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真的不务正业 第832节

  姚立言左看看右看看,才低声说道:“既不是摊派也不是扑买,是慰劳,钱是工坊一起出。”

  “啊?慰劳?”朱翊钧被这两个字定在了原地,略微有些恍惚和不确信的说道。

  姚立言颇为感慨的说道:“浙江九营每年出巡抗汛啊,这衙门里的狗…老爷们没事就扣饷、减饷的,受过恩惠的民坊,就会在九月回营的时候,送点自家产的东西,慰劳军兵辛苦抗汛,陛下,抗汛是极为辛苦的,三到六月是沿途检修堤坝,六到九月,都是哪里漏了都扑过去抢险。”

  “九营抗汛,自从嘉靖三十四年设立九营以来,就一直做到了现在。”

  姚立言和陛下交流是很放松的,差点把狗官两个字直接说出来,姚立言很难理解衙门的想法,浙江九营,多么好用的一群人,抗汛这活儿,没了九营谁来干?多少人受过九营的恩惠,吴善言居然要减饷!真的狠得下那个心!

  “啊,哦,打开看看。”朱翊钧示意姚立言打开看看,每一件都是一个棉被、两身棉服、一个褥子,棉被是四斤棉,朱翊钧掂量了下,分量很足,一身棉服是帽子、暖耳、衣裤、鞋,鞋是千层底,看起来就很结实,整个库房里整整齐齐摆着三百件。

  这一件就得五钱银子,一百五十两银子,真的很多了。

  “草民名下一共七家棉纺,一百到三百件不等,每年都去罗木营,其实不止草民这么干,浙江这么做的民坊,大大小小有数百家。”姚立言介绍了下自己每年送多少过去,不是他的个人行为,而是浙江地面普遍行为。

  上报天子,下救黔首,不是戚继光的一厢情愿,是长期实践的总结。

  浙江九营常年以来抗汛救险,谁对百姓好,谁对百姓不好,百姓们心里门清儿,连这些以盈利为导向的工坊都在拥军,可见九营深得人心,按照原来的历史线,浙江九营和南京振武营的下场相同,都是哗变之后,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

  一饮一啄,一因一果,这人世间从来没有无缘无故。

  朱翊钧看了一圈,想了想开口说道:“算算自浙江九营成立以来,一共多少钱,朕把账给你结一下,申巡抚把账算清楚,给内帑,朕把这个账平了。”

  亏大了,追欠了十二两税银,爆了一波大金币!但朱翊钧倒是不觉得亏钱,反倒是有一种还债的感觉。

  无债一身轻。

  “使不得,使不得。”姚立言连连摆手,他赶忙说道:“陛下,这都是工坊里的钱,都是干股、身股、银股一起定下的事儿,都是一片心意,真没多少钱,而且草民还赚钱啊,草民这几家棉纺卖货的时候,一开口就是浙江九营用过都说好,百姓们都很认可的!”

  “朕知道,但这涉及到了军纪,不能白拿。”朱翊钧看着姚立言笑着说道:“不必惊慌,每年浙江九营军兵的棉用品,还从你姚家购买,但也提前说好,你要是糊弄军兵,那国法无情。”

  “这…”姚立言还是不大情愿,他低声说道:“去庙里烧香拜佛,祈求风调雨顺,这风调雨顺是不是佛祖保佑,都要去还愿,求龙王下雨还得准备三牲,这浙江九营真的保证了风调雨顺,给这点,就是知恩图报而已。”

  朱翊钧眉头紧蹙的说道:“这口子不能开,拿习惯了,过不了多少时间,就要借老乡人头一用争个军功了。”

  万历年间,还是一个广泛存在杀良冒功的时代,不能纵容。

  皇帝有皇帝的考虑,民间有民间的心意,可是军队有军队的条例,现在浙江九营军饷户部直接管理,每一笔都要算清楚,拿百姓的东西,过去是无奈之举,现在朝廷管着,就不能拿。

  从打交道开始,姚立言都很怕皇帝,皇帝这生物打个喷嚏,他老姚家都得去爪哇了,姚立言怕,但这件事,姚立言意外的坚持。

  “一半?”姚立言试探性的说道:“草民这工坊也从这生意上,赚了不少名声。”

  “陛下,草民是嘉靖年间出生的,倭患闹得厉害的时候,草民已经记事了。”

  大明军当然是陛下的军队,同样也是万民的大明军,姚立言非常坚持,这种坚持是多方面考虑的。

  生意做大了,名声就等于钱,名声等于人们对这家的认可,就等于市场,棉纺的棉货,全都是九族严选的质量。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姚立言可不想失去名声,同样,这人活一世,总要有点坚持的东西,知恩图报,也是姚立言的坚持,是他的毅,倭患肆虐的时候,谁打退了倭患,洪涝的时候,谁救了他,他都记得一清二楚。

  平日里,姚立言也是一口一个狗官,尤其是吴善言做巡抚的时候。

  “行吧。”朱翊钧郑重思索之后,认可了姚立言的提议,这些军需朝廷只结一半的账。

  此次调研收获满满,不仅仅摸清楚了姚立言如何发家,还知道了四不投,还有意外收获,那就是民间对于能做到上报天子、下救黔首的大明军,何其拥戴。

第704章 一个违背祖宗成法的艰难决定

  朱翊钧对钱塘姚氏之行非常满意,相比较只知道收租的势要豪右,朱翊钧更喜欢这些利润为导向的新兴资产阶级,对于皇帝而言,新兴资产阶级无疑是非常危险的,因为他们一定会对旧贵族索求社会地位和政治权力,矛盾爆发无可避免。

  可对大明当下阶段而言,最危险的不是新兴资产阶级,而是腐朽的、陈旧的、不思进取的、生产关系仍然是强人身依附的乡贤缙绅。

  民族的、新兴的资产阶级一定会吹响封建帝制的丧钟,但这些乡贤缙绅会吹响大明的丧钟,面对迫在眉睫的危机,朱翊钧没有选择守旧的乡贤缙绅,这不是选择问题,政治的逻辑素来如此,只顾眼前。

  能顾眼前已经很不错了,更多的时候,连眼前这摊子事都不好处理。

  朱翊钧回到了西湖别苑的时候,对这次调研进行了总结,他忽然抬头说道:“姚老板不老实啊,他藏私了。”

  “他居然敢欺君!”冯保面色巨变,厉声说道,是时候,让姚立言尝一尝封建专制的铁拳了!

  朱翊钧笑着说道:“远没到欺君的程度,大抵是太紧张忘记了,就是身股、个股不断的扩大,银股不断地缩小,最终他投资的所有工坊,都不姓姚的问题,其实姚老板,少说了一项,这么做是有好处的。”

  “好处?”冯保一脸迷茫,辛辛苦苦的创业,好不容易顺风顺水的扩大了规模,眼看着回头钱越来越多,最终却失去了所有权,陛下居然说有好处?

  这是违反常识的,但的确如此。

  朱翊钧用钢笔在纸上写了三个词,对着冯保说道:“是的,官厂有的毛病,民坊同样也有,而且缺少强而有力的手段,会更加严重,朕说的就是官厂根深蒂固的臃肿、僵化和贪腐。”

  “这其实是工坊扩张到一定规模必然会出现的问题,但在工坊扩大到了一定程度之后,就会变成一个泥潭。”

  民坊也有贪腐问题,当初张四维盘账的时候,惊恐的发现,掌柜、账房这些实际的经营者,直接贪了他们家超过五成的利润,通过种种手段,趴在他们家生意上吸血,而且还不能查,只要稍微深入去查一查,就发现妻子、妾室的小舅舅,不争气的弟弟弟媳,甚至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趴在上面吸血。

  臃肿是冗员,这些个掌柜、二掌柜、大把头也有自己的亲戚朋友,会往里面安插人员,而后这些亲戚朋友之外还有亲戚朋友,除了亲戚朋友之外,吃空饷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而且还不能裁撤,有关系的不会被裁。

  结果就是越裁员,吃闲饭不干事儿的‘冗员’比例越大。

  但这都是冗员问题里的小问题。

  为了防止贪腐、吃空饷这类的事儿,就需要养一支人员庞大的行政,这才冗员的重灾区,这些行政,账房、人事、审计等等人员,往往会超过生产者的数量,而且无法获得想要的效果,这些不事生产的人,反而会沆瀣一气,同流合污,一起向下压榨。

  臃肿之后必然僵化,一件事东家拍板了,结果一个月过去了,东家再问的时候,事情居然还没有办,因为要走流程,但是流程走到哪里了,没人清楚,而且臃肿一定会带来的问题就是裙带、姑息之弊,你上面有人,我上面就没人了?内斗就开始了。

  到了年终的时候,东家看着所有人的考成,都是上上评,可是一看银库,空空如也。

  而姚立言的银股稀释,反而有效的避免了这种‘大工坊病’的危害,不是没了这种病,而是姚立言已经在上升期赚够了钱,跑路了!

  这就是姚立言这种身股法一个看不见的好处,事实上,姚立言最初参股的纸坊,已经暴露出了类似的问题,当初和姚立言一起出走,办纸坊的大工匠,已经在纸坊搞起了拉帮结派,但姚立言在那家的纸坊,已经没有了任何的银股。

  银股不断稀释,最后将银股以一个合适的价格出售,就是姚立言这些年的玩法,他追求的就是利润最大化,而不是所谓的江山永流传,大工坊病,根本追不上姚立言逃跑的速度。

  臃肿、僵化、贪腐,工坊都不是我的了,我管你有什么病。

  这种病其实很简单,就是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姚立言就是在三个和尚没水喝之前跑路。

  “而且姚老板似乎还忘记了说一件事,他的银子不只是他一个人的银子,他名下的商帮,有好多其他浙江商贾的银子,他手里的银子,至少有十七家之多,松江府、南衙都有。”朱翊钧也看了一部分的总账,发现了姚立言的另外一个身份,他还是那个经纪买办,他控制的商帮,背后也有势要豪右。

  一切歧视的源头,姚立言被浙江地面势要豪右排斥的主要原因,他的身份依旧是卑贱的商贾、经纪买办,狗腿子还想上桌吃饭?

  姚立言只想赚钱,而不是耕读礼乐传家,被乡贤缙绅、势要豪右本能的排斥。

  “不能再大了,再大他就该死了,限制一下他的规模吧。”朱翊钧回答了申时行最开始提出的问题,要不要稍微限制一下姚立言的规模,朱翊钧给了答案。

  姚立言商帮的规模再继续扩大下去,恐怕就会被人摘了桃子,姚家门前的石鼓僭越,还是最明显的一个雷,还有没有姚立言没有看到的、更深层次的雷,那就不得而知了,显然不知道多少双眼睛在等着收割他,杀猪过年的不一定是皇帝。

  姚立言对自己的情况,应该是有些了解的,所以姚立言在拿到大明皇帝的大氅和亲笔御书的时候,才会喜极而泣,那根本就是一道护身符。

  “这次调研,对接下来的投资,有很大的启发。”朱翊钧终于写完了这次的姚家生意调研报告,非常确信的说道:“大明内帑、国帑的投资,银股占比必须要超过51%,这是不容商量的,皇朝投资,和民坊投资不同,民坊投资是以利润为导向,而皇朝投资,则是以权力为主要导向,利润为辅。”

  朱翊钧确定了皇帝和朝廷投资的基本原则,权力=义务,获得权力意味着承担义务和责任,官厂、皇庄,是要承担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的,但姚立言的投资,还是很有启发性的。

  因为姚立言的投资方法,符合工业化的基本逻辑。

  工业化的基本逻辑是集群化:大规模生产获得廉价商品,再通过廉价商品吸引更多的人一起进驻,进一步产生规模效应,获得更加廉价的原料,增加产量,获得更多的商品,最终形成集群效应,完成大规模自由雇佣的生产关系的建立,最终完成工业化。

  而姚立言所投资的所有工坊,不强调强人身依附,很多过去的掌柜、大把头出走自己办工坊,而姚立言非但不阻拦,甚至会提供帮助,甚至投资,因为更大的规模,意味着更多的利润。

  这是大明皇朝投资的时候,应该借鉴的地方,对大明朝廷而言,规模也更加重要,利润当然也要适当追求。

  “摆驾松江府吧。”朱翊钧在万历十三年七月十七日,踏上了前往松江府的路,这一次申时行随扈左右,他作为松江巡抚,因为浙江的事儿实在是太多,一直没有前往松江府。

  这中间出现了一个小插曲,申时行是松江巡抚,代领的浙江巡抚,他已经代领很长时间了,希望朝廷派个人来,把浙抚一职拿走,这是应该的,本就是应急之下的安排。

  朱翊钧下章吏部询问,结果无人领受,也没有任何的推荐,晋党、浙党都没有推荐,甚至张居正也没有给皇帝提供任何备用人选,大家的意见出奇的一致,申时行既然能干,就让他继续干下去,就不换人了。

  浙江这地面,多少有点邪性,多少人浙抚在任上出事,各家各派,派出得力干将,万一折了是巨大损失还捞不到多少好处,派出平庸之辈,又是并封两头猪,左右为难,索性就让申时行干下去。

  申时行得知这个消息之后,欲哭无泪,他其实很想说,经过浙江九营的哗变,陛下的雷霆手段,浙江地面已经非常干净了,已经大破,之后便是大立,浙江这地方谁担任都不会有什么乱子了。

  阎士选则是欣喜若狂,因为申时行和吴善言不同,申时行有的选,他是天上人,有申时行在,通往南衙、通往苏州的驰道,通往宁波的运河,都会顺利很多,换个人来,再跟地方同流合污,驰道、运河修不好,他阎士选有几个脑袋能掉的?

  事实也是如此,申时行的行为清单里,没有和地方缙绅沆瀣一气的选择。

  朱翊钧的车驾晃晃悠悠的抵达了苏州,而后去太仓溜达了个圈,没有前往松江府府治华亭县,而是去了上海县,因为燕字号大酒楼开在了上海县,而不是华亭县,抵达上海县的时候,已经是八月了。

  因为地理原因,上海县逐渐成为了松江府的经济中心。

  本来,按照预计的计划,这个时候,大明皇帝就应该回北衙的路上了,因为在浙江耽误了时间,所以回京的时间,被推迟了一个月。

  “西班牙的情况,为何如此糟糕?”朱翊钧在上海县下榻之后,开始处理国事,上海县的消息总是比内地更多一些,而朱翊钧来到的时间非常不巧,正是上海县一天四次雨,台风跟吃饭一样准时的时候,所以,他只能看些松江府的塘报,打发时间。

  这些塘报的来源很复杂,有海防巡检们自己的搜索、有通过海商们口口相传、有亲自询问大帆船贸易水手、有大明环球贸易亲眼目睹,但这些消息都是相互印证,基本可以确定为真的消息。

  而大明需要对这些消息做出反应。

  费利佩二世的处境非常艰难,一方面是尼德兰地区的反叛,让费利佩的威信大跌,人心思动,费利佩急需一场大胜来巩固自己的地位。

  十分可惜的是,费利佩失败了,他组建了一个规模只有十条船,人数仅仅八百的远征军,从租借的波尔图港口出发,向英格兰地区进发,试探性的进攻。

  在舰队进入英格兰海域的时候,遭遇到了英格兰的海军,英勇的八百勇士打赢了英女王的军队,然后败给了大西洋狂暴的海浪,十条船回去了三条,虽然没有全军覆没,但损失格外惨重。

  大西洋的海浪,太平洋的神风。

  英格兰和倭国既然敢得罪陆权大国,肯定是有原因的。

  这是一次试探性的进攻,费利佩不得不郑重的考虑大明皇帝的意见,考察清楚水文再进攻。

  费利佩解决问题的思路是没问题,尼德兰地区的问题,需要解决英格兰这个搅屎棍,才能彻底解决,但执行的时候,不能追求一战定胜。

  费利佩闹心的原因还有一个,他跟教廷闹翻了,不是因为伽利略,伽利略甚至都不是个导火索,费利佩这个护教人,跟教廷闹翻的原因是费利佩要彻底收回西班牙领土上所有宗教裁判所的治权。

  宗教裁判所是1231年由教皇格列高利九世设立的宗教法庭,自此以后一直控制在道明会的手中,道明会修士是教会中的一个教派,对外自称是主的看门犬,主要职责就是扑灭异端与无知。

  道明会这个派别掌控了宗教法庭裁判所,在这个年代里,仍然是非常强劲的力量,西班牙领土上遍布的宗教裁判所,都在道明会的手中,费利佩在万历十三年年初的时候,忽然宣布:尼德兰地区对西班牙统治的广泛反对,都是因为裁判所的残忍压迫,道明会要对此负责,作为国王,他要收回所有宗教裁判所的治权。

  这是费利佩在听闻了黎牙实十五日谈之后,下的第一个决定。

  这不是费利佩临时起意,更不是听了大明皇帝的事迹脑子一热,大明能行,我也行就要推动,而是筹谋已久的举动,西班牙大方阵的发明者、士兵之父、海军的奠基人圣克鲁斯侯爵,立刻选择了响应国王的号召,大声支持并且做出了行动。

  阿尔瓦罗·德在马德里召集了所有的贵族,在国王广场前,以老迈的身躯坚定的语气,对所有人说:西班牙曾经是异教徒(阿拉伯人)的西班牙,后来是伊莎贝拉(英格兰王后)的西班牙,再后来是神(罗马教廷)的西班牙,从来不是西班牙人的西班牙,从今天,西班牙属于西班牙人!

  圣克鲁斯侯爵这句震耳欲聋的口号,鼓动了所有人,让贵族、商人、平民都认可,收回宗教裁判所治权的过程顺利的超乎想象,而后很快,费利佩二世就颁布了律法,称之为费利佩法典。

  徐璠在得到新法典之后,立刻痛骂费利佩是个窃贼,把大明律简要、修改了数条,就直接用了!没有一句重复,但处处都有大明律的影子,比如夜入民宅,主人登时杀之无罪,费利佩就抄了去。

  “朕不理解,费利佩作为国王,宣布在自己的领地范围内,收回所有法律治权?这也是一件值得庆祝的事儿吗?那些海商无不欢欣鼓舞,这不是理所当然?”朱翊钧眉头紧蹙的看着手中的塘报,询问着大宗伯万士和。

  礼法问题,当然询问礼法本礼万士和。

  朱翊钧对这份塘报感到了费解,他继续说道:“朕可能表达的不明白,朕的意思是,在这之前,西班牙的法律一直掌握在罗马教廷,确切地说,是这群叫道明会的牧师手中?当国王是过家家吗?玩呢?”

  代换一下,大明的法律掌控在了喇嘛、和尚、道士手里,这实在是过于离谱了,朱翊钧无论如何都无法接受,神棍掌控法律?那简直是太灾难了!

  “陛下,这已经是巨大的胜利了。”万士和笑着说道:“别人都说安东尼奥不适合国王,因为私人恩怨驱赶了葡萄牙的红衣大主教,或许他的确意气用事了些,但当时他刚刚攻破了里斯本,重新进入了王宫,成为了国王,难道要对过去流放他的敌人和颜悦色吗?”

  “安东尼奥能够接受,他那群海盗也无法接受。”

  “他看起来有很多选择,但其实没有选择,既然要让葡萄牙属于葡萄牙人,那就必须驱逐红衣大主教,幸好,徐璠是一个很擅长讲故事的人,他讲出了大光明教的故事,还有更多的人,完善了这个故事。”

  万士和倒是觉得安东尼奥挺适合做国王的,你作为国王不挑这个头,你当什么国王?就驱逐大主教这个需要政治决心的决策,无论本意如何,安东尼奥做了,所以他非常适合做国王。

  “所以,费利佩引入了大光明教,让宗教对付宗教。”朱翊钧吐了口浊气,泰西的发展让朱翊钧出乎意料,尤其是大光明教这个变数的出现,大光明教扩张的速度,远超大明的想象。

  费利佩在收回了宗教裁判所的治权,改名为裁判所,颁布了新法典,立刻宣布信仰大光明教并不违法,不会被当做异端审判。

  这是一套组合拳,偷袭了罗马教廷,裁判所是打击异端的重要力量,而费利佩宣布信大光明教是合法的,就代表着大光明教的教士,可以堂而皇之的在西班牙的所有领土活动了。

  而费利佩给出的理由是:为了得到大明的货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和评估限制大光明教的危害,如果引起了东方皇帝的愤怒,需要付出太多的不必要的代价。

  翻译翻译就是没人跟钱过不去,为了跟大明做生意,只能‘勉为其难’的准许了大光明教的传播。

  “陛下,这是个明智的决定。”万士和倒是颇为认可这个办法,作为一个成熟的政客,就是要利用自己所有能利用的力量,达成自己的目的,团结一切能团结的人,求同存异,让西班牙摆脱宗教的牢笼。

首节 上一节 832/125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