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崑焘也不得不承认:“北王乃英才,奈何为贼啊。”
“何为贼?”左宗棠反问道,“陈涉吴广于暴秦是贼,朱元璋于元庭,亦为贼。”
经过学术交流和这些天的相处,左宗棠对彭刚的态度已大有改观,变得举棋不定。
“季高以为北王更像陈涉吴广还是朱元璋?”郭崑焘逮住左宗棠这个话茬问道。
“陈涉吴广没有好下场,给朱元璋当臣子的,又有几人能得善终?”左宗棠沉吟片刻,说道,“他就是他。”
进入五月,杨秀清于郴州招兵买马毕,北上永兴县,于永兴县乘船前往衡阳,欲同左军会师合兵一处。
北上之前,杨秀清给彭刚下了天父圣旨,要求彭刚前往永州府接应冯云山部入湘。
彭刚在永州府、衡州府两府的征兵纳新工作进行的比较顺利。
现在左军营伍已有十五万之众,在湖南吸纳的新人,青壮比例比较高。
左军不必再为后备兵源发愁,也差不多该移营离开湘南北上了。
左军营伍的人招的差不多了,彭刚并未就此暂停招兵纳新,仍旧继续招兵工作。
冯云山的南殿在全州堵御广西清军主力,付出了不小的代价,需要补充新鲜血液。
这些人彭刚是为冯云山的南殿招的。
出发之前,彭刚回信杨秀清,告知杨秀清,他即刻出发南下接应冯云山,同时提醒杨秀清,赛尚阿已于长沙集结了大量兵马,不宜孤军冒进深入,若赛尚阿举兵南下,务必阻敌于衡州府之外。
杨秀清军事指挥才能要远胜于萧朝贵,是难得的帅才,彭刚对杨秀清在军事上的表现还是感到十分安心。杨秀清应该不会整什么幺蛾子。
得知彭刚要拿下全州城和广西的清军兵团交战,左宗棠和郭崑焘很有兴趣,想亲眼见识见识,左军是怎么打仗的,要求随行。
彭刚允许两人随行左右,让他们看看,清廷官军,在左军面前是多么的不堪,击碎他们两人,尤其是那位左宗棠的“学生”对清廷的滤镜。
第236章 满满一江的短毛!
现阶段的清廷仍旧是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统治秩序尚未崩解。
一个大一统王朝,即使步入末期,行政成本极为高昂,但架不住体量大。
其所能动员人力物力财力,远非目前的太平军所能企及。
围攻全州城的清军兵勇,除了仓促调集动员的兵丁团练素质极为低下之外,从表面上声势还是非常唬人的,有二万余之众。
想必周天爵、向荣等人,已经把广西境内能抽调的兵勇,全都抽调得差不多了。
规模体量唬人,这是清军兵勇最后拿得出手的优点了。
彭刚这次带入全州接应冯云山的常备部队有三个老营,四个暂编营,劈山炮连,这些部队全是满编,每营配备有刚刚组建不久的营属劈山炮排和抬枪排,总兵力合计近六千人。
尚未正式入编,随行充当辅兵,以战代练积累实战经验的湖南新兵亦有七千余人。
算上冯云山南殿兵马,并韦昌辉、石达开留给冯云山断后的辅殿、翼殿兵马。
此次战役在兵力投入上,太平军和清军大致持平,清军的兵力会稍多一些。
参战部队于零陵城集结完毕,沿着湘江向全州城进发。
清廷虽然账面上有六十万绿营,但清廷对绿营制军亦是提防戒备,成日担心绿营造反。
有意让绿营分散零星驻防,削弱绿营的大兵团作战能力。
平时上千号绿营兵行军的场面都很罕见,更不用说上万清军一起行军。
左宗棠和郭崑焘还是头一回见到上万较为精锐的军队行军。
这是一支旌旗万重、行进有序的雄师。
即便是只接受过不到两个月训练的湖南新兵,精气神都要比清军好得多,丝毫没有垂暮衰朽之气。
晨雾未散,江面苍茫,一列列战船破雾而行。
船队中最为显眼大船,即是彭刚的北王坐船。
北王坐船高耸的桅杆上悬挂的北王大纛旗迎风猎猎飞卷,飒飒作响。
北王坐船的前后,是四百余艘随行的兵船、粮船与战船,排列如云,浩荡不绝。
沿途有不少湘江两岸的百姓聚集在江边堤头看热闹,远望江心,但见百舟竞进、鼓声如雷、逆流争波。
每艘舟船上皆载有系红色领巾,戎装整肃的左军士卒。
舟船之上刀枪火器齐列,鲜有人高声喧哗,惟听得橹声阵阵,鞋履踏板。
负责操船的水兵们或是奋力摇橹,或是抡篙撑江。
船队前端,是由多艘装载劈山炮和抬枪的战船负责开道,虽逆流而行,然太平军水营久经锤炼,上行有序,如鱼穿急浪,无有滞碍。
“北王既言魏默深《海国图志》谬误之处颇多,北王何不亲著一部著述,向海内有识之士介绍海外诸国的风土人情?”
看腻了左军行军,郭崑焘进入前舱,忍不住打断了正在向左宗棠解释什么是羊吃人的彭刚。
“这可是造福天下,彪炳千秋的大好事。”
彭刚的两本地理著述,郭崑焘这些天来已经看了不下数遍,只恨太少,觉得看得不过瘾。
湖南僻处内陆,消息较为闭塞,令人耳目一新的舆地书籍很鲜见。
郭崑焘希望彭刚能像魏源写海国图志一样,写一部大部头的书。
实在不行,像介绍《沙俄志略》一样,将其他国家也一一拎出来单独出一套志略也好。
“左先生,你不迂腐,可你的学生怎生如此迂腐?”彭刚无奈地笑了笑,摇摇头说道。
“仲毅,你莫不是忘了北王是做什么的了?著书不过是人家的副业。”左宗棠忍不住揶揄道。
“不是我不愿编书,除却你们湖湘经世派中的部分人,又有多少人对天朝上国以外的世界感兴趣?不是我看不起天下士子,恕我直言,天下士子多耳目塞听之辈,愚不可教。”彭刚端起茶盏饮了一口茶水,缓缓说道。
“我对魏默深是极为敬佩的,他能编出《海国图志》这部近百万余言的煌煌巨著已是不易,其中虽有谬误,却也是难得的好书。
再者,书中谬误多,也不是魏默深的错,错在清廷,假使魏默深能有机会接触到更多信息渠道,我相信魏默深能写的更好。
仲毅,我且问你,《海国图志》最终刊行了多少本?”
倒不是彭刚不愿意编书,即便是为了自己的那些学生,彭刚有时间也会编写一部系统完整的地理教材。
但为传统的士人阶层专门编书还是算了,他们压根没兴趣看。
魏源的《海国图志》至今刊行不过千本,数量还没小日子的盗版印制的多。
不改变他们的观念,有再好再多的书他们也不会多看一眼。
于那些迂腐士子而言,还没考上进士的,有看闲书的时间,倒不如多读几遍四书五经,练练八股文准备科举来的实在。
考上进士的,都忙着钻营搂钱,取悦上级,哪里还有心思看一个反贼写的杂书。
“北王所言在理,舆地之学虽然是很实用的学问,但在大清,终究是上不得台面的旁门左学。”左宗棠若有所思,脸上闪过一丝失望与不甘。
舆地学的学问做得再好又能怎样?
还不是连进士都没考上,一官半职都未讨得,空有一身本事,无用武之地。
彭刚捕捉到了左宗棠细微的表情变化,打趣道:“既然在大清上不得台面,不如打下片新的江山,将舆地学纳入科举考核范围,将这门实用的学问摆上台面,何愁无人看?届时我开科取士,让你们二位担任主副考官如何?”
听到这个敏感的问题,郭崑焘缄默不语,不愿接话。
“呵~北王殿下好大的口气啊。”左宗棠笑笑说道。
左宗棠表面上表现的毫不在乎,心底里终究还是泛起了阵阵波澜。
彭刚说得确实在理,将舆地学纳入科考范围,即使彭刚将来建立的政权只是割据政权,也会有想谋一官半职的士人抢着看,不失为一条捷径。
可这么做,必将引起文化大地震,其阻力,亦是难以想象的。
上万军队的行军肯定瞒不过清军的眼线。
人多眼杂,在湘江两岸看热闹的百姓中,除了有百姓,也有清军眼线混迹其中。
“我日,这么多短毛。”
人群中的清军眼线,亲眼目睹了满满一江,舳舻千里,旌旗蔽日的左军船队南下,被这场面惊得骇然失色。
江边的耳目们赶忙把此事告知清军斥候,清军斥候知悉此时,又飞速疾驰,前往全州城外的清军大营,将此事汇报给了帅帐之内的清军统帅。
斥候走进帅帐,跪在地上,向正襟危坐于帅帐中央的周天爵汇报了左军南下的军情:“抚台大人,短毛已经沿湘江南下,这会儿短毛应当已过黄沙关,不日即将抵达全州。”
听到短毛二字,帅帐内的空气瞬间突然变得安静。
所有清军将领的脸色都跟吃了屎一般难受。
帅帐内的周天爵、李孟群、向荣、周凤岐等清军官将,是较早和左军交战的清军队伍。
他们大多和左军交过手,清楚短毛军南下意味着什么。
以往短毛在广西还没坐大的时候,向荣带着精锐的楚军、镇筸兵在武宣同左军对战都难求一胜。
短毛入湘的两个多月,不断招兵买马,扩充营伍的事情他们在全州也有所耳闻。
以前打不过短毛,现在更是够呛。
帐内的清军官将各自怀着各自的小心思。
短毛不好打,长毛可以勉强打一打,已经成为了这些在广西征战近一年半的清军官将们的共识。
追着长毛打运气好还能捞点战果,打短毛?嫌命长么?
“有多少短毛,可曾看清?”坐于次席的向荣亦是强装镇定,保持一省提督在人前的威严与体面,提高嗓门追问南下短毛兵的人数。
向荣抱有侥幸的心理。
寻思着新任钦差大臣赛尚阿统领数省绿营团练,陈兵长沙。
短毛据有永州府、衡州府二府作为容身之地。
除非短毛不要容身之地,否则不会倾巢而出,肯定要留一部分兵力用来防着赛尚阿南下。
南下全州城的短毛兵人数要是少一点,也不是不能打。
“看清了,满满一江!满满一江的短毛!湘江上全都是短毛的兵船,无边无际!”斥候忙不迭回答说道。
左军占据永州府两月有余,起初还有清军的斥候深入永州府境内探查敌情。
可在被左军或是打死,或是俘获了些清军斥候之后。
鲜有清军斥候涉险愿意深入永州府侦查。
后续被派遣到永州府侦查的斥候都学精了,将侦查工作外包了出去,用银钱收买永州本地的游手好闲之徒作为充当耳目。
这样既安全,也能向上官们交差。
清军斥候所得到的消息,并不是一手消息,而是永州府当地游手传递给他们的不知道几手的消息,
向周天爵、向荣他们汇报左军军情的清军斥候,只知道左军是溯湘江南下,目的大概率是全州城。
至于南下全州的短毛军到底有多少人,他们这些斥候也不得而知。
“到底是多少人?本提要实数!”向荣喝问道。
他要的不是短毛盈江此类模糊的虚数,他要一个比较准确清晰的数字,好做应对。
第237章 短毛不满万,满万不可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