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
如若朱雄英还活着,那朱棣所有的自信与优势,都将瞬间化为乌有。
朱棣深刻了解自己父皇的心思,在父皇的心底,真正的亲人,从始至终就只有大哥一家人,而且其中还包含了朱雄英。
在父皇的眼中,朱雄英是嫡长孙,是除了大哥以外,未来皇位的最佳人选。
如若不是当初自己大侄子朱雄英薨了,如今或许都已经获封皇太孙了。
当然。
如现在的情形。
如果真的如姚广孝所预料的那样,大哥命数不足,不幸薨逝了。
那未来太子之位,最有可能的人选,便是朱雄英,因为他是真正的嫡长孙,在皇位继承的顺序上,拥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但。
这一切都不会发生。
因为朱棣曾经亲眼看到了朱雄英的下葬,而且是与母后一同下葬的。
那场景至今历历在目!
这也让朱棣的心中,隐隐有着一种庆幸。
没有了朱雄英,未来在争夺皇位的道路上,自己便不会面临太大的压力。
“王爷。”
李景隆看着一旁陷入沉思的朱棣,脸上露出怪异之色的道:“你这是在发什么呆啊?刚刚也是。”
“没事。”朱棣摇了摇头,笑着说道:“只是第一次见到这朱应,有些心生感慨罢了。”
朱棣用话语掩饰自己心中的真实想法,不想让李景隆看出自己的异样。
闻言。
李景隆点了点头,似也有感同身受,目光望向朱应离去的方向,缓缓说道:“这朱应,确实称得上少年得志。”
“与我等生来便承袭爵位、拥有尊贵身份不同,他是从最底层的兵卒,一步步杀上来的。
“年仅十八岁,便获封伯爵,又担任指挥使,可他言行举止间,却毫无半分少年轻狂的浮躁之气,着实令人惊叹不已。”
说话间,李景隆眼中尽是敬佩与难以置信。
“不仅如此,”
朱棣接过话:“他深谙人情世故,方才交谈,言语得体,既不卑不亢,又礼数周全,没有任何失礼之处。”
“本王历经诸多战事,也算阅人无数,可像朱应这般年纪,便能有如此成熟心智与处世能力的,当真是头一回遇见。”
朱棣浮现出一丝赞赏,可是在这赞赏之下,隐隐又透着些复杂难辨的情绪。
当然!
在朱棣的内心深处,哪怕他无比清楚自己的大侄儿朱雄英已然离世,可就在方才,朱应那双神似朱雄英的眼睛,仍让朱棣心底猛地一惊。
朱棣太明白了,如果朱雄英尚在人世,那对于自己意味着什么。
朱雄英作为嫡长孙,深受父皇宠爱,若他在世,皇位的传承便如铁铸一般,轮不到旁人置喙。
自己心中那对皇位的觊觎野心也永远无法实现。
“幸好,不是雄英啊!”
想到此处,朱棣轻轻叹了口气,微微抬起头,思绪万千。
此时!
大宁边军驻地。
朱应麾下的两万将士们正在忙碌着。
厚重的营帐在他们手中被轻松抬起,整齐地排列在指定位置。
还有将士们搬运着各类辎重物资,金属器械碰撞,发出清脆的声响。
他们动作麻利,对于安营扎寨这类任务早已驾轻就熟。
“张将军。”
朱应转身看向张玉,神色间透着几分关切:“此番主将已然确定,不知统兵的大将军是何人?”
“听王爷所言,”张玉表情严肃,开口说道:“此番我大明出动三十万大军,兵分两路。”
“与昔日攻伐辽东时的布局相似,一位大将军总领全军,两位主将各自率领一路大军。”
“大将军由当今皇上亲自钦点,乃是武定侯郭英。”
“第一路主将为永昌侯蓝玉,副将是常茂,第二路主将则是燕王殿下,副将为曹国公李景隆。”
“原来如此。”
朱应微微点头,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
如此布局之下。
的确是最为稳妥之举。
大将军的存在同样也是节制两个主将。
“此番北伐,朝廷决心毕其功于一役,彻底平定北元。”
“最大的战果目标,便是将北元彻底击垮,使其再无进犯我大明边疆的能力。”
“正因如此,才调动了如此庞大的兵力,召集了众多善战的将领与精锐之士。”
“此战之关键,远远超过辽东之战。”
张玉严肃的说道,对此次北伐的意义,他自然看的透彻。
然而。
对于朝廷想要彻底平定北元,使其永无犯明隐患的设想,朱应心里有着自己清醒的认知。
“想要彻定,想多了啊!”
朱应心底却是淡笑着。
即便此次北伐能够成功击溃北元,甚至将北元皇帝擒获诛杀,北元这个政权或许会覆灭,但构成北元的各个部落族群依然会存续。
朱应深知历史的走向,北元覆灭后,将会形成鞑靼、瓦剌和兀良哈三个大的部落集团,他们依旧会频繁袭扰大明的北疆。
而且!
朱应还清楚的记得,在朱棣之后,他的曾孙朱祁镇,被世称为“大明战神”的傻缺皇帝,将大明多年积攒的精锐部队,在土木堡之变中几乎葬送殆尽。
那场变故,让大明元气大伤!
若不是关键时刻出现了一个于谦,力挽狂澜,组织了北平保卫战,大明或许真的会重蹈南宋的覆辙,被迫南撤,偏安于长江以南,失去北方大片的江山社稷。
……。
第138章 姚广孝:如若是皇长孙,王爷会如何?
“张将军、”
“此次征伐北元,虽然危险,但也是千载难逢的良机,若能在战场上立下战功,往后的仕途那必定是一片坦途。”
“再而,此番若是真的击溃北元,以后北疆的战事也要少了不少了。”
“此战,可是要好好把握了。”朱应忽然笑着说道。
张玉听闻,脸上浮起笑容,继而爽朗道:“朱将军所言极是!”
“此番北伐之战相较于辽东之战,难度无疑更大,可其中潜藏的立功机遇也更为丰厚。”
“只要能紧紧抓住,加官进爵必是必然至事!”
“不过相比于朱将军,此战博取战功,我定然是不如的。”
“朱将军可是要好好把握。”
“不说官升一级,至少那爵位肯定是要得到提升,说不定北伐之后,朱将军就要成为真正的冠军侯了。”张玉笑着说道,目光之中尽是对朱应的敬佩。
说到底。
虽然张玉也露出对此番北伐之战的憧憬,可他仍是自觉不如朱应的。
闻言。
朱应微微一笑,拱手回应道:“那就借张将军吉言了。”
实际上。
在朱应的心中,他想要在这场北伐之战得到的可不是张玉能想象的。
他不仅想着朝廷的官职与爵位封赏,更梦寐以求那千古以来,令所有武将都心驰神往、无法抗拒的无上荣耀,封狼居胥。
一旦达成这一壮举,他朱应必将声名远扬,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世人皆知的名将。
当然。
在朱应众多的目标之中,还有一个最为关键且隐秘的,那便是传国玉玺。
在朱应看来,这传国玉玺意义非凡,是他无论如何都要收入囊中的宝物。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这八个字,只要得到它,未来无限啊!
世间很快。
夜幕悄然无息的落下。
营帐已搭建完毕,在那朦胧黯淡的月光下,一个个营帐已然拔地而起,哪怕是马厩都已经落成。
入夜。
无训练。
除了巡视值守的兵卒外,两万将士已各自安顿下来,军营里也变得寂静下来。
朱应归于自己的营帐,坐在榻上,带着几分思索之色。
“朱棣。”
“李景隆、”
“郭英。”
“我这穿越带来的蝴蝶效应,似乎已经让历史都偏离了,也不知这靖难之役,未来还会不会发生。”朱应暗暗想着。
而想到这里,朱应眼中闪过一丝惆怅,在这个既陌生又熟悉的时代。
朱应的一举一动都可能如同在平静湖面投入一颗石子,引发意想不到的连锁反应,改变历史的走向。
如今。
已然有了真正呈现眼前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