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然呢,你有什么办法吗?大明把门一关,我们连磕头的地方都没有!要是能透露一点点消息,我愿意把头磕烂!现在是,磕头都没地方磕!”李后白往后一躺,直接躺在了地上,目光空洞的看着四夷馆内的参天大树说道:“以前,我到大明来都是住会同馆的,这代表大明把我们当自己人。”
“现在,我们住四夷馆了。”
四夷馆和会同馆挨得很近,但小小一道院墙,就是天壤之别,大明已经看清楚了朝鲜的真面目。
李舜臣愣了很久很久,和李后白坐到了一起,把酒壶直接抓了起来,狠狠的灌了一大口,咬牙切齿的说道:“事大交邻,事大交邻,这是祖训!自俺答汗入寇之后,朝中士大夫个个看轻大明,说些怪话,现在好了,大明缓过劲来了,倭寇来了,大明都不肯帮忙了。”
“这些怪话,陛下肯定听到了!”
李舜臣对朝鲜朝中的风力看不明白,祖宗成法说的多明白啊,最大的事就是交好大明,有大明一口吃的,就有朝鲜一口汤喝,这么多年都是这么过来的,结果俺答汗入寇京畿的消息传到了朝鲜,朝鲜成均馆那些士大夫们,人人欢欣鼓舞,嘲弄大明武备松弛,好像朝鲜就不会。
现在好了,倭寇来了。
“那些话,大明朝廷一直知道,只是不在意罢了。”李后白躺在地上,看着梧桐树叶飘落,满是嘲弄的说道:“可不是俺答汗入寇之后,在那之前,大明武宗皇帝那些下三滥的谣言,全都是遣大明使臣编的,什么武宗皇帝喜欢娼妓,每到一地就强淫妇人之类的谣言,极力的把明武宗塑造成无恶不作、不守礼仪、欺男霸女、穷兵黩武的样子。”
“好像嘲讽大明,就能获得一种病态的自豪感。”
“当真大明一点都不知道吗?”
大明可太知道了,甚至鸿胪寺的官员不止一次训诫朝鲜使臣,不要胡说八道。
越是训诫,朝鲜的士大夫们仿佛抓到了痛脚一样,越是要说,越是要编排,编排了武宗皇帝,编排世宗皇帝,现在开始编排陛下了。
一个能在应州亲自带兵冲锋的皇帝,并且击退了小王子,小王子再不敢侵犯,这样的人,再荒唐能荒唐到哪里去?可朝鲜遣大明的使者,可劲儿的编排,这些谣言流入大明,经过二次加工,显得明武宗更荒唐了。
“本来,都是些打嘴仗的事,说开了就好,结果大明皇帝要大王入朝请罪,大王反而要搞什么攻守同盟,是真的昏了头了。”李后白歪着头,看着李舜臣说道:“你说,我怎么办,我能有什么办法!”
“国小而不处卑,力少而不畏强,无礼而侮大邻,贪愎而拙交者,可亡也。”
“算了,喝酒吧。”李舜臣叹了口气,又用力的灌了一大口,才把酒壶递了过去,他本来是要劝李后白振作起来,想想办法,现在李舜臣也绝望了起来,和李后白一起喝起酒来了。
正如李后白所言,现在连个磕头的地方都没有,四条样样都占了,也就是大明碍于祖宗成法,朝鲜是不征之国,没有深入计较罢了,否则先进朝鲜者,不见轮得到倭寇。
李舜臣到了大明,其实也多少想明白了,大明皇帝南巡、李成梁随扈、王如龙入辽东,这一系列的举动,都是在钓鱼,那狗屁攻守同盟,一旦贸然进攻,必然引来皇帝的雷霆之怒。
礼部右侍郎陈学会,派遣了司务,来见李后白和李舜臣,让他们到鸿胪寺商议倭寇攻打朝鲜之事,结果就看到了两个酒鬼。
司务也没办法,如实禀告后,弄得陈学会发了很大的脾气。
事关朝鲜存亡大事,大明这头忙的晕头转向,皇帝在廷议、京营在准备,连老爷子李成梁都打算重新回辽东,大明这架庞大的战争机器,在快速转动,结果朝鲜使臣在酗酒!
次日的清晨,李后白和李舜臣醒酒,沐浴更衣后,被礼部司务叫到了鸿胪寺。
“是你们朝鲜被倭寇入寇!不是大明!我昨日叫你们来议事,你们二人烂醉如泥!简直荒谬!”陈学会愤怒无比,厉声说道:“不想救朝鲜,就滚回去!别在这里碍眼!”
陈学会是个传统的儒学士,如此大发雷霆,斯文扫地,完全是被气到了。
“织田信长遣对马岛岛主宗义智,督促朝鲜国王入倭参洛,以示臣服,否则将加以诛罚,这就是找借口宣战了。”陈学会将一份塘报交给了李舜臣,他也看出来了,李后白已经完全没了心气儿,也就是这个李舜臣还有点样子。
参洛,就是让朝鲜国王到京都参见倭国天皇,这种参见是完全臣服的表示,去了不回去的那种,如果不去,倭国将会进攻。
“陈侍郎容禀!我王绝对不会去参洛,这哪里是参洛,分明是去送死。”
“而且,倭寇哪里是要进攻我们朝鲜啊,分明是要进攻大明!”李舜臣终于见到了朝中的大臣,立刻将一本奏疏拿了出来,十分恭敬的呈送说道:“这不是我说的,是织田信长说的!”
“倭国是为了假道朝鲜伐明,狼子野心昭然若揭,还请陈侍郎明鉴。”
无论如何要请到大明天兵入朝作战,光靠朝鲜绝对顶不住!李舜臣对朝鲜的军力门清儿,一群花拳绣腿的花郎,根本不是倭寇的对手。
陈学会打开了奏疏,看了许久,才说道:“可有物证?”
织田信长在提刀上洛之后,就对所有家臣说了他的宏图伟业:‘席卷明国,合三国为一’。
合三国为一,这是织田信长布武天下从一而终的口号,统一倭国不算完,吞并朝鲜不算完,只有席卷大明,合三国为一才算布武天下。
大明在琉球、在长崎,相继击败了九州岛的倭寇,建立了长崎总督府和长崎行都司后,这个口号,才算是偃旗息鼓,没人再谈及。
“此有通信使往来国书为证!”李舜臣闻言大喜过望,立刻俯首说道:“国书里有唐国迄三字可做证明,倭国将大明称之为唐国,唐国迄的意思就是入唐,我有很多的书证,物证,还请陈侍郎奏闻陛下。”
李舜臣没有骗大明的意思,朝鲜和倭国有通信使来往,早在明初就已经有了,通信使前往倭国,亲眼看到过,而且还留下了书证来,国书里只有三个字‘唐国迄’,但往来的国书里面,有不少地方,都提到了借道朝鲜攻伐大明。
“入唐?”陈学会第一次听到这个词的时候,讶异无比,他疑惑的问道:“何意?”
不是陈学会读书少,读不懂这入唐的意思,而是他不敢相信,倭寇如此大胆包天,大明还没筹划着灭倭,倭国居然筹划着灭明?
这天下事,还讲不讲道理了?!
“织田信长有家臣羽柴秀吉,给他妻子北政所的信中,有一句为:余生存中必加唐土于我版图,把大明兼入倭国版图,就是入唐。”李舜臣立刻解释入唐二字的含义。
入唐可是有明确解释的,由织田信长的家臣,羽柴秀吉,也就是后来的丰臣秀吉明确解释过,把大明消灭,把领土兼并,就是入唐。
倭寇对中原的野心,可是自古以来。
“倭人入寇朝鲜,可不是单纯想打朝鲜,而是为了攻打大明!”李舜臣竭力的想要把大明一起拉上战车,而且是光明正大,堂而皇之,他继续说道:“我在朝鲜曾经窃闻,织田信长的妹妹织田市久在大明,只需要询问便知!”
“我自会询问。”陈学会点头说道。
大明对倭国的狼子野心当然知道一些,但完全没有料到,倭国如此贪心不足蛇吞象,要吞并大明,简直是让陈学会大开眼界。
“此次倭国集结兵力为三十万六千余人,其中陆军为十五万八千人,这打朝鲜用得了这么多人吗?他们就是奔着大明来的。”李舜臣左右看了看,低声说道。
“我怎不知?”李后白讶异的问道,李舜臣居然对倭寇的数量如此清楚!
李舜臣直截了当的说道:“我和毛利辉元有来往,光是毛利家就出动了三万武士,而且,织田信长承诺,征战每卒每人给予两人俸米,其妻子食粮另外给付,军阵中所雇用之下人妻子,亦一律给予食粮。”
“也就是说,此次征伐,每个倭寇能领两份俸禄、妻子还给俸禄,军阵下人的妻子,也都给粮,这是孤注一掷了。”
“织田信长哪来这么多粮食?无外乎入了朝鲜就烧杀抢掠!”
陈学会看着李舜臣,仔细打量了一下说道:“朝鲜难得有个明白人,把情况说的如此清楚,你拿我的拜帖,前往西土城大营,拜见戚帅和李总兵,将你所知道之事,全都告知。”
陈学会写了一份拜帖,让李舜臣有门路见大明的军将,参与到作战计划的制定之中。
至于李舜臣提供的情报,有没有价值,得让戚帅过目,他陈学会不太知兵,还是让戚帅去判断就是。
“谢陈侍郎!”李舜臣终于能够面见戚帅了,留下李后白一个人挨骂,李舜臣急匆匆的前往了北大营,去见戚继光和李如松。
戚继光听闻有新情况,立刻让李舜臣到了武英楼,而陛下刚刚操阅军马,就在武英楼内。
“参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李舜臣入门就跪,门前的小黄门已经告诉了他,陛下宣见了他。
“免礼,你提供的情报很有用。”朱翊钧笑着说道:“听说你在朝鲜郁郁不得志,被人夺了武举人的出身,白衣从军,可有此事?”
“陛下明鉴,卑贱小人微不足道之事,居然劳陛下费心,臣惶恐不安。”李舜臣赶忙说道,他和顶头上司不和,被顶头上司多次派去送死,甚至被扣了罪名被剥夺了出身,这些小事,陛下居然都知道了,那朝鲜士大夫胡言乱语,陛下显然也是清楚的。
“坐坐。”朱翊钧示意李舜臣就坐,能杀倭寇的将军就是好将军,能杀倭寇在朱翊钧这里都会得到青睐,哪怕李舜臣是朝鲜人。
李舜臣将自己知道的所有倭国的情报,一五一十的说清楚讲明白,尤其是讲倭国上下共识的入唐之风。
“弹丸小国,在岛上终归是穷途末路,他们谋求大明的野心,自南宋灭亡之后,就已经无法掩盖了。”李舜臣总结性的说道。
崖山之后无中华,就是倭国士大夫们最先吹出来的风力,他们这么讲,和把大明叫做唐国的目的是一致的,就是不认大明是中原这片土地的主人,否定元、明的合法性,那自诩继唐的倭国,就可以堂而皇之的宣称了。
不仅仅是要宣称,现在倭国已经准备实践了。
“他们真的有三十万武士出征朝鲜?”朱翊钧眉头紧蹙的问道。
“倭国内外,每百户出水手十人、足轻十人,共分为了九路,三十万六千人,臣和毛利辉元有联络,他在劝臣为倭寇效力,臣思前想后,来了大明。”李舜臣不敢说真假,但这是毛利辉元遣人告诉他的,目的就是劝降他。
给倭寇当狗,还是给大明当狗,李舜臣觉得给大明当狗更合适一点。
三十万对四万,优势不在我。
朱翊钧低估了倭国赌国运的决心,倭国一共满打满算才八百五十万人,这里面把老弱妇孺去掉,成丁顶天算也就七十万,这就拉出了三十万的大军来。
以大明为例,大明号称两百万军兵,但其实都是屯耕,农夫大于军事属性,能拉出过门作战的野战军,也就十万人。
朱翊钧不是赌狗,他不理解梭哈的艺术,倭国自古以来就这样,喜欢梭哈。
“戚帅,要不要增兵?”朱翊钧觉得大明准备有点不足,四万京营锐卒,被三十万人围攻,恐怕真的会有危险。
“陛下,臣不认为需要增兵,一汉当十倭。”戚继光笑着说道:“陛下,臣和倭寇打了这么多年仗,他们的实力,臣心里有数,打仗也不是人多就能赢的。”
要是人多就能赢,俺答汗还能入寇京畿?
戚继光领步营三千的时候,一汉当十倭,现在经过陛下孜孜不倦的强兵,不断地增加火器的情况下,搞不好一汉当二十倭、三十倭都有可能。
大明的火器不仅多、不仅强,而且荤素搭配,重火力、单兵火力齐头并进,戚继光觉得四万京营,已经是给足了倭寇面子了,陛下这十万京营,可是奔着重新耕犁一遍大明筹建的,况且还有水师援护。
“陛下,人再多了,这后勤的压力就太大了,朝鲜国内的道路和大明没有可比性,臣以为四万,不多不少正正好。”戚继光补充说明了自己的意见,人再多,后勤压力上来了。
“那就依戚帅所言。”朱翊钧点头,必要的时候,就投毒,杀倭寇这件事上,朱翊钧没有任何道德负担。
“朝鲜方面无力提供粮草吗?”朱翊钧看向了李舜臣,问出了最关切的问题。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大明要从腹地运粮草过去,实在是损耗过大。
李舜臣叹了口气无奈的说道:“其实完全有余力,可以提供充足的粮草,四万锐卒、两万军兵并不算多,可是国内朝中,从大王到大夫,都不愿意出这个粮草。”
在万历十三年十一月这个时间节点上,朝鲜大约有1700万人,是倭国的两倍有余,但朝鲜国王从头到尾都不觉得自己能打的赢倭国,这还没开始,就跑到大明求援,甚至还不肯提供粮草。
理由很多,但归根到底,就是觉得不给粮草也能请得到天兵。
第718章 陛下,急报!顺天府陷落!
朱翊钧之所以反复提及粮草问题,是因为在原来的两次万历援朝战争中,朝鲜屡次背刺大明,明明粮草‘无人输运,堆积露处,几时运来而可喫’,在露天堆积如山,任由其腐烂,也不肯交给大明军兵使用,以至于大明在朝作战军兵,是啼饥号寒。
在万历二十一年,大明军正式进入朝鲜作战之前,朝鲜国王李昖、大臣崔兴源等人,承诺入朝则给四万军兵、两万战马两个月的军粮,在李如松的带领下,大明军四万正式入朝作战。
李如松援朝,在平壤以796人伤亡为代价,消灭了倭寇一万余人,小西行长减员11300余名,逃离平壤,而在平壤大捷之后,朝鲜承诺的粮草,迟迟没有交付明军。
总督军务、辽东经略大臣宋应昌在奏疏里痛骂朝鲜国王李昖、崔兴源等人出尔反尔,痛哭入朝作战军队的凄惨,曰:众兵自渡江至今,菜肉盐豉之类无由入口,甲胄生虱衣履破碎,一遇天雨,浑身湿透,相抱号泣,马倒者且有一万六千匹,兵士可知矣。(《报三相公并石司马书》)
宋应昌是个文官,他恨不得把朝鲜君臣全都杀了!
在平壤打出了大捷,结果光是马匹就饿死了一万六千匹,可想而知粮草短缺程度。
李如松只能按兵不动,一直等了足足两个月,大明粮草运到,李如松才开始继续进兵,这两个月时间,朝鲜国王李昖不停催促李如松进兵,大明皇帝和兵部尚书也屡次催促,但李如松不动如松,他跟朝廷解释,没有吃喝,而朝鲜国王则狡辩称连年疲敝,不能自振。
而万历皇帝对此的态度是:情有可怜,非尽险诈,朕亦推诚不疑。
万历皇帝采信了朝鲜国王李昖的说法,说情有可原,反复下旨催进,李如松叫苦不迭,皇帝不信他,他能怎么办?
每当大明军打赢一次,这种情形就会出现一次,嘴仗打了无数,但打嘴仗打不出粮草来,朝廷催、军兵饿、马匹倒、火药不济,李如松在辽东豪横了半生,就没打过这么憋屈的仗。
现在,李舜臣也直接了当的告诉皇帝,粮草问题,朝鲜方面是非不能实不愿。
“为何不愿?倭寇难道打的是大明朝吗?”朱翊钧非常不解,朝鲜王李昖脑子被驴踢了吗?被倭寇打的是朝鲜,而不是大明!
有也不给,非要大明从内地运输,从天津港发粮一万石,就得三万石的运费!大明就是天朝上国,如此打七年,也撑不太住!
“在我王眼里,倭寇为贼,天兵亦为贼,倭寇不能势大,天兵亦不能势大,若是天兵真的是那王者之师,那他朝鲜王如何为万民之王?”李舜臣回答的非常迅速,甚至没有一丝一毫的犹豫,语调里甚至有些委屈。
李舜臣委屈大了!
李舜臣之所以可以如此快速的给出答案,和他在朝鲜的经历有关,朝鲜也有兴文匽武的风力,李舜臣在朝鲜带兵作战,粮草只能自筹,自筹就得烧杀抢掠,强取豪夺,一时间朝鲜军兵在万民心目中,和匪徒没有区别,在大明当武将难,在朝鲜当武将亦难。
天兵真的是王者之师,会严重影响朝鲜国王的统治根基,这就是李舜臣所说的非不能,实不愿的全貌。
“朝鲜多山,这王驾出汉城,再出开城,再出平壤,可再至义州,王驾可随势而动,而万民如何能动?”李舜臣俯首说道:“万望大明天兵解朝鲜万民于倒悬,亦望陛下看清朝鲜王公贵胄之鼠目短视,莫要被骗了。”
在李舜臣看来,打完仗能到大明做个鞑官,那是他最好的下场,所以他的立场天然站在大明这边,若是在战场上死了,那也是抗倭忠勇英烈,左右都不亏,唯独继续对朝鲜国王效忠,是最蠢的行径。
不值得,李舜臣对朝鲜的统治阶级已经恨的咬牙切齿了。
这举头三尺有神明,这做人做事,不能当畜生,大明军是入朝作战,消灭倭寇是为朝鲜消灭,解救的是朝鲜的百姓,结果大明军入朝,敌人不仅仅是倭寇,还要跟这帮畜生不如的东西斗智斗勇,他希望大明朝廷能够早日看清楚这帮畜生的真面目,减少损失。
尤其是陛下。
这是作为一个人的基本道德和底线,事情说破天去,也是大明入朝作战,救的是朝鲜。
对于大明而言,灭倭也不是必须假道朝鲜,可以从长崎总督府出发,一把尖刀,直插倭国,大明水师强横,而且还在不断地变强,李舜臣到大明看到了邸报,最近大明朝廷在吵架,为了水师扩军而争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