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真的不务正业 第919节

  潘季训其实也提到过这个修法,这是最佳的解决办法,但最终潘季训还是选择了束水冲沙。

  黄河夺淮入海,封印了淮河的所有运力。

  王国光面色犹豫的说道:“修好新河道最起码要十年,将淮河完全疏浚,起码要百年之功,百年之后,我淮河流域,将会有不下于京杭运河的运力!到那时,河南、江右、江左,可以从淮河直接入海!”

  如果不是有潘季训的束水冲沙,淮河现在已经失去入海口了,黄河的泥沙险些把淮河的出海河段给填平了,即便是有束水冲沙,也是岌岌可危。

  “远景是不错的。”王崇古一摊手说道:“大明现在没那个实力,别的不说,从兰考到渤海过济南府入渤海这条河,咱们都修不了,直接扒了兰考段的大堤,任由黄河漫灌,河南、江左江右能答应,山东人能答应吗?”

  “大工鼎建,我干了这么些年,你说的这个活儿,眼下干不了,十年?想多了。”王崇古摇头说道:“就这个活儿,一旦开工,怕是五十年都修不好,仅仅弄个雏形就最少得五十万力夫,没日没夜的干六年时间,这是上千万土方的作业。”

  “你知道现在黄河大堤修了多少年吗?四百多年。”

  肉食者的一厢情愿,往往会闹出大乱子来,王崇古不同意河南、山东巡抚联名上奏的内容,大明眼下的生产力根本做不到让黄河改道这种壮举。

  黄河能像现在这样安安静静的不发脾气,那都是祖宗保佑了。

  上千万土方的作业,五十万人六年的活儿,这还是最初的阶段,日后还要继续维护,真的启动,大明灭亡指日可待,根本等不到百年时光,淮河流域再次兴旺起来,大明的国祚就会被耗尽。

  “送司礼监吧。”张居正将奏疏合起来,递给了中书舍人,里面是各位廷臣的意见。

  很快,奏疏就发回了内阁,朱批就两个字:没钱。

  朱翊钧第一次感受到了贫穷,这个工程仅仅是五十万力役干六年,就要三千六百万银,这还仅仅是给劳动报酬,而劳动报酬在鼎工大建的成本里两到三成,也就是说光是这个工程最起码要1.2亿两白银,一旦开工,预算仍然会不断增加。

  这五十万人脱离农业生产,大明这十年,什么都不用干了,农业剩余甚至都不足以供养。

  除此之外,还有长久的投入。

  朱翊钧把自己拆了卖了也没有这么多的银子,所以他言简意赅的回答,没钱,否决了这个提议。

  规划是极好的,但只能留给后人实现了,这件事,真的只能相信后人的智慧。

  “陛下,大司农回京已经到了会同馆驿,并且带来了来自鲜卑城库楚姆汗的使者。”一个小黄门匆匆走进了通和宫内,俯首说道。

  大司农是对宝歧司司正徐贞明的尊称,这是陛下的农学老师,算是帝师中的一个,手把手教陛下种田,自万历十年派往了绥远后,一直在绥远未曾回京,这次徐贞明回京,就不再前往绥远了。

  “明日大朝会宣见。”朱翊钧放下了手中的朱笔,抬头说道:“至于鲜卑城的使者,先让礼部接触吧,语言不通别闹出什么笑话来。”

  相比较遥远的鲜卑平原的使者,朱翊钧更在乎徐贞明,大明在绥远的王化,徐贞明立了大功。

  五年的时间说长不长,但今年春天,北风带来的沙尘天都在变少,皇家格物院弄了个十几张大棉布网,每年春天,都会测算扬沙、沙尘暴以及霾灾天数,根据大棉网捕获的沙尘重量,来量化沙尘天气问题。

  随着绥远人不再游牧,过度放牧造成的草场退化问题得到了遏制,万历七年到万历十四年,这七年平均来看,居庸关到京师,每年有七次扬沙、两次沙尘暴,黄沙遮天蔽日,天昏地暗。

  万历十五年只有三次扬沙,没有沙尘暴,这已经是难得的好天气了,至少没有恶化。

  其他东西都能特供,呼吸的空气,那真的不能特供,所以京堂老爷们,非常关注绥远王化的情况,草场恢复,能有效减少扬沙天气。

  自正统十年到嘉靖二十三年,这整整一百年的时间里,有记录的沙尘暴天气一共只有四十九次;但从嘉靖二十三年到嘉靖四十三年,短短二十年就有四十次的沙尘暴记录。

  而嘉靖四十三年,到万历七年,十五年时间,沙尘暴记录就超过了三十五次。

  环境在恶化,沙尘天气在增多,天无时不风,地无处不尘,成为了京师的日常。

  而现在这一恶化终于得到了遏制,万历十年到万历十五年春天,扬沙、沙尘天气没有增加,十四个观察点观测数据显示,扬沙天数在减少,沙尘暴天气的沙量也在减少。

  徐贞明回到了京师,从他下榻会同馆驿后,自宫里来的赏赐就没断过,一两重的足金币一百枚、银币五百枚、大氅一件、国窖十五件、翡翠三件、珍珠一斛、珊瑚一株、龙涎香一斤等等。

  “这可使不得,万万使不得。”徐贞明一直在谢恩,看到了两个波斯美人的时候,徐贞明选择了拒绝。

第778章 黑麦种子是搜集来的!

  当徐贞明看到了两个波斯美人的时候,就知道,陛下对绥远王化之事,十分满意,宫里翻箱倒柜,把能赏赐的东西都过了一遍,才把这万国美人给拿了出来。

  徐贞明真的不想要,因为他是正经的进士,哪怕现在种田,但他依旧是个进士出身,华夷之辩根深蒂固,这些波斯美人,在他眼里跟牲畜几无区别,他觉得弄到家里,家宅不宁。

  “那大司农不要的话,咱家回去也不好交差。”徐爵一脸为难的说道,其实从皇帝说出要赏赐万国美人的时候,徐爵都预料到了这个场面。

  士大夫们去青楼里吃个快餐勉强还能接受,但带回家,多数都是敬谢不敏了。

  这是有历史教训的,比如元顺帝的第三任皇后奇皇后,就是个高丽人,这个皇后擅权植党,浊乱宫闱,怂恿儿子元昭宗跟亲爹兵戎相见,搞出了父子内战的戏码,而那次的元廷内战,导致了南方红巾军彻底做大,再无法平定。

  奇皇后的家人在高丽被高丽王肃清,为了报仇,奇皇后怂恿儿子发兵高丽,结果打了个大败亏输,当真是:日寻干戈,构衅扩廓,宗社将覆而又速之。

  永乐年间,宫中也有高丽姬,但自宣德年间,就停了高丽贡女之事。

  “不如这样,送潞王府如何?”徐贞明是真的不想要这些个波斯美人,指不定闹出多大的幺蛾子来,这的确是赏赐,但无福消受。

  徐爵看徐贞明真的不要,思索再三,才摇头说道:“咱家还是领回去吧,陛下最近刚刚训诫了潞王殿下万国美人彼此迫害之事。”

  徐爵回宫复命之后,朱翊钧也只是笑了笑,让徐爵退下,没有追究什么君有赐不敢辞,这是赏赐,不喜欢可以不要。

  大明士大夫对学外语这块,并不是特别感兴趣。

  二月初三大朝会,天蒙蒙亮,朝阳的第一缕阳光,刚刚照亮皇极殿的金色琉璃瓦时,承天门五凤楼的缇骑们吹响了号角声,正衙钟鼓楼的钟声传到了所有等候上朝的臣子耳边,承天门的大门缓缓打开,在缇骑检查之后,身着各色朝服的官员,如同一排排大雁一样走过了内金水河桥。

  朱翊钧等到朝臣们行礼之后,才挥手说道:“宣大司农徐贞明。”

  两个一组的小黄门将天语纶音一级一级传下,声音在整个丹陛之下回荡。

  绥远王化的功臣之一回到了京师,大明皇帝用大朝会的礼遇迎接了功臣。

  徐贞明略微有些恍惚,他不觉得自己做了什么,不值得这种礼遇,也就是在绥远种地,修了点水利设施,培养了数百名的兽医,终结了草原人千年以来随水而迁的习俗,提高了畜牧业的产量。

  草原人也不都是游牧,他们也种田种地。

  徐贞明拿着笏板,在小黄门的带领下,一步步的穿过了左右静候的文武臣子,走过了汉白玉台阶,走进了皇极殿内。

  “臣宝歧司司正徐贞明拜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臣履任绥远,幸不辱命,自万历十年至今,绥远编民齐户共三十余万户,丁口一百二十万有余,垦田六十万顷,围牧场四十万顷,兴修沟渠四千三百余里,驰道一千三百里。”徐贞明五拜三叩首行大礼觐见。

  四千三百里的沟渠,主要是在枯水农闲时期,对堵塞的沟渠进行了疏浚,并且将这些沟渠的水引到田间地头。

  精耕细作的大明,仅仅是一个起垄,都让草原人大开眼界,起垄可以防淹、防寒、防旱和抗伏倒,草原人完全没有想到仅仅是一个起垄就能增加近一倍的产量。

  “爱卿劳苦,冯大伴,宣旨。”朱翊钧挥了挥手说道。

  冯保一甩拂尘,向前走了两步,等待小黄门拉开了圣旨后,才吊着嗓子喊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农,天下之大本,民所恃以生;道民之路,在于务本,民不务本而事末,舍本逐末,多生不遂,朕忧其然,故今亲耕,农桑者,古今王政,莫先如此。”

  “绥远新辟,万象更新,朕遣司农往,兴教化厚风俗、敦孝悌崇礼让,致太平于千里,修和睦于万世,卿顺天时,量地利,采捃经传,爱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兴水利、造农具,劝勉务农,且从人意,祈谷祈年,岁岁宵旰。”

  “谁司民牧者,敢惮为民先,今升宝歧司为农学院,司农谨记农学院之根本之务,跻万民入仁寿,致四海各安康。”

  “累朝成宪,布德施惠,诏告天下,咸使闻知。”

  “钦此。”

  圣旨强调了农桑的重要性,把农桑放在了古今王政的首位,数了数徐贞明的功绩,宣布了宝歧司正式升级为了农学院,专事农桑研究,徐贞明从五品农学博士,升官为了司农,是农学院的堂上官,正三品大员。

  而农学院的寄语是:跻万民入仁寿,致四海各安康。

  “臣叩谢隆恩。”徐贞明再拜,站起身来,对于升官,他没什么太多感觉,因为做的事儿,还是原来那些事儿,种地,种更多的地,产更多的粮食。

  他是万般不会,只会垦田水利,当初在浙江山阴垦田三万九千顷,反而被攻讦,受到言官弹劾之后,闲住入京活动,得张居正力保,才混到了陛下身边。

  这些年,若是说有些成绩,那就是他真的教会了陛下如何去种田。

  “爱卿这是晒黑了,也瘦了许多。”朱翊钧打量了下徐贞明,这五年不见,变得更像是个农夫,而不是士大夫了。

  徐贞明再俯首说道:“承蒙陛下厚爱,臣在绥远并没吃什么苦,地方已经把最好的给臣用了。”

  这话说的不合适。

  徐贞明稍微有点政治头脑,就应该开始吹罗圈屁,夸皇帝英明,夸皇帝礼贤下士,说皆仰赖圣德,臣感激涕零之类的话,营造出君圣臣贤的氛围感;

  即便是没有政治头脑,也该感念圣上关怀,稍微倒一点苦水,说下在绥远如何如何辛苦,但还是排除万难,把皇帝交代的差事完成了,拉一下私人关系。

  徐贞明选择了最朴实的回答方式,讲事实,不辛苦,也没吃苦,绥远拿出了最好的东西招待他这个大司农。

  吕宋总督殷正茂曾经说过,他最喜欢跟农学博士打交道,因为这些农学博士最是没有架子,也没有那么多的弯弯绕绕。

  “爱卿归朝,朕甚是欣慰,草原安定,有爱卿之功,归班吧,等下了朝,到农学院,跟朕好好讲讲绥远的事儿。”朱翊钧笑的非常阳光灿烂,徐贞明还是一如既往的不会说话,这代表他还是他,一个典型的技术官僚。

  “臣遵旨。”徐贞明归班。

  接下来朱翊钧又宣布了几件事,今年起海外贸易可以收蓄黄金、燕兴楼交易行金银兑换、大力促进盐业生产、皇家理工学院人才分配机制、高启愚总领兴学要事、不再起运粮草到朝鲜、特别贸易许可等等。

  这些都是廷议上通过了廷议的内容,每月三日的大朝会进行宣布。

  大朝会很少议事,除非是吵得不可开交,大抵是撕破脸那种,才会弄到大朝会上争个面红耳赤。

  “有事出班早奏,无事卷帘退朝。”冯保再甩拂尘,吊着嗓子大声喊道。

  朱翊钧等了片刻,见无人出班,站起来笑着说道:“先生和司农随朕来。”

  “退朝!”

  “臣等恭送陛下。”张居正领大臣再拜恭送皇帝。

  王崇古是很羡慕张居正的,因为皇帝老是拉着张居正说悄悄话,不光是政事,还有些生活的琐碎,这是真正的师生。

  都是大臣,可总有个亲疏远近。

  朱翊钧下了朝,带着元辅和司农,坐着小火车就到了原来宝歧司的旧址,西苑琼华岛广寒殿。

  宝歧司升为农学院,不仅仅是换个牌子那么简单,北土城专门营造了十万亩良田的农学基地,提供给农学院使用。

  这宝歧司旧址就成了皇帝自己的菜园。

  “自从司农前往绥远后,农学院建好以后,朕把广寒殿改造了一番,进行了一番实验。”朱翊钧走过了石拱桥,站在广寒殿前,面色复杂的说道:“朕失败了。”

  “做了什么实验?”张居正有些好奇的问道,陛下总是捣鼓一些奇奇怪怪的实验,比如引雷术,正衙钟鼓楼若是没有引雷术,不知道得被雷劈多少次。

  格物博士们没搞明白,为什么简单的一根铁线,就能九天之雷导到地面之上。

  朱翊钧叹了口气说道:“朕给老鼠们建了一个水食无忧的天堂,养了三年,除了第三组大笼子外,其余全死了,无一例外。”

  张居正听完之后,只感觉皇帝真的是吃饱了撑的,给老鼠建了这么多天堂。

  皇帝弄了个九个大笼子,每一个笼子两个小黄门负责,清理粪便,保持干净卫生,确保没有瘟病干扰,每天让水和食物从天而降,保证物质的充足,放进去了四对老鼠进去繁衍。

  九个笼子三个一组,第一天堂,三个大笼子,没有任何沟通往来,没有瘟病全死;

  第二天堂,三个大笼子,定期交换族群,没有瘟病,全死;

  第三组大笼子,三个笼子在族群繁衍到六百后,打开了仓门,互通有无,反而活的最好,三个笼子族群繁衍到了九千只,达到了笼子所能容纳的上限。

  朱翊钧嘴角抽动了下说道:“前面两组天堂,证明了林辅成的理论是不成立的,就是物质极其丰富的情况下,所有人都会获得自由;第三组天堂证明了,族群的繁荣昌盛,需要战争。”

  这是一个很荒诞的实验,朱翊钧就是看广寒殿空着,就打算验证下,林辅成的有限自由到无限自由的社会转变,是否会成立。

  林辅成认为在物质不是极度丰富的情况下,人只能活的有限自由;只有在物质绝对丰富的情况下,朘剥资材没有了意义,所有人才能获得绝对的自由,即朘剥无意义,则压迫不存在。

  这是个美好的设想,但实验结果,反而是让朱翊钧感慨万千。

  “陛下,人是万物之灵,和老鼠又不一样。”张居正不太认可皇帝的观点,以老鼠推论到人,这不太合适,人有灵性理性,老鼠没有。

  徐贞明欲言又止,他其实想说,就解刳学来说,老鼠和人在结构上,区别其实不大。

  朱翊钧带着元辅和司农走进了广寒殿里,站在了第一组天堂旁,两个小黄门汇报了实验过程。

  第一组天堂的三个大笼子,每一个笼子里都有十六个漏斗提供水喝和食物,广寒殿是个暖阁,常年温度维持在二十度左右,并且小黄门都带着口罩、手套饲养,确保不会把外面的疾病带到天堂里。

  不用觅食、不用挖洞、不用面对野外的天敌,这些老鼠只需要把精力放在繁衍后代之上,不出皇帝预料,这些老鼠的族群,每五十五天就会翻一倍,到了第315天,每一个笼子里的族群数量就超过了600只。

  但这六百只老鼠的繁衍速度,从原来的每55天翻一倍,变成了145天翻一倍,而且三个天堂里都不约而同的产生了阶级,形成了帮派,而没有帮派的老鼠,无处可去,没有任何地位,会被欺凌。

  多余的老鼠变得不再活跃,而是躲在笼子的最下层,不再和同伴玩耍,一动不动,即便是遭遇了欺辱也只会更加退缩,最终死亡。

  第一个崩溃阶段来了,因为充足的食物和水,安逸的生活环境,这些老鼠在产子后,都会弃养,没有人为干预的情况下,老鼠幼崽死亡概率来到了90%以上。

首节 上一节 919/125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