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浔州到汉阳、汉口的一路上,彭刚见过的读书人不少。
精气神这么好的一群生员、童生聚在一起,彭刚还是头一回见。
礼毕,王旭焘朝彭刚拱了拱手,问道:“属下冒昧一问,不知北王的男女别营之令,要施行多久?”
王旭焘,益阳渔民出身,世代以打鱼为业,直到他父亲这一代,家里的经济情况才有所好转。
靠着祖辈一点一滴积攒下来的积蓄,王旭焘才有机会发蒙读书,入了县学,先后前往岳麓书院、城南书院就学,拜在左宗棠门下。
王旭焘原是益阳水勇的团练的小头目。
韦昌辉、石达开打进益阳县,王旭焘的水勇被打散,遂逃回家乡避难,打算等长毛走后在家当个塾师了此残生。
直至收到左宗棠的邀请,踌躇良久,还是前往湘阴柳庄相投。
其余的湖南诸生也纷纷附和道,他们和王旭焘有着同样的疑问。
彭刚以身作则,全殿上上下下都执行男女别营之令,各营的补给也都还充裕,没有短衣少食,每月还有一次探视家属的机会。
左宗棠和王佺的学生们对于男女别营的安排倒无怨言。
他们唯一的顾虑是,这别营之令要执行多久,何时才能够同家人住在一处。
他们想从彭刚这里得到一个比较明确的答案。
为了毕生所学有施展的机会,为了博取一个锦绣前程。
短期的骨肉分离,他们可以忍受。
要是长期同家人分居两处,任谁也无法接受。
“最多半个月。”彭刚给了一个相对保守的期限,让这些湖南诸生安心。
“男女别营之令,本就是转战之时的权宜之计,时机成熟之时,我自会酌情取消。”
各殿已准备就绪,随杨秀清顺江而下,前往江南,也就这几天的事情。
等杨秀清他们一离开武昌,彭刚就可以将北殿军民进驻人去城空的武昌城,逐次分田给地予以妥善安置。
他给出的半个月的期限,都已经算是保守了。
得到肯定的答案,在场的湖南诸生们悬着的心终于放下。
站在湖南诸生前头,踌躇不定的刘典,正欲开口询问彭刚什么时候,要给他们安排什么职务时。
彭刚却率先开口了:“素闻湖南士子重经世济民之学,不仅研读四书五经,还主动学习舆地、兵政、农学、水利等实用之学。只是不知尔等从书院学到了多少分真才实学,是否有辱左先生、王先生之名。”
此言一出,这些年轻气盛的湖南诸生沸腾开来,表现得很不服气。
不是所有的湖南读书人都有幸能够进入岳麓书院、城南书院这些知名书院就学。
能够有幸拜入左宗棠、王佺这等名师门下的读书人更是少数。
彭刚眼前的这些湖南诸生两样都占了,加上又都是年轻人,难免有些傲气。
“殿下觉得我等是在书院虚度光阴?”刘典第一个表示不服。
“殿下若是怀疑我等学艺不精,我可与殿下切磋一二!舆地、兵政、农学、水利任凭殿下挑选!”左宗棠的二舅子周诒晟自认为得了左宗棠的真传,是湖南排的上号的舆地大师,且于兵政、农学、水利等方面的学问也学得不错,表示要与彭刚切磋一番。
“殿下质疑我等可以,但还请殿下莫要看轻我们的先生。”王旭焘开口说道。
“汝充(周诒晟,字汝充),莫要自取其辱,殿下的学问,我在衡州府时便和殿下切磋过。殿下的著述,你们在柳庄又不是没看过。我平日里是怎么教你的,学海无涯,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左宗棠白了周诒晟一眼,这话既是说给周诒晟听的,也是说给其他学生听的。
这是他的这些学生们第一次见彭刚,左宗棠不希望他的学生给彭刚留下不好的印象,以致被冷落乃至雪藏。
左宗棠的话音刚落,左宗棠的学生们纷纷闭口噤声,只有几名王佺的学生,仍旧在低声交头接耳。
“左先生曾在门下提笔写下过一副对联,上联为身无半亩,心忧天下。”彭刚陡然提高了说话的声量。
“我现在有武昌、汉阳之田数百万亩,不知诸位可有力清丈均分,造福治下军民。若诸位真有经世济民的本事傍身,我又何惜武昌、汉阳两府的官缺。
清廷给不了你们施展毕生所学的地方,我给!清廷给不了你们的官缺,我给!”
彭刚倒不是在给眼前的湖南诸生画饼。
等杨秀清他们撤走之后,武昌、汉阳、黄州、岳州府四府的部分州县,都是北殿的实控地区。
空缺的官职很多,光靠彭刚自己的那些学生,填不满这些地方的官缺。
彭刚的学生长于治军,哪怕是三期的学生,也是当做储备军官培养,行政方面的经验,则较为欠缺。
左宗棠、王佺的这些有不少给县官当过幕僚,或者在县里的六房任职过,管理地方的经验要更为丰富。
两者可以相互取长补短,相互摸索学习。
“此话当真?”湖南诸生们的眼中焕发出灼灼焕彩,跃跃欲试。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既擅长写八股文,又精于多门实学的人终究是少数。
莫要说左宗棠的这些学生们,就连左宗棠本人也不擅长八股文,其师贺熙龄评价给左宗棠试卷的评语为:文虽佳,情不中程式。
左宗棠的举人功名,也不是通过常规的途经取得的。
左宗棠因父母相继去世需守孝,错过了获取生员资格的院试,通过“捐监”方式,向亲友筹借了一百零八两银子购买国子监监生资格(例监),以此绕过生员身份直接参加乡试。
道光帝五十寿辰的恩科。
若非廷特命主考官徐法绩复查所有遗卷,以防遗漏人才,副主考胡鉴突然暴病身亡,徐法绩被迫独自复审五千余份遗卷,从中补录六人。
又若非主考徐法绩偏好实务文章,且有时任湖南巡抚吴荣光为左宗棠背书担保,左宗棠的卷子难被认可,点为补录六人中的头名中举。
左宗棠能得中举人,自身的硬实力、人脉、运气,缺一不可。
不是每个人都有左宗棠这么过硬的实力、人脉、运气。
常规科考的晋升之途名额有限,捐官又不是这些多数生长于小门小户之家的湖南诸生有门路捐,能够捐的起的。
官缺对这些湖南诸生的吸引力很大。
若非有太平天国和北殿的变数,他们之中的多数人,实学学的再好,也难有用武之地,难逃潦草庸碌一生的命运。
“王无戏言!”彭刚的回应犹如掷地金声。
“愿参与田亩清丈均分,为我行《武昌府、汉阳县耕者有其地土地法令》,造福天下百姓的,皆可报名。我素来唯才是举,田亩清丈、均分的差事办得又快又妥帖的,择优授予官缺。”
“愿为北王殿下效力!”心潮澎湃的湖南诸生齐声回应表态道。
“好!尔等有此心,何愁打不回湖南桑梓地,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造福苍生,彪炳史册,光耀祖宗门楣!”彭刚高声道。
言毕,彭刚让李汝昭把带来的《武昌府、汉阳县耕者有其地土地法令》分发给这些湖南诸生。
让他们先了解一番接下来的工作内容。
旋即,彭刚一一面试,粗略了解了一番左宗棠、王佺的这一百一十名学生。
先行挑选了五人入北王府幕,带在身边培养。
剩下的人,彭刚同左宗棠一起,按照他们所学之长,给他们安排了图正、弓手、书手、算手等工作,并分组进行培训。
给湖南诸生安排了差事,彭刚又到三期学员的学堂拣选了四十名三期学员,由郭崑焘、王大雷进行培训,以便参与清丈江夏县田地的工作。
翌日,彭刚渡江前往武昌城的东王府面见杨秀清。
顺江东下船舶极为紧要,各殿都对搜寻舟楫,组建水师部队非常重视。
其他殿,连同姗姗来迟的西殿在内。
来到武汉三镇后都陆续组建了本殿的水师部队。
武汉三镇附近长江江段南北两岸的舟楫如云。
长江北岸停泊的是北殿的舟船,南岸停泊的是其余诸殿的舟船。
各殿水营的舟船也多以征集购买的民船,缴获的漕船、官船为主。
只是南岸的船只较之北岸,停泊地较为混乱。
北殿的水师部队成立的比较早,在广西境内的时候,北殿营伍转移就多赖水道舟船。
所积累的船队管理,行船转移经验要比成立时间尚短的其他殿水师队伍丰富。
故而北岸的船队较为整齐有序。
虽然北殿和他殿水师所使用的船,都是民船、漕船的底子,但北殿水师根据不同职能有明确的战船、粮船、辎重船、运兵船之分。
战船都是在零陵、衡阳、汉阳、汉口等地经过专门改装加固,装载有劈山炮和抬枪等火器,船况较好的船只。
战船专门负责和清军的水营水勇作战,护卫辎重船队和载有作战人员的运兵船。
其他殿的船只没有战船、粮船、辎重之分。欲运则皆载粮糗,将战则皆充艨艟。于水师的训练管理,较为粗疏。
来到杨秀清的府邸见到杨秀清,彭刚向杨秀清说明了来意。
听到彭刚要留守武汉三镇,杨秀清颇为诧异。
杨秀清原本拟定留守巴陵-武汉三镇防线负责殿后的人选是韦昌辉。
身后的长沙府还有十几万清妖兵勇,留守巴陵-武汉三镇防线并不是什么好差事。
韦昌辉对杨秀清的安排比较抵触。
一来他想带着辅殿早下富庶的江南享福。
二来以辅殿一殿之力势单力薄,难以抵挡湖南清军主力的攻势。
杨秀清也没对韦昌辉守住武汉三镇抱有过高的希望,只要韦昌辉能在他们拿下江宁之前,迟滞住后方的清军追兵即可。
饶是如此,韦昌辉仍有怨言。
杨秀清正在为此事而烦恼。
这也不能怪韦昌辉,辅殿没有多少独立作战的经验。
哪怕是当初攻打宝庆府,辅殿也是和石达开的翼殿携手征战。
即使湖南巡抚骆秉章不愿带领长沙兵勇随赛尚阿追击太平军,赛尚阿能单独拉出来的兵勇数量也十分可观。
更何况后头说不定还有徐广缙、周天爵、向荣所部的清军。
让韦昌辉率一殿兵马负责留守巴陵-武汉三镇防线,确实有点难为韦昌辉了。
“七弟真要留守武汉三镇?”杨秀清再三确认道。
“清妖追兵必走长江水道,武汉三镇一带的长江江面广阔,仅靠陆地上的炮台难以封江,必须要有强力的水师部队,方能阻截湖南的清妖追击咱们天军主力。留守武汉三镇,舍我其谁。”彭刚一副义不容辞的模样。
“只是北殿有些难处,还望四哥能施以援手相助一二。”
修改声明
这两天很多读者反映战略存在严重问题,感谢大家的建议~
今明两天对274章,275章进行重写,改为留守武汉三镇(用新章节覆盖旧章节,字数不会少于旧章节,不必重新订阅)。
我争取在明天完成修改,恢复正常更新。
非常抱歉影响到大家流畅的阅读体验,感谢大家的支持!
第277章 皆大欢喜
彭刚此番来东王府,是来通知杨秀清他要留守武汉三镇的,而非同杨秀清商议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