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开始按照你的办法,修一座城,把汴梁围了?”
“恐怕也来不及了。当时我军兵力充足,士气旺盛,可以围城。现在兵力不足,士气又是这个样子。修城旷日持久,难免有变啊!”
“那总不能退军吧?”
“如果可以退军,倒不是不能考虑。但是,大帅请想,金人允许我们安然退军吧?他们衔尾追杀,恐怕后果更加不堪设想!”
“那……你说怎么办?”
事实上,别说退军了,攻不破汴梁大军无功而返,都是薛极和大宋朝廷都绝不可能接受之事。
连个残血的金国都灭不了,天下百姓会如何看待权相史弥远?如何看大宋朝廷?
孟珙想了一下,字斟句酌地道:“末将思前想后,恐怕非得请赵朔大王帮忙不可。”
“赵朔能帮我们?”
薛极用脚趾也能想到,汴梁爆发了时疫。赵朔才舍不得让他的精兵猛将来汴梁趟这摊浑水。
时疫比抛石车和三弓床弩都不讲理,管你多高的官位,管你多强的武力,该撂倒照样撂倒。
孟珙道:“我们又不需要,赵朔的兵马帮我们攻汴梁。其实,末将和赵范、赵葵两位将军,已经商议过了。我大宋兵马,在有蒙古军压阵的情况下,士气大增,还是颇为能打的。”
“如今,只需赵朔派出一部分兵马,给我们压阵。我们也不需要的攻汴梁,只需要在蒙古军压阵的情况下,把士气提起来,慢慢修城,把汴梁围起来即可。有蒙古军压阵,蒲察官奴那七百骑兵,更是不足惧。”
“即便如此,赵朔也不能轻易答应吧?”
“当然得给赵朔一定的好处。至于何等好处,就只能请朝廷定夺了。”
“好吧,我马上写奏章给朝廷,请朝廷定夺!”
现在薛极确实是慌了。
虽然大宋没有杀文官的规矩,但干不好这趟差事,把他赶到岭南还是没问题的,史弥远都护不住他!
他急匆匆写了一份奏章,描述了宋军现在的窘境,请朝廷定夺。
大宋朝廷见了这份奏章之后也慌了,大宋精兵尽在汴梁城下。如果被金国逆风翻盘,宋国不就完了吗?
于是乎,派宰相郑清之为使,来见赵朔。
“哎!这可真是给你们宋国机会,你们都不中用啊!”
赵朔听了郑清之的要求之后,摇头叹道,面上充满了鄙夷。
其实,赵朔早就猜到宋军攻打汴梁,不会那么容易。
在历史记载中,汴梁的人口骤然增加至两百四十万,也是爆发了瘟疫。
结果二百四十万众,死了九十余万,只有一百四十七万人活了下来。
这也是他不愿意攻打汴梁,而是让宋国攻打的原因之一。
只是,他没想到,薛极这么会玩花活,先把最能打的忠顺军弄废了,军中怨声载道,现在连蒲察官奴的七百精骑都能给他们制造巨大的麻烦。
不过,宋军该救还是要救的。
要不然,赵朔就得用自己的精兵猛将,去填汴梁这座瘟疫之窟了。而且,逼急了宋国,和金国议和,对赵朔也不是什么好事。
当然了,宋国要赵朔出兵,必须付出足够多的代价!
赵朔道:“现在你们宋国,只剩下八万左右的精兵,而且士气十分低落。汴梁城内,金国精兵虽少,但二百余万人大多数是女真人,签四十万大军,不成问题吧?他们面临国破族亡之境,悍不畏死。士气高昂。”
“现在你们双方又都爆发了时疫。对于金军来说,不知道什么时候死,更加渴求一战,士气只会更高。但对你们宋军来说,士气只会更低。再加上蒲察官奴的袭扰后勤……啧,你们还真是危险的很啊!”
第198章 汴梁城破,金国覆灭!
“大王英明!”
郑清之乃是当世人杰,自然知道,在赵朔这等人物面前,说谎是毫无意义的。
他微微躬身,道:“所以,我们宋国非常需要蒙古军为我们压阵,提升士气。没有蒙古兵之助,恐怕一着不慎,精锐尽丧于此。只要大王答应出兵,我宋国此次出兵河南,所得财帛女子,愿意尽数献与大王!”
“这些财帛女子,你们还是自己留着吧!宋国精兵尽丧,本王把金国和宋国一起灭了,岂不是更好?”
这当然是不大可能的。
宋军现在只是形势危急而已,赵朔如果不肯出兵助宋,宋国就只能退军。最坏的情况,是全军覆没。但更多的可能,有一大半逃回去。毕竟,汴梁挨着黄河,宋国能有水师之助。
如果赵朔直接攻打宋军呢?
宋国和金国议和,共抗赵朔,那就更难打了。
实在不行,宋国还有个大杀器,那就是掘开黄河,让宋军主力和金军主力、赵朔主力同归于尽。
青史斑斑,大军围攻汴梁,都少不了掘黄河这一招。
北宋末年,金兵南下,宋国的主帅杜充感觉对付不了金军,就掘开了黄河,黄河“夺淮入海”,水路被改变了千年之久。
历史记载中,三峰山之战后,金国打算利用黄河和蒙古军同归于尽。金国派完颜麻斤出、邵公茂率领万名民夫去掘黄河。只是蒙古军的骑兵到的太快,将掘河的民夫大部分斩杀,只有几百人逃了回去。恐怕蒙古军晚到一会儿,蒙古军主力就得交代在汴梁城下。
赵朔不愿意自己打汴梁,就是因为汴梁太恶心了。既有大量人口堆积形成的瘟疫,还有黄河决口的危险。这都是天灾,什么精兵猛将都不管用。
当然了,吓死郑清之也不敢赌宋国的国运啊!
他赶紧道:“大王若肯出兵相助,除了汴梁城之外,河南所有城池,宋国愿意拿出一半来,献与大王!”
赵朔依旧摇头,道:“宋国的诚意不足。”
“难道大王还想要汴梁不成?”
“我全都要!”赵朔轻轻一拍几案,道:“河南所有城池,以及子女金帛全要归我!”
“大王还请开恩!”
郑清之现在真是腻歪透了。
他提出的“联蒙抗金”之议多好,大宋恢复河南,收复故都就在眼前。
结果,被薛极这么一瞎指挥,宋军精兵近十万众,全部堕到了极为危险的境地,让他不得不来求赵朔帮忙。
赵朔提出的条件,虽然比宋军被金军打败,灰溜溜退兵要强一些,但实在强点有限。
那些普通军民百姓,可不会理解现在宋军的危机。只以为,是朝廷软弱可欺,才签订了如此丧权辱国的协议。
而史弥远和郑清之,就是最大的罪人!
他深吸一口气,正色道:“大王您的条件,别说郑某人不敢答应,就是史相也不敢答应。谁答应了,谁就会被视为卖国奸贼,人人得而诛之!”
“哦,你们是被骂成卖国贼啊!这个简单。”赵朔微微一笑,道:“这样吧,汴梁城和另外一半的河南城池,我可以不要。不过,金国已经答应给我每年四百万贯的岁币了。金国被你们宋国灭了,我这四百万贯的岁币管谁要?这样吧,你们宋国取河南一半的城池,就把每年的岁币增加两百万贯吧。”
“这……也不是不行。”
郑清之当然明白,历经如此一场空前大劫的河南,其中一半城池的赋税,三五年内绝对达不到每年两百万贯。
相当于,宋军得了半个河南,不但经济上毫无所得,还得倒贴给赵朔钱。
但是,这不是形势逼到这个份儿上吗?
再说了,对于大宋来说,花钱买平安,都快成了宋国的基本国策了。
还有更关键的,恢复河南收复旧都的政治声望是何等巨大?不能光算经济账嘛。
赵朔道:“别忙,除了每年两百万贯的岁币之外。我还要宋国每年向我进贡硝石八千石,硫磺一千石。”
宋国朝廷一直暗中限制南北的硫磺硝石贸易,赵朔的火药供应一直不足。
现在好了,赵朔不买了,直接让南宋进贡硝石产量和硫磺产量的三成!
这个数量绝对不算少,再加上北方硫磺和硝石的产量,基本上就能满足赵朔对火药的需求。毕竟,赵朔新得的陕西之地,还是很有几座硝矿的。
当然了,也不算过多,正好处于宋国接受起来非常困难,但咬咬牙也能认了的程度。
郑清之想了一下,还是决定答应下来。
他微微躬身,道:“但不知,大王准备派何人为帅,又派多少兵马相助我宋国?”
“当然是本王亲自领精兵五万,前往汴梁。只是记住,我是说话算话的,只给你们压阵,却不会帮你们作战。”
“如果大王肯率五万大军压阵,我宋国定能攻破汴梁!”
听说赵朔亲自领兵,统领的兵马更是超过五万之众,郑清之简直喜出望外。
这么多骑兵在汴梁城外,打死金军,也不敢突围啊,连孟珙的围城工程都能省了,节约不少军费。
恍惚间,郑清之觉得赵朔的条件也不算太过分。
……
……
赵朔一直率领主力部队,驻扎在三峰山附近的汝州,密切关注着宋金两国的交战情况。
二人商议已定,赵朔马上整顿兵马准备出发。郑清之则在五百精骑的护卫下,紧急前往汴梁城外的宋军大营。
薛极捅了这么大的娄子,史弥远也护不住他。大宋朝廷已经决定,免去薛极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的职司,改任观文殿大学士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
汴梁城外的这近二十万宋军的主帅,也改由郑清之担任。
文官掌兵权就这点好,郑清之召集诸将宣读完圣旨后,毫无波澜地走马上任。
然后,郑清之向诸将宣布了赵朔五万大军马上就要赶到为宋军压阵的消息。
随着诸将把这个消息告诉麾下的将士们,宋军马上士气大振。
“万胜!万胜!”
当三日后,赵朔大军率领五万大军来到汴梁城下时,宋军的士气达到了巅峰。
旌旗招展,号带飘扬,人喊马嘶,盔明甲亮。宋军将士发出阵阵“万胜”的欢呼,势如排山倒海。
这些普通士卒可不知道,赵朔大军只会压阵而不会上阵的约定。
再说了,即便知道了也没什么。
宋军真的不能打吗?非也!在仙人关之战中,宋军在桂如渊的全力支持以及曹友闻的指挥下,还不是和赵朔打的有声有色?
眼前宋军这场危机,不是薛极瞎胡闹,才使得宋军损兵折将士气大跌吗?
如今大宋以郑清之代替了薛极,又有赵朔五万大军压阵,他们怕得谁来?
而且,大家都有经验了,在蒙古军压阵的情况下,军功赏赐会比之前公平得多!
军心可用的情况下,近二十万大军,真的就攻不破汴梁吗?
所以,宋军今日对金军的进攻,与前些日子相比简直产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冲啊!杀啊!”
“攻破汴梁,杀尽完颜氏!”
“先登四十,赏银五百两!”
“恢复旧都,就在眼前!”
……
在抛石车的掩护下,宋军呐喊声声,抬着云梯,推着攻城塔,向着汴梁城猛攻。
“杀!”
张俊这些日子憋闷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