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崛起:从当爷爷开始 第394节

  可现在禁军有六营离京,剩余的六营还不知道是个什么情况!

  如果禁军在京都变得形同虚设,那问题可就大了。

  提及此事,梁储的脸色变得凝重起来了。

  “出动禁军是太子殿下和诸位阁老共同决定的,宁国公也同意了此事!”

  “不过~~”

  梁储沉吟了一下,才又说道:“不过此事是太子殿下一力促成的!”

  “太子殿下已经能够左右内阁了?”杨正山皱着眉头问道。

  梁储微微摇头,“不知道,不过最近朝堂的情势却是发生了很多变化。”

  “陛下已经卧床数月!”

  杨正山恍然。

  皇帝老儿已经卧床数月,看起来似乎是康复无望,随时都可能会驾崩。

  这个时候朝堂上的大臣们自然会靠向太子。

  哪怕太子再不好,那也是名正言顺的储君。

  一代天子一代臣。

  大臣们想要保住自己的官帽子,自然要提前表现一番,否则等太子登基了,他们可就没有表现的机会了。

  这个时候太子想要做什么,都不需要他亲自动手,会有很多大臣主动为他效力。

  太子想要禁军离京,那禁军自然要离京,恐怕就连内阁都要向太子让步。

  “如此说来,朝堂岂不是唯太子只手遮天?”杨正山说道。

  “那到不至于。太子还未登基,如何能只手遮天?”梁储淡淡的说道。

  杨正山点点头,只要承平帝一天不驾崩,太子就只是太子,想要只手遮天是不可能的。

  其实就算是太子登基了,也无法只手遮天。

  大荣朝堂是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若天子强势,那朝堂自然是皇权至上,若天子庸碌,那朝堂就会成为文武大臣的天下。

  聊了一会朝堂的情势,三人才把话题转移到正题上。

  山谷一战,七万兀良大军近乎全军覆没,自此之后,辽西和重山镇西路的兀良隐患彻底被拔除,这场战事大概率会到此为止。

  这一次兀良胡族也算是伤筋动骨了,八万胡骑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哪怕是兀良胡族的实力强横,也经不起这样的损失。

  短时间内,兀良胡族肯定不会再次进攻大荣。

  至于大荣这边,朝堂上的局势有些驳杂,肯定也不会对兀良胡族展开反击。

  所以这一场因庆王而起的战乱大概率会就此终结。

  与梁储会面之后,杨正山让将士们将山谷内的灰烬打扫了一下。

  当然,他让将士们打扫灰烬不是因为卫生,而是因为这片灰烬之中还隐藏着很多值钱的东西。

  比如被烧坏的兵甲,皮甲和布甲肯定都没用了,但铁甲和兵刃却可以重新熔炼,重新打造。

  再比如胡骑掠夺的金银,兀良大军可是劫掠了整个辽西省,他们得到的金银足有数百万两之巨。

  大火可以烧化金银,但不会让金银变成灰烬。

  这么多金银,杨正山自然要将其全部收集起来。

  几天之后,重山镇的将士将山谷内灰烬翻了一遍,杨正山将搜出金银的三分之一给了禁军。

  这些金银原本是属于辽西百姓的,不过现在它们属于重山镇和禁军的战利品。

  既然是战利品自然要按规矩办事。

  三分之一给禁军,三分之一给他麾下的将士,剩余的三分之一则作为缴获上缴。

  这种事在边镇都是有规矩的,虽然有时候份额会因为具体情况不同进行调整,但规矩就是战利品要先给冲锋在前的将士们一份。

  九月初八。

  禁军将一万八千多俘虏移交给重山镇。

  战事已了,他们作为禁军不宜在重山镇多留。

  所以在移交了俘虏之后,梁储就下令返京。

  而杨正山在接收了俘虏之后就陷入了忙碌之中。

  这么多俘虏需要处理,全部杀了肯定是不行的,连重罚都不行。

  因为这些俘虏大部分都是来自重山镇西路的军户,如果重罚他们必然会引起军户们的不满。

  为了安抚人心,也为了尽快稳定重山镇西路的局势,杨正山只是处置了几个有官职的武官,至于普通的士卒,重新整编之后,他们依然是重山镇西路援兵营的将士。

  也就在杨正山忙着整编西路援兵营的时候,关于无名山谷之战的捷报也送到了京都。

  一举歼灭七万兀良大军,这可是一场大捷。

  其意义不比当初攻克复山城差。

  兀良胡族一直都是大荣北方的劲敌,数十年来,大荣与兀良胡族的争斗从未停止过。

  北原镇与兀良胡族几乎每年都会爆发几场小规模的战斗,有时候还会出现参战人数过万的战斗,不过规模达到十余万的战斗倒是很少。

  像这次一战歼灭七万兀良胡骑更是前所未有的。

  捷报传到京都自然引起了一阵喧哗。

  兀良大军覆灭,满朝文武也跟着松了一口气。

  这段时间,他们面对气势汹汹的兀良大军还是很紧张的,生怕局势越变越糟。

  如今局势翻转,大家也就可以放松下来了。

  不过接下来的封赏却成了朝堂上新的争论点。

第385章 太子的三层目的

  皇城,太极殿。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落在皇城上空的时候,满朝文武已经入殿开始早朝了。

  承平帝依旧还在病重,朝堂上依然是太子监国,诚王和恭王观政。

  两班大臣就位,殿前太监操着尖细的嗓音喊道:“有事起奏,无事退朝!”

  太子坐在皇位之下,双目炯炯的望着殿内的诸位大臣。

  诚王和恭王则面色平静,双眸微垂,好似半睡半醒一般。

  不过今日早朝的气氛显然跟前两日不同,前两日大家还沉寂在无名山谷大捷的喜悦之中,气氛自然是以轻松和喜悦为主。

  可今日早朝的气氛却有点剑拔弩张的意思。

  究其原因,就在对前线将士的封赏上。

  大胜之后必然要大赏。

  别的不说,就说杨正山率领腾龙卫的将士,先攻下庆华府城,松州城,重山关,平定庆王之乱,后又在关山口阻击兀良大军,与禁军配合一举歼灭进犯大荣疆土的八万兀良胡骑以及两万庆王叛军,彻底平定重山镇、辽西的战乱。

  如此大的功劳,封赏肯定是必须的,但是该如何封赏,这就需要朝堂诸臣拿出一个章程来了。

  其他人的都好说,朝堂也不是不愿意封赏,立多大的公,给什么样的封赏,朝堂其实都是有章程的。

  该给赏钱就给赏钱,该升官就升官,实在没有合适的位置升迁,那就多给几个虚职。

  总之朝堂是不会有功不赏的。

  本来这事吧,其实并不算麻烦。

  按功劳给赏银和升官即可,就如杨正山,他因庆王叛乱破格升任为中军都督府都督佥事,重山镇总兵,虽然现在他立下大功,但实职肯定不能再升了,那就升一下他的虚职。

  都督佥事升为都督同知,再加授龙虎将军,上护军。如果觉得还不够,那就追封其母为一品诰命,荫几个孙儿入皇帝亲军之中做百户。

  总之,朝堂想给杨正山封赏还是很容易的。

  可是问题就出在这里,太子不知道因何原因,居然要为杨正山封爵!

  封爵!

  自承平帝登基以来,大荣除了皇亲之外,就没有再授过爵位。

  连当年扶持承平帝登基的那几位都没有得到封爵。

  可现在太子居然想要给杨正山封爵。

  从昨日午时这个消息从皇城内传出去到今日早朝,凡是听说过此事的人都在猜测太子的目的。

  要说太子跟杨正山的关系,那几乎没有什么关系可言。

  两者地位差距悬殊,从未打过交道,虽然杨家与常平侯府结亲破坏了太子的计划,但这点事根本不足以放在台面上说。

  倒是之前因为刘元府的关系,太子对杨正山产生了不少恶感。

  除此之外,还有靖远侯府与杨家的恩怨,靖远侯是最早投靠太子的勋贵,现在苏乾更是已经成为太子麾下的勋贵第一人。

  太子讨厌杨正山,苏乾与杨正山是死敌。

  按理说他们应该压制杨正山才对,为何要给杨正山封爵呢?

  朝堂上有不少人能猜出太子的第一层目的,也有些人能猜出第二层,至于能猜到第三层的,那就没有几个了。

  这第一层就是太子可能是想拉拢杨正山,毕竟像杨正山这样的有能力有实力的边镇将领是非常值得拉拢的。

  第二层则是太子可能想要拉拢边镇将领,以杨正山为典型,放开封爵的口子,以封爵来拉拢边镇将领。

  朝堂上大部分人都能看到这一层。

  边镇将领武官,哪个不想成为勋贵,可是承平帝一直把封爵的口子捏的死死的,致使所有人都不敢妄想。

  可若是太子愿意封爵呢?

  不用多说,边镇将领肯定会纷纷投向太子!

  至于太子的第三层目的!

  太子不动声色的扫了一眼旁边的两位皇弟。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对太子有威胁的就眼前这两位,而太子的一切算计也都会落在这两人身上。

  早朝开始,可大殿内却静悄悄的,文武众臣居然没有一人站出来上奏。

  太子见此也不气恼,而是朝着文臣队列中的祝勤文使了一个眼色。

  祝勤文立即会意,出列高声说道:“臣有本请奏!”

  “准!”太子气定神闲的说道。

  祝勤文从袖口中取出一份奏折,高声诵读起来,“中军都督府都督佥事,重山镇总兵,镇国将军杨正山练兵有道,用兵如神,经文纬武,谋勇双全……结发从戎,间关百战,绥靖重山,功在东北。”

首节 上一节 394/48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