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8大清烧炭工 第178节

  “带着二营到城西的营地挑个地方驻扎休整,帮衬着施粥。”彭刚瞥了一眼在一旁等候多时的刘统伟,支开了李奇。

  “是。”李奇领命转身离开府衙署正堂。

  李奇走后,刘统伟走到彭刚的公案前,将整理出来的永州大户的资料呈递给彭刚过目。

  投效彭刚的三个湘南天地会大头目,李严通是草莽出身,刘代伟、刘统伟兄弟并非草莽。

  刘代伟、刘统伟出生于富农家庭,读过几年私塾,粗通文墨。

  左军此前一直是流动作战,永州府的大户、富户心存侥幸,觉得左军在永州府待不长久,对于左军的征银纳粮工作不是很配合。

  零陵城大户还好说,就在左军驻军的眼皮子底下,查抄他们的家产比较容易。

  就是零陵城之外的永州大户,征抄他们的钱粮要相对麻烦一些。

  两眼抓瞎,没有明确目标的情况下,征抄这些大户的钱粮效率很低。

  好在有不少加入左军的永州天地会了解当地大户的情况,可以根据刘统伟整理出来的大户名单,有针对性地挨个查抄。

  刘统伟刚刚加入左军不久,不会阿拉伯数字,仍旧习惯使用竖版书写,彭刚看着有那么一点点费劲。

  聚精凝神认真看了一遍刘统伟提供的名单,除却本地士绅豪门,本地商帮矿主,比如永州的盐商集团、祁阳木材商帮、宁远的锡矿主,资产都颇为雄厚。

  咸丰元年的永州府又是丰收之年,粗略算下来,永州一府大户理论上能征抄得到的钱粮,要比以往加起来都多。

  永州府的征抄工作结束后,左军圣库的现钱破百万之数轻而易举。

  “去城西营地带上三个营出城,照着名单征查,要快。”彭刚对刘统伟交代说道。

  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不日就要抵达零陵,他们来了之后肯定也要吃大户。

  彭刚要赶在他们来零陵之前,先把本地的主要大户给吃下。

第216章 宗棠之饵

  李星沅的尸体已经从湘江里打捞了上来运抵零陵。

  彭刚命人为李星沅打制一口棺材,保存看管好李星沅的尸体。

  和张必禄不同,前番彭刚愿为张必禄办葬礼,那是因为张必禄是清军中为数不多有血性、有能力的军人,是个值得尊敬的敌人。

  以李星沅在黄沙关拉胯的表现,仅凭一死之决心,还不值得彭刚敬重。

  彭刚是看在李星沅尸身对他还有点用处的份上,才愿意送他口棺材。

  “黄秉弦,你去趟战俘营,找个李星沅的家人或者幕宾,带到我面前来。”彭刚一面埋首写信,一面对黄秉弦说道。

  黄沙关一战,虽然李星沅自沉湘江,不过他的幕宾和随行的家人大都活着。

  黄秉弦不知道彭刚要带李星沅的家人幕宾做什么。

  李星沅作为湘阴望族李氏的佼佼者,他的家人幕宾虽然都有些墨水。

  尤其是李星沅的幕宾,举贡出身都只是门槛而已,亦不乏候选还没谋到实缺,来李星沅门下入幕谋求门路的进士。

  满清的官一半以上是给八旗爷留的,剩下的不到一半官额还要拿出一部分卖实缺充实财政。

  自秦朝以来,卖官鬻爵并不鲜见,不过只有清朝将买官卖官的卖官鬻爵做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实现了制度化,即捐纳制度。

  清朝买官不是直接买一次就可以,整个过程可分为获取资格、候补排队、补缺实授三个阶段,且每个环节均需额外付费。

  想买官要先捐个监生、贡生出身,然后才有资格捐虚衔,比如江忠源现在就是知府衔,不过江忠源的知府衔是咸丰亲自赏的,要比捐出来的含金量要高得多。

  知府衔不代表知府,只是代表你有当知府的资格。

  有了资格后接下来的环节是买候补,进入排队系统排队,作为候补官等待职位空缺(即“实缺”)。

  可是捐官泛滥,候补多而实缺少,候补周期极长又怎么办呢?

  没关系,还有买插队,加速补缺的“捐花样”套餐可供选择。

  因此即使考上进士,汉人进士的上升通道很狭窄,大把进士待业,灵活就业给地方督抚当幕宾。

  李星沅的那些幕宾态度死硬,都看不起左军的草台班子,看不起彭刚这个草头王,不愿为彭刚效力。

  黄秉弦不明白彭刚找他们作甚?又不是一路人。

  不多时,跟在李星沅身边镀金的三子李桓被黄秉弦带到了彭刚办公会客的西花厅。

  此时彭刚已写好两封信,他对黄秉弦带来的人还算满意,李恒是李星沅的儿子,能直接见到骆秉章。

  待信上的墨迹干了,彭刚将写好的信封好,朝黄秉弦递了个眼色。

  黄秉弦从彭刚手中接过信,塞到李恒手里。

  瞥了一眼满脸惊惧,不知所措的李恒,彭刚开口说道:“你爹的尸体我已让人捞了上来。这两封信,一封给湖南巡抚骆秉章,一封给左宗棠,你告诉他们,想要回钦差大臣的尸体,让左宗棠亲自来零陵取。”

  左宗棠怀才不遇,二十岁中举后,三次会试均落第。

  尽管左宗棠的才能被陶澍、林则徐等重臣赏识,但清廷始终未予实职,直到四十岁仍是一介布衣。

  比之十年七迁,官至侍郎的曾国藩。

  二十四岁中进士,列二甲

  左宗棠的仕途较为坎坷多舛。

  传闻左宗棠曾劝曾国藩趁平定太平天国,手握重兵之机推翻清廷,送上“鼎之轻重,似可问焉。”的对联试探曾国藩的态度,为曾国藩所拒,曾国藩将对联中的“似”字改为“不”字。

  此外亦有太平军围攻长沙时,左宗棠曾密会石达开或洪秀全的传闻。

  传闻真假姑且不论,坊间能传出左宗棠的这些风言风语,多多少少能反映出左宗棠忠于华夏而非某一特定王朝的传统儒家士大夫心态。

  左宗棠未能与太平军走到一起的根本性障碍还是在于儒家信仰为太平天国所践踏,视太平天国的尊洋教、反孔之举为文化灾难。

  比起自己的怀才不遇,对清廷选拔制度的不满,左宗棠更无法接受太平天国要从根本上摧毁这一制度。

  左宗棠最终选择镇压太平军,既是儒家传统价值观的驱动,亦因清廷的破格重用(一年升巡抚,两年任总督)填补了其政治抱负的遗憾。

  眼下左宗棠尚是白身,未得到清廷的破格重用。

  无论是否能将左宗棠争取过来,总要一试。

  历史上,负责守长沙的是张亮基,只是张亮基是咸丰二年(1852年)五月才调任湖南巡抚的,现在才是咸丰元年四月。

  目下坐镇长沙的湖南巡抚是骆秉章,彭刚不清楚左宗棠现在是否已经到了长沙,协助骆秉章守长沙,亦不知左宗棠现在具体在哪里,想主动上门拜访左宗棠几乎不可能。

  既然没办法主动找左宗棠,那便试着以李星沅尸身为饵,看看左宗棠能不能来零陵一趟。

  李恒颤抖的双手捻着两封信,壮起胆子哆哆嗦嗦地请求道:“大王能否开恩,让我见家父遗体一面?”

  “秉弦你带他过去看一眼。”这个要求不算过分,彭刚点点同意了,对黄秉弦说道。

  安排完李恒送信捎话,彭刚带上这几天起草的檄文,提着早已备好的新鲜五花肉来到老师刘炳文的住处。

  他对写檄文一事不擅长,零陵本地的士子不是跑了,就是已经提前去长沙准备今年清廷开的恩科。

  尽管彭刚已经把要求从生员降低到凡是考上过童生,皆可直接到永州府衙署递上名字直接见他,仍旧是应者寥寥。

  目前为止,彭刚帐下只有刘炳文这么一位进士。

  彭刚专门安排了一个排的卫兵保护刘炳文一家的老小的安全,但并未限制刘炳文的人身自由,只要刘炳文不离开左军营伍,刘炳文能够在卫兵的陪同下四处走走看看。

  在全州城的时候,刘炳文就喜欢到各营伍观察左军,尤其是喜欢去童子营。

  这或许是刘炳文的职业使然,刘炳文是在贵县开学馆教书的。

  彭刚的童子营就是一个移动的大学营,教授那些孩子最基本的语文、数学知识。

  三期学员也在童子营中,由于目前左军各营伍伤亡的基层军官伤亡很小,彭刚还没有从三期学员中抽调人员补充入军。

  因此三期学员反而是学习训练时间最长的一期学员。

  唯一遗憾的是彭刚军务繁忙,很少有时间给三期学员亲自授课,只能抽空不时到童子营走走,检查三期学员的学习训练情况。

  三期学员的学习时间更充裕,文化成绩要比二期学员好一些,不过和一期还是没法比。

  一期学员最早只有二十四人,而且还是彭刚手把手亲自教。

  彭刚暂时没有抽调三期学员扩军的想法,更倾向于让他们继续深造,择其成绩优异者,教授一些进阶的知识,比如基本的地理常识和物理常识。

  刘炳文住在距离永州府衙署一里左右的一处宅院,这处宅院原本属于本地的望族周家,这家人以宋明理学开山鼻祖周敦颐的后人自诩。

  来到宅门前,门口的两个卫兵立正向彭刚敬了一记军礼,彭刚微微点头还礼。

  彭刚的师娘李氏见彭刚来访,赶忙出门来迎。

  “师娘,先生可在?”

  彭刚将手中的一块八九斤重的五花肉递给李氏,开口问道。

  “难得你还记得他的这点喜好。”李氏眉开眼笑地接过彭刚递上来的肉,朝书房方向指了指,“他在书房看书,我这便叫他出来见你。”

  今时不同往日,彭刚以往不过是一普通的童生,现在彭刚是王,李氏觉得现在彭刚位高权重,他们一家子全靠彭刚照拂,按照规矩应该是刘炳文来见彭刚,而不是彭刚去见刘炳文。

  “师娘自去忙,我去书房见见先生。”彭刚倒不是很在意这些,刘炳文是他的老师,学生主动求见老师,即使传扬出去,也没什么不妥。

  走进书房,刘炳文正饶有兴致地翻阅着彭刚带头编纂的常用字字典,书桌上的草纸上,密密麻麻地写着一些注有拼音的字。

  穿着一身直身,已经开始蓄发的刘炳文听到门口的动静,见是彭刚来了,起身相迎。

  “先生可有空?帮我斧正斧正这篇檄文?”说着,彭刚掏出了檄文递给刘炳文,请求刘炳文斧正檄文。

  湖南士子不愿来投效彭刚,除了左军尚未成事之外,清廷对所谓教匪的污蔑造谣,以致湖南士子不了解左军的政治主张,对左军充满敌意,才是更为重要的原因。

  太平军在广西时捣毁文庙,宗祠之事多有发生,即使湖南人还不知道这些,清廷当局也会大肆宣传,添油加醋地对太平军进行抹黑。

  刘炳文接过彭刚的檄文,不解道:“据我所知,天王才是太平天国的共主,即使天王不掌权柄,这檄文也应当是由有节制诸王之权的东王来发,莫不是天王和东王已经到零陵?”

第217章 道路

  虽说彭刚由于客观原因未能参加全州的决策会议,但作为首义气七王之一,太平天国顶层的会议,他有权第一时间知道。

  杨秀清已经挥师道州,剑指桂阳州和郴州,不会来零陵。

  至于洪秀全会不会来,尽管还没有明确的消息,不过彭刚判断洪秀全大概率是不会来的,即使洪秀全想来,杨秀清也未必会同意。

  现在能对杨秀清的大权产生实质性威胁,已经不是萧朝贵的西殿,而是彭刚的北殿。

  萧朝贵勇武有余,智谋不足,耍心眼玩权谋玩不过杨秀清这个人瑞。

  再者,现在已经不是团营令时期,苍梧封王之后,杨秀清的东殿实力,已经超过西殿,萧朝贵很难再有翻身,取代杨秀清的机会。

  “各王皆有开府之权,他们发他们的檄文,我发我的,不冲突。”彭刚说道。

  冯云山崇尚周礼,在他亲手创制的制度下,天国诸王的权力确实很复古,有东周诸侯王之风,各王皆有独立的军权、行政权,可行列土封疆之事。

  权力过于分散只是天国制度设计的其中一个缺陷,也可以说是各方妥协的产物。

  这也怨不得天国制度的总设计师冯云山,天国首义七王和团营令时期的核心班底都是广西人。

  冯云山作为没什么根基的外来户,想要在短时间内发展壮大上帝会,必须给各地的实力派放权。

  假使冯云山、洪秀全一开始就攥着权力不放,各地上帝会头目自然也没有太大的动力传教吸纳新会众,发展壮大上帝会,上帝会更不可能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发展成为一支实力强劲的武装力量。

  权力分散尚可以通过建立一套制衡机制避免权力失序,保持平衡。

  以杨秀清的政治天赋和行政能力,不难做到这一点。

  比起权力分散,权力错位才是最为致命的问题。

首节 上一节 178/23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