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真的不务正业 第978节

  这是一首军歌,同样是海防巡检对大明皇帝、大明国朝、大明万民的庄严承诺,我以我血荐轩辕,敢将肝胆照汗青。

  朱翊钧作为至高无上的大明皇帝,亲自处理海防巡检孩子被偷走的案子,并不算是杀鸡用牛刀,小题大做,而是墩台远侯、海防巡检,他们真的值得。

  即便是孔子用杀鸡焉用牛刀嘲讽了子游治理小邑,但很快就认错了,也认为杀鸡用牛刀、治小邑亦用礼乐是合理的。

  墩台远侯、海防巡检,在狂风巨浪中,为大明的国泰民安,保驾护航,负重前行。

  陈天德出发了,他要炸毁的火药库是最危险的地方,在山城中,要绕开巡逻的卫队,进入山城不是一件易事儿。

  他在黑暗中前行,爬上了一座座石崖,抛出了铁鸱飞爪,挂在了伸出山崖的枯木之上,用力拉了下,才开始向上攀爬,爬上去后,就隐藏在暗处放哨,这是他早就摸排清楚的侵入点,一行三人,顺利的进入了山城。

  这一段的外郭城墙是木栅栏,而且年久失修,有一个能容纳一人的小洞,进入小洞之后,就是金田山城的一个营寨,三个本该巡逻的倭寇在打盹。

  前线的战败,让对马岛的士气十分的低落,逃兵接连出现,七生报国的武士精神,并不是普遍存在,而是一个道德标杆,有几个武士能做到七生报国?

  按照倭国的军例,岗哨持铃,巡逻持铎,需每刻钟对铃示警,但是这三个倭寇根本没有巡逻,陈天德等了一刻钟,没见岗哨来巡,也没见到有示警。

  这代表着岗哨也在打盹,大家都在虚应其事,根本没有坚决执行,甚至连个形式都懒得走了。

  陈天德伸手比划了一下,包括他在内的三名海防巡检,各自拔出了一把短刀,隐藏在了黑暗之中,不到片刻,出现在三名倭寇的身后,寒光一闪,三名倭寇的喉管被划破,他们想要大叫,但被一只大手牢牢的捂住了嘴巴。

  海防巡检是精锐,杀人十分利索,甚至没有制造出一点点的声响。

  陈天德把这三个倭寇扒了个干净,将他们巡逻所用的火把和铎,拿在了手里,这年头倭寇也没什么军服可言,打扮的千奇百怪。

  海防巡检伪装成了倭寇模样,除了个头太高,其他没什么破绽。

  三人开始沿着山城前进向着火药库巡逻过去,一路上,没有岗哨盘问,没有口令,甚至连巡逻点卯册都不用画押,因为岗哨已经贴心的画满了。

  戚继光为皇帝讲武的时候,曾经把一句话翻来覆去的说:营伍不整,则心气先散。

  这句话反过来也是成立的,士气一旦萎靡,所有的制度都是形同虚设,连巡营这种简单的事儿,也会困难重重。

  皇帝当时还问:是不是只要保证赏罚分明,军饷充足,就可以保持士气?

  戚继光否认了陛下的看法,按照他的从军经验而言,能不饿着肚子打仗,基本士气就可以保证,按照大明军的标准,半饷就够了,全饷那是皇恩浩荡。

  最重要的是要让军兵知道,为什么而战。

  上报天子,下救黔首,就是为什么而战;社稷岂忘无名子,丰碑自在人心头,就是为什么而战。

  这是军魂,有军魂的军队,可以冻死不折屋,饿死不虏掠,只有如此才能天下无敌,军事装备也是人在用,组织失序、腐败败坏蔓延的时候,甚至最先进的军事装备也发挥不出作用。

  陈天德顺利的抵达了火药库房,将一个在墙边撒尿的倭寇杀死后,进入了库房之中。

  进入库房后,陈天德有些迷茫,按照探查到的情报,这个山城火药库存放了一万五千斤的火药,这是整个金田山城的最后储备,但是这里,只有三千斤不到的样子,而且上面蒙着一层厚厚的灰尘,证明已经很久没人动过了。

  监守自盗,看守库房的管事,把火药偷偷卖掉了。

  “炸不炸?”海防巡检也是愕然,小声的问道。

  陈天德点头说道:“炸了吧。”

  三千斤也要给他尽数炸毁,在重步兵开始撬乌龟壳的时候,就不会有太多危险了。

  库房里还有一台猛火油柜,陈天德熟练的拆来了猛火油柜撒在了火药上,洒到了门后处,陈天德将猛火油点燃,快速离开了。

  金田山城一共三处火药库,相继在爆鸣声中被炸毁,但是倭寇已经顾不得火药库了,因为大明军来了!

  以两艘快速帆船为首、三十艘五桅过洋船在海面上排开了阵型,火炮开始嘶吼,硝烟在海湾上弥漫,开花弹带着尖啸声划破了苍穹,落在了山城之中,而后轰然爆开。

  开花弹里的铁蒺藜飞射,开花弹爆炸点燃了山中的木房,火光冲天,连深夜的天空,都被照亮。

  饱和攻击,一轮齐射打掉了三千斤的火药,大明皇帝曾经在阅舰式的时候,见过这种一字长蛇炮阵的打法,是一种极为昂贵的打法,主要是贵,这么打,一场大战下来,能消耗掉数万斤火药。

  但邪马台军港是必须要取胜的地方,只要拿下了这里,就截断了上下对马岛,十日内,地面部队推进,就可以攻克对马岛全境。

  在舰队不断轰鸣的时候,山城、滩头的台垒都被火力所覆盖。

  冲滩开始了,五百艘专门营造的冲滩舢板被释放,军兵们奋力划船,登上了滩头,并且展开了阵型,到这一步,就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大明军推进了。

  “这倭寇怎么如此不堪一击?”李如松用千里镜巡视着战场,发现敌人的抵抗意志极其薄弱,甚至等于没有。

  按照戚继光《武经枢要》云:兵者,以干戈之威屈人之兵,迫其从吾志也,意思是,军事战争,就是用战争的方式,强迫对方屈服于己方意志。

  这还没接战,对方就已经屈服了。

第820章 朱常治的不务正业

  李如松一直没有放下千里镜,观察着岸上的情况,别看他嘴上叫的凶,一副要速胜的样子,但在实际战斗中,李如松已经变得极其谨慎了起来,用戚继光的评价说,是李如松临阵持重,可为帅才。

  他谨记戚继光说的话,倭国多山,容易以逸待劳伏击获得局部优势,这是大明军一定要要防范和警惕的。

  金田山城在燃烧,神社、寺庙、屋舍都燃起了熊熊烈火,倭寇在哀嚎,冲滩的军队已经在滩头展开了阵型,开始以纵阵向前推进,军港的倭寇在向金田山城逃窜,大明火炮仍在嘶吼,炮弹如同雨点一样落在山城之中。

  “这家伙,还是那么猛啊。”李如松看到了赵吉,这人太耀眼,很难不看到他。

  如果不当这个京营副总兵,李如松冲的比赵吉还猛!

  但在京营这十五年时间,他完全学会了责任的具体意义。

  赵吉披着全甲,已经带着陷阵先登的全甲军兵,如同城墙一样扑向了山城的入口,而山城入口已经在炮轰中倒塌,赵吉带着铁甲军冲进了山城之中。

  大明皇帝接见赵吉的时候,赵吉才十六岁,那时候皇帝在和赵吉的角力中,就已经略逊一筹了,若不是赵吉没学过武艺,恐怕当初青年组天下第一高手,就已经易主了。

  赵吉是天生神力,胳膊都比别人大一圈,人高马大身强体壮的赵吉,带着陷阵先登营,在拾级而上,攻陷山城。

  “打响箭,主攻金田山城,第三波冲滩登陆的军兵立刻上滩。”李如松调整了战略规划,整个邪马台军港一目了然,倭寇根本没有组织任何有效抵抗,战场的重心向金田山城转移,以赵吉为首的尖刀,已经插进了敌人的心脏。

  赵吉也是个人,撬乌龟壳没有后续支援,力竭的陷阵先登就会陷入危险之中。

  李如松认真观察后,确定了一件事,大明军学习了陛下料敌从宽的精神,学习的太好,用力过猛了点。

  本来敌人士气就非常低迷,兵贵神速,大明海船在风力改变之后,就立刻出动,打了倭国一个措手不及,过饱和的火力覆盖,狂轰乱炸下,已经把对方的士气,彻底打崩了。

  赵吉带着一百三十人拾级而上,他带着三个全甲军兵,闯进了金田山城的一个据点之内,面前是十七个倭寇,三对十七,全甲打无甲、轻甲。

  山城闪烁的火光,映在赵吉的铁浑甲上,晦暗不明,大明军的闯入,惊动了所有的倭寇。

  一名左颊有一道蜈蚣疤痕的倭寇,双手持刀,冲了过来,一边冲锋一边用生硬的汉话嘶吼:“明狗!”

  倭刀裹着腥风,当头向着一马当先的赵吉劈下!

  刀上有血,地上有一个捂着肚子的倭人在哀嚎,显然这个武士,刚刚处决了一名逃兵,刀刃上残留的血迹甩出暗红血线。

  “叮!”

  火星四溅。

  赵吉纹丝不动,刀镡(一种护手)抵住虎口传来熟悉的铜腥味,他右臂青筋暴起,三尺六寸的雁翎刀,自下而上划出半弧——这是戚家刀法里的月轮斩。

  这一招皇帝同样擅长,是戚家刀法中,最常用的招式,常用,代表着能适应各种战场环境。

  倭寇瞳孔骤缩,刀势已老,来不及回防,只听‘嚓’的一声,半截套着赤色阵羽织的断臂,连刀一起掉在了地上,血柱喷在赵吉的护心镜上,映出倭寇疼痛到扭曲的脸。

  赵吉这一刀势大力沉,直接砍掉了对方的手臂。

  “八嘎!“断臂倭寇踉跄后退,却被身后尸体绊倒。

  赵吉身后的甲士猛然踏步,丈二点钢枪的棱形枪头一点寒芒先到,铁甲鳞片摩擦声中,一点寒芒精准捅进倭寇心窝处的锁子甲缝隙,枪头穿心而过,在其身后带出三寸长的血槽。

  倭寇惊骇的看着透体而出的钢枪,身体抖动了下,再没了动静。

  甲士手腕一抖,将手中的长枪拔出。

  三十步外,手持铁炮的倭寇正惊慌的将已经点燃的火绳,凑向药池,站在五步之后的最后一名先登甲士,眯起左眼,抬起了燧发火铳。

  甲士燧发火铳的照门缺口里,那顶阵笠上的‘杏叶纹’格外刺目,这是对马宗氏的家纹,一片杏树叶。

  “砰!”

  先登甲士的铳管尚在冒烟,就见手持铁炮的倭寇眉心,绽开拇指大的血洞,铅子镶嵌其中,铁炮坠地时落在了血泊之中,未燃尽的火绳慢慢熄灭,再也无法点燃铁炮。

  倭寇的朱漆胴具足在燧发火铳面前,如同纸糊。

  后方负责支援的先登甲士,开始从容的为燧发火铳换药,现场只有一把铁炮,已经没有能威胁甲士的武器了。

  仅仅一个照面,三个呼吸之间,变成了三对十五。

  步兵突袭战术,三个一组,各自负责进攻、掩护、支援,戚继光的鸳鸯阵,是以11人为单位,为了适应火器时代的来临,简化为三人小组,这种班组更加灵活多变。

  赵吉抓好了刀,看见二十步外,九名倭寇三人一队,正结成三才阵快速逼近,这是倭寇最常见的阵型。

  赵吉刀换到左手,他左手在刀柄末端一推,雁翎刀顺势入鞘,右手抽出挂在腰间的迅雷铳。

  迅雷铳,改良自三眼铳和一窝蜂的火器,燧石在火镰上摩擦出了火花,点燃了引火药,在轰鸣声中,喷出数道火舌,喷发而出的铅子,如同雨幕一样撒向了敌人。

  迅雷铳威力大,专门用于近战大面积杀伤,缺点就是填装麻烦。

  赵吉望着倒在地上哀嚎的数名倭寇,判断他们已经完全失去了战斗力,优质战甲在战场上的作用,非常强大,没有专门破甲的武器,就是完全的碾压,而且大明还有种类繁多的火器可以使用。

  赵吉的牛皮靴踩在血水中,向着倭寇每走一步都在泥地上留下暗红脚印。

  一刻钟后,战斗结束,十七名倭寇尽数死在了他的刀下,赵吉坐在石块上,将笼手摘下,拿出了火药包开始装填火药,给迅雷铳、燧发铳装火药的过程,就是休息时间,他的动作非常熟练。

  在朝鲜战场的时候,陷阵先登就已经发现了,所有的山城,都是魔窟,这里面的罪恶,让来自菜户营的赵吉,极为震撼,各种残忍的刑具上挂着的血肉,就是最直接的证据。

  杀死这些倭寇,对这些倭寇而言,也是解脱。

  简单休整后,赵吉带上了笼手,继续拾级而上。

  邪马台军港的战斗,持续到了天亮的时候,基本结束,工兵营开始恢复邪马台军港的吞吐能力,大明军在追杀倭寇。

  整个追杀的过程,并不会脱离后方支援,追击的范围也只有五里。

  在三天的时间内,邪马台军港的军兵,要在五里之外修建一个营垒,和邪马台军港、金田山城形成掎角之势,防止敌人的反攻。

  《纪效新书·卷六·营阵篇》,对于野外扎营有着非常明确而且严格的要求。

  比如营地要选择高燥向阳、背山面水之地,避免低洼潮湿处,防止水患和瘟疫;比如,要在高点设立哨所,瞭望敌情;营垒外要挖阔一丈五尺,深一丈的堑壕,壕底插竹签或木刺,防止敌人攀爬;

  比如壕沟内侧一丈堆土成墙,称为垒,土墙高约一丈,上设女墙垛口供士兵隐蔽射击;垒墙到堑壕的布置鹿角和拒马防止敌人的冲锋;

  营道三丈、营中设‘净厕’,营中除炊事火夫外不得生火,部分轻微违反军纪的军兵可是要打扫净厕的。

  营垒法,是每一个军将在讲武学堂的必修课,只要扎好了营垒,就可以以守待攻,利用地形、工程、火器等优势,对敌人的反扑造成最大的杀伤。

  万历十五年十一月十五日,邪马台军港外五里的营垒修建完成,局部战争,大明军大获全胜,而上对马和下对马的战斗也结束了,同样是捷报频传。

  邪马台军港的倭寇,好歹还依托山城象征性的抵抗了下。

  位于岩原港的金石城,是对马国的府城,对马宗家家督宗义智,在看到了戚字牙旗的时候,直接选择了率众投降,连火炮齐鸣的阵仗都没有经历,滑跪之快,显然是做好了准备。

  宗义智想的非常明白,他既没有组织过倭寇入侵大明,也没有深度参与到入侵朝鲜的战争中,大明要对马岛作为跳板进攻倭国本土,他再怎么抵抗,那也是螳臂当车,不如直接投降,还能换个优待。

  他身段柔软,如果有需要,他甚至可以信泰西的神!打戚继光?谁爱去谁去,就这个名字往这儿一放,谁敢轻试锋芒!

  他这么选择,也是有原因的。

  宗义智所在的对马岛,是倭寇、朝鲜、大明海贸的必经之路,宗义智比倭国多数的大名们,都了解大明,大明有自己的高道德劣势,他宗义智不是战犯,大明皇帝不会无缘无故的把他拉去杀头。

  大明有句古话,识时务者为俊杰。

  兵分三路的大明军,占领了对马岛上最重要的三个山城,对剩下的三个山城的进攻也逐步展开,战场的态势,完全按照戚继光的规划,十天后,大明军占领了对马岛全岛,并且开始对倭寇展开了清理。

  万历十五年十二月初二这天,大明皇帝收到了来自前线的捷报。

  “不至于不至于。”朱翊钧看完了奏疏,连连摆手,这戚继光在奏疏里,拍了太多的马屁。

  诸如圣谟独运、庙算如神;万里之外,指授方略;九重之上,决胜波涛;赖陛下宵旰筹策,密授机宜;仰天威赫赫之类的话,让朱翊钧本人有些汗颜,他就提供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后勤支持。

  (《戚继光奏捷疏》全文)

首节 上一节 978/125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