他冷静之后,心里其实觉得一块八一两这个价格还是可以接受的。

  因为哪怕他买回去自己不喝,留作收藏,等过个十几二十年,这坛酒少说也能卖他个几十甚至数百万。

  问题是,这坛酒看着应该有四五十斤吧,就算按四十斤来算,十八块一斤,那也需要七百多块钱。

  陈浮生现在的身价差不多也就是这个数目,但是接下来他们在哈尔滨走亲戚也要花不少钱,想了想,他决定暂缓一下全部买走的冲动。

  “给我称两斤。”

  “同志,是要两斤咱们的虎骨参茸酒吗?”销售员向陈浮生确定道。

  陈浮生点头,他打算先买两斤回去尝一尝味道。

  当然,如果只有他自己品尝的话,其实一二两就够了。

  但这不是在老丈人家吗,人多,肯定都想尝尝,买少了回去都不够分的。

  不过就算两斤也要三十六块钱,这比他一个月的工资还多了,因此自不可避免的遭到了姐姐三人的‘阻止’。

  最终,双方各退一步,陈浮生将两斤减少到了一斤,换来了他们的让步。

  中间有个小插曲,那就是在付钱的时候,大舅哥还想和他抢,陈浮生自然没有让他得逞。

  因为销售员很‘懂事’的收了陈浮生的钱,而不是他大舅哥的。

  “同志,如果好喝的话,欢迎下次光临。”

  这款酒虽然是店里的‘镇店之宝’,但是还真不好卖,原因就是太贵了,大家光是听了价格就会被吓退,所以买的人其实很少。

  二三十个打听的顾客当中,可能才会有一个要买的。

  而且买也就买个一两二两回去尝尝味道,像陈浮生这种论斤买的都是极少极少的。

  交易完成,陈浮生打听到这款酒不是那么好卖,这才放心离开。

  回到家后,他花十八块钱买一斤酒的事情难免遭到了家人数落,但是数落他的人,后面都喝了他的酒。

  甚至就连刘筱莉这个不喝酒的人,在饭桌上也要过他的酒杯浅尝辄止的小抿了一口。

  “什么感觉?”

  刘筱莉砸吧砸吧嘴,说出了一个小白喝酒后的直观感受:“辣!”

  “还有呢?”

  “没了。”

  “那要不要再尝一口?”陈浮生故意问,其实他知道媳妇会拒绝。

  刘筱莉也果然把头摇成了拨浪鼓。

  接下来几天,陈浮生他们依然没有去走亲戚,因为亲戚自己上刘家来了。

  而也就在陈浮生每天忙着认识和招待这些七大姑八大姨的时候,他的小说《斗牛》也因为夏言的那一篇发表在《大众电影》上的评论文章给推向了全国。

  今年20岁的余桦因为没有考上大学,还在他们小镇的卫生院当一名牙科医生,但他并不喜欢自己现在的这份工作,反而非常向往隔壁文化馆的自由。

  他听说只要有一技之长就能申请到文化馆工作,正好他喜欢看小说,于是从去年开始就萌生了自己写的冲动。

  哪怕余桦有写作的天赋,但是作家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积累,需要成长的,所以截止到目前为止,这位后来的大作家,也还没有一部作品获得了发表。

  昨天下午余桦无意中在《大众电影》上看到了夏言先生对于《斗牛》的评价,于是今天一大早就出现在他们小镇唯一的一家书店门口,结果听到没有订《芳草》,他又骑车跑去县城买,万幸在县城跑了三家书店后,终于如愿以偿的买到了这期的《芳草》。

  大中午的,余桦在县城里买了两个包子,边吃边看夏言先生都说好的《斗牛》。

  结果他小说都看完了,手里的包子还没吃完,现在是冬天,早就冷了。

  不过余桦浑然不觉,他继续盯着手里的杂志,憋了半天,终于憋出了一句:

  “我擦,这作者写的太尼玛的牛掰了!”

  ……

  峨眉电影制片厂。

  几位领导正在开小会。

  忽然有位副厂长拿起一份文件说道:

  “这是韩弎坪同志这次从京城学习回来后,向厂里面提交的一个电影项目。”

  说着,他将这个项目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然后看向房间里的其他人道:“大家听了后有什么意见吗?”

  “我个人觉得小韩同志还比较年轻,拍电影的经验尚浅,如果他想单独掌镜,至少还需要再历练两年。”

  “我支持老钱的建议,小韩同志有才华,又是川大毕业的高材生,未来前途不可限量,但是也切记拔苗助长……对了,刚才孙厂长你说小韩他打算拍的电影叫什么?”

  “叫《斗牛》,好像是一部小说。”

  “《斗牛》,这名字听着怎么有些耳熟呢。”厂长似想起了什么,招来秘书:“小军,去我办公室上把那份《大众电影》拿过来。”

  下午,韩弎坪刚来上班,就被厂长秘书喊去了厂长办公室。

  “小韩同志,你的电影项目,厂里面给你批了!”

  韩弎坪刚进屋就听到了一个巨大的惊喜,以至于他离开的时候,脑袋还有些晕晕乎乎的。

第13章 约稿

  “你们找浮生啊,他们一家人都去他媳妇的娘家了。”

  肖兴海带着想采访陈浮生的记者一路问到了陈浮生父母住的小区,才终于打听到了他们的行踪。

  “大娘,浮生同志他爱人的娘家在哪您知道吗?”《湖北日报》的记者追问道。

  “哎呦,那可远喽,他爱人是东北的,好像还是最北边的那什么哈尔滨。”

首节 上一节 9/8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