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8大清烧炭工 第117节

  起事以来战事紧急,前线的火器缺口很大。

  只能集中人力物力生产火铳和劈山炮,研制重炮一事,不得不推迟搁置。

  沉默中,有人摸了摸自己胸前染血的蓝衣,有人掂了掂弹药袋,还有人擦了擦眼角的汗,低声说了一句:“等咱哪日打到府城,也得把这炮拉去,轰他个天翻地覆!”

  “府城太远了,我一会儿先问问先生能不能先拉到武宣去给咱们练练手打武宣。”陈旭元兴奋地搓着手说道。

  “都在呢,怎么,有了重炮,看不上劈山炮了?”彭刚来到这群炮兵连的小伙子们面前。

  看到彭刚来了,炮兵连的这群后生仔们急忙立正朝彭刚敬礼:“将军!”

  此战不仅缴获了二十六门重炮,还缴获了六十二门劈山炮。

  向荣给他送的见面礼,可比周天爵送他的要厚重多了。

  有这么多炮,扩编炮兵自然也要提上日程。

  随着军队规模的迅速膨胀,仅仅一个炮兵连已经不够用了。

  现在限制左军炮兵扩编的不是炮,而是火药。

  炮兵,尤其是重炮兵对火药的需求远比火铳兵大。

  彭刚的红莲村兵工厂能生产火药。

  只是由于缺硝,火药的产量一直不高。

  经过四场大规模的战斗,彭刚在战前通过各种渠道囤积的那点火药早就消耗完了。

  目前左军最主要的火药来源是依靠缴获。

第154章 败了?

  “有了重炮,我们再也不用担心面对清军的重炮没有还手之力。”陈旭元欣喜若狂地说道。

  “炮肯定是越大越好!”

  “也不尽然,大炮有大炮的好处,小炮有小炮的好处。只是用法不同罢了,没有好坏之分。”彭刚伸手摸了摸炮身上的铸铭。

  “劈山炮因为轻便,我们可以扛着、拉着劈山炮在山里走,而重炮就做不到。”

  重炮和劈山炮各有各的用途,彭刚不可能有了重炮就放弃劈山炮。

  至少在能够自制或者进口买到更好的轻型火炮,有更好的替代品之前,彭刚不会考虑放弃劈山炮。

  陈旭元等人喜欢大炮的想法彭刚能够理解。

  毕竟八个多月来,他们左军在清军的重炮面前吃了不少亏。

  炮兵连的炮兵们难免会萌生出重炮一定比劈山炮好的错误观念。

  就左军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其实劈山炮才是更适合左军后勤与作战方式的炮。

  “属下受教。”

  陈旭元细细咀嚼着彭刚的话,觉得彭刚说得有道理。

  “其实你们面前视若珍宝的这尊八百斤重炮,已经落伍,算不得好炮。”彭刚循循善诱。

  “落伍?”

  陈旭元、梁震等人感到很不可思议,眼前这尊广东军器局所造的八百斤重炮,已经是这些广西山沟沟的后生仔们有生以来所见过的最好、最厉害的炮了。

  在他们看来,清军的重炮射程威力已经十分惊人。

  “先生指的是洋人的炮?”陈旭元猜测道。

  虽然陈旭元只是个连长,不过他资格老,炮兵连又是特殊的技术兵种,左军全军仅此一连。

  陈旭元平日里更经常和各营营长厮混在一起,而非和连长们厮混在一起。

  三营长谢斌有时候喝高了会和他们讲述鸦片战争时期在广州的见闻,尤其是洋人的坚船利炮。

  火铳营也有不少褐贝斯是从洋人那里购买的,并且质量要比他们自制的破虏铳好。

  陈旭元觉得既然洋人能制造出工艺精湛,十分皮实耐用的褐贝斯,应当也能制造出好炮。

  “现在洋人的枪炮比我们好。”彭刚微微点头。

  “我们以后不仅要买洋人的枪炮,更要自己造出比洋人更好的枪炮,只有自己造的东西,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用着心里也踏实。”

  “乾隆那老鞑酋坏得坟墓冒黑烟!明明几十年前洋人给他送过更好的洋枪洋炮当贺礼,这老鞑酋一直藏着掖着!”陈旭元攥紧拳头说道。

  在红莲村的课堂上,彭刚向这些学生们讲过马嘎尔尼出访清国的事情。

  “对!洋人也不是啥好东西,万一洋人又想打咱们,讹咱们银子,不卖给咱们炮,或者卖给咱们的炮有问题,我们在战场上遇到洋人要吃大亏!”梁震觉得洋人和清廷一样坏。

  鸦片战争前夕,英国对华贸易中,除了鸦片之外,顺差最大的商品为棉织品。

  在棉织品贸易中,英国大约有五十至六十万英镑的贸易顺差。

  折合成库平银即一百五十二万两到一百八十二万两的顺差额。

  也即是说在正常的贸易情况下,棉织品是英国对华输入的商品中最赚钱,最有优势的商品。

  质优价廉的棉布也确实对沿海地区,尤其是开埠地区的传统染坊布铺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梁震家在没破产前经营着一家小染坊,造成他们家破产的除了清廷繁重的摊捐外,就是洋人输入的洋布。

  故而他对洋人的敌意不比对清廷的敌意轻多少。

  “将军,我们什么时候能有用上自己造的重炮?”陈旭元眼巴巴地望着彭刚。

  彭刚虽然经常向他们画饼,不过彭刚并非只说不做,时不时会兑现当初向他的学生们画的饼。

  彭刚说以后他们炮兵不仅能用上进口的大炮,还能用上自己造的,比洋炮还好的大炮,陈旭元深信不疑,唯一有变数的就是实现的时间。

  “等我们有了一府之地作为根据地的时候。”彭刚背着手说道。

  “有了重炮,一个炮兵连是不够用了,我现在要成立两个炮兵连,一个连负责操作劈山炮,一个连负责操作重炮,你们好好准备准备,先商量商量谁留在劈山炮连,谁去重炮连。”

  彭刚有想过是否直接一步到位,组建一个炮兵营。

  可这个想法很快被彭刚给否定了。

  组建炮兵营所需的炮,他肯定是有的,不仅有,还有富余。

  人员挤一挤,各部队之间调剂调剂,降低炮兵门槛也能凑齐。

  最大的问题还是火药不够,且来源不稳定。

  没有充足的火药,炮不过是摆着好看的铁疙瘩,有再多的炮兵部队也只是摆设,会造成兵力上的浪费。

  因此彭刚决定好只在原有的炮兵连基础上扩充一个重炮连,精心培养炮兵苗子,等时机成熟了,火药问题得到缓解了,再组建炮兵营。

  “将军,清军退到武宣了,我们是不是可以顺道打打武宣城?”陈旭元殷切地看向彭刚。

  武宣城距离三里墟只有二十来里地,沿途地势平坦。

  陈旭元想把刚刚缴获的重炮拉到武宣城练练手。

  “是否攻打武宣到时候会通知你们,你们先准备好炮兵连扩编的事情。”彭刚说道。

  打不打武宣城,将清军彻底赶出武宣县,为北上之路扫清障碍,取决于三里墟一战的战果,以及黔江南岸张必禄所部清军的动向。

  眼下三里墟一战的扫尾工作还没有结束,现在谈论是否攻打武宣还为时尚早。

  不过现在既然挣破了清军的包围封锁,接下来确实应该好好考虑以后的进军方向了。

  扫尾的工作持续了一天半便结束了。

  战果很快也统计出炉。

  此战在交战以及追击过程中总计毙杀五百五十六名楚军和镇筸兵,毙杀黔军二百五十人,毙杀滇军三百八十二人,毙杀乡勇三百四十一人,毙杀八旗兵四十二人(含淹死找到的尸体)。

  俘虏楚军和镇筸兵二百七十八人,俘虏黔军二百三十人,俘虏滇军三百六十二人,俘虏乡勇八百九十二人。

  己方阵亡两百零一十六人,其中超过六成的伤亡是首次参战的五个暂编营。

  彭刚正愁找不到没那么多绳子捆俘虏的时候,打扫三里墟大营的民夫在清军的仓库里找到了五十多筐绳子。

  彭刚非常诧异不解,不知道清军准备这么多绳子干什么。

  直到抓了几名俘虏审问,这才得知这些绳子是贵州清江协副将伊克坦布为彭刚准备的。

  伊克坦布刚刚入桂作战的时候十分嚣张,扬言要用这些绳子把上帝会教匪全部给捆了送到京师给他的主子献俘。

  只是后来伊克坦布在听说了连向荣的楚军、镇筸兵都不敌彭刚所部左军。

  伊克坦布老实了不少,绝口不提进山活捉上帝会教匪的事情,带来的绳子也一直闲置在仓库。

  当然,这些绳子最后伊克坦布也没白带,还是派上了用场。

  不过这些绳子不是用来捆太平军,而是用来捆清军。

  听捆清军俘虏的将士们说,这些绳子质量很好。

  彭刚哭笑不得,真不知道这些清军将领的脑子里装的到底是什么浆糊。

  好好的军械不去准备,净整这些虚头巴脑的东西。

  午后天色昏黄,粤西酷热的暑气在武宣城墙上蒸腾翻滚。

  一队接着一队的清军败兵哗啦啦踏入武宣城中。

  这些清军败兵鞋履破烂,衣甲残裂,血污斑斑,有的肩挑伤兵,有的拖着断腿的兄弟,一路哭喊着涌入武宣城。

  走在最前面的向荣昔日的提督威仪尽失,连提督仪仗都丢了。

  向荣的目光低垂,不敢望四周投来的惶恐、失望与鄙夷目光,更不知道接下来应该如何面对广西巡抚周天爵。

  这倒不是因为向荣觉得打了败仗无颜面对周天爵。

  而是向荣与周天爵素来不和,经此一战,周天爵更有底气和理由对他向荣颐指气使了。

  向荣在西线清军中的话语权,亦将随着此战式微。

  当然,前提是西线清军还存在的话。

  彭刚是否会挟三里墟之胜,一鼓作气拿下武宣城还很难说。

  不过向荣觉得彭刚继续攻打的武宣城的可能性很大。

  西线清军精锐尽丧,彭刚打过武宣城,对武宣城很熟悉,很得武宣人的民心。

  此前太平军缺乏攻城的重炮,三里墟一战,太平军补齐了这方面的短板。

  如果向荣是彭刚,他肯定会选择攻打武宣县城,将清军主力逐出武宣县。

  残破的武宣县衙门正堂,广西巡抚周天爵早已得报,满衙僚属早早肃立两侧。

  周天爵面无表情,高坐于县衙正堂之上,他并未起身迎接战败而归的向荣、伊克坦布、韩永奇等人,只冷眼望着堂下的向荣。

  “败了?”

  周天爵只是轻描淡写地问了一句,似乎数千清军战死被俘这么大的事情在他眼中无足轻重。

  获悉向荣大败的消息,周天爵甚至有些幸灾乐祸。

  周天爵因莫村一战打得太过难看,钦差大臣林则徐认为周天爵老迈贪功,难堪大用。

  遂将西线清军的指挥大权交到了向荣手里。

首节 上一节 117/23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