篡蒙:我岳父是成吉思汗 第276节

  文仪微微一笑,道:“如果王上按照你说的,灭宋之后,再实行均田制和府兵制。那些官员士大夫,明面上不敢相抗,但暗地里做小动作,总是免不了的吧?宋国得多长时间,才能彻底安定?”

  “如果这些人的子弟通过科举,进入朝廷成为朝廷官员,对王上的各项政令阴奉阳违,岂不是更加麻烦?王上总不能禁止江南人参加科举吧?”

  “王上的宏图,远超秦皇汉武,恐怕阳光照耀下的每一寸土地,他都想纳入掌握之中。如果陷入这些反对者的纠缠中,会浪费王上多少时间?他们配吗?”

  黄震若有所思地道:“所以,王上的意思,是让这些人主动跳出来,毕其功于一役?”

  “不错,正是如此。还有,八旗军征战辛苦,总得给足够的赏赐。这些人如果不跳出来,王上犒赏八旗将士的财帛女子,岂不是要从国库中出了?”

  “所以,你是赞同王上的决断了?”

  文仪毫不犹豫地点头,道:“那是自然。杀吧!杀吧!杀江南士大夫个人头滚滚,杀出个朗朗乾坤!自从蒙古崛起以来,整个世界已经变了。我汉人能否抓住这个机遇,实现千秋伟业,就看这一遭了。万不能被这些江南士大夫,拖了后腿!”

  文仪原本对天下大事不感兴趣,觉得天下只是治乱循环而已。所以,只是酷爱读书,耕读传家。

  不过,他绝顶聪明,自从发现“天下再无饥馁”成为可能,决定入仕以后,对天下大事下了苦功。

  他发现,不仅是“天下再无饥馁”成为了可能,而且汉人最辉煌的时代即将到来。

  江南士大夫如果成为了这个时代的绊脚石,当然要毫不吝啬地碾压过去!

  ……

  ……

  和林城,万安宫。

  “大汗,这是赵朔发布的《灭宋令》。”镇海将一份文书,递到了窝阔台的面前。

  窝阔台最近的心情,相当不好。贵由参与西征,麾下都是草原战士,竟然战功落在了赵赫之后,把阿尤布王朝都输了。非但如此,众多真神国主,是从他的方向突围,丢了大脸。

  不过,看完了这份《灭宋令》之后,窝阔台不由得哈哈大笑起来:“想不到啊,真是想不到,赵朔竟然得意忘形了!这是长生天保佑我窝阔台!保佑我黄金家族啊!”

  镇海道:“大汗何出此言?”

  窝阔台道:“赵朔身上有大宋宗室血脉,天下几乎尽人皆知。如果,他在《灭宋令》里,直接来个认祖归宗,宋国岂不是可以传檄而定?现在,他发布这《灭宋令》,却是逼着那些江南的官员地主们,和他拼死相抗。如此看来,岂不是得意忘形了吗?”

  镇海微微摇头,道:“赵朔如果认祖归宗,那些官员士大夫,只是不反对他做江南人的皇帝而已,而不是不反对他的制度。也许,赵朔这样做,是想将反对他的人一网打尽?”

  “你不懂,你不懂。”窝阔台自信满满地道:“普天之下,宋国的筑城技术最为高明,又有八千多万人口。如果宋国一心坚守,不与赵朔野战,赵朔恐怕会顿兵坚城之下,损兵折将,吃凭生最大的一场败仗啊!”

  “呃……希望如此吧。”

  窝阔台如此自信,镇海也不好多言。

  不过,他心中暗想:宋国的确人口众多,城池坚固。但赵朔的攻城技术,天下第一啊!

  那些官员士大夫虽然可能拼死反抗赵朔,但是那些占全国一半人口的佃户,可会非常支持赵朔啊!

  赵朔攻不下宋国还则罢了,如果这种情况下,还干干净净地吞下宋国,那就会获得八千多万真心效忠他的汉人人口。

  到了那时候,别说蒙古其他四系加起来,也远远无法与之相抗了。

  即便蒙古和欧罗巴诸国加起来,也难以相抗!

  因为,从人口上讲,赵朔灭宋之后,三分天下,恐怕能有其二了。

第235章 十胜十败论?狗屁!他们都投啦!

  南宋,临安,皇宫。

  “说说吧,你们对赵朔的《灭宋令》怎么看?”

  宋国皇帝赵昀面色沉凝地向他的五个宰相看来。

  郑清之,右丞相兼枢密使。

  史嵩之,左丞相兼枢密副使,都督两淮四川京西湖北军马。

  乔行简,平章军国重事。

  魏了翁,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

  真德秀,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

  说实话,自从宣缯被赵朔腰斩于午门后这近三年来,是赵昀过得最为舒心的一段日子了。

  虽然窝阔台下旨,诸汗长子西征,赵朔伐宋,但赵朔对宋的征伐,这不是还没开始吗?

  史弥远一死,郑清之任右丞相兼枢密使,成为了宋国的首相。此人为人清介,不是贪权的人。

  为了安抚史弥远一党,赵昀将史弥远的侄子史嵩之提拔起来,成为了仅次于郑清之的宰相。

  但是,史嵩之的威望,怎么能和史弥远比?

  别看史嵩之还有“都督两淮四川京西湖北军马”的职司,似乎大宋精兵都握在他的手中。

  但是,大宋自有制度在,史嵩之对前线下令,没有郑清之这个枢密使的允准,是调不动一兵一卒的。再说了,史嵩之本人和他的家眷,不是在临安吗?京城的兵马,史嵩之连影响都做不到。

  史弥远的党羽梁成大,被赵昀赶去提举千秋鸿禧观了。

  再加上赵昀提拔了两个“理学大家”真德秀和魏了翁进宰相班子,他终于掌握了南宋万里江山八千多万子民的大权,国家大事一言而决,小日子别提多滋润了。

  不过,随着赵朔的《灭宋令》一发,赵昀的好日子也眼瞅着要到头了。

  “陛下勿忧!”

  魏了翁虽然年近六十,却声若洪钟,道:“蒙古军虽然势大,但臣认为我大宋有十胜,赵朔有十败。这场战争的胜利者,必定是我大宋!”

  赵昀眼前一亮,道:“哦?魏爱卿何出此言?快说说,到底赵朔是哪十败,我大宋又是哪十胜?”

  “其一,赵朔将精兵强将,付于长子赵赫西征。我大宋,却是全国精兵强将为一体,与赵朔相抗。此为一胜一败也。”

  “其二,我大宋有长江淮河之天险仗恃,江南之地又水网密布,不便骑兵奔驰。正所谓北人擅马,南人擅船。赵朔的优势在于骑兵,我大宋的优势在于水师。赵朔这是以己之短,击我之长,此为二胜二败也!”

  “其三,赵朔的头上,还有个蒙古大汗窝阔台呢!如果我大宋子民投降赵朔,岂不是效忠胡人朝廷?赵朔虽有一统汉人之愿,却没有登基为天子,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此为三胜三败也!”

  “其四,我大宋与士大夫共天下,赵朔号称与汉人蒙古人共天下,实则不过是武夫共天下罢了。武夫毫无廉耻,心怀叵测,如何托以重任?此为四胜四败也!”

  “其五,自古出兵,哪有将兵力以实告知全国的道理?无不夸大数倍,外慑敌国,内震不臣。赵朔所谓十五万八旗军,十四万府兵之说,已经不能再少了。由此可见,赵朔得意忘形,以为必胜,连虚张声势都不愿做了。自古骄兵必败,正如海陵王之旧事。此为五胜五败也!”

  “好!”

  魏了翁话说到这里,真德秀已经高声赞叹:“当初金海陵王率六十万大军南征我大宋,号称百万,何等的气势汹汹?骄傲自满之余,还写了一首诗:万里车书一混同,江南岂有别疆封?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结果,还不是被我大宋大败于采石矶?功败垂成?”

  就连乔行简都微微点头,觉得赵朔有些托大了,道:“当初曹操一统北方,同样志得意满兵伐江南,却在赤壁兵败于曹刘之手。”

  魏了翁得了二人的鼓励,越发慷慨陈词,道:“其六,赵朔拥有大宋宗室血脉,却直到今日,没有认祖归宗。陛下敬天法祖,人尽皆知。如此不孝之人,怎是陛下的对手?此为六胜六败是也!”

  “其七,按照赵朔的《灭宋令》所言,他在根本之地,只留下了四个万户,而且是色目万户,这怎么够?”

  “蒙古内部本就不和,窝阔台被赵朔术赤等人所逼,下了《罪己诏》。赵朔灭宋之后,窝阔台还如何制他?如果窝阔台趁他灭宋之际,忽然发草原大兵挠其后背?赵朔恐怕有身死国灭之忧。此为七胜七败也!”

  “是啊!”

  赵昀高兴地点头,道:“如果窝阔台出兵,掏了赵朔的中都,那可就太好了。”

  魏了翁道:“其八,赵朔的首相乃是耶律楚材,一个契丹人,有何学问?北方文宗赵秉文,仅仅被他授予了一个礼部侍郎之职,大材小用。”

  顿了顿,他向其他几位宰相看来,道:“如今我大宋朝堂之上,却是众正盈朝。从庙算上来讲,我大宋必胜,赵朔必败!此为八胜八败是也!”

  “嗯。”

  这话诸位宰相爱听,连郑清之都微微点头。

  魏了翁继续道:“其九,赵朔口口声声,与汉人和蒙古人共天下。却声称对我大宋坚守的城池,缙绅之家尽数斩杀男丁,守城军士十中抽二而杀。如此残暴,乃是率兽食人之辈也!民心向背,可想而知。此为九胜九败是也!”

  “其十,赵朔要取消缙绅之特权,夺地主之田地。佃户衣食,皆赖于缙绅,凭什么二者平等?那些缙绅之家的土地,乃是先祖一代代辛劳,积攒下来的。赵朔凭什么强夺?他们必然誓死相抗。小民无知,缙绅才是天下的根本。赵朔舍本逐末,此十胜十败是也!”

  “说得好!缙绅之家,才是天下的根本。想当初的汉光武帝,都和地方豪强妥协!”

  “赵朔得罪了普天下的缙绅,还想得天下,简直是白日做梦!”

  “夺人财路,如杀人父母。此战的胜利,必然属于我大宋!”

  郑清之、乔行简、真德秀纷纷附和。

  公允来讲,大宋这几位宰相,没有一个是纯粹的废物,也称得上大宋的英杰了。

  但是,他们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得民心者得天下。

  什么是民心?

  当然是缙绅之心了。

  百姓愚氓,还不是那些缙绅说什么,他们就信什么?在士绅的鼓动下,他们必定和赵朔舍命相抗。

  赵朔凭什么征服大宋?

  所以,这三位宰相都大为振奋。

  魏了翁更是洋洋自得,似乎自己“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已经能与三国年间对曹操提出“十胜十败”的郭嘉相提并论。

  恐怕此次宋国此次大胜之后,他的这番话,会在史书之上浓墨重彩的记上一笔。

  唯有史嵩之没有附和。

  他虽然是史弥远的侄子,但是确实军政皆能。大宋现在的这五个宰相里,史嵩之称得上第一能臣,而且是断崖式的领先。

  还有最关键的,史嵩之从年轻的时候开始,就分外看不起那些“理学大家”,最看重的是“实事之功”。

  他对魏了翁的十胜十败论,简直嗤之以鼻。

  其一,赵朔才把一成的兵马给了赵赫,这就影响赵朔麾下大军的战力了?更别提这么长时间过去,赵朔恐怕早就把兵员补齐了。

  其二,谁说赵朔的水军不能打的?根据最新的情报,赵朔的海军正红旗,不但能行驶到南方的大洋,还不知从哪里捕了很多鲸鱼,

  宋国的水军,做得到吗?

  其三,赵朔头顶上有个窝阔台算什么?说直白一点的,窝阔台得叫赵朔姐夫。历代的宋国皇帝,对金国皇帝称兄,称伯,称叔,称臣,还送上大量的财帛女子给金国。什么屈辱的事没干过?影响大宋皇帝,统治亿万子民了吗?

  其四,赵朔与武夫共天下怎么了?成吉思汗和草原战士们共天下,还不是灭国无数?

  其五,人家赵朔出了多少兵,就说多少兵,这怎么就得意忘形了?这是去浮夸求真实,有什么不对?

  倒是宋国号称雄兵过百万,到底有多少水分?又震慑了谁了?

  其六,赵朔没有认祖归宗,那很显然,就是不想如同汉光武帝一般,承继前朝。

  他要建立一个崭新的,与大宋完全不同的朝代,这是所图甚大好不好?

  其七,窝阔台这时候攻打赵朔,那就是蒙古分裂之局。其他四系,说不定马上就会联手灭了他。就算赵朔大军回转,他也未必能抵挡得住啊!简直是给了赵朔封狼居胥的借口!

  窝阔台是嫌自己的汗位太稳当了吗?

  其八,完全不值一提。史嵩之认为,如今大宋的宰相班子里,别说什么真德秀、魏了翁了,就是什么郑清之和乔行简,都不算什么厉害人物。

  这大宋朝堂上能称得上宰相之才的,只有他史嵩之一人而已。

  其九,赵朔号称和蒙古人、汉人共天下,这次征伐宋国,已经是够仁慈了。要知道,蒙古人当初可是杀光了党项人的男丁,不管他们归降还是不归降。

  到了高丽之地,甚至直接车轮放平!

  这不是和汉人共天下,什么是和汉人共天下?

  其十,最为可笑。

  的确,隋唐年间实行均田制和府兵制,是因为战乱之后,人少地多,才毫无阻力。

  现在南宋人多地少,不知有多少缙绅会誓死抵抗。

  但是,赵朔怕他们抵抗吗?

首节 上一节 276/29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