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8大清烧炭工 第220节

  和过往来他们店里吃饭赊账甚至吃白食的绿营官兵、官府差役相比,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让你们守你们便收!”黄大彪一拍桌子,不耐烦道。

  酒保忙不迭点头应承着收了米,旋即端上来一大盘皮杂,让他们先垫垫肚子。

  不多时,清蒸武昌鱼、红烧鮰鱼、氽汤鮰鱼等菜品便端了上来。

  四人一面吃,一面谈天说地,追忆往昔。

  “大牛,清风,你们都是一期出来的,从一期出来的老同学,哪个不是上校、中校?就你们两个,到现在都还只是个少校。”言至深处,黄大彪对胡大牛、何清风说道。

  “在预备役当教官立不了战功,没什么奔头,你们两个不如向殿下申请申请到常备部队去,哪怕是当个连长,也比在预备役当教官强!几场战打下来,何愁升不到中校?”

  黄大彪倒不是在奚落胡大牛和何清风。

  在红莲坪的时候,他就和胡大牛、何清风关系要好。

  他是真心希望一起在红莲坪烧过炭,吃同灶饭、睡一个大通铺的老友能有个更好的前程。

  “大彪说的也在理,前线立功的机会多。”李奇也劝道。

  “殿下这么做,自然是有殿下的考量。”胡大牛倒是不在意什么军衔,他豁然一笑,夹起一块鱼肉丢进嘴里,一边咀嚼,一边说道。

  “当教官,带预备役的新兵蛋子也没什么不好,我带过的兵可不比你们少,你们哪个团,哪个营,没有我带出来的兵?莫要说连长,就连营长,我也带出来过整整三个。”

  “大牛说得对,我们一期就二十来号老同学,殿下要用人的地方很多,每个地方,多少都要留些咱们一期的老同学打底。”同为预备役教官的何清风也认同胡大牛的观点。

  “我们都是为殿下效力报恩,各司其职而已。”

  “对啊,一期还有老兄弟被派到战俘营的战俘管理处呢。”胡大牛说道。

  四人相谈多时。直至李奇掏出铜怀表看了看时间,见时间差不多了,这才相约下次再聚,依依不舍地告别,回到各自的营地。

  胡大牛和何清风刚刚回到预备役的营地,正要巡视一番两个由武昌难民组成的新营的内务。

  不料李汝昭已经在教官营帐等候胡大牛多时:“胡大牛,你跑到哪里去了?我派人寻也寻不着!快收拾一番,与我去面见殿下!”

  胡大牛听说是彭刚点名要见他,不敢怠慢,立马拾掇了一番,穿戴整齐,随李汝昭去见彭刚,一路上庆幸没有喝酒。

  若是面见北王,免不得要被闻到酒味关禁闭。

  见到胡大牛,彭刚询问了一番胡大牛预备役的训练情况。

  胡大牛如实向彭刚汇报了。

  言毕,彭刚将修改增补的军规交给胡大牛,告诉了胡大牛他要组建宪兵队,并给他升至中校,让他当宪兵队长的事情。

  “殿下是要我当监军?”手捧着军规的胡大牛凝思良久,才反应过来。

  “差不多,怎么?你怕得罪人,不敢当这个宪兵队长?”彭刚问道。

  宪兵队必须要有一期出身的老学员才能镇得住场子,彭刚这才想起了素来低调,很守规矩的胡大牛。

  “给殿下办事,我有什么好怕的,我一定当好这个监宪兵队长!”胡大牛拍着胸脯向彭刚保证道。

  “你有此心便好,随我去三期学员那里巡视一番吧。”说着,彭刚给胡大牛配了一匹枣骝色的蒙古战马作为坐骑。

  “既然队长,就要有像样的坐骑,这匹马归你了。”

  “谢殿下赏赐!”受宠若惊的胡大牛赶忙谢赏。

  彭刚有四匹战马用于换乘。

  分别为白马、黑马、豹花骢以及现在赏赐给他的这匹枣骝马。

  骑上马,彭刚带着胡大牛到城外三期学员的学馆巡视了一番,亲自面试挑选了二十名品行端正,表现良好的三期学员,交由胡大牛作为组建宪兵队的班底。

  二期学员大都在各营、各团担任中高级军官。

  宪兵队的军官从二期学员里选有些不合适,还是从和部队还没有交集的三期学员中挑选较为合适。

  至于普通的宪兵,彭刚则是到许久未曾去过的预备役营地巡视了一番。

  从预备役中所剩无多的广西籍预备役兵中挑选了三百名年轻后生仔作为宪兵培训。

  做完这些,彭刚回到北王府,凝视着墙上悬挂的湖北分省舆图,目光落在了荆州府府城江陵上。

  除却武汉三镇,清廷在湖北地区的兵力最为雄厚的城池为荆州府府城江陵。

  荆州府府城江陵位于长江荆江段,为连接西南(川滇)、东南(江浙)、华南(两广)及中原的七省通衢,居三楚要害,为南北锁钥,战略价值极大。

  清廷在长江流域的四大满城枢纽分别为成都、江宁(南京)、杭州、荆州。

  荆州居中,上可支援成都,下可策应江宁、杭州,是清廷控制长江防线的核心支点。

  历史上,清廷便是藉以荆州为湘军提供后勤支持,助湘军克安庆,援江皖。

  无论彭刚接下来是以武汉三镇为基还是在长江流域的其他地方立足。

  荆州作为南方四大满城的居中枢纽之地,都必须打。

  哪怕是其他殿无意攻取荆州,看在荆州有满城的份上,也要予以特殊照顾,拔除清廷在南方的这颗大毒瘤。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趁着太平军新占武汉三镇,都在纳新征收钱粮,清军大军尚在湖南境内,踟蹰不前的间隙。

  彭刚找来情报局的邱二嫂、刘统伟,让他们联络荆州天地会,以获取荆州府府城江陵的敌情。

  同时让罗大纲先不着急来汉阳,暂驻岳州府府城巴陵待命。

第270章 天国战略

  从汉阳到荆州府城江陵有六百里水程,五百里陆程,相距颇远。

  搜集江陵城的情报非一朝一夕之事。

  在情报局收集江陵城情报期间,彭刚不打算让他的部下都在汉阳、汉口闲着。

  江陵虽远,可长江支流汉江两岸的县城近。

  距离汉阳城最近的县城是汉阳府境内,汉江北岸的汉川县。

  汉阳至汉川的汉江河道虽然弯曲,但全程也不过一百四十来里。

  即使是逆流而上,也仅需两三天的时间。

  彭刚点了陆勤的一团,命陆勤带领一团,并七团(工兵团)的两个营溯流西进,攻打汉川。

  汉川县县城的清军非常识时务。

  府城汉阳、省城武昌都抵挡不住的长毛和短毛。

  小小的汉川县又拿什么挡?

  汉川县县城的清军兵勇闻知汉阳的短毛已经乘船沿汉江北上,直接弃守汉川,连夜遁逃。

  陆勤仅仅只花了两天半的时间就拿下了汉川县县城,等待彭刚的进一步指示。

  北殿一路上攻城略地,无往不胜,只要是彭刚想打的城池,除了柳州府府城马平,就没有拿不下的。

  对于拿下一座县城,彭刚已经没有什么成就感。

  彭刚给陆勤下令,留下一个营在汉川吃大户、征集粮秣、购买船只。

  剩下的部队继续逆流西进,攻打沔阳州、潜江县,以打通前往荆州府府城江陵的交通线,为接下来攻打荆州满城铺路。

  武昌城内的杨秀清获悉彭刚只用了不到三天的时间便轻取汉川县城,据此认为湖北的清军极为不堪。

  遂派遣杨辅清率领三千东殿牌面,两千东殿牌尾,合计五千人,顺长江东下,直取黄州府府城黄冈。

  八月十五中秋节,也就是距离派遣陆勤攻打汉川城的半个月后。

  情报局的邱二嫂、刘统伟等人终于将收集到的荆州府府城江陵城的情报呈递至彭刚案牍前。

  江陵城城垣完好,无有缺损。

  负责江陵城防务的是六十二岁的荆州将军台湧,属满洲正白旗。

  台湧过往履历平庸,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政绩和战绩,典型的八旗庸人。

  能当上荆州将军,纯靠上三旗的血统外加熬资历,连匪都不曾剿灭过,不足为惧。

  虽说荆州将军不足为道,但江陵城的防御颇为严密,作为驻防八旗所在地,江陵城有很多重炮,但八旗炮兵不精。

  江陵城驻军数量比武昌多。

  江陵城守军主力为四千八旗兵,全部驻防在荆州满城。

  有荆州城守营、荆州水师营两个营,是给当地驻防八旗打下手的辅助单位,拢共也就五六百号人。

  团练民壮的数量暂时不明。

  以荆州府府城江陵当前的状态,彭刚认为只要没有清军援兵,拿下江陵城,将荆州满城从地图上彻底抹除不是问题。

  彭刚带上情报局的搜集到的资料,在黄大彪的护送下渡江前往武昌城的东王府。

  前去和杨秀清说说他攻打荆州的计划,同时探一探杨秀清对武汉三镇的态度,以及杨秀清接下来的战略规划。

  武汉三镇已下,太平天国大势已成,彭刚羽翼亦丰。

  他政治诉求和主张,除了反清消灭鞑虏这一条和太平天国是一致的之外。

  其余的政治诉求与主张同太平天国相去甚远,难以调和。

  继续和太平天国搅和在一起没有太大的意义。

  无论是杨秀清接下来是何战略规划,彭刚都要打下一片独立的,属于自己的根据地,作为推翻满清政权的根基。

  单靠太平军流寇作战的作风,只能撼动满清的统治根基,无法推翻满清。

  时隔半个月,再次来到武昌城,走的还是原来的那条路。

  武昌城的情况却和半个月前大不相同。

  现在的武昌城给彭刚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百业萧条,缺乏大城市应有的烟火气。

  城内正常开业的商铺仅剩十分之二三。

  街道上除了太平军士卒,鲜有武昌百姓出行。

  这与一江之隔,所有生产活动、商业活动照旧的汉阳、汉口已然是两副迥然相异的景象。

  刚入汉阳门,彭刚便看见东殿检点林启荣来到黄鹤楼旁的一座还算气派宅院门前。

  将悬挂在门口,一面写着民字的号布撤下,换上一面兵写着兵字的号布。

  旋即林启荣带着一群东殿牌面进入了这座宅院。

  彭刚环顾四周,但见街道两旁的宅院商铺,门前皆悬挂着一面号布。

  多数号布上写着兵字,只有少数号布上写着民字。

  彭刚正四处张望间,只听得宅院内传来翻箱倒柜之声与哭喊声。

  他没忍住多往院子里头看了几眼。

  只见十几名东殿牌面正在院子里翻箱倒柜,搜寻物资。

  书籍、字画、珠宝古玩、西洋钟等物被弃之如敝履,散落一地。

  这些东殿牌面只要金银柴米油盐酱醋茶布,书籍古玩奇珍等对他们没什么用的东西,院子里的这些东殿牌面看都懒得多看一眼。

首节 上一节 220/23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