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三日后,皇宫,大安殿。
“嗯?孟之缙没有报名?”赵朔向辛褎看来。
孟之缙是孟珙的次子,今年十四岁,自幼就有神童之名。根据黑冰台的情报,他带着几个从人,来到了中都。
赵朔本来以为,孟珙有投降之意,想让儿子来参加科举呢。没想到,也许孟之缙只是来中都长长见识,没有参加科举的报名。
辛褎道:“要不要留下他?”
“不必了。”赵朔摇头道:“孟珙如果因为儿子的性命,改变立场,也就不值得我如此看重了。”
辛褎见赵朔情绪不高,道:“虽然孟之缙没有报名,但是宋国有一个神童报名了,此人姓文名仪,是庐陵人。”
文仪?庐陵人?
莫非是文天祥的父亲?
赵朔只知道文天祥是庐陵人,他的父亲叫什么就不甚了了了
但是,文仪既然是庐陵人,又姓文,还有神童之名,几个因素加起来,就很可能是文天祥的父亲了。
刀枪无眼,如果文天祥的父亲死在战火中,那自然也就没有以后的文天祥,太过可惜了。
没想到,他竟然主动北上,报名了科举。
当初赵朔虽然决定伐宋,也公告天下了。但是,水师还没准备好,一直调兵遣将,积蓄力量,引而不发。
如今,海军已经训练成形,连文仪都主动参加了赵朔的科举考试。
这场灭宋之战,真是万事齐备,只待出兵了。
第234章 灭宋令,专杀士大夫!
八月十六,科举考试正式开始,策论的题目就是《宋国和我国制度之优劣比较》。
这一方面,是考察士子们的学问。
另外一方面,就是对正式伐宋做舆论准备了。
八月十九,科举正式放榜,录取的进士达到了四千零七十八人。
这数字也太恐怖了。
本来在金国年间,一年平均科举录取的人数就在百人左右。
宋国略多一些,一年平均三四百人。
赵朔让新科进士担任基层官吏,以前一年录取的人数在两千人左右,本来就已经够惊世骇俗的了,现在又直接提升了一倍!
这些新科进士们大概能猜到赵朔的心思。
赵朔要发兵宋国了,宋国的面积相对于赵朔的领土来不算广大,但是人口多达八千余万。
世子即将攻取的阿尤布王朝,人口恐怕也接近千万。这一下子就是近一亿人口的进账。
治理这么多的人口,当然需要大量的“自己人”。
不过,随着赵朔在八月二十三这天,发布天下的一道《灭宋令》,这些新科进士们发现自己还是想的太简单了。
这份《灭宋令》的第一部分,就是宣布灭宋的原因。
首先,当然是宋国劝进赵朔,挑拨离间,理应灭之。不过,这个原因并不是最重要的原因,一笔带过。
然后是第二个原因,八个大字:华夏一统,汉人归一!
统一,是每个华夏朝廷的必然使命。
宋太宗赵光义驴车漂移,放弃了燕云十六州,与辽国签订和约。后来,宋真宗签订《澶渊之盟约》,放弃了华夏一统,就等同于放弃了华夏朝廷的责任。
宋高宗赵构和宰相秦桧,“南人归南,北人归北”之决定,更是华夏的罪人。
今日,赵朔发兵,要让华夏重归一统,让天下汉人重归一统。
什么?赵朔头上还有个蒙古朝廷?
蒙古朝廷是让赵朔缴纳赋税了,还是献上美人了?
说直白一点,就算现在的蒙古大汗窝阔台,都得恭恭敬敬地称赵朔一声姐夫。
第三个原因,则是宋朝辜负了汉人。
汉人在赵朔的治下,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拓地何止万里?
但在宋国君臣的指挥下,先不能取燕云十六州,后有靖康之耻,丢了北方半壁江山,向异族缴纳岁币。
这样的朝廷,不配做汉人的朝廷!
南方的赵官家不行,就换北方的赵官家来!
《灭宋令》的第二部分,则是明牌了,宣布此次的出兵情况。
其一,内七省十四个万户,海军正红旗一个万户,全部参与这场灭宋之战。
虽然赵赫西征时,这十四个万户都抽调了一个千人队出去,但在这两年的时间里,他们已经补足了建制。
灭宋的正规军,达到了十五万之众。
他们原本的防区,交由从外六省调来的色目正黄旗第一万户、色目正蓝旗第一万户、色目镶蓝旗第一万户,色目镶红旗第一万户,共四个万户作为留守的正规军。
其二,内七省共出府兵十四万,参与这场征宋之战。
灭宋两年之后,内七省的租税,统一降低一成。
当初赵朔灭金之后,河北山东的赋税已经从四成降到了三成,灭宋之后再降一成,也就是只有两成了。
其余内五省的赋税,也将在灭宋之后从四成降为三成。
这就是赵朔向着天下汉人,放出的再明显不过的信号:吾与尔等共天下!归顺的越早,越有肉吃!
《灭宋令》的第三部分,重中之重,宣布战争中以及战后对宋国的处置。
其一,大军所到之处,望风归降者。保证军民百姓的人身和家宅、浮财之安全。
若有负隅顽抗者,杀尽城中官员、缙绅之家的男丁,女子贬为奴隶。普通军士十中抽二而杀,
虽然看起来残酷,但是,相比赵朔灭金乃至于域外征战,可要仁慈多了。
其二,灭宋之后,统一实行均田制和府兵制,执行北方律法。凡有不遵者,一概男丁斩首,女子贬为奴隶。
按说这是题中应有之义,但是赵朔特意强调了一下。
因为,宋朝的制度和赵朔的制度,差距太大了。
宋国不抑兼并,士大夫们、朝廷官员们通过种种手段,巧取豪夺,兼并了大量的土地,拥有着大量的佃户。
比如秦桧吧。
溧水县石臼、固城湖中有圩田约十万亩,绵亘八十四里,号永丰圩。起初是官府所有,百姓承佃,后来就成为了秦桧的私田。另外,秦桧在金陵还拥有永宁庄、荆山庄等田产,所有土地加起来在六七十万亩左右。
即便秦桧死后,“家道中落”,还拥有四五万亩土地。
还比如“中兴四将”之一的张俊,拥田高达百万亩。
其他的官员士大夫,虽然规模不如他们俩,但对普通百姓们也绝不会手软。
粗略统计,南宋沦为佃户的人口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
佃户们面临的问题,不仅是要遭受地主的盘剥,还有最关键的,是和地主在法律地位上的完全不平等。佃户们连性命都无法保证,就更别提妻女的安危了。
原本北宋时期,地主打死佃户,处罚是发配到邻州。
这已经是够轻纵的了。
但到了南宋时期,越发变本加厉,改为发配本州。本州才多远?这种惩罚有什么威慑力?
时人记载,佃客因此“人命寖轻,富人敢于专杀”。
到了四十多年前的宋光宗时期,更不得了,规定佃户没有控告地主的权力。
之前都“富人敢于专杀”了,现在地主杀死佃户简直不用付出任何代价,跟捻死一只蚂蚁都差不多。
这种生活,官员士大夫们真宛如身在天堂,盼着这样的日子永远持续下去。
佃户们则宛若地狱,苦不堪言。
赵朔这《灭宋令》,就是要明明白白的告诉那些士大夫们,我征服宋国后,就是要夺了你们的土地和特权,毁了你们如同天堂的日子。如果不服的话,尽管组织兵马相抗,看看谁的刀剑锋利。
也是明明白白告诉佃户们:新的朝廷,不但会给他们分土地,田地租税只有四成,还给予他们堂堂正正做人的权力。到了域外,甚至能做人上人!
一言以蔽之:宋国与士大夫共天下,赵朔则与愿接受他制度的汉人和蒙古人共天下!
这份《灭宋令》一出,天下震动!
……
……
中都城,春明楼。
春明楼是中都城最大的酒楼,如今科举考试刚刚结束,士子们还没有分配职司,自然成了士子们的聚集之地。
“哎!王上对宋国百姓的一片仁心是好的。但是,现在发布这《灭宋令》,何必谈什么均田地?那些官员士大夫,为了他们的土地和特权,还不得和王上拼命?操之过急,实在是操之过急啊!”
一个雅间内,黄震喝了一盏酒后,向中都新交的好友文仪看来。
黄震也是宋国人,家住庆元府慈溪县古窑(今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掌起镇戎家村),今年二十一岁。
如果历史正常发展的话,他会在二十年后,在宋国中进士,最后官至江西提点刑狱、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其为人清介自守,为权豪所忌。宋朝灭亡之后,隐馁而死。
赵朔所在的国度又不是胡人的朝廷,早就有一统天下之势,所以年少成名的黄震,也来参加了赵朔的科举。
赵朔的科举比宋国难度小多了,他今年就高中进士。
黄震家中田地不多,又深知佃户的疾苦,对赵朔均田地保护佃户的命令倒是没什么不满,但他认为,何必现在说得那么清楚呢?
如今“北方赵官家”的名号早已传遍了宋国,以赵朔的兵威,江南大部可以传檄而定。
然后,赵朔还不是想让那些士大夫圆就圆,想让那些士大夫扁就扁?
现在直接宣布对这些官员士大夫的策略,岂不是打草惊蛇,引得那些官员士大夫拼死反抗?
黄震和文仪都是江南人,又年纪差不多,还同科中了进士,如今已经成为了朋友。
黄震少年心性,如今几杯酒下肚,难免交浅言深起来。
不过,文仪却微微摇头,道:“操之过急?你没看,王上的灭宋令发出之后,我们那些同年,是多么振奋?那些落第的士子们,是多么欢呼雀跃吗?”
黄震苦笑道:“他们当然支持了。王上杀的南方官员越多,空出来的官位也就越多,咱们的同年也就有更多的升官机会。杀的南方文人越多,那些落第的士子以后参加科举,也就有更多的机会。我是真心为王上考虑,才觉得王上此举操之过急。”
文仪却依旧摇头,道:“有没有可能,王上的本意,就是要多杀一些江南的文人士大夫呢?”
“为什么?”
“道理很简单。谁是王上的支持者,谁是王上的反对者?”
“当然是,那些佃户和平民百姓,是王上的支持者。那些不愿意放弃广大土地和无数特权的官员和士大夫,是王上的反对者。”
“还是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