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缇骑将傅希挚押来了。”冯保小心的提醒着批阅奏疏的陛下,陛下点名要见傅希挚,陛下想不明白,为何傅希挚为了银子,要做到这种地步。
“宣。”
“罪臣拜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傅希挚戴着镣铐,跪在地上,十分恭敬的行礼。
“傅希挚,朕不明白,不明白你为何要这样做,你嘉靖三十五年中了进士,而后淮扬海防兵备副使,隆庆三年,小股倭寇犯高邮卫,你甚至还亲自领兵平倭,那时候你都五十二岁了,你还要冲锋陷阵。”朱翊钧合上了奏疏,抬起了头,眉头紧蹙的说道。
傅希挚在战场上亲自手刃了两名倭寇,这就是朱翊钧要问问究竟的原因,一个读书人能冲锋陷阵已经难得了,至于手刃两名倭寇是不是贪了手下军兵的军功,朱翊钧也无从得知,但肯冲锋陷阵,已经是莫大的勇气。
是什么让傅希挚变成了这个样子。
“陛下,罪臣老了,哎。”傅希挚沉默了很久很久,才再叩首,低声说道:“罪臣还不如当时就死在高邮卫,还能混个忠勇祠的牌位。”
“很多事,由不得罪臣。”
傅希挚有很多话要说,但想了很久,最后给陛下的理由只有不由己。
一如要强了一生的富弼给友人写信,一如廉洁了一生的袁洪愈去找海瑞说情,一如现在枷锁加身的傅希挚。
傅希挚跪在地上,才低声说道:“罪臣刚刚金榜题名,也是什么都不怕,面对什么样的磨难,罪臣都不怕,现在,罪臣不能也不敢,有妻儿老小。”
记不清了,记不清从什么时候,他开始变成了现在这番模样,变得越来越大胆,做事越来越过分。
“罪臣往倭国贩售硝石,其实也是看倭国再无法滋扰大明海疆,才动了这个贪念,一年最多五万斤硝石。”傅希挚也不是为自己狡辩,他只是在陈述一个事实,往倭国倒腾的东西很多,硝石是一部分,而且他也严格控制数量。
“魏国公府拿银子了吗?”朱翊钧直截了当的询问。
“没有,现在的魏国公不肯拿,他家也不缺这点儿银子,但大概是猜到了一些。”傅希挚没有对抗调查,没有骂骂咧咧,陛下问,他就老实说,只求速死,他没有拿臣罪该万死这种套话糊弄皇帝。
徐邦瑞知道吗?猜到一点,库房里少了五万斤硝石,徐邦瑞当然会浮想联翩,但徐邦瑞没有身份去调查这件事,想做什么又不能做。
所以皇帝来了,徐邦瑞是真心实意的高兴。
第689章 《论奸臣的自我修养》
山海经里记载着一种叫‘并封’的野兽,居住在巫咸国的东面,是一个两头猪,一个身子两个头,遇到事情的时候,这两个脑袋都想逃走,一个往左,一个往右,左右为难,反而力用不到一处,无法逃脱。
这就是傅希挚一步步走来的原因,有些事,一面是公,一面是私,一面是个人的意志,一面是身后的推手,一面是披坚执锐为了保卫大明而奋不顾身,一面是贪赃枉法为了银钱财富而穷凶极恶,这都是傅希挚。
这些事儿,不是他不想,就不做的。
权力和金钱的双重异化之下,走到了今天这一步,傅希挚没有为自己过多的分辩,也没有要辩论的余地,因为他很清楚,五万斤的走私量,是现在的量,随着生意的不断扩大,会失去掌控,最后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他很清楚,自己该死。
临死前,傅希挚没有胡乱攀咬,将魏国公府拉下水,因为已经足够丢人了。
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有的人还活着,但他早已经死了,傅希挚就是活着的死人。
“林辅成说,人被宗教、被金钱、被权力异化,就像吸食阿片一样,就会形成心魔,心魔会在不断地做恶之中壮大,慢慢的控制人的行为,最终变成活着的死人,这就是异化的最终面目。”朱翊钧说起了林辅成、李贽思辨的结果。
异化的最终导向就是活死人。
而傅希挚用自己,践行了这一个道理。
“罪臣万死。”傅希挚吐了口浊气,整个人都垮塌了下去,他本来想在人生的最后时刻,在陛下终审的时候,老老实实交代,维护自己的体面,但现在陛下的心魔说法一出,傅希挚知道,自己没有任何体面可言。
他不是在等死,而是早就死了。
朱翊钧摇头说道:“国朝有八议,你是正二品的尚书,本该议贵,你当年披坚执锐,平倭有功,本该议功,你往倭国倒腾点东西,顶多就一个革职查办,说不定还能保留功名,死后,在文人墨客的笔杆子下,还能成为朝廷冤屈士大夫的一面旗帜。”
“但这些东西里有了硝石,朕便不能给你八议了。”
“斩立决,尔家眷亲族,一体流放爪哇。”
朱翊钧给了傅希挚最后的体面,斩首示众,而不是拉到解刳院里做标本。
“罪臣叩谢皇恩。”傅希挚再叩首,谢了皇帝的恩典。
他的罪名非常严重,如果按大诰去判,一定会全家族诛,如果按照大明一贯的风力舆论去判,通倭一定会被送去解刳院,上下都可以接受,但陛下最终给了他斩立决,没有把他做成标本,他的家人家族都遭到了流放的惩罚。
陛下嘴上说着不议贵,但心里还是给傅希挚议功了,平倭有功,杀倭寇的文武百官,都能在陛下这里得到额外的优待,这也是惯例。
“押下去吧。”朱翊钧挥了挥手,示意缇骑带走人犯。
“罪臣告退。”傅希挚行礼后,在缇骑的押解下,离开了南湖别苑。
朱翊钧要见傅希挚,就是问个究竟,问问他究竟为何这般,同样也是为了避免冤假错案的发生,比如胡宗宪被徐阶害死在了天牢里。
胡宗宪在牢狱之中,写了辩诬疏,但这封辩诬疏最终也没有送到皇帝的案前。
傅希挚,正二品大员,朱翊钧见他,就是为了日后防止有人小作文,说什么缇骑诬陷。
人是他朱翊钧亲自下的判决,也不用推到缇骑的头上,通倭都得死。
朱翊钧的视线一直在傅希挚的身上,他走的很慢,头深深的埋了下去,动作就像是提线木偶一样的离开了。
“冯大伴,你说,朕以后会不会变成他这幅样子呢?”朱翊钧忽然开口问道。
冯保愣了愣,认真思索了许久说道:“不会,陛下,士不可以不弘毅,陛下弘毅,哪怕士大夫们给陛下身上泼一万盆的脏水,时间也会证明,陛下是对的。”
不由己?两头猪?海瑞、张居正、袁洪愈、沈鲤这些人,年纪也都大了,他们怎么就任由自己的意志活着?哪怕这个世道过分的糟糕,但他们依旧顽强的坚持了下来。
弘毅士人,是不会被身后的推手左右的,坚毅是陛下的美德。
“你倒是乐观,马屁拍的震天响。”朱翊钧笑着拿起了奏疏,这冯保十几年了,还是这样,马屁精一个。
冯保连连摆手说道:“不是臣乐观,也不是马屁,自从大宗伯万士和开始读史,臣也读了不少的史书,臣没见过书里的圣君明主,臣只见过陛下这样的圣君。”
那些圣君都死了,陛下活着,冯保不觉得陛下比历史长河里的那些明君差。
“行了,干活了。”朱翊钧懒得跟冯保掰扯,他选择了上磨,北衙送来了一些需要皇帝亲自处置的奏疏。
凌云翼在河南作威作福,被河南的势要豪右给告了,让皇帝感到极为惊讶的是,河南的势要豪右虽然骂凌云翼霸道,但也只是希望皇帝能让凌部堂收敛些,而没有赶走凌部堂的意思。
用河南缙绅的话说:凌部堂豪横跋扈,行事却光明磊落。
杀人就杀人吧,有些人是真的该杀,就连缙绅们也觉得该死。
光明磊落,凌云翼做事就是两个字,公平,公平,还是特么的公平。
修黄河堤坝,按照田产进行摊派,你家多少田,就摊派多少,这就是公平,人不患寡患不均,摊派这种事,势要豪右的钱如数奉还,乡贤缙绅的钱三七分账,这乡贤缙绅乐意纳捐才怪!这宗族可不就联合起来对抗朝廷政令?
王府、势要豪右不清丈,就他们乡贤缙绅清丈,他们乡贤缙绅怎么可能乐意?
但凌云翼做事,却是谁家田多谁多出钱粮,清丈都是一体清丈,管你是谁,这河南的乡贤缙绅对凌云翼非常认可,但还是觉得凌云翼的刀子太吓人。
沈一贯奏闻朝廷,他还没有找到西域商人所说的盐泽,就是钾盐湖,希望朝廷能多给点时间,这些西域商人的嘴有点严,需要一些刑具,撬开他们的嘴了。
沈一贯是个浙江的读书人,在他眼里,蛮夷狼面兽心,不是人。
华夷之辩是一种歧视论,不把蛮夷当人,在中原人看来理所当然。
这种不把蛮夷当人看的傲慢,一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在英国人非常非常强烈的要求下,国书之中,才取消了蛮夷、夷人的称呼,改为了洋人二字,《中英天津条约》第51条: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
在天津条约签订的时候,英国人把这个字视为奇耻大辱,甚至说不改,就不谈了,继续打。
沈一贯是浙党的中流砥柱,他也是个传统的士大夫,他反对酷刑,但蛮夷又不是人,所以打算动刑,一定要把这个能让土地丰收的钾盐湖给找出来。
盐泽,也就是罗布泊,在大漠之中,万历年间的罗布泊还没有彻底干涸,还是一片绿洲,能找到罗布泊,就能找到进军西域的支点,这是重开西域的重要一步。
云南那边传来了消息,大明恢复了一处宣慰司,请求更名为府,隶属于云南。
黔国公沐昌祚、四川总兵刘綎的意见是:改名木邦府,隶属云南有司,成为大明属地。
而云南巡抚刘世曾的想法和黔国公、四川总兵完全相反,刘世曾的意思是:把木邦府改为木邦总督府,由黔国公领木邦总督,如果日后拿下了整个东吁,那黔国公兼领东吁总督。
为此,文武吵得不可开交。
也不是刘世曾有什么歹念,他的理由是,木邦这个地方,黔国公府又没有费朝廷的钱粮,自己打下的地盘,战争推进到这个地步,不给点实质性的赏赐,实在是说不过去,干脆实质性的封地得了。
而沐昌祚的想法是,这次的主力都是汉兵,打仗的都是刘綎刘大刀,反倒是黔国公府养了无数年的生苗、熟苗这些番军,屁用没有,全都是反作用,差点被给偷了大理老巢。
沐昌祚反驳刘世曾:怎么不费朝廷钱粮?陛下的赏赐、云贵川黔的汉兵,都出工出力,到了摘桃子的时候,他黔国公府一家独占,没有这般道理。
“朕怎么觉得云南方面,在跟朕唱双簧呢?”朱翊钧看着这本奏疏,总觉得不太对,历来都是分赃不均吵起来,这倒好,把桃子推来推去,互相推脱。
“陛下,他们说的理由不是心里想的。”
“黔国公想的明白,当个鬼的木邦总督哟,哪有当大明王爷来的舒服?再说了,新开辟之地,都是刁民,治理也麻烦,还不如交给这些个文官们,让他们去折腾。”冯保从他的立场上解释了下黔国公极力反对给自己划拉封地的理由。
按照周朝时候的分封,真的锡土,不出数年就得被讨伐了,封地要丢,爵位也要丢。
再说了,黔国公府的一切礼制,皆为王府标准,沐王府可不是说说而已,分封而不锡土可是祖制,跟大明生分的事儿,做不得。
“那刘世曾呢?”朱翊钧认可冯保的说法,黔国公府不想要封地可以理解,当个劳什子的木邦王、东吁王,一万个木邦王都不如一个大明国公,大明一共就六个国公,除了国初的国公府之外,只有一个戚继光了。
那鹰扬侯张元勋、泗水侯殷正茂、石隆伯邓子龙,哪个愿意放弃大明爵位,当番国国王的?
沐昌祚真的有这个想法,沐家列祖列宗都要气的从坟里爬出来了。
“刘世曾想法其实也很正常,这划了府,隶属于云南,就得搞王化,这天高水长,哪有人愿意去?还不如世袭土司,陛下,那边地方,也不能种地,不能种地,在刘世曾眼里,就是毫无价值可言。”冯保可以理解刘世曾的想法,真的变成了府,云南地方官员都得骂他刘世曾给官僚阶级找了个烂活儿。
朱翊钧再次点头说道:“有理。”
木邦宣慰司,是大明军兵打下来的,这地方有很多很多的汉人,之前汉人占了六成以上,虽然不如绥远的八成,但也是具备了王化条件,再加上大明军征伐,这些生苗熟苗,跑的跑,死的死,汉人比例再次上升。
完全吃下吧,统治成本高,不吃吧,这打都打下来了,左右为难。
不仅是个人,国事有时候也会有这种并封的状态。
“这样,他们也别吵了,划为府,隶属于云南,和当初云南一样,设立诸多土司自治,这王化慢慢来,拉长时间来消化。”朱翊钧做出了最后的决策,名义上是隶属于云南布政司,实际上还是土司自治,算是把云南各方面势力都照顾到了。
王化这种事,不是一朝一夕,时间跨度甚至要超过一百年、两百年时间,这个时间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而缩短,但也不是十年、二十年就能做完的。
朱翊钧一共就批了五本奏疏,全都是国朝大事,庶务都是朱翊镠处理。
潞王又又又被弹劾了!
这次还不是言官们鸡蛋里挑骨头,也不是潞王又胡闹,潞王胡闹已经不值得言官们弹劾了,实在是潞王这孩子批奏疏,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送到宫里的奏疏,七八天了都没个回复,搞得北衙官僚怨声载道,行政效率下降,考成法的笼头可不会松绑,搞得一些科道言官都想要跑去伏阙了!
但又担心不讲理的朱翊镠把人直接扔大牢里,只好再请陛下早日回去。
潞王还专门上了道奏疏,痛骂官僚写的奏疏云里雾里看不明白,内容冗长有效信息低,信息零散,不加标点,为难他这个孩子!他还是个孩子,看的慢了就被人吆五喝六,这些人还要到陛下面前告状,到底谁才是孩子!玩不起告家长是吧!
朱翊钧只能拟了一封措辞严厉的圣旨,训诫朱翊镠不要贪玩,该批的奏疏都要批,哪怕盖个章也行。
朱翊钧刚批完了奏疏,王崇古就到了,王崇古来汇报春雷行动和官厂主导作用的结果。
王崇古的春雷行动执行的非常到位,高压政策,三步一哨,五步一岗,摸个钱袋子,不出五步就会被抓,抱孩子?小偷小摸都被扔到船上送爪哇了,对于爪哇这块肥地,大明皇帝势在必得。
“王次辅啊,朕听说,别人都叫你五步蛇。”朱翊钧说起了最近南京城的一个趣闻,春雷行动中,王崇古也多了个外号,叫五步蛇。
五步蛇的毒性很大,五步就倒,春雷行动的力度就像五步蛇一样,当然如此力度之下,南京城内瞬间变得天朗气清了起来,而主持春雷行动的王次辅,就成了五步蛇。
“臣谢谢他们给臣取的外号了,有叫错的名,没有起错的外号,他们最好一直记得这个外号。”王崇古倒是非常坦然的说道:“臣从来不相信道德约束,臣只相信畏惧,他们只要记得这个外号一天,就不敢过于放肆。”
“他们敢为难匠人,臣就敢为难他们。”
王崇古、王谦,威权崇拜者,他们就只相信威吓之效,只相信恐惧才会有效果,语重心长的教化,说那么多,有个屁用!不如一拳打下去来的老实。
这大抵就是法家的思想,明刑弼教。
“南衙有本杂报,王次辅看看?”朱翊钧从桌上翻出了一本杂报,将杂报圈出来的一篇文章,才递给了王崇古。
王崇古一看,眉头紧蹙的说道:“陛下,贱儒放屁,臭不可闻!官厂无论如何都不能搞什么长工变短工。”
杂报的内容,就是肯定经纪买办用工法,整篇文章全都是围绕着经纪买办用工法的积极意义去讨论,在杂报上,笔正认为,官厂也要有一定量的短工。
官厂的长工太多了,会容易造成近亲繁殖、臃肿、僵化、生产低效,而引入短工法,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最重要的是可以节省成本,可以省钱,一个长工的劳动报酬很高,培养起来也很贵,但官厂、民坊其实不需要那么多的熟练工匠。
熟练工匠生产高附加值商品,而这些高附加值商品,往往都是高利润,高价格,比如丝绸,比如精纺毛呢,高附加值商品的市场很低,所以对熟练工匠的需求也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