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方的第一个问题就让陈浮生很想吐槽。
但想到或许这就是这个年代记者的风格,于是陈浮生忍了。
“不是,这里是我爱人的娘家。”
“浮生同志你结婚了的?”
“是的,我已经结婚了。”
“但你看着挺年轻的,我能打听一下您的年龄吗?”
“我今年23.”
“您的爱人呢?”
“你想问我爱人什么?年龄?”
“是的。”
“她今年20.”
“你们什么时候结婚的?”
“去年的国庆节。”
“……”
一堆‘人口普查’的问题问完之后,终于和小说有关了。
“浮生同志您是大学的英语老师,为什么想要写小说呢?”
“记者同志,我纠正你一下,我只是大学的助教老师。至于为什么我会想创作小说,这其实有多方面的原因……”陈浮生打开话匣子后,也愿意和记者多聊一点,不过一些问题上,他完全就是在胡侃了,就比如说创作原因,他说了很多理由,唯独漏掉了最重要的一点,也就是妻子怀孕给了他很大的动力。
至于为什么不说,当然是这种私事不想被外界过多的关注,以免被打扰。
“您的《斗牛》自发布以来,在全国受到了很多读者的喜爱,对于这样的结果,您之前有想过吗?”
“《斗牛》是我的处女作,虽然我对自己的作品是有信心的,但是也确实没想到会得到这么多读者的喜欢,非常感谢!”陈浮生真心道。
“我也是《斗牛》的读者,据我了解,很多读者在看了您的这部作品之后,都产生了一些不懂或者疑惑的点,来之前我总结了一些常见的问题,希望您解答一下好吗?”
“嗯,你问吧。”
“您的小说里,似乎没有交代牛二和他的牛的结局,我想代表广大读者问一下,最后他们的结局是怎么样的?”
“这个……我也不知道,也许牛二和他的‘九儿’会在八路军的帮助下,过上正常人的生活,也许他们的生活并没有丝毫改变,也许他们还会有其他的故事……这些,都留给读者自己去想,至于现在的结局是,我认为我已经把我想讲的故事都讲完了,所以它就应该停在这里。”
沈林点点头,将剩下几个问题一一问完后,终于提到了《悬崖之上》。
“听说浮生同志您的第二部小说是以哈尔滨为背景创作出来的,还已经投稿给了《北方文学》是吗?”
这次采访已经过去了大半个小时,陈浮生的耐心也快没了,于是自己主动介绍了起来:
“《斗牛》的火爆,让我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于是某天《北方文学》的卢主编亲自找上门来向我约稿,我起初也不确定自己能不能写,所以没有直接同意,但也没拒绝。”
“后来我在参观了哈尔滨的一些标志性建筑和景点,并且了解了它们的历史之后,脑海里逐渐有了一点灵感,于是创作出了一篇谍战悬疑小说,书名叫做《悬崖之上》。”
“这篇小说的背景是三十年代的哈尔滨,说的是四位在苏联学习回来的中国特工负责执行一项代号为‘乌特拉’的秘密行动时,遭遇叛徒出卖,敌人追铺,最后以流血和牺牲也要换来任务成功的那么一个谍战故事,已经确定会在《北方文学》的下期杂志上发行了,届时希望各位读者多多支持。”
第18章 返回江城
“生哥,我有点害怕!”
经常坐飞机的都知道,飞机在刚起飞和降落的时候,会有一些颠簸,所以这有点吓到第一次坐飞机的刘筱莉了。
“没事,飞机上升过程中,气流不稳定,颠簸一点是正常现象,等上升到一定高度就好了。”陈浮生搂住媳妇的肩膀安慰道。
“真的吗?”
“当然,我还会骗你不成。”
刘筱莉觉得也是。
但她旋即产生了一个好奇:
“你不是说你也是第一次坐飞机吗?怎么懂得这么多啊?”
“我听朋友说的。”
说着,陈浮生有些心虚的看向了窗外,因为他没想到打脸会来得这么快!
关键是刘筱莉也没有怀疑。
两个小时后,刘筱莉还没反应过来,他们就已经站在了江城的飞机场。
“好快啊,我感觉只是眯了一会儿,醒来就到了!”
“有了这次经历,下回老婆你回娘家叫你坐火车该怎么办?”
“我要你给我买机票。”刘筱莉撒娇道。
陈浮生没接这话,带上媳妇将行李取了,然后随着这趟航班的乘客一起,朝着出机口走去。
他们这一趟回来除了带他们的行李之外,还有那一坛酒,以及老丈人一家送的各种杂七杂八的礼物,加起来东西还真不老少。
不过昨天他们就给父母打了电话,通知了今天的航班时间,所以当他们带着大包小包的东西走出出机口的时候,远远就看见父母在朝他们招手。
“妈,这个我来拿。”陈浮生见老妈要去抱他的酒,怕她一个不小心摔了,连忙道。
“什么东西啊?”杨红梅好奇道。
老陈也投来好奇目光。
“回家说。”陈浮生怕说了后老爹老娘直接给他在机场来个混合双打,所以还是决定装一下神秘。
“嘿,你这小子还给我来这一套是吧?行,我问小莉。”
刘筱莉正要开口,就见陈浮生疯狂朝自己使眼色。
最后她到底还是站在了老公这一边。
回去的这一路上,父母都在打听,但陈浮生就是守口如瓶。
“这一段时间,《芳草》杂志的那个肖编辑来跟我们打听你好几回了,所以儿子你这次回来之后,有空就去见见人家,说不定找你有什么要事呢。”
“行!”
刚一回家,陈浮生就以这个借口提前开溜。
“陈!浮!生!你个败家子,给老娘回来!”
他刚下楼,听着从楼道里追上来的咆哮声,摸了一把头上的冷汗,暗忖道:幸亏自己跑得快啊!
《芳草》杂志社。
陈浮生甫一出现,就体会到了宾至如归般的待遇。
“老肖,你们这会不会太夸张了一点?”
“一点都不夸张,陈老师,你猜我们《芳草》的第一期杂志销量卖了多少册?”
“多少?”陈浮生才不想猜,猜猜游戏那是小孩子才玩的把戏。
“第一个月的销量就突破了177万册,然后截止到昨天为止,2月份的销量也达到了150万册,虽然现在的订单下降了不少,但是到这个月底,杂志总销量突破300万册绝对是板上钉钉的。”
虽然陈浮生也感觉一期杂志能够卖出去300万册很了不起,但是吧,他毕竟是个外行,不清楚这个数据,对于他们专业人来说,到底有多牛逼。
于是当面问道:“对你们杂志社来说,300万册很难吗?”
“当然难了。”肖兴海见陈浮生一脸迷茫,赶紧跟他科普道:“你知道我们杂志去年一整年六期杂志下来,一共的销量是多少吗?”
陈浮生心想我她妈怎么知道,但他还是给对方捧哏道:“多少?”
“八百五十万,等于说,这一期杂志就顶我们去年两期杂志的销量了。”
肖兴海见陈浮生反射弧有点长,于是继续举例:“你知道国内最好的那几家杂志社吗?”
“你是说《人民文学》《收获》……《萌芽》?”
“对,那你知道他们上个月的杂志销量是多少不?”
这次不等陈浮生捧哏,肖兴海就自己主动公布道:“最高的是《人民文学》,他们对外公布的一月份杂志销量是153万,其次是《收获》,138万册,再下来是《青春》的105万册,《萌芽》排第四,不到一百万,只有93万册,而我们《芳草》杂志上个月卖了177万册,是毫无争议的全国第一,甚至这个月也有希望蝉联第一,所以陈老师你现在应该知道,为什么说你是我们杂志社的功臣,大功臣了吧。”
这么对比下来,陈浮生确实明白了《芳草》杂志即将突破300万册的含金量有多高了。
不过《斗牛》竟然有这样的影响力,说实话,陈浮生哪怕是作者,也感觉有些匪夷所思。
当然他也不会去纠结这个问题,毕竟这种莫名其妙就火爆起来的案例,在电影上也时常发生。
如果非要去定义的话,那也只能说是天时地利人和。
“你去哈尔滨的这段时间,不少记者想采访你却找不到人,最后只能给我们杂志社留了交代,说是等你回来之后联系他们,现在你回来了,怎么说?陈老师你想不想接受一下记者采访?”
“很多吗?”
“有大概十几家吧。”
“太多了,而且我怀疑他们问的问题也都差不多,全都接受没什么意义。”
“所以你的意思是?”
“可以选择一两家影响力比较大的媒体接受采访。”陈浮生道。
其实主要还是嫌麻烦。
但是完全拒绝采访也不好,毕竟陈浮生的小说有今天的‘流量’,他们媒体也是出了力的。
“行,这事我们杂志社先和记者那边沟通一下,然后再联系你。”
“可以的。”对方愿意免费给自己当‘经纪人’,陈浮生当然也不会拒绝。
“现在有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你的读者因为没有你的地址,所以给你写的信都是寄到我们杂志社,这一个多月下来,我们杂志社专门给你腾出来的一间装信的仓库都要满了,你看下这些信该怎么处理?”
陈浮生听完原以为肖兴海是夸张的说法,结果随他来仓库一看,发现还真就已经堆成一座小山了。
于是,看着这么多的读者来信,他也不禁有点头疼起来。
‘难道我也要学童话大王郑渊颉,买八栋四合院来存放读者来信吗?’
PS:求追读、月票、推荐票、收藏、打赏!
第19章 韩导到来
“咦,这信里居然还有钱。”
“多少钱?”
“两毛钱。”
钱虽然不多,但这是陈浮生第一次收到‘读者打赏’,而且还是在1980年。
不得不承认的是,这种体验感还蛮特别的。
更关键的是,这种读者打赏有了第一次,就有无数次。
所以接下来他们一家人拆信就跟开盲盒一样。
不时就能开出一些‘宝贝’出来。
所谓的宝贝除了钱之外,最多是各种票,如布票、棉花票、邮票……其次是一些读者寄的五花八门的东西,比如一片树叶,一撮牛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