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最主要的也是本身陈浮生拍电影的这个事,它就不是什么秘密,更不需要保密,只要是有心人愿意打听,还是很容易掌握他的电影进展的。
毫无疑问,马克·穆勒就是这个有心人。
上次让陈浮生的电影被戛纳国际电影节在亚洲的选片人皮埃尔·李思恩特抢走,马克·穆勒就懊悔不已。
所以那次之后,他也是吃一堑长一智,这次听说陈浮生的电影刚一杀青,他就立马赶来了。
当然他也知道,这次的时间不是很好。
因为今年的威尼斯电影节已经公布了入围名单,就算他想为其开后门都晚了,所以他这次来中国,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看看能否邀请陈浮生报名明年的威尼斯……
但哪怕不成也没关系,至少也可以联络一下感情,方便下次好打交道。
而这,本来就是他身为选片人的工作。
“马克·穆勒先生,好久不见,欢迎你再次来到中国。”
陈浮生其实对老马的印象已经有点模糊了,毕竟上次也只是匆匆的打过一次交道,而且他这人还脸盲……
嗯,对老外是真脸盲。
但好在招待室里也就一个老外,他还不至于说会认错人。
“陈,确切的说,我们上次见面,还是两年前,我甚至记得那会儿你自我介绍说,你只是一个普通的大学老师,现在我再来见你,你已经是你们国家电影局的重要领导了……用我学的一句中国话是不是说,士别三日当瓜……瓜目相看?抱歉,我中文还没学好,反正你应该懂我的意思,对吧?”
看着还挺幽默的老马,陈浮生跟着笑了笑道:“明白明白,马克先生你说的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这是一句谚语,出自《三国志》。”
“三国我知道,关二爷,曹操,他们是不是三国的人物?”
“不错不错,想不到马克先生你还了解过三国……”
陈浮生就这个话题,和这老外聊了聊。
什么三英战吕布,赵云在敌阵七进七出……他专挑热血沸腾的讲,给这老外听得一愣一愣的。
而且说到一个高潮的时候,突然不讲了,等这老外回去之后自己打听和学习,而他则将话题扳到了对方的来意上。
“我听说陈你的新电影杀青了,所以想来了解一下情况。”老外一般不喜欢拐弯抹角,都是打直球。
“我电影确实刚杀青,但是后期都还没开始做呢。”
关于《嫌疑人X的献身》的后期,陈浮生打算从下周开始。
“还没开始做后期?”
“是的。”
“那真是太遗憾了,我还想亲眼目睹一下陈你的新电影呢。”
“那你来得未免太早了,不过马克先生也可以在中国好好玩玩,比如去各地旅游一下,我国地大物博,也许等你旅游完一圈回来,我这边电影后期也做好了。”
“听起来是个很浪漫的建议,可惜我还有工作,也许等我退休了,我会好好地在你们中国旅游一下,其实我还挺喜欢了解一下你们国家厚重的历史、以及一些当地的古老习俗等等。”
说到这,马克·穆勒话锋一转,又打听了一下陈浮生的新电影内容,接着顺势邀请他参加明年的威尼斯国际电影节。
“马克,你的意思是,让我用我现在这部电影报名你们明年的电影节?”
“是的陈,虽然还有一年的时间,但是我觉得对于一部电影来说,一年时间根本就不算长。”
“不,对我来说,一年时间很长了。”既然老外喜欢打直球,陈浮生说话的时候也不再绕弯子。
而且他说到这的时候,莫名想到了刚刚在放映室里才看完的那部吴天鸣的片子《没有航标的河流》。
想着这部电影在国际上获奖的希望不大,但是既然拍出来了,哪怕是去展映一下也是好的。
因为你连展示的机会都没有,怎么会有顾客进店来挑选呢?
退一万步来说,就算卖不掉,砸手里。
只要它代表中国电影走出去了,这本身就是一种价值。
因为在这个改开初期,中外信息交流尚不充分的年代,任何形式的“走出去”,都弥足珍贵。
电影,不仅仅是艺术和娱乐,更是文化交流的桥梁,是意识形态的载体。
正好今天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选片人来了,这也不好让人家空手而归不是……
第124章 打造班底
中影因为是负责电影对外进出口的,所以对于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选片人马克来中国的行程比较敏感,厂里面议论纷纷。
今天刚回来的余玉溪一回到厂里,就听到了大家正在议论此事,于是水都没来得及喝一口,就着急忙慌往电影局去了。
……
此时,电影局门口。
随着一辆公交车在附近的站台停下,从车上下来了三个人。
三个小伙子。
分别是陈恺歌、张一谋以及张健桠。
三人对于自己被叫过来,也都有些不明所以。
所以这一路都在讨论。
“你们说,陈导单独召见我们三个是什么意思?”
“咱们在这猜来猜去有什么用,马上见到陈导就清楚了。”
“对,电影局已经到了,我们进去吧。”
三人在门口做完登记过后,走进了电影局。
这会儿,陈浮生正在开会,注意到门口的童冮似乎找自己有事,于是从后门走了出来。
“怎么了?”
“陈组长,楼下来了三个北电学生,说是找您的。”
“哦,是陈恺歌他们到了是吧?那你先把他们带去小组会议室坐一会儿,说我开完会就下去见他们。”
“好的。”
约么十来分钟后,陈浮生结束会议,走进了他们的小组会议室。
三人见他进来,停止交谈,纷纷起身招呼道:“陈导x3!”
“都坐都坐。”陈浮生进来后朝三人做了个抬手下压的手势,跟着表达了一下歉意:“不好意思,刚刚在开会,让你们久等了。”
“没有没有,我们也什么事……”
客套话说完之后,陈浮生也找了个位置坐下,然后笑了笑,开门见山的问道:
“知道我找你们过来是做什么吗?”
三人互相看了看,整齐地摇了摇头,眼神里满是困惑和期待。
见状,陈浮生也就接着问道:
“你们马上大四了对吧?”
“是的陈导。”
“那大四还上课吗?”
“听说大四很多同学都会出去实习,所以我猜留在学校里的同学,更多应该是自习。”
陈浮生点点头,又问道:“你们三人有找到实习单位了吗?”
“没有x2”.
这两声来自张一谋和张健桠。
陈恺歌则犹豫了一会儿才回答道:“我……我可以去北影厂实习。”
“不错,北影厂是个好单位!”
至少在这个年代来说是的……陈浮生在心里补充道。
然后看了看三人,也不打算继续卖关子了,说出了自己把他们叫来的目的。
“是这样的,鉴于你们三人在剧组的表现都还不错,正好你们大四也不上课,需要找单位实习,所以我想让你们进入电影创汇工作小组来继续实习,不知道你们愿不愿意?”
陈浮生话音落下的同时,他也注意到了三人的脸上的讶色。
话说,此时听到这个消息的陈恺歌三人之所以都很惊讶,是因为之前陈浮生去学校招他们的时候,多次强调过,只提供剧组实习机会,不解决就业问题。
可是眼下又要把他们招进电影创汇工作小组里继续实习,这难道不是替他们解决工作问题吗?总不能实习完又给他们退回去吧?
陈浮生确实‘改变’了主意,或者说,也不能算是改变主意,因为他当初在学校里说的话,未尝不是一道考验?
至于他为什么要把这三人招进电影创汇工作小组来,原因其实也很简单,他打算培养自己的班底了。
毕竟身为一个导演,怎么可以一直没有属于自己的剧组班底呢?
固然这两次陈浮生通过自己的个人能力和威望,用临时拼凑起来的剧组也能将电影拍出来。
但是如果有的选,哪个导演不想用自己熟悉的班底?
吴天鸣为了拍《没有航标的河流》,为什么要跑去西安电影厂?
韩弎坪拍摄《斗牛》时是他第一次独立掌镜,无论是导演水平,还是经验,比起他拍《调音师》那会儿都还要稚嫩和生疏吧,可是当时剧组为什么就没有人闹幺蛾子呢?偏偏用了上影厂提供的剧组之后,问题就出现了?
所以,对于一个导演来说,剧组班底是很重要的。
哪怕陈浮生也不敢保证说,给他一个剧组,他就一定能驾驭。
尤其是如果后面他要拍大制作、大场面的时候,剧组规模达到几百上千人的那种,如果还是临时拼凑起来的剧组,想要磨合就没那么轻松了,必须要有熟悉的班底,否则导演想拍的和实际拍出来的,可能是两个画风。
因为大剧组导演的命令不可能说是导演亲自传达到每一个人,那样做他得累死,也不现实。
必然是通过层层传达,而在这传达的过程中,如果不是值得信任的熟人,随便敷衍一下,可能就是另一个意思了。
回到眼下,张一谋第一个从震惊当中回过神来,也是第一个给出了答案。
“陈导,我愿意来,感谢您对我们这次在您剧组实习的肯定,以及给我们提供的一个继续跟在您身边学习的机会,我非常珍惜,也会继续努力的,不辜负您的期望。”
说这番话时候的张一谋语气里的激动藏都藏不住。
之所以如此,一来是他没想到今天陈浮生把他们召集过来,居然给了他们这么大的一个惊喜。
二来是他的年纪在三人当中是最大的,自身在这边又没有什么背景,一年以后想要留在京城发展的话,基本上是不太可能的,所以他太需要这个机会了。
随着张一谋表态之后,张健桠也做出了自己的抉择。
“陈导,感谢您对我们的看中,我也愿意加入。”
最后只剩下小诗人。
不等小诗人开口,陈浮生先道:“怀开导演在北影厂工作多年,留下了不少人际关系,所以如果恺歌你选择加入北影厂的话,也未尝不是一个更好的选择,你可以回去好好考虑一下,想好了再给我回答。”
“不用了,我已经考虑好了。”陈恺歌刚才确实在心里摇摆了一下,但是见张健桠和张一谋都同意之后,他心里有一个声音告诉他,如果今天拒绝,那以后要是看着这两同学起飞,自己岂不是悔之晚矣?
所以,他做出来的决定同样是留下来。
至于北影厂那边,陈恺歌因为有了在陈浮生剧组实习的履历,再加上他老爹的运作,毕业之后进去不难。
但他从小就是在北影厂里长大的二代,太清楚那里面的运作规则了,自己一个新人进去,哪怕有他爹的帮衬,不先熬个三五年的资历,压根就别想在剧组有什么话语权。
运气好,再熬个三五年,说不定就有掌镜的机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