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战场捡属性开创诸天大明 第217节

  赵勉神色间带着一丝紧张与期待,数月调拨,今日就到了交卷的时刻了。

  “准奏。”朱元璋目光落在赵勉身上,语气平和地说道。

  “经数月时间筹划,运送。”

  “今,北伐北元所需粮草辎重已经分批运送至大宁府,北平府。”

  “这一批粮草辎重足够北伐大军半载之用。”

  “在北平府与大宁府,会有知府负责调拨。”赵勉一口气说完,声音洪亮而清晰。

  朱元璋满意地点了点头,夸赞道:“做的不错,粮草辎重,大军之本,户部要对粮草辎重继续关注,一旦大军有粮草更大所需,户部一定要及时调拨。”

  赵勉当即一拜,身体前倾,恭敬地说道:“臣领旨。”

  说完,他缓缓起身,神色舒缓了一些,恭敬退回了班列。

  “启奏皇上。”

  唐铎站了出来,声音浑厚:“北伐大军所需炮弹,铁弹,箭矢,兵器,战甲。”

  “皆已经运送至北平府。”

  “如若征伐开启,这一批火炮足够大军十次攻城所需。”

  “此番,兵部调拨了一万支火铳,足够大军所需的铁弹与火药。”

  户部调拨粮草辎重所需,而兵部自然是调拨军队兵器战甲所需。

  “不错。”朱元璋满意一笑,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来:“不枉咱给了诸卿足够的时间准备,如今果真没有让咱失望。”

  朱元璋大笑道,笑声在大殿内回荡。

  也让大殿内的威肃感减少了不少。

  “为了大明彻定北元之祸,臣不敢耽误。”

  唐铎恭敬道,他微微低头,眼中满是敬畏。

  “赵卿,唐卿,皆立下大功了。”

  “咱很高兴,待得此番定下北元,咱必给两位爱卿论功行赏。”

  朱元璋大笑着说道,显得十分高兴。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而朝堂两部也完全做到了,足可保证战场大军的后顾无忧。

  “臣谢皇上隆恩。”唐铎与赵勉当即谢恩,他们同时躬身下拜,动作整齐。

  “好了。继续吧。”朱元璋一笑,一挥手,示意殿中群臣继续。

  “启奏父皇。”朱标躬身启奏道,声音沉稳:“如今军资,粮草都已经调动,而在大宁府,辽东府的军队应该也收到了旨意,有序进入北平府。”

  “战将人选,是时候该定下了。”

  听到这话,站在武将一列的诸多战将全部都抬起头,他们的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脸上带着紧张与兴奋。

  朝堂这些战将,自然大多数都是淮西战将。

  这,或许也是朱元璋为何要重点关注新锐将领的原因所在。

  毕竟整个朝堂之上的武将,能够领兵征伐的,几乎都是淮西战将,这对于一个帝国而言,绝对不是什么好事。

  “太子,人选你已经拟定了,就按照你所定人选来吧。”朱元璋笑了笑,眼神中带着对朱标的信任。

  “儿臣领旨。”

  朱标躬身一拜,身体站直,随后转过身,目光如电,看向了朝堂之上的众多武将。

  面对朱标的目光,群臣皆是不敢直视,微微低下头。但知晓内情的,已然心中激动,胸膛微微起伏。

  “孤已经与父皇议定此番出征人选。”

  朱标大声宣布道,声音在大殿内回响:“此番出征,由武定侯郭英担任大将军”

  “蓝玉为一路大军主将,以鄂国公常茂为副。”

  “朱棣为二路大军主将,并配曹国公李景隆为副。”

  闻声!

  郭英、蓝玉、常茂、李景隆当即站了出来。

  郭英虽有五十来岁,但仍透出了一种军人的杀伐,眼神坚毅。

  朱元璋父子选择他,自然是肯定了他的能力。

  蓝玉,常茂,则是知晓了内情,毫无慌乱。

  但被点到了名字的李景隆则是有些紧张,甚至有些手足无措,似乎没有想到会点到他。

  但此刻。

  名单已定。

  无从更改了。

  他们四人同时一拜,高声道:“谢皇上,太子殿下信任值恩。”

  “此番北伐,臣等必竭尽全力,荡平北元。”

  四人异口同声道。

  “大军已调拨。诸位将军也不可耽搁。”

  “朝会散去,立刻启程北平府接管大军。”

  “来人,赐兵符,赐将印。”朱标扫了一眼,大声道。

  应声,自后殿内,三个仆从身着太监服饰,神色恭敬,捧着三个盒子缓缓走来。

  在朱标的眼神示意下,最先一个走到了郭英的面前,微微躬身,将手中的盒子双手捧着对着郭英一递。

  紧随着另外两个仆从也是分别将盒子对着蓝玉还有李景隆一递。

  显然,盒子里装着的正是兵符与将印。大明军队,认兵符,认将印,不认人。

  待得战事定下,这些都要收归。

  三个将领双手郑重的捧过盒子,高高举起,声音洪亮地喊道:“谢皇上信任值恩!谢太子殿下信任值恩!臣等,定誓死而为大明而战。”

  “咱,希望诸位爱卿尽快凯旋,为大明解决北元之患。”

  “此战若成,功在千秋,青史留名。”

  “希望诸位不要让咱失望。”朱元璋缓缓开口道,声音中带着期许,目光在几位将领身上一一扫过。

  带着一种帝王的威严。

  ……

  时间一晃,北平府与大宁府接壤地界,北平军军营内。

  营帐林立,大明的旗帜在微风中猎猎作响。

  张玉脚步匆匆,来到了主营营帐内。

  营帐内布置简单,一张宽大的行军桌,上面堆满了地图和军报。

  张玉走到主位前,微微躬身,恭敬向着主位的朱棣禀告道:“王爷,刚刚收到消息,大宁边军明日就将至两府域接壤。”

  “除此外,会州卫五万大军也将在三日后来到。”

  “大宁边军,朱应。”

  听到这禀告,朱棣脸上露出了一抹期待的笑容来:“本王对这朱应已神往已久,此番终将一见了。”

  朱棣笑着说道,脸上的笑容愈发明显。

  “等王爷见到了朱将军后,应该不会失望。”张玉笑着回道,他的眼中也带着一丝期待。

  “此番,朝廷已经降旨,以吾北平边军,大宁边军,会州卫为二路大军,归于本王统领,北伐北元。”

  “另外一路则是由蓝玉率领,为一路大军!大将军为郭英。”

  “此战相比于出征辽东,兵力更多,能将更广。”

  “只不过,父皇终究还是对本王统兵之能不够信任,还给本王派遣了一个副将,说是副将,实则军事指挥权在于他。”

  面对自己的心腹,朱棣也没有遮掩,带着几分不满,将心里话说了出来,此刻朱棣皱起眉头,眼中闪过一丝不甘。

  “王爷,此番皇上既指定了王爷作为主将,显然是带着磨炼王爷的心思。”

  “王爷统兵之能,我北平军上下皆知。”

  “只不过这一次是军团级别的战争,皇上自然是要更为慎重考虑。”张玉恭敬地说道,他微微低头,语气诚恳,只能出声安慰。

  闻言,朱棣无奈地叹了口气,点了点头:“话虽如此,可本王不甘心啊,倘若这十五万大军交给本王指挥,本王也绝对可以克敌制胜。”

  “总有一日,皇上会知道王爷统兵才能,未来,王爷也定能够为大明开疆拓土。”

  张玉深信不疑地说道,他的眼中满是坚定与忠诚。

  正在这时,一个王府亲卫神色匆匆,快步跑到营帐外,单膝跪地,高声禀告道:“报,启禀王爷,军营外,应天来军,持兵符来到。”

  “来了。”朱棣深吸一口气,平复了心情,之前的不甘也全部消散。

  随后。

  朱棣站起身来,整理了一下身上的王袍,说道:“去迎接吧,说到底,李景隆可是本王的表侄,而且以前也是熟识。”

  朱棣笑着,快步向着营帐外走去。

  不一会,在军营内,李景隆在一众亲卫簇拥下,向着主营而来。

  李景隆身着鲜亮的战甲,腰间佩着宝剑,只是神色间带着一丝紧张与局促。

  “九江,多年未见了。”

  看到走在最前面的李景隆,朱棣立刻笑着喊道,脸上洋溢着热情。

  这个战将正是曹国公李景隆。

  看到朱棣,李景隆当即迎上去,微微躬身,行了一礼:“末将拜见燕王殿下。”

  “哈哈。叔侄之间,无需如此拘束。”

  朱棣大笑了一声,走上前,伸出手直接牵起了李景隆的手臂,大步就向着主营帐而去。

  入了营帐后,朱棣这才放开李景隆的手臂。

  “九江,自我就藩之后,除了洪武十七年入都觐见了一次,并与你相见,之后几年就未曾见过了。”

  看着眼前的李景隆,朱棣有些感慨地说道,他微微眯起眼睛,似乎在回忆过去的时光。

  “是啊!已经足足五年了。”

  “燕王就藩之后,想要见一面都难了。”

  李景隆也是顺着话说道,脸上露出一丝唏嘘的神情。

  “不过也好。此番父皇竟然派遣你来北伐北元,与我同军!”

  “昔日在应天时,每一个人都说你继承了表兄的统兵之才,这一战,我可要好好学学。”朱棣大笑着说道,脸上则是带着一丝期待,还有一种对李景隆的试探。

首节 上一节 217/24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