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很多时候,这些近侍一句话,就能决定很多人的命运。
感应到大皇子目光,余愧贞脚步轻轻上前,然后压低声音:“殿下,二位使臣归来,禀报青阳伯干涉和谈事情。”
“御史台,文渊阁,不少官员附议,加上上次所议的青阳伯杀矿工事情搁置,这一次一起拿出来说了。”
“五爷应该是跟他们站在一起。”
听到余愧贞的话,大皇子抬头,目光与站在对面,身穿青灰锦袍,头戴金色龙冠的青年对视。
五皇子嬴礼,嘉贵妃之子。
大皇子是皇后所出,本该是嫡系皇子,板上钉钉的太子位。
但皇后早亡。
大皇子背后少了母族支撑,这些年确实如履薄冰。
而且,元康帝一后三妃,三位贵妃之中除了琪贵妃无子女,另外两位都是有皇子公主。
如果这两位贵妃当中有一位登临皇后位,那其子女瞬间就会成为嫡出。
那也就是说,如果要争太子位,大皇子会直接落在下风。
何况对方之母如果成为皇后,意味着背后在朝堂中的支持,后宫之中的权力等等,那大皇子更在劣势。
好在这些年来,大皇子虽然没有被立为太子,但一直是被元康帝培养,朝中大臣对其也是尊重的。
见大皇子看自己,对面的五皇子嬴礼面上露出一丝笑意,双手拢在大袖中,微微躬身。
他动作儒雅,大袖长袍,与那些文官相似。
五皇子嬴礼也确实与文官亲近。
他还在皇城书院中读书,乃是书院中顶尖的天骄人物。
相比常穿一身武袍的大皇子,五皇子在文官圈子里更受欢迎。
“余愧贞。”
上首,皇帝声音传来。
“给嬴荣拿一份合约去。”
此时大殿上,几位天官,还有黑冰台成国公陆钧手上,都有一份书页。
余愧贞忙转身去,片刻将一份书页送到大皇子手上。
接过书页,大皇子展开,目中闪过讶然。
这合约……
怎么说呢?
大秦与其他四国三域之间的争斗,也是分分合合,经常签订合约的。
那些合约,大多都是大秦占据些土地后,然后赏赐对方金银粮食或者其他物资。
在大秦眼中,四国三域并非真正的敌手。
大秦之敌在北境长城外。
这四国三域更多的是作为大秦军卒的磨砺存在。
当然,四国三域背后都有外域推手,一直不断提升这些地方的战力,挤压大秦的空间。
看着手上的合约,大皇子知道为何礼部,御史台,还有那些文渊阁官员要群起而攻,要寻青阳伯的麻烦。
大皇子面上神色化为轻笑。
张青阳到底是在边郡之中崛起,没有经历过朝堂争斗,对于大势之争看不透。
这合约上所见,大秦确实占尽好处。
甚至金银,财货,还有对梁原域的交易控制,连大皇子都感觉到心动。
但是,这合约,是陛下想要的吗?
拿这样的合约,怎么去昭告天下,怎么去太庙祝告?
告诉大秦先祖,我大秦拿了百万赔偿?
堂堂大秦,从来只给别人赔偿,何时要过别人赔偿?
昭告天下,告诉其他四国三域,我大秦要占你们的矿山,要掌控你们的商道?
这不是让其他四国两域联系更加紧密,联盟牢不可破?
张青阳的心思是好的,拿的是绝对的好处,但在顶层位置看,有些格局小了。
大殿之中,文武官员还在争论不休。
不少武勋对青阳伯定的这合约就是交口称赞。
这才是真金白银,一点没有虚头巴脑。
几位武勋说到当初自己领军作战,不败而败,明明大胜,最终却要赔银,送粮,顿时满脸涨红,气血翻涌。
要是当年自己也能有青阳伯的魄力,也不至于大战之后,麾下军将怨言许多。
对于敢改合约的青阳伯,几位武勋战侯,武勋国公,是态度坚定,要力保。
“嬴荣,嬴礼,你们说说,此事该如何处理?”
上首,元康帝的声音响起瞬间,大殿中顿时安静。
所有目光都投向两位皇子身上。
五皇子嬴礼面带笑意,向着大皇子拱手。
“大哥,你是兄长,你说吧。”
“臣弟支持大哥的意见。”
挖坑。
这分明是在挖坑。
今日事情,不管是保青阳伯还是惩罚青阳伯,都要得罪大殿中文武官员的一方。
甚至,万一意见与元康帝心思不同,还会失去帝王重视。
五皇子这一招以退为进,让不少文官都是轻笑点头。
其实大殿之中这些官员几人真的与青阳伯有利益纠葛?
几乎没有。
他们现在争的,说到底还是文武之争,外臣与内臣之争。
如果青阳伯是如平云侯一般文官武将,从皇城往地方坐镇,那朝中绝对没有任何人会有意见。
上一次平云侯掌三郡之权,也没有一人说话。
大殿中,随着五皇子的话语,所有人看向大皇子。
上首,元康帝面色平静,目光落在大皇子身上。
大皇子点点头,手中握着书页,看向大殿中官员,声音清朗响起。
“秦御史与孙学士出使梁原域,签订合约,为我大秦聚财货,立声威,震慑四方,引百姓归心。”
“功在社稷,当重赏。”
大殿之中,一位位官员面上神色茫然,惊异。
秦幕和孙博堂愣在那。
对面的五皇子瞪大眼睛,看着大皇子。
第341章 封侯!青阳侯
大殿之中,静寂无声。
几位官员张张嘴想说话,却感觉到气氛不对,一时间无语。
秦幕和孙博堂,有没有功?
文臣出使,只要顺利归来,所签订合约没有违背大秦利益,没有触碰底线,都是要受到奖赏的。
出使外域,不说路途艰辛,身在外域,生死不能自掌,这需要的勇气也不是寻常人能有。
出使之功,等同武将征战之功。
刚才大殿上在议青阳伯之过,却忘了提秦幕与孙博堂之功。
现在大皇子陡然提起此事,大殿上一众官员都一时无法应对。
大皇子的目光转向站在前方,身穿紫色官服的老者。
礼部尚书王安之。
身为两朝老臣,王安之掌礼部以来,一向秉持大秦礼道,尊大秦之律,行事还算公正。
也是如此,王安之对于大皇子是亲近的。
王安之曾言,大皇子是皇后嫡出,该立为太子。
不过他已经是六部天官之首,这等人物,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也不存在巴结谁的意思。
他的官位已经到顶,大皇子就算当太子,当皇帝,最多也就给他些荣衔而已。
“王尚书,你说二位大人,该不该重赏?”
大皇子轻声开口。
礼部,百官之首,也是朝堂规矩与规则的执行者。
不只是朝堂,更是天下。
天下如果没有规矩,会乱。
身穿紫色官袍,须发花白,面容古正的王安之往前走一步,向着上首的元康帝躬身,又向大皇子一拱手。
“出使之功,当赏。”
当赏。
秦幕和孙博堂出使梁原域,且签订合约归来,这是顺利完成出使任务,当赏。
至于合约上内容,读给大秦任何百姓听,都会欢呼雀跃,谁敢说这合约签的不行?
契约没问题,秦幕和孙博堂有功,那打赢了这一战的青阳伯,制定契约的青阳伯,该怎么算?
功,还是过?
如果此时有人敢说秦幕和孙博堂有功,青阳伯有过,那大殿上的武勋怕是要真的翻脸了。
这是要断武人根基?
功是文官的,过是武人背着,那朝堂上还有谁愿为大秦卖命?
大殿之中,一众官员相互看看,没有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