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妖魔水浒开始 第187节

  而战将,梁山现在还真不缺。

  刚刚收服的史文恭都还闲置,无聊到整日与孙立等人在校场上打熬气力。

  曹杰真正看重的,是“神机军师”朱武。

  一场接风宴之后,曹杰领着朱武参观起梁山的军队。

  “朱武兄弟观我梁山军卒如何?”

  “精兵强将,便是西军,也莫过于此了吧!”

  “哈哈,花银子堆起来的。朱武兄弟,我知你精通阵法,可愿练此精兵?”

  朱武双眸泛光,别看他腰悬双刀,其实并不以武力见长,甚至武力值极低。

  原著里,他的闪光是在招安之后,梁山征辽、捉田虎、灭王庆、擒方腊时,朱武的能力才发挥出来。

  比如征辽时对阵法变化识别和破解之道,是明显远超过吴用的。

  这时的朱武是上梁山以来,人生最辉煌的时刻,其重要性是任何人都无法取代的。

  这是因为:一是吴用计谋见长,阵法为短。

  二来公孙胜虽为梁山副军师,除了是梁山元老、神通道法无人能及之外,而其文韬武略从未示人,想必也是有名无实、非其所长。

  三来梁山作战要兵分两路,吴用必定跟随宋江,那必须有一人辅佐卢俊义,遍寻梁山中头领,也只有朱武能担此任,实有些不得已而为之。

  可朱武固然有阵法之长,但其韬略显然不足。也是使命使然,将他推上了卢俊义军师的位子,虽然有多次精彩之作,但死冲硬打、损兵折将也多,可见朱武才具有限。

  正所谓云在青天水在瓶,每个人在其合适的位置才能发挥出实力。

  朱武之才,用于破阵,不如用于排兵布阵。

  “哥哥若是不弃,小弟愿效犬马之劳,为哥哥、为梁山练出一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雄军。”

  据说,“阵法”始于黄帝,他为了打败蚩尤,从九天玄女那里学到了“天一遁甲”。

  当然,这是一个无法考证的事情。不过,在武王伐纣时期,却可以找到阵法的运用证据:“周师……陈于牧野。”

  一个传说,一个史实,看似毫无关联,却都是共同阐述了一个“真理”:在古时,阵法对于战争的胜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首先,能够布阵的军队,绝对令行禁止,仅此一项,就是精锐了。

  若是能在战斗过程中针对敌军的攻势进行变阵,那就是精锐中的精锐。

  朱武先训练的便是孙子十阵:方阵、圆阵、疏阵、数阵、锥形阵、雁形阵、钩形阵、玄襄阵、水阵、火阵。

  有了“阵法”的助威,可以起到凝聚军队士气、统一调度指挥,做到“兵种”上的“扬长补短”,并根据作战地形及时应变。

  等熟悉了基本阵法,朱武便开始训练“八阵图”。

  该阵法内圆外方,按照八卦的排列顺序,虚虚实实,大阵包小阵,在瞬间便可分割敌军的实力。对于常用的方阵、圆阵、锥形阵等基本阵法,都可破解。

  有此阵法加持,梁山的战力至少提升五成。

  这就等同于游戏中的克制。

第263章 柴进:我有丹书铁券

  政和八年已经过去了一半,即将步入宣和年代。

  这一年将是个分水岭。

  梁山真的快要藏不住了。

  虽然有猿臂寨在沂州吸引朝廷的目光,可诸般大事都有一股神秘的力量参与,那些贪官只是尸位素餐,不代表他们傻。

  何况曾头市那场夜袭,直接导致宋金之间的联盟陷入僵局。

  朝堂一动怒,下面自然要有所交代。

  针对梁山的风暴已经生成。

  河北东路,高唐州,与东平府隔着黄河相望。

  知府高廉乃是太尉高俅的叔伯兄弟,此人不仅身居高位,更是精通旁门术法,有日游境的实力。

  这日,他收到了来自高俅的书信。

  看完之后,便点燃烧了个灰烬,随之吩咐小舅子殷天锡,开始针对柴家布置了个大局。

  沧州,柴进自与曹杰联手开辟出辽国的商路,发了大财之后,便花费大量金钱上下打点,买了个有名无实的在闲通判。

  人一有了钱,便想要有权。

  可人也该要有自知之明,柴进一个土财主,哪里融得进文人的圈子。

  曹杰对柴进的现状看得直摇头,那么肥的一只羊,迟早要被人给生吞活剥啊!

  关键他还没有危险意识。

  可不,这一天到了。

  柴进的叔父柴皇城世居高唐州,殷天锡倚仗高廉的势力,要强占后周世宗嫡系子孙柴皇城的花园住宅,柴皇城以为有朝廷发的“丹书铁券”保护,与其论理,竟被他殴打。

  于是,一封书信递到柴进手里,请他来做主。

  如今的柴进,有钱有地位,在沧州那是威风无比。

  一看叔父来信,当即气愤至极,于是点了亲信,备好车马,便来高唐州与高廉分说清楚。

  这几乎就是自投罗网。

  半路上,“神行太保”戴宗拦住了柴进的去路,将曹杰所交代的都劝了一遍。

  柴进轻捏胡须,摇头道:“戴宗兄弟,我是柴世宗嫡派子孙,家间有先朝太祖誓书铁券,那高廉岂能害我。他若害我,朝廷可绕不得他。况且,我如今也是通判功名在身,不怕他一个知府。”

  戴宗一听,就知道好言难劝该死的鬼。于是便也不多言,只回去向曹杰汇报。

  高唐州,曹杰一行比柴进还要先抵达。

  “哥哥,柴大官人不会真来吧!他在沧州还有些实力,来到这高唐州,可就只能任人拿捏了。”

  “以我对他的了解,绝对会来,劝不住的。毕竟那是他亲叔父,而且他没眼力看出这其中的风险。”

  “那我等该如何行事?”

  梁山上不少好汉得到过柴进的帮助,他若有难,不好不救。

  不如未雨绸缪,提前一步解决麻烦。

  曹杰笑道:“柴进那偌大的家业,以他现在的地位可守不住,没有这个高廉图谋,也有蔡廉、梁廉来赚。不如便借此机会,请柴大官人上山吧!”

  “就怕柴大官人舍不得如今的地位。”

  “这可没选择的余地,我等在梁山,他在沧州,可照顾不到。即便躲过了眼前这一劫,迟早还要起祸事。”

  曹杰说完,又微微一叹:“就是可惜陆路的商道要中断了。”

  “今年又有三艘大海船建成,没了陆路便走水路……”

  “多亏孟康兄弟的造船手艺精湛,往辽国的商路才没断绝!”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聊着,在数双眼睛的注视下,那柴大官人入了高唐,入城直至柴皇城宅前下马,自径入卧房里来,看视叔叔柴皇城,但见:

  面如金纸,体似枯柴。悠悠无七魄三魂,细细只一丝两气。牙关紧急,连朝水米不沾唇;心膈膨脝,尽日药丸难下腹。隐隐耳虚闻磬响,昏昏眼暗觉萤飞。六脉微沉,东岳判官催使去;一灵缥缈,西方佛子唤同行。丧门吊客已临身,扁鹊卢医难下手。

  柴进看了柴皇城,自坐在叔叔卧榻前,放声恸哭。

  那柴皇城见到侄儿,虚弱无力道:“贤侄志气轩昂,不辱祖宗。我今日被殷天锡殴死,你可看骨肉之面,亲赍书往京师拦驾告状,与我报仇。九泉之下,也感贤侄亲意。保重,保重!再不多嘱!”

  言罢,一口气上不来,命丧九泉。

  柴进痛哭了一场。

  随后咬牙切齿对柴皇城妻妾道:“誓书在我家里,不曾带得来,星夜教人去取,须用将往东京告状。叔叔尊灵,且安排棺椁盛殓,成了孝服,却再商量。”

  柴进教依官制备办内棺外椁,依礼铺设灵位,一门穿了重孝,大小举哀。

  安排完了丧事,柴进便往府衙而去。

  可不等他开口,高廉却是先下手,押了他在府衙大厅里,敲着惊堂木喝道:“柴进,你与梁山贼寇勾结,如实招来,免受皮肉之苦。”

  柴进瞪大了眼睛,这才感觉落入到了圈套之中,大叫道:“我乃是柴世宗嫡派子孙,家间有先朝太祖誓书铁券,见在沧州居住。为是叔叔柴皇城被那殷天锡殴打身故,见今停丧在家,这才到此报官……”

  不等他说完,高廉狞笑一声,喝道:“我问伱的是谋反大案。”

  “我不曾谋反,我乃沧州通判……”

  “我知道,你是一个有名无权的在闲通判。”

  有名无权,那也叫官?那也配自称通判?

  高廉猖狂地大笑起来:“你这厮不打如何肯招!牢子,下手与我打这厮!”

  柴进的心直入谷底,但还寄希望朝廷法度,挣扎道:“我朝刑不上大夫,况且放着先朝太祖誓书,如何动用刑法问我!”

  高廉简直要笑喷了,难以想象,此人竟然如此天真:“你也配称大夫?你可曾中得进士,在那东华门外唱名?誓书又在哪里呢?”

  见此人睁眼说瞎话,柴进急道:“已使人回沧州去取来。”

  高廉勃然大怒,喝道:“这厮正是抗拒官府!左右,腕头用力,好生痛打!”

  众人下手,把柴进打得皮开肉绽,鲜血直流,又取面二十五斤死囚枷钉了,发下牢里监收。

  “我有丹书铁券……我有官职在身……”

  气息奄奄的柴进嘴里依旧呢喃着。

第264章 高廉:看我作法擒贼

  生活在法治时代的人可以对规则有信念,可是在古代,规则不能说没有,但是它的存在,只能寄希望于权力者的自我克制。

  至于它克制还是不克制,那是碰运气的事情了。

  柴进就有一种幻觉,觉得规则就是规则。有丹书铁券在手,别人就奈何不了自己。这就是幻觉。

  这就像林冲,林冲有中产阶级的幻觉,觉得岁月静好,事情不至于太坏。而柴进则抱有贵族式的幻觉,觉得有丹书铁券护体,规则就会自动保护它。

  最后这两种幻觉都被打碎了。

  当权力要收拾你的时候,林冲是只蝼蚁,柴进也是只蝼蚁,虽然他是一个有丹书铁券的蝼蚁,但还是蝼蚁。

  高廉真跟他翻脸的时候,一道公文就把他全家都抓来。

  有丹书铁券又怎么样?我不看!

  林冲对规则有一种幻觉,柴进对规则也有一种幻觉。其实对古代社会来说,哪怕这是一种幻觉,维持这种幻觉也是非常重要。如果高俅、高廉这样的人,能保持一份克制,有践踏规则的能力却不去践踏,那么人们就会有这种幻觉,社会就可以运转下去。

  一旦这种幻觉普遍被打破,这个社会离崩溃也就不远了。

  但是对人性来说,“克制”是一种高标准的美德。蝼蚁踩起来很容易,没有什么代价,说踩死就能踩死。看到讨厌的蚂蚁不去踩死,这是非常考验人性的事情。很少有哪个古代王朝能经受住这样的考验。

  所以,拥有丹书铁券却没有任何实际权力的柴进,就只能落了草,到梁山管理钱粮,当起了天贵星。

  什么龙子龙孙,什么丹书铁券,在高廉这些权力者看来,也无非是一只肥羊而已。

首节 上一节 187/217下一节 尾节 目录