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真的不务正业 第1101节

  戚继光则略显尴尬,他活得好好的就已经吃上香火了。

  戚继光领着皇帝陛下逛了逛义乌,其实没什么好逛的,之前这里其实并不富有,甚至是有些穷困,当年练兵的痕迹,如今也都不在了。

  但朱翊钧依旧是兴致盎然的走完了全程,听戚继光讲述着当年的事儿,陈大成偶尔会在旁边补充。

  “那时候,确实有些难。”朱翊钧面色有些凝重,因为戚继光讲到了最困难的时候,二百两黄金没多少,很快就花完了,没钱、没火铳、没火药、没甲胄,什么都没有。

  戚继光练兵,又以严苛著称,在最难的一段时间,甚至出现了逃营。

  “是世宗皇帝,突然拨给了臣一千杆火铳,两万斤火药,一万石米,解了燃眉之急。”戚继光连连摇头说道:“那三个月啊,是真的最难熬的时间,熬得臣都想放弃,那时候,能留下的都是想要抗倭灭敌之辈了。”

  “皆赖元辅在世宗皇帝面前请命。”

  “陛下,臣没有。”张居正仔细的回忆了下,他确定自己没有上奏请命,因为戚继光是戴罪立功,能给他讨到差事,张居正已经倾尽全力了。

  “那是谁?”朱翊钧颇为惊讶的问道。

  王崇古左右看了看,低声说道:“是胡部堂,严世蕃为此生了好大的气,大骂胡宗宪,说…用我家的银子养清流的走狗!”

  胡宗宪因为诬告大司马张经,被列为了严党,王崇古有同窗是严党的人,听说了其中故事。

  张居正那会儿还不在中枢,对此并不清楚。

  严世蕃也是被严嵩骂了,严世蕃才没针对胡宗宪,要不然胡宗宪恐怕要步了这张经的后尘。

  “那时候抗倭,居然如此艰难。”朱翊钧听闻之后,由衷的说道,朝堂昏暗秩序被瓦解的时候,想做什么都是难如登天。

  “杭州到松江府的驰道通了,再从杭州府修一段到义乌吧,这一百六十里的驰道,银子从内帑出。”朱翊钧在临行前,给了一个让义乌继续领先的机会。

  “陛下,臣有不情之请,驰道的银子,义乌可以承担,但能不能让宁波远洋商行停止生丝禁令?宁波远洋商行的商总,不准浙江生丝进入义乌,就因为我们不答应给他们织造。”义乌知县邱俊池表示,银子义乌也有一些。

  朱翊钧一只脚都踩上大驾玉辂了,听闻邱俊池如此说法,立刻转身说道:“冯大伴,今日驻跸义乌。”

  “邱知县,这生丝禁令应该不是朝廷的禁令吧,难不成是专门针对义乌的禁令?”朱翊钧面色平静的问道。

  “是,还有茶叶。”邱俊池满是无奈的说道。

第912章 要发挥好封建帝王的局限性

  朱翊钧自从进入浙江之后,一路上收到的全都是好消息。

  在蔡徐之争后,浙江还田最后的攻坚战宣布结束,历时四年,皇帝还是把浙江还田这碗夹生饭给硬吃下去了;

  侯于赵没有把还田做成买卖,年轻的帝王的疑心病减轻了许多;

  浙东运河,因为禁海一百七十年被荒废,今日,这条古老的运河再次焕发了勃勃生机;

  浙江因为还田释放出了巨大的经济动能,尤其是出海锐减的情况下,浙江这一个内需市场的逐步建立,可以有效消化关税增加引发的连锁问题。

  一切的一切都很顺利,按照既定行程,朱翊钧在看完了浙东运河,就要北上到松江府,皇帝暂停了对浙江的威罚,并且免了一年的田赋,三年减半,把真金白银留在浙江,算是对遵从王命的恩赏。

  盛世扑面而来的时候,朱翊钧感慨浙江被倭寇荼毒后浴火重生的不易,临时起意到了义乌。

  他给了一条杭州到义乌的驰道,因为浙江多山,最合适的出海口只有宁波,所以一条驰道打通义乌到杭州的路,也就是义乌的货物,可以顺着浙东运河直接出海,让义乌继续领先。

  至于能不能让义乌成为世界的义乌,得看义乌人的自我奋斗了。

  皇帝一只脚已经踏上了大驾玉辂,准备离开的时候,义乌知县邱俊池一句禁令,让朱翊钧收回了自己的脚步,驻跸义乌,询问详情。

  “邱知县的话,朕听明白了,这么看来,宁波远洋商行,确实不太方便。”朱翊钧驻跸义乌,让邱俊池详细的把生丝、茶叶禁令讲了讲,明白了事情的始末。

  事情其实特别的简单,义乌两次大胆的尝试,让他们领先浙江其他地方两大步,乘风起的时候,自然有人盯上了义乌这块肥肉。

  义乌最先完成了还田之后,工匠聚集在了义乌,让这里快速成为了浙江的货物生产之地。

  而宁波远洋商行,在十六年三月份,给了义乌织造坊二万匹罗的订单。

  罗,是绫罗绸缎、丝帛锦绢的一种,这些都是丝绸制品,但这里面以罗的单价最贵。

  因为织罗,为绞经法,就是经线相互绞缠形成孔眼结构,前前后后需要三十多道的工序,人工成本远高于其他丝织品。

  而浙江的越罗,更是自唐时就已经成为了贡品,以轻盈珍贵著称,杜甫就讲‘缲丝须长不须白,越罗蜀锦金粟尺’,而这两万匹就是越罗,这么大的订单,能养活数千名织娘。

  义乌织造坊有足够的织娘和织工,做完这些订单。

  就是这二万匹的越罗,出了问题,宁波远洋商行商总,给的价格太低了,一匹罗,计纯利在十七银左右,这是离港的利润,如果能够把丝绸运抵泰西,那利润得翻数倍。

  而宁波远洋商行一匹越罗,就只给了二分银的利,也就是0.02银。

  等于说让义乌织造坊白干,不仅白干,但凡是织坏了一匹,都要赔钱的程度。

  这义乌织造坊自然不干,和宁波远洋商行的经纪买办谈了好久,最终谈崩了,这经纪买办,是一分利也不肯让。

  赔钱是没法干,而且因为工匠云集,义乌织造坊根本不缺订单,匀不出余力给这批不赚钱还要赔钱的买卖。

  后来,义乌织造坊就买不到生丝了,谁都不肯卖给织造坊,织造坊的总办、会办、工匠们等着米下锅,邱俊池也是急的百爪挠心,通过百般协调,织造坊还是买到了生丝,但昂贵无比。

  原料价格非常昂贵,利润下降,就要被迫向下朘剥,匠人的待遇变差,自然会流失,最终甚至导致织造坊的衰亡,邱俊池当然要急。

  邱俊池跑到了金华府告状,金华府非常积极,但最终只抓到了经纪买办。

  从人证、物证、书证来看,一切的一切都是这个到义乌织造坊谈生意的买办干的,厚利是他自己侵占的,禁令是他联合各大经纪买办们搞出来的。

  总之一切都是这个经纪买办利欲熏心,贪得无厌,而他背后的大老爷们,干干净净,清清白白。

  金华府知府张问达,一看自己的钱袋子义乌,居然被人如此为难,十分积极的告状到了杭州府,巡抚侯于赵自然发函询问宁波府缘由,可是查来查去,和金华府查到的情况无二。

  大家都心里跟明镜一样,经纪买办就是下九流,哪里有这么大的本事?

  邱俊池本来觉得事已至此,总能买得到生丝了,结果还是原来的样子,原料还是非常昂贵,只要一听是义乌口音或者送货到义乌,能收到的回复,就只有连连摆手,生丝商人,连谈都不谈,直接礼送出门。

  而且很快,茶叶也买不到了。

  历时一年多的时间,邱俊池终于搞清楚了情况,他对皇帝说这件事,也不是让皇帝主持公道,他的想法也简单,就是让皇帝这位天老爷,居中说和一下。

  “朕既然知道这件事了,就不会不闻不问,朕会询问清楚,给义乌人一个交代。”朱翊钧给了一个承诺,这事儿他会管,至于究竟怎么管,那就不用邱俊池操心了。

  “臣告退。”邱俊池也不知道皇帝会如何处置,但按照风力舆论中的传闻,杀人不眨眼的皇帝,大抵会暴力解决。

  邱俊池心里当然有怨气,义乌人,受了一年多的窝囊气,邱俊池不明白,怎么把他们义乌人当倭人一样的整。

  “义乌是有功于社稷的,十七万丁口,抗倭平波出了两万的青壮,等同于家家户户出人出力,也等于说家家户户披麻戴孝。”朱翊钧再次重申了他对义乌人的感谢。

  卧马岗的金银铜铁煤矿,都是义乌矿工探出的。

  “这事儿,朕不会偏听偏信,听邱知县的一面之词,赵缇帅、骆缇帅,把这个生丝禁令和茶叶禁令查清楚,是谁下的令,是谁在执行,查清楚问明白,顺便也看看,是不是邱知县在欺君罔上。”朱翊钧首先出动了缇骑。

  这个生丝禁令和茶叶禁令是否存在,缇骑要查,如果真的存在,那就瓜蔓连坐,把敢这么做的人,全都一网打尽,绝不留情。

  朱翊钧看着张居正说道:“经济地位决定了政治地位,而垄断产生权力。”

  这两句话,都来自于阶级论的第三卷斗争卷,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是息息相关的,大明的富商巨贾真的没有政治地位吗?即便是没有爵位,没有官职,他们依然拥有权力,而这种权力来自于垄断。

  垄断,就是商品经济下对土地兼并的表述。

  权力的本质就是支配,谁能支配他人,谁就拥有权力。

  “陛下圣明。”张居正沉默了下,俯首说道。

  张居正在搞恩情叙事,他想要把阶级论第一卷的阶级,用贵贱各得其宜,尊卑长幼之序代替阶级表述,用恩情叙事,代替分配卷。

  朱翊钧不支持恩情叙事,不支持就是不会主动去配合张居正的做法,但也不会刻意阻拦。

  他的不支持是不会放弃以阶级论为治国纲常的基本理念。

  阶级卷、分配卷,都可以用恩情去异化,但是斗争卷,又该用什么去异化呢?

  所以是皇帝圣明,张居正在恩情叙事和阶级叙事上,最终还是认可了皇帝陛下的选择,有些东西,不去斗争就会失去。

  垄断产生权力,这可不是什么胡言乱语,生丝禁令和茶叶禁令,这可不是什么正常商业行为,遵从宁波远洋商行的禁令,肯定有好处;不遵从一定会有威罚。

  皇权在大明的表述是威富之权,显然有人也在浙江有了实质性的威富之权。

  “这邱俊池,可不像表面那么老实,一副苦主的样子,臣不信,邱俊池能带着义乌发展到这样,还能让商人给欺负成这样?”王崇古眉头紧蹙的说道:“陛下,官选官的阶级在势要豪右、富商巨贾之上。”

  邱俊池在皇帝面前,大倒苦水,看起来是受了天大的委屈,但王崇古觉得,这家伙是有难言之隐,哪有当官的被商人如此欺负?!

  邱俊池要是好欺负,义乌发展不到这般景象。

  “次辅的意思是,这宁波远洋商行里,有邱俊池惹不起的人?”朱翊钧眉头一皱,听出了王崇古的意思。

  王崇古俯首说道:“陛下圣明,如果放开了手脚,远洋商行商总们摞起来,都不会是邱俊池的对手,他之所以无法解决,八成是有人让他束手束脚。”

  “这么看来,王次辅已经有了怀疑的目标。”朱翊钧有些疑惑的问道:“王次辅以为是什么原因,让邱俊池这个官选官束手束脚呢?”

  “那一定是官选官。”王崇古立刻回答道,世袭官因为世袭罔替,等闲不会参与到其中,做买卖在当下的风力舆论里,仍然是一种贱业。

  “具体是谁呢?”朱翊钧继续追问道。

  王崇古犹豫了下,还是确信的说道:“臣不能回答,否则就是进谗言了,但臣可以保证,不会是侯于赵,小赵忠诚的很,也就是怪了些。”

  侯于赵是久经考验的封建帝国战士,忠诚上不用怀疑,就是思考问题的逻辑有些古怪而已。

  王崇古当了一辈子的官,就这事儿,他一眼就瞧得透亮,典型的官商勾结,而且没有外力介入的情况,邱俊池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

  “王次辅的意思是生丝禁令和茶叶禁令是存在的,但不仅仅是不方便的宁波远洋商行。”朱翊钧笑着说道:“查一查就知道了。”

  朱翊钧不再继续追问,问王崇古也不会说,万历年间的最大政治正确,就是行之者一,信实而已。

  没有证据,王崇古即便是经验再丰富,看的再明白,三两句话已经摸清楚了事情的真相,他也绝对不会乱讲话。

  缇骑查案,查的侯于赵都有点心惊胆战,他也不知道陛下为何突然驻跸义乌,直接从杭州府到了义乌县。

  县城远不如杭州繁华,皇帝在这里,吃穿用度,都不会方便,侯于赵从杭州府拉了四大车的货物,来到了义乌县,才发现陛下在义乌县待得非常习惯。

  三天后,侯于赵才被皇帝接见。

  “免礼。”朱翊钧示意侯于赵就坐,才开口说道:“案子查清楚了,朕才宣见了你。”

  “宁波府、绍兴府、金华府三府知府都出了问题,当真是县官不如现管,你发到宁波府的公文,宁波府直接用金华府的案卷回复了你。”

  “这…”侯于赵看完了缇骑给的案卷,也是眉头紧蹙,他无奈的说道:“臣罪该万死。”

  朱翊钧摇头说道:“老赵啊,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你还指望你自己就能把所有的事情,都办的妥妥当当,给朕一个彻彻底底、干干净净的浙江不成?”

  “你精力都放在这个案子,朕来了,浙江还田,你如何交差?已经很好了。”

  侯于赵之前的主要精力都在还田上,对于义乌奏闻之事,他能抽个功夫询问,已经是给出了回应,多少类似的状告,都是石沉大海,音信全无。

  王崇古是真的人老成精,他很清楚的知道,这件事,仅仅依靠远洋商行的商总们根本办不了,真的是义乌县衙对上了远洋商行,远洋商行必败无疑,权力的任性,绝非商总们所能够抵抗的。

  真正让邱俊池无法反击的是金华府知府衙门。

  “邱俊池对所有事一清二楚,为何不能直接找到臣呢?”侯于赵有些无奈,这案子,本来可以在陛下来之前,就办妥的,而不是让陛下自己去发现。

  “邱俊池当然不能直接找你,他直接找你,不是越级上告吗?”朱翊钧笑着解释了一句,侯于赵的想法是有问题解决问题,但邱俊池要考虑越级上报的后果。

  一旦告了,连个响声都没有,恐怕日后,邱俊池也不必在官场混下去了,即便邱俊池告诉了皇帝陛下,也是诉苦、请皇帝说和,而非告状。

  皇帝如何处置那是皇帝的事儿了,如果在皇帝这儿告状,都告不出什么结果,邱俊池也只能让义乌人受这份委屈了,别无他法。

  “那倒也是。”侯于赵看着卷宗说道:“臣有失察之罪。”

  “确实有失察之罪,但朕赦你无罪。”朱翊钧摇头,失察是肯定失察了,但朱翊钧选择了特宥。

  “罚俸、官降三级都不行,只能是无罪,你还要留在浙江,防止还田反复,朕若是给你任何的惩罚,都会让你陷入绝对的被动之中,你和申时行不同,甚至和阎士选不同。”朱翊钧讲清楚了其中的缘由。

  申时行是张居正的嫡系门生,是张党的核心人物之一,他的背后是整个张党。

  侯于赵的背后,就只有皇帝本人了。

  一旦皇帝给了侯于赵任何的威罚,本来就饱受攻讦的侯于赵,就会被群起而攻之,侯于赵甚至有可能步了朱纨自杀明志的后尘,十分不利于还田令的维持。

首节 上一节 1101/125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