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战场捡属性开创诸天大明 第202节

  “这一点,你一定要牢记于心,一旦你登上了这个位置,虽可有私心,但公心必须为大。”

  朱标郑重回道:“儿子谨受教。”

  朱标与朱元璋父子多年,彼此心意相通,瞬间便领会了父亲的深意。

  回过神来,朱标又道:“蓝玉不能直接统兵,此番难道是要出动大宁边军?还有整编后的辽东三卫?”

  “一年时间很长。”

  朱元璋目光坚定,仿佛能预见未来一年辽东三卫的发展与整编之果。

  “这三卫经过一年的精心训练,想必足以形成强大的战斗力。”

  “而且,也将彻底收归吾大明执掌。”

  “既然要进攻北元,就必须集中绝对优势的兵力,一战定乾坤,将其彻底打垮,让他们再也无力南下。”

  “此战需如同征伐辽东一般,要有一位能镇得住场面、威望极高的战将担任大将军,制衡众将。”

  “此人,非郭英莫属。”

  “蓝玉,只能为副。”

  朱元璋沉声说道,透出了毋容置疑的自信。

  虽然一年后才对北元发动进攻,但他早已在心中反复谋划,对每一个细节都深思熟虑。

  “还是沿用征伐辽东时的军制?”朱标接着问道,带着对军事布局的谨慎与思考:“大将军之下设两员主将。蓝玉可任其一,那第二个主将,父皇心中是否已有合适人选?”

  “你且再说说看。”朱元璋笑着看向朱标,眼神中充满了对儿子的期许与鼓励,也期待着朱标能提出更好的见解。

  他也可以以此来教导朱标,让朱标成长。

  朱标在政务上,已经是无可挑剔,未来必为仁君。

  但是在军务上。

  朱元璋还是想要朱标擅长,知道用人用将。

  这就足矣。

  “儿子举荐四弟。”

  朱标笑了笑,毫不犹豫地将心中所想道出,眼中透着对朱棣的信任与期望。

  “让四弟作为一方主将,随军出征北元。”

  “不过,他这个主将主要负责参谋献策,不可直接统兵,届时还需调派一员得力副将辅助他。”

  “毕竟四弟虽镇守北平有很多年了,但还需多多磨练。”

  朱元璋听到这,立刻露出欣慰的笑容,眼中满是赞赏与欣慰:“标儿,你果真是咱的好儿子,颇具皇者之气。”

  “不错,你的弟弟们都接受了最好的教育,文治武功皆有一定造诣,但都需要在实战中不断磨砺。”

  “老四镇守北平府,那可是我大明的北疆要地,未来更是拱卫大明江山的重要屏障。”

  “借此进攻北元的机会,好好磨练老四,日后他定能为你牢牢守住这北疆之地。”

  “咱之所以将你的弟弟们分封到大明各处,就是为了大明江山的千秋万代,更为了你的江山永固啊!”

  “对于这些弟弟,咱给予了他们极大的殊荣,但他们的存在归根结底是为了辅佐你。”

  “他们,你一定要善加任用。”

  朱标当即郑重地点头:“请爹放心,儿子明白。”

  “哈哈。”

  朱元璋爽朗地大笑起来,笑声在文渊阁内回荡,充满了欣慰。

  “看着你如此出色,咱很是放心。”

  朱元璋深知,自己这个儿子已然完全成长起来,无论是治国理政的才能,还是用人识人的眼光,都已具备了一代君主的风范。

  对于未来朱标执掌国政,他毫无担忧,坚信未来的大明定会在朱标的治理下,更加繁荣昌盛,开创出更为辉煌的盛世。

  正在此时,文渊阁大殿外传来一阵沉稳而有节奏的脚步声。

  紧接着,一个洪亮而恭敬的声音响起:“臣蒋瓛,求见皇上。”

  “进来吧。”

  朱元璋随口应道,笑容收敛,随之而来的便是一种帝王的威严威肃,自声音之中都能让人感受到皇权的威压。

  他的和蔼亲切,只会在朱标的面前。

  在臣子面前,朱元璋仍然是那个冷酷威严的朱元璋。

  应声!

  一个身着飞鱼服的身影大步走进殿内。

  飞鱼服十分紧凑,透出了一种肃杀之气,此人头戴千户之凭,神色冷峻,正是令大明朝堂百官乃至天下官吏闻风丧胆的锦衣卫统领,蒋瓛。

  看到此人来到。

  朱标原本脸上的笑容也瞬间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脸的威严与冷漠。

  看着此人。

  朱标眼神中透露出对锦衣卫的不满与厌恶,对于锦衣卫的存在,朱标一直持坚决反对的态度。

  他认为,锦衣卫虽可对百官和天下官吏行使监察之权,但权力不应过度膨胀,否则将会成为一把伤害朝廷根基的利刃。

  然而,锦衣卫直接受命于朱元璋,自大明立国,朱元璋设立锦衣卫以来,已有无数人丧命于锦衣卫的先斩后奏之下。

  对此,朱标深恶痛绝,却又无可奈何。

  很多次。

  朱标直接谏言,取缔锦衣卫的先斩后奏之权,让锦衣卫地位不那般超然,更不可让锦衣卫如同细作一样,潜入朝堂大臣的府中。

  但这一点都被朱元璋给驳回了。

  “启奏皇上。”

  蒋瓛恭敬的一拜,上身挺直,双手抱拳,看着朱元璋的神色满是敬畏。

  “大宁指挥使朱应迎娶妻室,相关消息已全部调查清楚。”

  “请皇上过目。”

  说着,蒋瓛双手高高呈上一封锦衣卫精心调查的册录。

  朱应成婚之时,大宁府衙虽已上报,但锦衣卫凭借其庞大而敏锐的情报网络,事先便已知晓此事,并迅速上奏。

  朱元璋得知消息后,当即下令锦衣卫暗中调查沈玉儿的身世背景,他对臣子的婚姻之事向来谨慎,尤其是涉及到重要将领,更要确保万无一失。

  “直接挑重点说吧。”

  朱元璋神色平静,语气中透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对于那册录,他似乎并无兴趣亲自翻阅,他更习惯于从下属的汇报中迅速获取关键信息。

  蒋瓛立刻躬身,微微低下头,缓缓说道:“回禀皇上,大宁指挥使朱应之妻,籍贯北平府北平城。”

  “她乃是沈家沈万三之女,出身商贾之家。”

  “不过,虽名义上为沈万三之女,实则在沈家毫无地位,一直以来都在沈家为奴为婢。”

  “自朱应随其祖母定居北平府后,便与她相识,此后一直保持着联系。”

  蒋瓛的声音平稳而清晰,每一个字都仿佛经过了深思熟虑,不敢有丝毫差错。

  朱元璋听到这,脸上露出一抹诧异之色,他微微皱眉,眼中闪过一丝疑惑,不禁开口问道:“这沈玉儿是奴婢所生?”

  “回禀皇上,这沈玉儿的母亲查无此人。”

  “而且,她仿佛是突然出现在沈家的,负责监视沈家的锦衣卫也未能查明沈玉儿母亲的身份。”

  蒋瓛依旧恭敬地回答,语气中带着一丝忐忑:“不过,沈家有传言称,这沈玉儿并非沈万三亲生,而是外来寄养的孩子,所以一直以来,沈玉儿都未曾拥有沈家小姐的名分。”

  “外来寄托?”

  朱元璋眉头紧锁,脸色瞬间变得阴沉,透出不满与愤怒,紧紧盯着蒋瓛。

  “咱赋予了锦衣卫最大的权力,给予了你们先斩后奏之权。”

  “你竟然告知咱查无此人,连沈玉儿的真实来历都不清楚,这就是锦衣卫给咱的调查结果?”朱元璋冷冷道。

  话音刚落!

  蒋瓛脸色骤变,吓得脸色苍白,急忙双膝跪地,身体微微颤抖,惶恐地说道:“皇上息怒!请给臣一些时间,臣必定竭尽全力查出沈玉儿真正的家世与来历。”

  对于蒋瓛而言,他深知自己所处位置的艰难与危险,虽手握重权,但实则如履薄冰,寝食难安。

  这个位置注定是孤臣,满朝文武对他恨之入骨,恨不得将他碎尸万段。

  他的一切权力皆由皇权授予,自从得知前任指挥使的悲惨下场后,蒋瓛更是时刻提心吊胆,生怕自己稍有不慎,便会落得同样的下场。

  但如今,他唯有依靠这个身份才能生存,若失去这个身份,他的全族都将遭受灭顶之灾。

  而且,他也清楚地知道太子对他极为不满,未来的命运似乎早已注定,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但除了遵从皇权,别无他法。

  “好了,现在你继续说,朱应与沈家究竟有何关联。”

  朱元璋脸色稍微缓和了一些,但眼神中依旧充满审视,紧紧盯着蒋瓛,仿佛要将他看穿。

  “既然朱应籍贯在北平府,为何会去大宁边军入伍?这一切,你都要原原本本给咱说清楚。”朱元璋也是抓住了关键。

  蒋瓛丝毫不敢懈怠,跪在地上,战战兢兢地说道:“回禀皇上!沈家与朱应之间曾有婚约。”

  “据锦衣卫探查,似乎是沈家不愿履行婚约,故而将朱应安排到了大宁。”

  “他们企图让朱应战死在大宁的战场上,如此一来,沈家与朱应的婚约便可自然解除,且无人能指责沈家。”

  朱元璋和朱标听到这话,脸色瞬间变得极为冰冷。

  朱元璋的眼中透露出愤怒与杀意,朱标的眼神中则透露出失望与无奈。

  他们都深知,这种行为不仅违背了道德礼法,更是对朝廷律法的公然践踏。

  “沈家,他们是如何操纵新兵入伍的?又为何能让朱应去了大宁?”

  朱元璋冷冷地问道,虽然心中已有答案,但仍忍不住发问。

  此刻他的声音仿佛带着寒霜,让人不寒而栗。

  他深知这背后必然是官商勾结的丑恶行径,这种行为是他最不能容忍的。

  “回禀皇上。”蒋瓛急忙回道,声音因为紧张而微微颤抖:“沈家买通了北平负责募兵的募兵官,使得朱应原本应在北平服役,却被安排到了大宁。”

  朱元璋听后,脸色愈发阴沉。

  他出身底层,历经乱世的黑暗与残酷,对贪官污吏深恶痛绝。

  官商勾结,以权谋私,欺压百姓,这些行为在他眼中简直罪大恶极,恨不得将其族诛而后快。

  “混账!”

  朱元璋气得脸色铁青,怒声喝道,声音在文渊阁大殿内回荡,震得人耳膜生疼。

  “咱最痛恨的就是贪官污吏,最厌恶的就是以权谋私,欺压百姓的行为。”

首节 上一节 202/24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