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悍臣 第840节

  官府收税,什么时候都是一件难事。

  无论是黎民百姓,还是富商豪绅,对于从自己口袋里往外掏钱,交上去这件事,都十分的抵触。

  所以王朝给他们开了口子,成为进士,就有了免税的权利。

  其余人则必须要老老实实交税。

  但是灾荒年多了,百姓就不能如实交税。

  官府收不上来税,就容易出问题。

  作为皇帝,赵祯是特别愿意见到有如此多的人来交税的场景。

  这意味着朝廷可以拿钱,来做出更多的事。

  大宋除了要支付许多俸禄外,最大的支出就是赈灾。

  赵祯光是当皇帝这几年,就发现天下各地总是会发生自然灾害。

  连东京城每年都会闹上一次洪水,其余各地旱灾水灾的也没少报。

  一旦发生灾祸,朝廷自是需要大笔钱支出。

  以至于如今久病成医,大宋针对自然灾祸的处理,当真是比前朝强上许多。

  不说大宋的百姓有福,至少比前朝运气好上那么一星半点。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情况不能避免,但随着厢军制度的建立,也大幅度减轻。

  毕竟加入厢军,也就是让你混个低保,吃不饱也饿不死,不至于去造反。

  赵祯想要平定西夏、修缮黄河,收复燕云十六州。

  但这都需要很多钱才能办成喽。

  别说国库的钱不多,就算赵祯想要用自己的内库支援,都拿不出来十万贯。

  赵祯观看了一会,便带着人去后堂了。

  他是有些不理解,以前这些人都不主动来交税。

  如今宋煊就是发布了一个简单的布告,便许多人来争前恐后缴纳欠税。

  赵祯走进门,瞧着宋煊颇有些悠闲的看着开封县的各种账册。

  “十二哥。”

  “回来了。”

  赵祯一进屋子里就感觉凉爽许多,他坐在一旁:

  “那么多人来交税,你都不去看看?”

  “有什么可看的?”

  宋煊开口道:“不过是为了瞧着旁人吃肉,他们只能喝汤,所以为了长远利益,才主动来缴纳欠款的,求我给他们当个守法百姓的名声罢了。”

  赵祯挥舞着扇子,给自己扇风,回味着宋煊话中的深意。

  如此想来,那些提前缴纳完税款的商人,吃到了肉。

  现在这些没有按照规定的人一瞧有利可图,所以也来“效忠”。

  “那十二哥打算怎么处理这批人?”

  “就算交完税后,让他们回去先等消息。”

  宋煊放下手中的书册:

  “这可是官府,什么时候能够立即把流程给批完啊?”

  “他们交税之后,就想让本官给他们在官府的布告上加个名字嘛。”

  “有没有想过先前主动交税的那批商人怎么想?”

  “你如何保证这批守法之人的利益?”

  赵祯被宋煊一连几问给问住了。

  相比于许多政务都是刘娥处理完,给出结果后,让赵祯去看着学习。

  赵祯更喜欢宋煊这种遇到问题先让你思考,等你思考完说出自己的想法,他再说出自己的想法。

  并不是所谓的教导你,而是叫做“想法”上的碰撞。

  一人智短,三人智长。

  同一个问题大家相互讨论后,然后再做出拍板决定去执行。

  而不是我是皇帝你必须要听我的,不允许反驳。

  我是知县,你也不许反驳我。

  赵祯发现宋煊是鼓励手底下的人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若是他觉得有用,就要给手下记上一笔功劳,待到“发补贴”的时候,额外给手下一笔赏钱。

  因为赵祯以为宋煊是那种独断专行,把所有事都安排的妥妥当当的。

  结果他是自己心里有主意,但是也问一问手下人的想法。

  赵祯问宋煊为什么这么做,他说本地人比自己更了解一些情况。

  有些事的处置方法要因地制宜,而不是死板教条模式。

  有些办法在南京城管用,在东京城兴许就行不通了。

  说实在的,没有人喜欢“爹味”教导。

  赵祯作为一个皇帝,早就受够了这种教导。

  他喜欢宋煊的处事习惯,也更愿意接受认同。

  “十二哥说的在理,所以我的想法是先让其余人的生意火爆上一两个月。”

  “然后再从这批人当中,挑选出三两个合适的店铺,重新加上去。”

  赵祯脸上也带着得意的笑:

  “如此一来,那些先交税的人得到了好处,晚交税的这批人也有了既得利益者,如此慢悠悠的添加名单,方能保证前面人的利益。”

  “如何?”

  “不错。”

  宋煊打了个响指:

  “唯一需要注意的便是祥符县的商铺,可不归咱们管,他们那边不会配合的。”

  赵祯点点头,倒是这个道理。

  若是开封府尹在,他还能从中撮合,双方达到利益最大化。

  “十二哥,那还需派人去与祥符县知县陈诂沟通一下。”

  赵祯倒是开口道:“如此一来,祥符县有了钱,也能用犯人来疏通沟渠,一举多得,到时候。”

  “哎。”宋煊当即打断赵祯的话:

  “如此有风险的主意,我是不能主动传递给陈诂的,除非他来主动找我求教。”

  “为何?”

  赵祯不明白宋煊的这种处事习惯。

  “六哥儿,咱们不说升米恩,斗米仇的故事。”

  宋煊靠在躺椅上:“就说一件事,那便是上赶着不是买卖。”

  “这又是什么话了?”

  赵祯对宋煊时不时的冒出几句“乡间俚语”,着实是不懂。

  “东京城的商人卖货,若是追着客人强卖,反倒会被压价,若是稳坐店中,待客自来,却能获得厚利。”

  宋煊这个时候侧过身:

  “就如同我岳父当年去辽营谈判,被寇准严格要求只能三十万,若是一口答应,辽人必定会得寸进尺。”

  “结果正是我岳父淡然周旋,反倒掌握了主动权,辽人见好就收。”

  赵祯连连颔首随即又出言道:

  “便是欲速则不达!”

  “对。”

  宋煊笑呵呵的回复:

  “陈诂可不一定能有我做的这般好,万一他不想疏通沟渠呢?”

  “万一他对待犯人极为严苛,出现逃亡事件,岂不是又害了守法百姓?”

  赵祯听着宋煊的话,觉得十分有道理。

  果然,有些政策是需要因地制宜,但更是要看执行者的本事。

  否则便是良好的政策变成了苛政!

  这不是赵祯想要的结果。

  “天下那么多官员,一个一个辨其能力,怕是很难做到全面的。”

  赵祯悠悠的叹了口气,目前他也想不到什么合适的办法。

  宋煊也没有,选人用人本来就是一件难事。

  其中还要夹杂着个人情况以及各方利益,做到公平公正,几乎没有什么可能的。

  “六哥儿就当作是屎里淘金吧,淘到一个便是你的运气。”

  宋煊倒是不觉得赵祯有什么难过的,他运气相比于其余皇帝还是挺好的。

  大宋数的上号的名臣,许多人都被他给淘到了。

  赵祯没想到宋煊会用这种比喻。

  岂不是他对于大宋许多官员都看不上眼,全都是屎。

  “十二哥此言颇有些偏颇了。”

  赵祯极力解释道:

  “像陈尧佐那样的官员是少数人,据我所知他年轻的时候,也是兢兢业业,同样被人公报私仇过。”

  “六哥儿说的对,我不该以偏概全。”

  宋煊作为臣子,有些话是不能与皇帝过于掏心掏肺的。

  一点而过就行,成年人了,没必要改变他的选择。

  一个人的思维是很难改变的。

  但是宋煊觉得赵祯是一个合格的皇帝,那就够自己施展开了。

首节 上一节 840/102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