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帝座下第一走狗 第545节

  ——昨晚,先生又是近乎彻夜未眠。

  一夜过去,正阳更憔悴了,但他却也梳理了理论,再次与赵都安辩论起来。

  可惜,连夜想好的反驳说辞,在抛出后没多久,就给赵都安逐一击溃。

  得益于前世大秘的工作,他写稿和口才都相当不错。

  尤其他掌握着已被王阳明以毕生心血,磨砺至大成的学说,来对付正阳,可谓相当不讲武德。

  正阳今日的态度,也令赵都安觉得有点奇怪。

  倘若说昨日的上半场,正阳是站在理学家的立场上,言辞激烈地捍卫正学,反驳心学。

  那今日他反驳的力度下降,反而追问、询问的话多了起来。

  这就导致整个下半场没那么大的硝烟,尤其在陆、宋二人眼中,自家的恩师一次次抛出问题,再由赵都安侃侃而谈,予以庖丁解牛般的解惑。

  就有种……

  请教的既视感!

  是的,请教!

  就如同往日里,他们这些弟子有了疑惑,向恩师请教一般的场景,却发生在了此处。

  只是请教的人,换成了正阳,解惑的“师”,成了赵都安。

  这是何等古怪的一幕?

  一位当世大儒,下一代的儒学圣人,几乎放弃了防守,而是一次次向一个朝廷爪牙,武夫官员请教。

  匪夷所思!

  但听了正阳辩论的陆、宋二人,却又有种“理所当然”的感觉,若刨除赵都安那过于小的年纪,以及过于狼藉的名声。

  纯以学问理论看,虽不想承认,却也不得不说,足以跻身当世一流行列。

  “……老先生,综上所述,若要我做个总结,便是这一句‘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了。”

  赵都安微笑着做了个收尾,淡淡道:

  “我所述之心学,亦或称之为新学,大体便是这些,你还有什么要问的?”

  正阳先生坐在石桌对面,似乎在沉思,秋风吹过,他灰色长髯飘动,身上的大氅也抖动起来。

  他想了许久,终于抬起头,缓缓道:“我还有最后一个问题。”

  “您说。”

  正阳先生忽然抬手,指了指这庭院中,参天古木下,不远处一道石头磊成的院墙中,一束扎根墙壁的花树。

  不知名的花树早已凋零大半,只悬着几片叶与卷曲的几点小花。

  正阳说道:“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院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赵都安缓缓站起身,整理衣袍,俯瞰对面端坐的老儒生,平静说道: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正阳一怔。

  身后的陆、宋二人,同样望着那开裂的墙中花树,恍然失神。

  等师徒三人回过神的时候,发现赵都安兄妹已经离开了。

  轻轻地走,就如轻轻的来。

  “先生,他这就走了?没有约定明日再辩?”宋举人忍不住问。

  师兄陆成瞥了比自己年长许多的师弟一眼,无奈道:

  “明日是梅园之会,先生要与董玄论学,自然不会再约。”

  他扭头看向仍旧怔怔坐在石凳上,盯着桌面堆积的几片枯叶的发呆的儒学圣人,轻声道:

  “先生?天色晚了,我们该回去了,您今晚可不能再熬夜,得好好休息,不然明日该没精神了。”

  正阳先生没说话,只是坐着,脑海中回荡着赵都安说的那些话。

  没有表情,令人看不出他心中所想,唯有面上那异常的平静中,仿佛酝酿着某种了不得的东西。

  “回吧。”良久,正阳先生缓缓起身,平静地说道。

  然后迈步朝外走去。

  两名弟子跟在后头,面面相觑,都察觉到了恩师心境的巨大变化。

  “师兄,你说先生这是怎么了?”宋举人憋不住,低声询问。

  年纪更小,学问气度却更胜一筹的陆成沉默片刻,神色复杂难言地摇了摇头,轻声说道:

  “我只担心,先生的心,给那赵都安败坏了。罢了,一切等明日吧,届时就该见分晓了。”

  ……

  当夜,正阳回到客栈,房间中的灯烛亮到了后半夜,才熄灭睡下。

  陆成和宋举人两个,却翻来覆去,整夜都没能睡着。

  瞪着眼睛,一直等到雄鸡报晓,天色将明。

  论学之日,终于到了。

  ……

  赵家。

  赵都安昨晚睡得很好,很安稳,一早起来精神头充沛。

  与姨娘和妹子吃过了饭,他没穿官袍,换了锦绣华服,走出门去,乘坐“小王”的马车,朝梅园赶去。

  赵盼本吵闹要跟着参加,但给赵都安拦住了:

  “今日梅园论学,虽不是官面场合,但也不是游玩宴饮的地方,不好带家眷前往。”

  少女一脸失望地留在家中。

  梅园在浑河边上,是一座颇为文人追捧的园林,也是城中每年最大的诗会场合举办地。

  今日,赵都安靠近梅园时,就发现外头已经围了不少读书人,都是来凑热闹的,气氛极为躁动。

  不过能进梅园的,都是有身份地位,能弄到“邀请函”的,所以别看城中关注的人多,却都只能等着结果。

  “赵大人,你也来了?”

  赵都安下马车时,就看到大冰坨子正抱着胳膊,揶揄地看他。

  “呦,莫昭容也刚到?咱们两个还真是有缘,已经好几次都是能恰好遇上了吧?”赵都安打趣笑道。

  莫愁冷笑一声,说道:“谁跟你有缘?我是刻意在这等你的。”

  赵都安受宠若惊:“难道是陛下有什么吩咐?”

  莫愁翻了个白眼,与他一起往园子里走,说道:

  “陛下没吩咐,我就想确认一下,你没在暗中搞什么鬼吧?比如暗算了正阳什么的?或者又用什么手腕,威逼算计人了?”

  赵都安大呼冤枉:

  “我在你心中,就是这样的形象吗?那正阳若是个小人物,本官或许还会动他,但此人这个名声,我岂会乱动?给陛下惹麻烦?”

  “……”莫愁回之以呵呵,“知道就好。”

  嘴上这样说着,眼神中却有些失望的情绪。

  ——

  五千字章节,错字先更后改

第358章 “我是来认输的”

  “说来,太师到了没有?准备的如何?”赵都安娴熟地转移话题道。

  莫愁收敛思绪,与他往里走,口中说道:

  “太师已到了,至于那正阳还没过来,里头人也不少了。”

  二人说话间,已经沿着梅园的主路,抵达了今日的“主会场”,也即以一座巨大的凉亭为中心,亭台楼阁,山水草木铺陈的林园。

  四周已经摆放了不少桌椅,有侍从往来穿梭,到场的读书人们组成了一个四四方方的“方阵”,这会正在低声议论。

  气氛凝重中暗藏躁动,赵都安抵达时,并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

  俨然在场之人的注意力,都放在董玄与正阳身上。

  “赵兄……”

  忽地,人群中穿着儒袍,模样平庸的董大站了起来,朝他招呼,表示身旁留了坐席。

  作为太师的孙儿,董大所处的位置极好,周围控制着坐席,分散着的都是熟人。

  最醒目的,自然是已到场,闭目假寐,尚未登台的董太师。

  身旁是韩粥,王猷等修文馆的学士。

  “太师在休息?”赵都安走入坐席,轻声询问。

  董大点了点头,忧心忡忡解释道:

  “开场前,祖父不与旁人交谈,免得分散心力。那正阳躲在客栈中,数日不曾露面,想来必是养精蓄锐,我祖父仓促应战,昨日还在国子监讲学,又年纪大了,精力不济,可不敢分散。”

  呃……正阳倒也不是你们想的这样……赵都安心中嘀咕。

  与莫愁一起坐下,先和韩粥等熟人打了招呼,继而四下望去,果然没有看到袁立、李彦辅与各部尚书一级的朝廷大员。

  不过侍郎一级的,却有数位到场。

  坐下没多久,白马监的司监,老领导孙莲英竟也到来了。

  “司监大人?您也来凑热闹?”赵都安诧异,让出身旁空位。

  两鬓霜白,眼窝深陷的老官宦坐下,与“同僚”莫昭容点了点头,才瞥了他一眼:

  “准许你来,就不许咱家来?”

  “哪敢啊……”赵都安下意识想嬉皮笑脸,插科打诨,但考虑到场合便克制住了。

  孙莲英入座后,用眼神示意梅园四周人群里一些厉害人物:

  “今日来此的,儒林里的大人物可着实不少,看到对面那个了么?白胡子的,乃是西郊书院的秋山长,呵,科举上榜的学子,比国子监下辖的太学都不遑多让。

  “他旁边的国子监祭酒你应是见过的,看到与其交谈的那人了么,也是儒学大家,已经隐居极少出山的泰斗,今日都给炸出来了,是前天专门从外地赶来京城的……

  “还有那个,朝你看的较年轻的,莫要小瞧,是前年的状元郎,虽尚在养才储望阶段,却也是与韩粥并肩的大才子。

  “韩粥名声大,是因诗词做得多,可这位状元郎擅长的乃是策论,若非其科举恰好赶上先帝驾崩那档子事,也是必入修文馆的……”

  老宦官明白赵都安对大虞朝儒林的名人,知道不多,故而借这场合,逐一低声介绍。

  听得赵都安大为惊讶。

  才知今日在文坛中,规格已是到顶,如此多的儒士齐聚,一二十年都未必有一次。

首节 上一节 545/1288下一节 尾节 目录
12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