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真的不务正业 第766节

  “了解就等于我有一个?爹!你可是刑部尚书,说话要讲证据!”王谦气的脸都红了,他了解是为了反贪,是为了国事!别人都还没说什么,亲爹反而怀疑起来了!

  “谁闲的没事给自己找带绿帽,难不成是龟公转世?我敢对天发誓,要是我找了,就让天雷,打了我!”

  王谦说过,哪有外室不偷吃,找外室就是给自己找绿帽带,这些个外室凑到一起,除了炫耀抱怨,就是互相介绍了。

  朱翊钧和陈末互相看了一眼,都乐,但没笑出来,毕竟,陈末受过专业训练。

  “那就找到这些个外室聚集之地,把这条线打掉。”朱翊钧说起了叫王崇古、王谦来的目的,找到外室,找到他们扎堆的地方,找到经纪买办,找到地下钱庄,和这次的大案一起,送他们去见太祖高皇帝!

  “臣等遵旨。”王崇古认为这非常有必要,而且要刑部和都察院一起行动起来。

  银子之所以要流出海外,是因为在大明不安全,海瑞海刚峰在反腐抓贪,一点情面都不给。

  黄淳死了,在都察院撞柱了,但是他死的没有任何价值,因为大明皇帝还是顺藤摸瓜,抓到了黄淳为何要自杀的原因,他背后有一群人,他不死,别人没法安全。

  朱翊钧跟王崇古说了一下,他又用了一张空白驾帖,就是为了更加高效的办案,而王崇古表示,符合流程,程序上没有任何问题。

  赵梦祐回到了北镇抚司衙门,召集了所有的提刑千户和近两千名缇骑,一直等到提刑千户、缇骑们全部赶到,赵梦祐才开始委派任务。

  “这一份名单,是陛下钦点的名单,在明天日出之前,所有人都要确保归案,连带其家人!下面开始分配任务!”赵梦祐将名单放在桌上,开始给十个提刑千户分配任务。

  “在谁的管辖范围内逃脱,罪同案犯!”赵梦祐再次重申了一下办案条例,无论放跑了谁,都是同责。

  “现在,出发!”

  赵梦祐指挥缇骑开始出动,一名提刑千户赶到了五城兵马司出示了驾帖,京师的九门在人们的骂声中,缓缓关闭,而后就是各坊坊门,缇骑开始接管坊门看守,提刑千户开始入坊拿人。

  还有一队,直奔百望山山麓之下的大厝而去,这里也有抓捕的对象。

  抓捕的范围不仅仅是贪官污吏,还有一批商贾,这些商贾,都是查明的地下钱庄的东家,他们长期从事这种事儿,成为了为虎作伥的伥鬼,老虎要打,伥鬼也要抓。

  注定是一个不平之夜,几乎没人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儿,街上的缇骑一波接着一波,整齐的脚步声由远及近,又悄然离去,破门声此起彼伏,甚至能听到喊打喊杀的声音,但这些杂音很快就会消失在夜色之中。

  第二天清晨,太阳照常升起,坊门缓缓打开,一切的一切似乎和寻常的早上没什么区别,连昨夜发生了喊杀声的地方,都没有什么异常,只有几家黑心的赌坊和商铺,今天没有开门,几个势要豪右之家,大门紧闭。

  就在京师所有人都猜测发生了什么的时候,东华门外开始张榜公告昨日为何会有缇骑抓人,这是个贪官污吏和其爪牙被英明的大明皇帝一窝端的好消息,很快消息就如同长了翅膀一样,传遍了大街小巷。

  朱翊钧一如既往的出现在了文华殿上。

  “先生,朕昨日抓了56名朝官,124名商贾和经纪买办。”朱翊钧看着张居正说起了昨日的行动。

  “陛下圣明。”张居正倒是一脸无所谓的说道:“陛下,昨日被抓的朝官里,没有一个臣的门下,只有7名商贾来自楚地。”

  “那是,先生教导有方。”朱翊钧笑容满面的说道,张居正的门下贪都是明着来,根本不藏着掖着,和张居正一样。

  “反倒是晋党啊,这次朝官占了23席,这都快一半了,这124个商贾里面,有83人都是晋商。”张居正满是幸灾乐祸的看向了王崇古,这次最倒霉的就是晋党了。

  经过此事,晋党再次元气大伤。

  “唉,他们不争气,我也没什么好的办法,随他们去吧。”王崇古摆了摆手,也是极其无所谓的说道:“昨日被捕56朝官,无一人是官厂出身,这就够了。”

  晋党?真不熟。

  他王崇古现在是工党党魁!

  这次尚未完全成型的工党,没有一人在名单上,包括商贾,工党本身就不是什么地域性的结党,更没有什么商贾投效工党,本身工党主张更多的货物,抓的是生产,至于卖给谁,什么用处,这就不归工党管了。

  “朕发现,这被捕的56员朝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朱翊钧颇为感慨的说道:“他们都骂过王次辅。”

  普遍的文官联盟是不存在的,朝中也是山头林立,文官要是真的能够完全团结起来,直接改朝换代好了。

  “啊?这…”王崇古沉默了一下说道:“看来,臣做的事儿,戳到他们肺管子上了。”

  “诚如是也。”朱翊钧颇为认可的说道:“西直门煤市口收归公有,就是整件事的开端,不过清理了蠹虫,朕也好放心南巡了。”

  南巡已经紧张的筹备了三个月,从内到外、从上到下都在紧锣密鼓的安排。

  “臣有本启奏。”张居正拿出了一本奏疏,汇报了南巡的筹备事宜,一切准备就绪,若是来年开春无事,二月出发,烟花三月下扬州。

  朱翊钧认真的看完了张居正的奏疏说道:“这也太麻烦了吧。”

  “一点都不麻烦,陛下是万金之躯。”张居正则摇头说道:“若非时间仓促,还能准备的更加充分一些。”

  “行宫没必要修建这么多,朕不住行宫,把这一项省了能省一百五十万银了。”朱翊钧想划掉一项,行宫的营造费用。

  “陛下,这个钱不能省,嘉靖十八年二月二十日,世宗皇帝南巡,至赵州行宫,赵州行宫起火,火势不大很快就扑灭了,二月二十六日,驻跸临洺行宫,夜半,再次走水,二月二十八日,至卫辉行宫,夜四更,顷刻之间一片火海。”张居正十分郑重的说道:“这钱不能省。”

  “一百五十万银,都能修二百里的驰道了。”朱翊钧还是有点心疼。

  “陛下,这钱不能省,王次辅营造的行宫,臣还是很放心的。”张居正再次违逆皇帝的意志,坚决不肯省钱。

  “陛下,臣附议。”王崇古非常直接了当的说道:“他们敢杀臣,就敢刺杀陛下,无论如何,这个钱都是必须出的。”

  “这个大驾玉辂居然要七万银,一条五桅过洋船朕才卖五万银,这东西居然七万银?这大驾玉辂是金子做的还是银子做的,这么贵!”朱翊钧对第二项提出了质疑。

  “金子做的。”张居正十分肯定的说道:“木包钢,哪怕是火药炸,也顶多炸上天,散不了架,工部试过了。”

  “臣为了这辆车,用了武库七千斤的火药。”汪道昆赶忙解释了下这玩意儿为何这么贵,成本可不只是一辆车,而是研发成本。

  “这就过一个长江,就要专门营造一艘封舟吗?”朱翊钧看着清单上另外一个高达十五万银的项目,呆滞的问道。

  张居正十分郑重的说道:“这是防范的重中之重,封舟的钱决计不能省,要省的话,那还是不要南巡了。”

  防水甚于防火,大明火德,不怕火,怕水。

  “这也不能省,那也不能省?哪一件能省一点?”朱翊钧看着长长的奏疏,这哪里是奏疏啊,这分明就是账单,一趟南巡居然要花费超过300万银!

  “陛下,能省的,臣都已经省了,这剩下的都不能省,陛下,南巡得到的绝不是用白银就可以去衡量的。”张居正十分明确的告诉皇帝,省钱是不可能省钱的。

  有些东西是有价的,有些东西是无价的,皇帝南巡意味着南衙向心力的加强,在开海大势之下,无论如何都要去这一趟,而且很有可能形成常制。

  向心力这东西,要用多少钱去衡量呢?

  朱翊钧叹了口气,拿起了大印,盖在了上面,无奈的说道:“那就不划了,如数实行,这或许就是朝廷僵化的原因吧。”

  朝廷僵化形成的原因,其实非常简单,制度在建立之初是有很多漏洞的,为了堵住这些漏洞,就需要对制度的修修补补,最终让屎山代码层层堆叠,每进行一次修补,就加重一次僵化,最终导致了大明行将朽木一样的僵硬。

  道爷南巡走了几天,被大火烧了三次,铩羽而归,为了避免这种事情的发生,只好修修补补,最终就变成了规矩十分繁琐的现状。

第648章 杭州罗木营闹饷兵变

  制度的僵化就在于层层加码,所以很多事在草创的阶段,都是一片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状态,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层层加码的补丁,最终让制度变成了一具行尸走肉,机械的行动着,没有一丝一毫的活力。

  通常情况下,这些乱七八糟的补丁,都是历史的包袱。

  大明朝廷已经两百多岁了,这样的僵化数不胜数,革故鼎新的意义就在于将这些制度的逻辑全面优化,进而完成大明中兴,这很困难,道阻且长。

  南巡,也是要解决一些历史包袱,比如南衙十四府的拆分。

  南衙十四府占据了大明税收的三成,如果是作为京畿,这没有任何问题,但大明两京制其实已经走到了穷途末路,政治中心已经完全转移到了北衙,但是南衙庞大的地域和恐怖的经济实力,形成了一种对北衙政令的天然阻力。

  拆分,就是此次南巡最重要的一件事之一。

  其次,就是大明现在另外一个矛盾需要缓解,钱荒和白银堰塞的矛盾状态,钱荒代表没钱,白银堰塞却真实存在,这两种状态是完全对立的,但又同时存在,按照阶级论的第二卷的解释,是分配出现了问题。

  阶级论有四个自然而然的推论,但大明目前只有前两卷,一卷承认阶级的存在,一卷则是讨论分配。

  “陛下,臣以为,应该在百万丁口以上的城池,进行全面排查外室聚集之地,彻底打击贪腐之风。”张居正以内阁首辅的身份,提出了一条政令,全面肃贪,不让肃贪就肃反,选一样就好。

  百万丁口以上,是张居正划出的一条线,反腐也是需要成本的,百万以下的城池,肃反都是抓的苍蝇,甚至连苍蝇都打不到,而且大明的行政能力需要进一步恢复,才能做到。

  外室成为反贪的突破口。

  “准。”朱翊钧批准了张居正的提议,或者说廷臣们的意见。

  廷臣不养外室,朝官就不能养外室,京堂百官不能养外室,外官也不能养外室,这就是朝廷自上而下的行政力量。

  万历十二年九月十五日,大明皇帝掀起了大明史上规模最大的系统性肃贪,比之洪武年间的肃贪,规模更大,这是为了行政力量的进一步恢复。

  水至清则无鱼,贪点拿点,人之常情,这属于行政成本,损耗的一部分。

  可弄到养外室,勾结海外反贼,平素里一副忠君体国、忠心耿耿,愿意为陛下粉身碎骨的样子,可是背地里却是对皇帝、对朝廷不忠诚,对政令阳奉阴违,姑息纵容势要豪右强取豪夺,这种双面人,是决计不允许在大明朝廷为官的。

  这涉及到了忠诚的问题。

  “陛下,臣有本启奏。”王崇古呈送了一本奏疏,奏疏上汇报了一个喜讯,所有的官厂,都完成了三级学堂的设立,这对官厂而言是个巨大的利好消息。

  相比较大明京堂的三座官厂,在院试里的披荆斩棘,斩获203席秀才,这样恐怖的战果,各地因为官厂的发展情况不同,存在极大的差异,但基本都取得了一些成果。

  大明原来的秀才、举人、进士,这些官选官特权阶级,本来只有军户和民户这两大类,历代军户占比大约为30%,现在住坐工匠出身的匠户,已经正式进入了这一领域。

  林辅成在谈金钱对人的异化时,谈到了战场问题,劳务市场的公允、生产资料的归属、还要看向作为人必须要拥有和取得的权利,即人权。

  “很好,定要保证三级学堂的存续,哪怕僵化一些也无所谓。”朱翊钧朱批了这本奏疏。

  和军屯卫所不同,官厂因为生产的缘故,不算贫穷,还是能够聘请足够的老师,军屯卫所的败坏是一笔经济账,军屯卫所要交皇粮,即子粒粮大约为三成,还要交给军屯卫所三成多的地租,剩下的四成,还要面对军将的朘剥,生产的物质不够充分,一旦繁衍生息,就会挨饿。

  而官厂团造,并没有如此顾虑,三级学堂、匠人学堂、惠民药局、匠人官舍等等,都在对下分配的那三成里面。

  官厂团造不想步军屯卫所的后尘,就必须要保证好分配,官厂团造在,工兵团营就会存在。

  “河南、山东总督凌云翼奏闻,六个工兵团营已经全部招揽完成。”兵部尚书曾省吾奏闻了工兵团营的规模,其实之前这些工兵团营就已经存在了,是凌云翼、王一鹗作为总督、巡抚,为了配合京开驰道、京密驰道修建组织,但没有正式的番号。

  现在被朝廷所认可,并且给了工兵团营番号,至此,从朝廷到地方,都拥有了工兵团营。

  朱翊钧对河南山东的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询问,七月,河南的清丈出现了反复,部分乡贤缙绅以土地荒废为由,要求凌云翼减税,就是传统的灾逋改折。

  这个玩法其实非常简单,凌云翼报闻朝廷有灾情,朝廷以十分为率,酌情减免三分到七分,或者全免,而乡贤缙绅们,会把减免的一部分,给了凌云翼,完成政以贿成。

  可以这样玩,是因为给朝廷的税赋,是公家的钱,把这份税赋减免出来,就是自己的了,损公肥私的一种。

  但凌云翼非但不报灾逋改折,还派人将所有所谓荒废的土地,全都抄没了,黄灿灿的田土,给你乡贤缙绅,你不种白白浪费,我就换人来种。

  乡贤缙绅们这次真的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不仅没有争取到减免税赋,还被白没了一部分的田产。

  “大司空,朕有个疑惑,为何百姓们不用瓦片,而用茅草呢?朕见百姓多茅舍,何故如此?”朱翊钧有些奇怪,他眉头紧蹙的说道:“这茅草一年修一次,费时费力,而瓦片能用十年甚至是更久,而且瓦片又不贵,一千片也不过三钱银。”

  “陛下,撑不住。”汪道昆听闻陛下询问,言简意赅的回答了这个问题,茅草有各种各样的坏处,夏天漏雨,冬天漏风,年年修补,但百姓还都用茅草,不仅仅是茅草便宜,还有土胚房、房梁木材等,压根撑不住瓦片的重量。

  那用青砖,用青砖就要加深地基,而挖地基又要用人,这又是一笔支出。

  光看瓦片,那自然不贵,要是加上砖、加上挖地基,那建筑成本就不是穷民苦力能够负担的起了。

  “原来如此,有钱人起大厝,才会用砖瓦。”朱翊钧明白了其中的原因,解开了心中的疑惑。

  朱翊钧之所以这样问,是陕西三边总督沈一贯,奏闻朝廷表功,他在陕西三边之地,打了一百二十口井,深度从十丈到三十丈不等,解决了一百二十个村寨,世世代代没水喝的窘境,除了打井之外,主要就是设立了官厂,烧砖、烧石灰、炼钢铁,将所有府城城墙内的茅舍全部拆除,换成了砖瓦房。

  “陛下,大明的驿站,已经实现了扭亏为盈,臣以为承兑汇兑之事,也应在百万之众的城池设立。”兵部尚书曾省吾奏闻了另外一个好消息,驿站终于不再是朝廷的负资产了,赔钱买卖了,而让驿站扭亏为盈的关键,是承兑汇票。

  大明的承汇兑业务的萌芽,应该是在永乐年间由宁波商帮打造的民信局,这种生意也叫做票号,但是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随着大明在各地的会同馆驿开始了此项业务后,王家屏入京,都要求到王崇古的门下,在广州设立承兑汇兑。

  “朕还记得前几年,言官们喋喋不休,说要裁撤驿站,现在,贱儒终于不能再攻讦驿站驿卒亏钱了。”朱翊钧笑着说道:“很好,依兵部所言。”

  兵部的意思是,将在松江府试点成功,而后在五大市舶司推广的承兑汇兑业务,推向大明所有百万之众的城池,这需要对驿站进行扩张。

  按洪武元年规定,60里或80里设置一驿,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驿站的密度其实远低于这个水平,即便是永乐年间的辽东都司,偌大的疆土之上,也只有三十处驿站。

  在国初,其实驿站还有递运所、急递铺,驿站主要是驿、递、铺三种职能,但在隆庆初年,递运所、急递铺大规模裁撤,即便是没有裁撤,也名存实亡了,因为实在是过于昂贵了。

  比如急递铺,是十里一铺,曰:必十里一铺,以均其势;必昼夜不息,以急其务。上下公移,无远弗届,其事若细,而所系匪轻也。

  急递铺一个铺需要铺兵十人,每兵给银工食七两,过于昂贵的价格,让大明朝廷入不敷出,只能裁撤。

  而现在,大明要将承兑汇兑业务,铺到全国所有百万之众的城池,就是为了能够先让驿站活下去。

  大明皇帝以外室为切入口的反腐抓贪开始了,这次看似是肃贪,但其实也是肃反,因为要对地下钱庄进行全面打击,防止白银外流,皇帝的圣旨随着驰道上的驿卒马蹄声传递四方,百万丁口之上的城池都要进行全面排查。

  大明百万之众的城池,在上一次丁口普查中已经确定为三十二城,而这三十二城里最重要的阵地其实就五个,五大市舶司所在的密州、松江府、宁波、漳州、广州。

  大明五大市舶司里有一个市舶司,地位最为尴尬,那就是宁波市舶司,因为朱纨、张经、李天宠等抗倭名臣,在浙江打了胜仗还要死的历史包袱,大明皇帝、朝廷对宁波市舶司充满了忌惮,带来的后果就是各种政策都不会在宁波推行。

  到现在宁波市舶司的会同馆驿承兑汇兑,都是在松江府会同馆代办。

首节 上一节 766/125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