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真的不务正业 第831节

  “这钱塘姚氏和吴中姚氏,也就是姚光启的姚是一家吗?”朱翊钧临行前,询问着上海知县姚光启和钱塘姚氏的关系。

  冯保赶忙说道:“大约五百年前是一家。”

  “那没事了,出发。”朱翊钧让缇骑开路,铺出了自己威风的仪仗队,就奔着姚家去了,在北衙南衙,朱翊钧敢一身常服,四处溜达,在杭州,他只能铺开仪仗,威风凛凛。

  “草民姚立言带子三人、孙八人,拜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翊钧还没下车,车下就传来了山呼海喝之声。

  姚立言只有四十多岁,看起来颇为精干,穿的是绫罗绸缎,也不知道是天气热还是紧张,姚立言已经汗流浃背了。

  朱翊钧挥了挥手,示意所有人免礼,往姚家大宅的院门一看,差点笑出声来。

  “姚老板是吧,这门前,这俩门鼓,拉出去毁了吧。”朱翊钧让姚立言进前些,嘱咐姚立言把门鼓扔掉,省得招惹祸患。

  “陛下,这门鼓,有什么问题吗?”姚立言立刻满头大汗了,本来接驾就紧张,更不知道皇帝来做什么,这还没进门,居然有了问题,这一只脚已经进了鬼门关。

  朱翊钧也不着急进门,他在等缇骑拆门槛,皇帝走到哪儿都是如履平地,门槛是要拆的。

  皇帝指着一对儿门鼓说道:“你这宅子很新,听说是前几年建的,朕今天看见了,你这俩门鼓,是皇亲国戚用的,汉白玉、狮子站在鼓上,你这就是僭越了,你的对家看到这俩门鼓,到衙门告你个僭越之罪,够你全家流放了。”

  “草民罪该万死,罪该万死!”姚立言人都傻了,电光火石之间,他想起了他去过的所有势要豪右之家,根本没有他这个造型的门鼓!

  他发达之后,就日防夜防,没想到门口就两个要他命的玩意儿,这东西就放在门前,众目睽睽之下,要害他真的非常简单!

  昨天,缇骑其实就看到了这俩僭越的门鼓,摆个青狮摆就摆了,可青狮下面坐着一张鼓,那就是僭越。

  “毁了就是,免礼吧。”朱翊钧笑着说道,真的追究,他就不会过来调研了,僭越这种事,一旦上称就是千斤打不住,朱翊钧不打算上称,那就是小事。

  这姚立言是真不知道僭越了,皇帝亲自登门,门口摆这俩玩意儿,是要赌皇帝心善吗?还是赌皇帝不懂?皇帝不懂,礼部尚书肯定懂。

  有人要害他。

  暴发户底蕴不足,对一些没踩过的坑,不了解就会上当。

  “姚老板,咱们进去坐一下,就去你的工坊看看,朕今天来啊,是找你请教生意经的,你不必紧张。”朱翊钧笑容满面的说道:“不必紧张,也不必备茶,朕不用宫外水食。”

  “姚老板,那松江孙氏投献了朝廷,还有开海的东风,才争下老大的家业,姚老板能赚这么多银子,还望姚老板不吝赐教。”朱翊钧坐直了身子,十分郑重的说道。

  姚立言愣了片刻,才彻底清楚了皇帝的来意,一时间不知道怎么文雅的说出来,只好俯首说道:“不敢当,不敢当,陛下,其实草民也没什么生意经,就是青楼那一套,这有头有脸的青楼,一般不自己养姑娘,费时费力还一手的腌臜事,青楼开门,都是嬷嬷带着姑娘到楼里做生意,五五分账,草民就是学的青楼的买卖。”

  “有些大把头,他手里有匠人,还有绝活,唯独没有这个门路,进货出货的门路,也没钱开坊,开了也会赔钱,草民正好擅长钻营,就提供厂房、原料,草民来管账,他们安心生产。”

  “大抵就是,人人持股,才能以坊为家,自家的买卖,自然人人上心,拧成一股绳了,每个人都会上心了。”

  “这人人持股是怎么个持股法?”朱翊钧往前凑了凑好奇的问道。

  姚立言讲清楚了其中的股份分成,姚立言又出钱又出力,建工坊,找销路,还承担风险,但他只拿利润的五成,大把头拿两成,剩下的工匠们分三成,人人有股,这扩张了也不怕,新进来的人,也是这么个分账法。

  姚立言说的荒唐,把自己说的经营方式和青楼一样,说的一无是处,但朱翊钧听明白了其中的关键,就在这个人人持股之上。

  所以,他赚的盆满钵满,他们家的生意,涉猎极为广泛。

第703章 身股经营法和四不投

  朱翊钧仔细询问了很久,确定了姚立言的玩法,其实和晋商的身股法是有一定相似之处的。

  姚立言作为资方,提供资金、场地、设备、原料供应、商品销售等通道,承担投资风险,这类股份在身股法里被叫做‘银股’,而管理人员和部分大工匠出力不出资,享受分红,同样持有一定比例的股份,叫做‘身股’。

  大掌柜的一分身股被叫做一俸、二掌柜则为八厘身股,称之为二俸,大把头为七厘身股,称之为三俸。

  银股是百分之百的世袭罔替的,因为这是真金白银的出资,而身股,也是可以继承的,不过继承的极少,叫做故身股,就是人死了,故去,本来持有的身股,可以折半交给子孙后代。

  除了身股之外,工匠们普遍持股,不出资、不参与决策、只分红的模式,这种股份一般被称之为干股,或者个股,若是中途离开,干股则不享受分红,干股是不能继承的,人死了就没了。

  干不动了,儿子会接着干,也算是继承了这份干股。

  “这其实就是最开始的没钱发劳动报酬,当了十几年的纸坊大掌柜,出来自己做,钱都花的大差不差了,草民才愕然发现,没办法生产了,那时候就跟匠人们商量欠薪,但匠人们也有话要说啊,他们承担欠薪的风险,赔了一起赔,赚了东家赚,没这个道理啊!”

  姚立言满是感慨的说道:“草民觉得匠人们说得对,就开始派身股、干股给匠人了,没成想,匠人为了分红拼命的干,这纸坊一下子就盘活了。。”

  “那当初困难的时候,为了度过难关才这么做,后来为何还是用这种方式呢?”朱翊钧好奇的问道,姚立言可不止是一家纸坊,光是染坊就有七个之多,棉纺、织造坊、成衣坊、纸坊、伞坊、矾坊等等,都是这种经营模式。

  姚立言笑着说道:“这俗话说得好啊,薪金百两是外人,身股一厘亦自家。”

  “因为把身股给匠人,匠人真的拼命干啊,陛下,姚氏掺和的买卖,物美价廉,以染坊为例,我们染得青衣,从不掉色,即便是紫黑,也不会掉的那么厉害,常洗常新,除此之外,我们的价格也低,这样一来,立刻就能打开局面,坊里的匠人也肯钻研又快又省的法子。”

  “这活儿不都是人在干?他们越拼命,我赚的越多,我这个东家就能坐享其成了。”

  姚立言说起了好处,身股法和将匠人的利益和工坊高度绑定,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鼓励生产积极性,起到了极大的激励作用,而且最重要的是,匠人们也承担了部分的风险,若是生意败了,他姚立言亏大头,也有人承担一部分。

  而且身股法让工坊能够长久的原因,还有一个,那就是分离了经营权和所有权。

  事实上持有了身股的大掌柜、二掌柜、大把头们,对工坊经营是具有经营决策权的,是具体的经营者,和东家的地位,几乎是平等的。

  姚立言懂纸坊,可他不懂染坊,他对染坊指手画脚,只会让染坊生意越来越困难,而且姚立言这个大东家有钱的很,他对具体的染坊市场的敏感程度,真的是很低,反应也会很慢。

  说难听点,以现在姚老板的身价,这一家工坊就是赔的底朝天,姚老板也只会感慨一句:怎么黄了?

  远不会说是伤筋动骨,可对工坊的掌柜、工匠而言,工坊没了,无异于天塌地陷了,工坊上下可谓是切身厉害,自然比姚老板更小心。

  这些大掌柜、二掌柜、大把头们,只能指望着一家工坊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可不就拼尽全力,对市场更加灵敏,会做出积极调整,尤其是染坊、成衣坊之类的,年年布料、花色、款式各有不同,就需要及时应变来迎合市场。

  “姚老板赚的这么多银子,就没人眼红吗?而且看起来,因为要给身股的原因,姚老板的生意经,似乎不是秘密。”朱翊钧笑着问道。

  “有,但他们不舍得。”姚立言面色古怪的说道:“陛下,草民经纪买办出身,其实也就比穷民苦力好点罢了,也是从伙计做到了掌柜,自己办了工坊,知道这万事皆难。”

  “可是这些个势要豪右之家,别说给掌柜的身股,给匠人们个股了。掌柜的开口说一句,他们就是满腹牢骚,张口就骂,老爷时间做的久了,就听不进去一点意见了。”

  姚立言的生意经是什么秘密吗?全浙江都知道的一清二楚,姚立言压根也没想瞒别人,瞒不住。

  工坊里的账本也是一样,因为人人持股这个理念,所以人人有账,对厂里赚多赚少,极为关注,不光是大掌柜、二掌柜和大把头对账,这些匠人们也会算账,所以,人人持股,账目就极为清楚。

  生意经压根不是秘密,只是势要豪右们根本做不到。

  尊重人都学不会,还学身股法?

  让势要豪右给掌柜、大把头、工匠身股干股?连掌柜的说一句不是,都要大发雷霆,恨不得当场杀人全家,瞪着眼一副你敢顶撞我,简直是胆大包天的样子!

  在这些老古董的眼里,自我之下都是家奴,他们早就习惯了强人身依附生产关系。

  这种腐朽的观念,让他们无论如何无法接受这种分配方式的。

  让东家给掌柜的股份,让下人跟自己平起平坐,给充分的自由决策和尊重,这些东家要是懂尊重,还能被一向宽仁的陛下给抄了家?陛下和太祖、成祖皇帝一比,那就是人间至仁了。

  姚立言就完全无所谓了,他本身就不是势要豪右,一个经纪买办,生意越做越大,姚立言对工坊的干涉就越来越少,就是让他管,他也不懂,他就利用自己的人脉,四处介绍人认识,剩下的都交给工坊里的人自己去打拼就是了。

  真的是坐享其成,真的是不劳而获,但姚立言是真的赚到了钱。

  姚立言说起了生意,那就是真的一点都不紧张,他继续说道:“这势要豪右们好不容易说服自己,让掌柜的管事了,自己又不放心,把自己三姑、六姨、小侄女、外室子乱七八糟的人派过去,好嘛,好好的一个工坊,加了这么个些人还能好?”

  “而且这帮人进了工坊,一定是管账,让他们管账,他们一定会弄出天大的亏空出来,然后所有人一起承担损失,这些东家往往不闻不问,最后工坊就散架了。”

  “那个费氏的三媳妇,硬生生搅黄好几个工坊,弄出了三十万两的亏空来,一问,都去养戏子去了,简直是丢死个人了,可费家老爷子就喜欢这个三媳妇孝顺,三媳妇说都是掌柜的胡说八道,这费老爷子也信,啧啧。”

  “这些老爷们总是觉得自家亲戚可靠,咦,自家亲戚可靠,老母猪都能上树了!”

  姚立言就从来不把自己的亲戚派去工坊,一来,早些年还没发达的时候,他为了老父亲、老母亲的病四处磕头,但就是借不到,等到他发达了,好么,这帮亲戚全都找上门来了,那叫一个亲切;

  二来,姚立言其实很清楚,相比较人情,制度更加可靠,人人持股之下,账目出问题的可能本来就小,弄个所谓的自己人,除了添乱,屁用没有。

  姚立言自己经历,再加上他对这套玩法聊熟于心,所以不会派亲戚,可是这些个势要豪右,那真的是没办法,本身势要豪右们就是依靠宗族在支撑,强人身依附生产关系的具体执行人就是宗族,谁来说情,这当家的,都得答应下来,能成才怪。

  “也对,大明朝皇亲国戚、勋贵们,子孙后代不争气,也多数给个不视事儿的闲职,而不让他们处理具体的政务。”朱翊钧笑着说起了国朝,大明政治是非常成熟的,比如藩禁制度,就把亲王郡王和权力进行了切割,比如三公爵主业就是个大祭司,主持郊祭、山川、河流祭祀等等,现在还多了个忠勇祠祭祀。

  想长久,还是得靠制度。

  “陛下,除了上面两条之外,还有一个,就是势要豪右决计不可接受的,那就是工坊的规模会扩大,身股也会因为工坊添加了工场需要增加,这个时候,东家就得拿出银股来增发,可这些东家,多数不愿意拿银股出来,这就决定了,即便是把工坊做成了,也没法扩大。”姚立言说起了第三点,也是最重要一点。

  他姚立言能做成,别人做不成,那一定是他姚立言做对了什么,而别人做错了什么。

  利益之争,就是这里面的核心矛盾了。

  掌柜的身股、工匠的个股,都随着工坊的规模不断地扩大增多,这个时候,就需要继续分配,占了大头的东家,就得把自己的银股拿出来分下去,因为规模扩大利润增加,其实分出去银股,也能换到更多的利润。

  可是这些势要豪右可不这么想,他们就觉得自己这些股份,决计不能分出去,就不停的稀释身股,搞得工坊无法扩大,因为身股扩大,这些掌柜和大把头们,利益受损,在实际经营中,就会限制扩张速度和规模。

  生意场上,慢一步就是死。

  “朕听明白了,这掌柜的身股、工匠的个股,每次扩张,都要东家把银股拿出来分,东家自然不肯,但这么做有个问题,长此以往,这工坊还是你们姚家的吗?”朱翊钧听到这里,有些好奇的问道,这么干,五年十年还好,时间一长到二十年,三十年,这工坊就不姓姚了,因为银股在不断减少。

  至于这工坊属于所有股东。

  “不是就不是呗。”姚立言摇头说道:“草民在这个银股不断向下稀释分配的过程中,已经赚了足够的钱了,再投新的产业就好了,非要计较这一城一地,最后是什么都得不到。”

  “陛下,这工坊可能不姓姚了,但不管这工坊谁当家,都得给我姚家点面子,这就够了,下次有相关工坊兴建,草民都能说的上话。”

  姚立言想的很明白,与其执着一个工坊的得失,还不如弄点新产业来钱更快,他的目的是赚钱,不是躺着收租。

  习惯了躺着收租的势要豪右们,总想着江山万万年,但哪有什么江山万万年的事儿,人一死,身后事一点都管不了,而姚立言的目的是赚钱,怎么赚钱怎么来,根本不想着万万年。

  “这买卖都是有赚有赔,姚老板是怎么确定要投资什么的?七年,从一家纸坊,到浙江第一富,肯定有些独到的经验吧。”朱翊钧问起了自己内心深处的疑惑。

  姚立言听到这个浙江第一富的名头,就冷汗直流,这么热的天,吓的他浑身冒汗,他可不是松江孙氏,人孙克弘可是朝廷的一等开拓侯爵,是元绪群岛上开拓第一人,和朝廷保持了良好而密切的关系,说一句皇商都不过分,他姚立言可没有这么深厚的背影。

  这浙江第一富哪里是美名,分明就是告诉陛下,这里的猪肥了,可以宰了!

  姚立言颇为感慨的说道:“陛下,其实,都是赌罢了,和赌坊一样十赌九输,但就是这一赢,就能顶得上九输了,这就是和赌坊不一样的地方,只要成了一家,其回报之丰厚,就可以顶得上赔的钱了,再加上草民确实有点经验,这十次总是有三五次能成。”

  “其实也不算什么独到的经验,草民从来不是看产业,是看人,投的也是人,这人能不能成,其实一眼就看出来了。”

  “哦?详细说说。”朱翊钧坐直了身子。

  大明皇帝是大明投资第一人,收紧内帑之前的3712万两的投资,再加上南衙拷饷1300万两的投资,总计5012万两的投资人,对同为投资人的姚立言,独特的投资法非常好奇。

  这姚立言浙江第一富的名头,说的吓人,其家产把所有都算上,也不过两百万银的规模。

  “草民有四不投。”姚立言十分确定的说道:“这第一不投,不忠君体国不投。”

  “开海的风是朝廷吹起来的,不忠君体国的人,大抵是不认同朝廷的政令,决计不会遵纪守法的,不遵纪守法,被雷劈的时候,一定会连累到草民。”

  “这第二不投,喜欢吹得满天星的不投,越是说的天花乱坠,越不可信,他说的那么好,还能轮得到草民?好东西是不流通的,事物如此,生意如此,人也如此。好生意都是需要抢的,吹得越是天花乱坠,越会失败。”

  “这第三不投,亲戚朋友介绍的都不投,说得好听是人情,可是这人情最是难还,挣钱不挣钱其次,亲朋的生意、亲朋介绍的,无论赔赚,都不能投,赚了会因为银子翻脸,赔了那更是老死不相往来了。”

  “这第四不投,就是不毅之人不投,这做人做事,不弘也便罢了,心里没有别人,自私点也很正常,天下人人为私,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嘛,可是这不毅,是决计成不了事儿的,做事半途而废习惯了,遇到困难就会退缩,做生意总归会有坎坎坷坷,不毅之人,草民投不了,投一定赔钱。”

  四不投,对应的就是四投,就是筛选,尤其是这个不毅,可以从过往看出来,很多人的失败不是一次两次,面对失败面对困难时候的态度,就能看清楚是毅还是不毅了。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朱翊钧笑着说道:“姚老板,咱去工坊看看?咱也不白看,走的时候,赏姚总办一件大氅,再给姚总办题一幅字,就四个字,经营有方,如何?”

  “草民叩谢皇恩!”姚立言眼前一亮,直接磕头谢恩,这一件大氅,谁来为难他,他直接披上!皇帝陛下赏的,谁为难他,他就去敲登闻鼓去!

  “那就一起去看看工坊吧。”朱翊钧站起身来,之所以要给一件几乎用不到的大氅和题一幅字,是因为朱翊钧要到工坊调研,严重影响到了工坊生产,耽误了姚老板赚钱,有些工期紧的活儿,甚至可能有违约的风险。

  昨日皇帝说要去调研,这已经是临时起意了,为了迎检,工坊里里外外都进行了打扫,工匠们全家老少都帮忙,把工坊里里外外打扫干净,比较危险的易燃物都放到了别处,今天的生产也耽误了,因为皇帝要去,只留下了一部分工匠们表演式开工。

  工坊是真的假的,其实一眼就看出来了,工坊里处处都有生产的痕迹,这些生产的痕迹,绝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制造出来的,姚立言的工坊,算不上什么光鲜亮丽,但能看到平日里的热火朝天。

  朱翊钧看了染坊,一个个染坊池子里的水都是清水,染料基本都有刺激性的气味,为了照顾到天老爷的嗅觉,染坊里没有一滴染料的奇景,被朱翊钧看出来了,但染坊的池子本身,已经被染料给泡透了,能看得出,经常使用。

  纸坊的情况也是如此,都是做做样子,但还是能看出使用痕迹。

  纸坊、染坊,一共看了四处之后,朱翊钧站在织造坊的大花楼提花织机和姚立言聊了几句,姚立言不懂,叫来了工坊里的大工匠,详细解释大花楼提花织机的细节。

  大明官营的织造局是不要那些个青楼出身的织娘的,但是民坊就没有这个顾及了,所以织造坊也算是红火,而且质量也不算差。

  “咦,这一间仓储,是用来做什么的?”朱翊钧走过了棉纺的仓储,而后又走了回来,看着门前一个大圆牌,上面写着一个‘军’字。

  姚立言笑着说道:“这一间仓,是每年入秋后,送到九营的棉布、棉被、棉鞋等物,这不是七月了,眼看着要到了,就提前准备好了。”

  “这是摊派还是扑卖的?”朱翊钧还以为是衙门给的摊派,毕竟浙江九营养起来并不便宜。

首节 上一节 831/125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