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孩子她妈是天仙妈 第100节

  “据我所知,明年北电会再次高考招生,文琼你要想好了走演员这条路的话,那你今年寒假就再过来,我带你去北电找老师给你培训一下,不然艺考这一关对你从小没有打好基础的人来说,会有点困难。”

  “好,谢谢,谢谢表姐夫。”这一刻,周文琼既感激又感动。

  倒是把旁边的小姨子给羡慕坏了。

  “哇姐夫,你只给文琼铺路,都不给我铺路吗?我可是你闺女的亲小姨啊。”

  “你又不从事演艺这一行,叫我怎么帮你呢?而且你还在念大学,等你先念到大四再说吧。”

  听到陈浮生这么明显的暗示,刘晓薇的心情也瞬间高兴了。

  “嘻嘻,谢谢姐夫。”

  接下来,因为要到发车时间了,两个小姨子一人给陈茜的脸上亲了一下后,对着陈浮生招了招手,也都走进了车站。

  “姨姨。”看着两个小姨从视线里消失,陈茜伸出小手指了指,回过头看向爸爸。

  “对,姨姨已经回去了,但可能年底还会过来……”

  小家伙像是听懂了,嘴里竟然还发出了‘哦’的一声。

  陈浮生忍不住一笑,给她擦了擦口水,然后接着道:“走吧闺女,我们也要回家了。”

  ……

  下午,陈浮生来到局里,刚走进办公室,童冮就提醒道:

  “陈组长,你让我准备的加入作协的申请材料我都整理出来放在了你的办公桌上,你看看行不行。”

  “好的,麻烦了。”

  陈浮生点点头,走到办公桌前看了下童冮说的这些材料,就连申请书都帮他写好了,而他只需要签个名,然后提交上去就行。

  不得不说,有秘书帮忙分担工作确实省事儿。

  陈浮生看完之后提笔签名,然后带着材料来到了石副局长的办公室。

  倒是没想到在这里碰到了许久不见的吴天鸣。

  “好久不见啊吴导。”

  “是有一段时间没见了,恭喜陈导高升……”

第123章 观影和选片人拜访

  吴天鸣这次回来,带来了他的新电影《没有航标的河流》。

  该片根据叶为林去年发表在《芙蓉》杂志上的同名小说改编。

  也是刚发表小说就火了,然后被吴天鸣相中,老吴也找原作者当了编剧,然后将其改拍成了电影。

  是不是很熟悉的配方?

  这不就是韩弎坪和陈浮生第一次合作《斗牛》的模式吗?

  所以吴天鸣这是把‘公式’直接抄了去?

  其实不尽然,在八十年代初的中国影坛,这种模式并非孤例,甚至可以说是一种颇具时代特色的创作路径。

  因为这时期,作家与编剧的身份界限,远不如后来那样泾渭分明。许多导演在改编在世作家的小说时,都倾向于邀请原作者亲自参与剧本创作,仿佛唯有如此,才能最大程度地保留原著的精神内核。

  除了这部《没有航标的河流》,诸如《黑炮事件》、《异想天开》、《红高粱》、《顽主》等日后成为经典的影片,皆是循此道而行之。这既是信任,也是对文学性在电影中地位的一种认可。

  “陈导有时间吗?我想请你看部电影。”

  吴天鸣和陈浮生见面后刚寒暄了两句,就发出了这个邀请。

  “现在吗?”陈浮生问。

  “是的。”

  吴天鸣顿了一下,又补充道:“其实我早上就去陈导你办公室找过你,但你好像不在。”

  “哦,我早上有点事,没有来单位。”说着,陈浮生扬了扬手里的材料,接着说道:“是在三楼的放映室吧?吴导你先去,我把材料交一下,稍后就来。”

  “好……”

  这边和吴天鸣打完招呼后,陈浮生紧接着就来到了石副局长的办公室。

  办公室的门是虚掩着,陈浮生敲了敲门。

  “小陈?”

  石副局长见是陈浮生后,带着疑惑的语气问道:“你早上去哪了?吴天鸣导演早上去你的办公室找了你两回都说你不在,然后都把看片会推迟到了下午。”

  “我小姨子下个月就要开学了,今天回去,所以我今早上去火车站送了一下。”

  因为和吴天鸣不是太熟,所以刚才陈浮生只是说有点事,这会儿面对石副局长同样问题,他的回答又不一样了。

  说完后又补充道:“不过石局,你们也没必要为了我一个人就推迟看片会吧?耽误大家时间多不好。”

  “也不全是因为你,主要是大家早上也都有点忙,但是你下午要是还没赶上的话,可就不等你喽。”

  “哈哈,那幸亏还是赶上了。”陈浮生笑了笑,继续说:“而且刚刚我才在楼梯口碰到了吴导,他也邀请过我了。”

  “我就说他刚从我这里出去,你们应该能撞上才是。”

  石副局长说着,也注意到了陈浮生手里的东西,好奇问道:“你这是什么?”

  “这是申请加入作协的材料……”

  不等陈浮生继续说,石副局长就打断道:“都弄好了是吧?”

  “嗯,已经弄好了。”

  “行,给我吧,回头我帮你转交给巴金先生。”

  见石副局长很直接,陈浮生也就没再多余解释,将手里的材料递过去的同时,道了句谢。

  “小陈你我之间,就没必要那么客气了。”

  石副局长收好资料之后,拍了拍陈浮生的肩膀接着道:“走吧,我们一起去看看吴天鸣这大半年拍出来的电影怎么样。”

  “好……”

  两人交谈着,很快也就来到了局里的放映室。

  而此时,放映室里已经坐了不少观众,当然这些观众基本上都是局里面的人。

  所以当石副局长和陈浮生走进来,坐在前排的人纷纷都起身打了个招呼。

  吴天鸣也上前来迎接了一下。

  石副局长问道:“还要等谁吗?”

  “没听说还有谁要来。”

  石副局长看了一眼手表道:“那就直接放电影吧,我四点半还有个会议要开。”

  “诶好,那您和陈导找位置坐好,我把等灯关一下。”

  吴天鸣的话音才刚落,一位坐在前排的处级干部就主动邀请道:“石局,陈组长,这儿还有位置。”

  他两刚坐下,有人就把放映室里的灯给关了,紧接着,一束光打在了前方的荧幕上,画面从模糊到清晰,很快就出现了字幕。

  《没有航标的河流》

  右下角小字:根据叶为林荣获首届全国中篇小说一等奖的同名小说改编

  导演:吴天鸣

  编剧:叶为林

  主演:李维、陶玉玲

  摄影:朱阳、姚卓

  ……

  影片讲述了在那个特殊的“上山下乡”年代,潇水上放排人盘老五的故事。他身处底层,却古道热肠,救助落难的老干部,成全青年石牯与改秀的自由恋爱,在湍急的时代洪流与艰苦的生存环境中,展现着中国普通劳动者坚韧的生命力、朴素的道德观以及在逆境中不屈的抗争精神。

  全片84分钟。

  当放映结束,灯光重新亮起时,陈浮生内心已有了清晰的评价:这是一部充满泥土气息和时代烙印的文艺片。吴天鸣导演在人物塑造上显然倾注了心血,盘老五的侠义、吴爱花的坚韧、石牯的倔强、赵良的朴实、改秀的纯真,个个形象鲜明,跃然银幕。影片对那个特殊年代普通人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的呈现,堪称“朴素而真实”,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但同时吴天鸣没有把握好那个度,他在群像刻画上用力过猛,导致真正的主角盘老五的视角和心路历程反而被削弱,观众缺乏一个强有力的情感代入点。这使得影片更像是散点透视的风俗画,而非聚焦个体的命运交响曲。

  如果有后世观众的话来说,那就是容易出戏!

  当然如果用创汇电影来解读它的话,陈浮生很难给它一个及格分。

  因为它的年代乡土特色,对于老外来说,反而是一道不易跨越的文化理解门槛。

  “小陈,这电影你怎么看?”

  放映结束的第一时间,石副局长就问了陈浮生这个问题。

  “很朴素,也很真实。”陈浮生想了想,说出了自己的感受。

  见陈浮生的回答没有到自己想听的点子上,石副局长干脆问得直白了一点:“能给国家创汇吗?”

  “这我也不清楚,但是可以先安排在香港上映,看看效果。”

  闻言,石副局长心里有谱了。

  其实他也不是没有自己的判断,只是在这方面陈浮生更加‘专业’一些,所以想听听他的见解。

  放映室里的灯光重新亮起,免费看了一部电影的众人也都没有吝啬自己的掌声。

  “陈导,大家都知道你在电影创汇方面是专家,现在大家都走了,你也客观真实的点评一下我的电影呗。”

  待大家看完电影都离开后,吴天鸣特意找到陈浮生,单独向他请教了一下。

  而且还补充了一句:“不用顾及我的面子,我想听听实话,放心,我不会生气的。”

  陈浮生知道吴天鸣要来问自己,所以他也才没走。

  此时见吴天鸣态度如此坦诚,便也将心中所想和盘托出,从群像塑造的亮点到主角视角薄弱的缺陷,从真实年代感的还原到可能存在的观影门槛,一一道来。最后,也将对石副局长的建议重复了一遍:“……所以,先在香港上映,摸一摸底,是比较稳妥的做法。”

  “先在香港上映……”

  吴天鸣咀嚼着这句话,陷入沉思……

  就在这时,门口传来敲门声。

  “陈组长。”

  “童冮?”陈浮生寻声望去,见是自己秘书,于是紧接着问道:“找我有事吗?”

  “打扰了,陈组长。”童江走进来,快速报告道:“局里来了位外国友人,叫马克·穆勒,由新闻社的同志陪着,说是专程来找您的。”

  “马克·穆勒?”

  陈浮生先是疑惑,但是很快就记起来这人是谁了。

  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在亚洲的选片人。

  之前也正是在他的帮助下,才将《斗牛》送去了威尼斯。

  陈浮生猜测这人估计也是听说自己的电影杀青了,所以才来的。

  正如之前戛纳电影节的亚洲选片人老李一样,他们都有自己的情报来源。

首节 上一节 100/15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